于廣杰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毛文錫,生卒年不詳,字平珪,高陽(今屬河北)人。他出身富貴,十四歲登進士第。博覽群書,學識富贍,且頗有干略和史才。他初仕成都,唐亡后仕前蜀王建。由翰林學士一路升遷,累官禮部尚書、判樞密院事,進為文思殿大學士,不久又拜為司徒。以他為核心,在前蜀的政壇上形成了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前蜀政壇與毛文錫斗爭激烈的政治力量,一是以太子王元膺為代表的親貴集團,一是以宰相張格、宦官唐文扆及后主王衍母妃為代表的后宮集團。在與王元膺親貴集團的政治斗爭中,毛文錫先遭貶斥,后被重用,顯示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而王建次子元膺少年得志,自恃勇力,張狂縱恣,并非人君之選,最終成為前蜀政治集團間互相傾軋的犧牲品。在與后宮集團的政治斗爭中,毛文錫被貶茂州司馬,全家抄沒。此時前蜀君臣奢靡享樂的腐敗之風也日甚一日,終于被后唐所滅。前蜀政壇的斗爭有復雜的原因,而當政者偏安固守、怙權(quán)取利、作威作福無疑是自速其亡的根本原因。前蜀文臣中,毛文錫是有政治風骨的。他不與弄權(quán)不法、毫無操守的政客同流合污;在涉及民生的問題也多能體恤百姓疾苦,體現(xiàn)了仁愛之風。《十國春秋》載文錫仕前蜀,每能體恤百姓疾苦:“先是,峽上有堰,或勸王建宜乘江漲決之,以灌江陵,文錫諫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陛下方以德懷天下,忍以鄰國之民為魚鱉食乎!’王建乃止?!盵1]也正是如此,毛文錫終不能與偏安短視的前蜀君主和權(quán)貴密合無間。面對割據(jù)政權(quán)內(nèi)部的政治傾軋,毛文錫產(chǎn)生了厭倦和無奈的情緒,政治上積極有為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復仕后蜀孟昶時,深自貶抑,僅以小詞與歐陽炯等人供奉內(nèi)廷,世人不諒,號為“五鬼”之一。著有《前蜀紀事》2卷,《茶譜》1卷。詞存32首。
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的花間詞人,創(chuàng)作題材多在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的圈子里面徘徊,情境也不離宮廷苑囿、閨門亭館等富貴奢華之地,缺少自然景物和社會風云的淡宕雄渾之氣。毛文錫是花間詞人群的重要成員,其詞作自然也有描寫“綺筵公子,繡幌佳人”情事的綺語醉歌。如《贊浦子》(錦帳添香睡)寫閨情而鋪陳閨中器物陳設和服飾意態(tài),芬芳富麗,與溫庭筠詞的綺麗繁縟、精工雕琢相仿佛?!队菝廊恕罚▽毺唇鹂|鴛鴦枕)抓住人物的某一特征、神態(tài)、飾物等,用部分概括全體,以疏宕廓落的剪影式筆法,結(jié)構(gòu)了一個清麗疏宕的室外環(huán)境,沖淡了閨中化不開的脂粉香膩和濃濃愁緒,情調(diào)又與韋莊相似。
但是,花間詞人有共同的風格和藝術(shù)追求,卻并不限于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的兒女情長,詞體功能也不僅僅是用來應歌侑酒。毛文錫更是以其追求詞的別趣別調(diào)另辟蹊徑,而被詞評家所關(guān)注。歷代詞評家從花間正統(tǒng)角度來看毛文錫詞,認為其詞大致勻凈,言情不似溫韋諸人蘊藉溫婉,而是以質(zhì)直為情致,往往流于率露;應制供奉或游戲文字的作品,雕琢而乏情思,更嫌庸率無聊;比牛、薛及毛熙震諸人,殊為不及,在花間詞人中當列入下品。然而,也正是毛文錫詞的“以質(zhì)直為情致”,用率真誠摯的情思化開了花間詞濃濃的脂粉氣以及交織著宮廷情欲和文人放浪的衰腐。簡質(zhì)而情景具足如《應天長》(平江波暖),婉而多怨如《更漏子》(春夜闌),語淡而真、輕清沉著如《醉花間》(休相問),細心微詣、風標高舉如《巫山一段云》,皆自成格調(diào),不愧佳詞。
毛文錫詞的別趣別調(diào),既表現(xiàn)在追求清麗疏越的詞風,也表現(xiàn)在能夠跳出花間詞綺靡的窠臼,抒發(fā)了個人真實的感情,別有寄托。
《贊成功》詞曰:
海棠未坼,萬點深紅,香包緘結(jié)一重重。似含羞態(tài),邀勒春風,蜂來蝶去,任繞芳叢。 昨夜微雨,飄灑庭中,忽聞聲滴井邊桐。美人驚起,坐聽晨鐘,快教折取,戴玉瓏璁。[2]531
王國維先生將這首詞視為質(zhì)樸率直而流于粗疏淺露的代表[3],然正如鄭振鐸先生所論,此詞“雖無一般花間派的蘊藉之致,卻也殊有別趣”[4],為詞中別調(diào)導夫先路。這一評論拋棄了“花間宗風”的評詞基準,采用了更為廣闊的詞史藝術(shù)觀,肯定了毛文錫詞“以質(zhì)直為情致”的詞史價值。五代詞人中,溫庭筠詞精工富艷,含蓄蘊藉,被視為花間鼻祖;韋莊清麗疏宕,詞心深婉。二人一密一疏,一濃一淡,確定了花間詞的基本格調(diào),為宋詞疏、密兩體分野的濫觴。毛文錫此詞以詠海棠起興,下片寫閨中佳人愛花惜花,突轉(zhuǎn)人事,將閨中情態(tài)與園林春色動態(tài)地結(jié)合起來。運思巧妙,情致跌宕而意思流動,將溫庭筠詞的精工深美與韋莊詞的清麗疏宕融為一體,形成了婉麗質(zhì)直的風格。對北宋令詞及李清照詞沾溉不淺。又《臨江仙》: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黃陵廟側(cè)水茫茫,楚山紅樹,煙雨隔高唐。 岸泊漁燈風飐碎,白 遠散濃香。靈娥鼓瑟韻清商,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長。[2]540
這首詞的時間從傍晚延展到清夜,景色從斜陽暮蟬、明月瀟湘、楚山紅樹、汀岸漁火構(gòu)成的眼前景象向茫茫煙水、泠泠琴瑟的朦朧碧天深處奔赴而去,朦朧恍惚,凄神寒骨,充滿清怨和無奈。俞陛云說:“五代詞多哀感頑艷之作。此詞則清商彈湘瑟哀弦,夜月訪黃陵遺廟,揚齡楚澤,泠然有疏越之音,與謫仙之‘白云明月吊湘娥’同其逸興?!盵5]此詞與《巫山一段云》格調(diào)相近,內(nèi)容也有相通之處,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此種情調(diào)已經(jīng)不同于花間詞風,而多寄托深衷的騷人旨趣了。
五代詞并非局限于男女艷情,詞人們依然運用詞體來表達傷春悲秋及個人的人生感悟,只是在詞體觀念的引導下,即使述志抒懷也大多保持著深微幽隱、柔媚艷婉的風致。毛文錫政治上積極有為,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他的詞多帶有傷感的意趣,難以自已的生命憂思、個人感悟與家國情懷隱現(xiàn)于清麗簡質(zhì)的文字之間。其《柳含煙》4首,描寫了生長于四種不同地方的柳樹的生活:
隋堤柳,汴河旁。夾岸綠陰千里,龍舟鳳舸木蘭香。錦帆張。 因夢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蘇羽葆。笙歌未盡起橫流,鎖春愁。
河橋柳,占芳春。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折贈行人。暗傷神。 樂府吹為橫笛曲,能使離腸斷續(xù)。不如移植在金門,近天恩。
章臺柳,近垂旒。低拂往來冠蓋,朦朧春色滿皇州。瑞煙浮。 直與路邊江畔別,免被離人攀折。最憐京兆畫蛾眉,葉纖時。
御溝柳,占春多。半出宮墻婀娜,有時倒景醮輕羅。曲塵波。 昨日金鑾巡上苑,風亞舞腰纖軟。栽培得地近皇宮,瑞煙濃。[3]P535
這4首詞,毛文錫皆是詠本調(diào),就題發(fā)揮?!短钤~名解》言:“毛文錫詞‘河橋柳……’,遂名《柳含煙》?!盵6]71玉茗堂《花間集》曰:“《柳枝》之外詠柳之種類極多,今南詞中亦盡有佳句,若追先進,當從始因?!盵6]70《花間集》收錄《楊柳枝》15首,另有《柳枝》9首。湯顯祖言:“《楊柳枝》,唐自劉禹錫、白樂天而下,凡數(shù)十首。然惟詠史詠物,比諷隱含,方能各極其妙。如……皆感悟?qū)懓?,言不盡意?!庇盅裕骸啊稐钪Α?、《柳枝》、《楊柳枝》,總以物托興。前人無甚分析,但極詠物之致,而能抒作者懷,能下讀者淚,斯其至矣。”[7]毛文錫“隋堤柳”詞承襲白居易《隋堤柳》“憫亡國”的旨趣,《梅澗詩話》說白樂天《隋堤柳》“感物懷古,可為后世鑒戒”。將二者對讀,可以發(fā)現(xiàn)毛文錫言語意脈上模擬白居易詩的痕跡。毛文錫“隋堤柳”中“憫亡國”的旨趣有鮮明的現(xiàn)實意義,《全唐詩話》卷五載:“王衍五年,宴飲無度,衍自唱韓琮《柳枝詞》曰:‘梁苑隋堤事已空……’,內(nèi)侍宋光溥詠(胡)曾詩曰:‘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芘T宴。”[8]毛文錫此詞不僅寄寓了對唐王朝覆亡的深刻緬懷,也有對割據(jù)君主們的諷諫之意。第二首寫“河橋柳”,河橋乃是遠離京城的送別之地,寓傷離別之意。宋之問《度大庾嶺 其二》:“城邊問官使,早晚發(fā)西京?來日河橋柳,春條幾寸生?昆池水合淥,御苑草應青?緩緩從頭說,教人眼暫明?!盵9]據(jù)詩意,宋之問遠謫嶺南而心戀宮闕,以“河橋柳”寄寓流離思歸之情。毛文錫于唐末入川,遠離關(guān)中舊京,又目睹四海分崩離析,其中凄苦難以言說,只能借小詞寄寓“近天恩”的戀闕念遠之情。而詞中傷感的送別、離別情緒透露了詞人深深的飄零流落之感。第三首寫“章臺柳”,章臺為漢代長安街名?!稘h書·張敞傳》中“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史驅(qū),自以便面拊馬”[10],則章臺是都城繁華熱鬧的街市?!罢屡_”“章臺柳”從初唐起就頻繁成為詩歌的意象?!罢屡_”是游觀帝都之所,主要表征帝王宮苑的威嚴富貴及帝都的繁華優(yōu)美,是文人仕游京華美好的記憶之一,如王績“斗雞新市望,走馬章臺看”(《久客齋府病歸言志》),柳色、柳絲、柳絮、柳行點綴了章臺四季變化不居的美景,如盧照鄰“籞宿花初滿,章臺柳向飛”(《還赴蜀中貽示京邑游好》)。唐詩中寫到“章臺”“章臺柳”,除了單純描寫游賞之樂外,更多地和“贈別”“送別”“戀闕憶京”相結(jié)合,情調(diào)如“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形成樂景哀情的藝術(shù)張力。此詞即采用這種結(jié)構(gòu),上片寫帝都章臺柳浸潤春澤恩寵,下片寫江畔柳流落在江湖,與章臺柳境遇云泥有別。結(jié)句以“張敞畫眉”之巧比喻柳葉之美,在追憶懷想中流露無限的身世之感。蓋文錫入蜀,受到蜀主王建的禮遇,生活暫時平靜,然重重政治風波后,文錫感到江畔之柳雖好,終不及章臺、御溝之柳,得帝王猶如春日瑞煙一樣的恩寵和庇護。故第四首寫“御溝柳”,御溝乃是宮院河道,崔豹《古今注·都邑》:“長安御溝謂之楊溝,謂植高楊于其上也?!盵11]生活在御溝邊上的柳樹地近皇宮得見天顏,瑞煙也自然“濃濃”。杜荀鶴《御溝柳》:“律到御溝春,溝邊柳色新。細籠穿禁水,輕拂入朝人。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澤勻。谷鶯棲未穩(wěn),宮女畫難真。楚國空搖浪,隋堤暗惹塵。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龍津。”[12]李觀《御溝新柳》:“御溝回廣陌,芳柳對行人。翠色枝枝滿,年光樹樹新。畏逢攀折客,愁見別離辰。近映章臺騎,遙分禁苑春。嫩陰初覆水,高影漸離塵。莫入胡兒笛,還令淚濕巾?!盵13]2367二詩皆題詠御溝柳而暗含諷喻。合觀毛文錫寫“隋堤”“河橋”“章臺”“御溝”四地楊柳,以帝王恩澤、帝都風物為核心,漸及江畔、河橋等江湖邊遠之所,思致回環(huán)往復,虛實相生,婉轉(zhuǎn)郁勃。
結(jié)合毛文錫的生平,可以說這幾首詞就是其一生的寫照,亂離的遭遇,跌宕的仕途,最后都如柳絮般空成一夢。毛文錫在青壯年時有滿腔的抱負,貫休說他“丹心空拱北,新作繼周南”(《和毛學士舍人早春》)[13]6118,但生在末世,天下紛擾,強權(quán)林立,一介書生又怎能獨靠文略爭取到天下太平。所以,在經(jīng)歷政治的傾軋、仕途的沉浮之后,毛文錫斂雄心入小詞,以浮華的聲色書寫無可奈何又難以自已的幽微之思。在輕清的春夜,子規(guī)啼月,獨對孤燈,紅紗一點,迷離恍然,似有所望,而終茫然、愕然。毛文錫的一生是風云變幻的晚唐五代政局中文人的縮影,而他就是那個“在變幻中苦苦掙扎卻找不到超脫之路的苦難人”[14]。
在花間詞人消磨才子志氣,競相敘寫男女愛戀題材的小詞時,毛文錫圍繞“思婦-征夫”寫出了晚唐五代亂世中的人間情愁。如《醉花間》描寫征婦怨情:
休相問,怕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滿塘生,鸂鶒還相趁。 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偏憶戍樓人,久絕邊庭信。[2]536
征人遠戍,生死無憑。上片觸景生愁,下片宵寒念遠。人苦獨居,不及相趁鸂鶒,而曉來過雨,黎明輕寒,忽念征人遠戍,寒到君邊,雖言“休相問”,心中卻自難忘。《醉花間》寫征婦情思纏綿,婉約有致;《甘州遍》則寫征夫苦寒征戰(zhàn),報國立功,躊躇滿志。詞曰:
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陣云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鐵衣冷,戰(zhàn)馬血沾蹄。破蕃奚,鳳皇詔下,步步躡丹梯。[2]534
詞人使用秋風、平磧、雁行、陣云、戍角、征鼙、青冢、黑山、飛沙、鐵衣、戰(zhàn)馬等意象,渲染北國邊塞軍旅風光和征戰(zhàn)之苦,末尾以破敵后立功報效朝廷而獲得榮耀作結(jié),激勵士氣,頗見慷慨豪情[15]。這首小詞是邊塞詞的先聲,不但影響到北宋范仲淹、蘇軾等人,而且對豪放詞風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也說明詞體的演進,其基本因素在詞體產(chǎn)生伊始就已然存在,只不過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地位而已[16]。
中唐時期,文人開始染指曲子詞。由于缺乏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他們?nèi)》婀ず兔窀?,而不失南朝樂府或近體詩的風味,展現(xiàn)出詩歌與曲詞交融的混沌狀態(tài)。正如劉揚忠先生所說:“晚唐以前的早期文人詞(主要指唐玄宗至唐宣宗之間的詩人之詞),多是詩人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之余暇偶爾試作的小詞,是地地道道的‘詩余’(余緒、余波),尚未能成為一種獨立自主的體式?!盵17]晚唐以來,士風浮薄,文藝追求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幽微細膩的表達、聲色的生動表現(xiàn)成為晚唐文學的風尚,新興的曲子詞更是全盤接受了這種藝術(shù)趣味,占據(jù)著沒落貴族和浮薄文士奢靡的日常生活和貧乏的精神世界。歌詞之風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間,始有文人致力于曲詞創(chuàng)作,形成“依曲拍為句”“一字一音”的倚聲填詞之法。文人偏嗜用長短不齊的句式,與音樂相協(xié)調(diào)的語言節(jié)奏,運用濃艷富麗的辭藻和幽婉柔密的手法,抒寫男女幽會愛戀和相思離別,形成了婉約委曲、低徊要眇的詞體之美。其中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于詞體演進的貢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鑒于儒家詩教觀念和詩人之詩的強大慣性,五代詞人的詞作在建構(gòu)獨特體制的同時,也吸收或者說沒有完全脫離詩歌的影響,甚至還因此對溫庭筠所創(chuàng)制的描寫類型化的男女艷情的體制有所偏離,朝著表現(xiàn)自我獨特的人生感受、抒發(fā)身世家國感慨的詩人之詩靠攏。這種自覺的變化,意味著受文人傳統(tǒng)觀念和寫作習慣的影響,詞體的表現(xiàn)功能向詩歌的回歸;也昭示著詞體在產(chǎn)生之初即有從多方面不斷開拓而最終確定其審美特質(zhì)的廣闊空間。毛文錫展現(xiàn)出的對詞之別調(diào)別趣的追求,正是五代詞壇詩詞分野之際,詞體實現(xiàn)文體自覺建構(gòu)的有益嘗試。這種嘗試吸收了詩歌的因素,攝取了詞體的靈魂,對詞體的功能、風格、題材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正如諸葛憶兵先生所論“宋詞內(nèi)容不斷擴大,藝術(shù)不斷提高,在毛文錫的作品中就已透露出一線曙光”[18]。
中唐以來,曲子詞由伶工之詞向“詩客曲子詞”演變。而詞作為音樂文學和樂應歌的體制是不斷鞏固發(fā)展的。《花間集》500首詞共用詞調(diào)76種,其中有39種已見《教坊記》記載。溫庭筠、皇甫松、韋莊3人共錄詞126首,用調(diào)31種。且皇甫松、韋莊選擇詞調(diào)多沿襲溫庭筠,絕大部分為唐教坊舊曲。前蜀時期詞人在詞樂發(fā)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績。從《花間集》所載15位西蜀詞人來看,王建時業(yè)已活躍于詞壇者就有韋莊、牛嶠、張泌、顧夐、薛昭蘊、毛文錫、牛希濟、李珣、尹鶚、魏承班、孫光憲等11位。自牛嶠、薛昭蘊以下,選擇詞調(diào)的范圍逐步擴大。薛昭蘊、牛嶠、張泌、孫光憲、李珣等人所用的詞調(diào),不見《教坊記》及溫詞者凡24種,雖見《教坊記》但未見溫詞者又21種,二者之和比溫、韋詞所用詞調(diào)的一倍還多[19]。毛文錫頗通音律,其詞也為和樂應歌而作,于詞調(diào)多有改制或另創(chuàng)新調(diào)?,F(xiàn)存毛文錫32首詞,使用詞調(diào)21個,在唐五代詞人用調(diào)數(shù)量上僅次于孫光憲,列第二位,足見其選聲擇調(diào)之富。按《欽定詞譜》,以毛文錫詞為正體10調(diào),其中《贊成功》《接賢賓》《月宮春》3調(diào)《教坊記》未載,又一體8調(diào);取毛文錫詞句為詞調(diào)別名3調(diào)。由此足見毛文錫于詞體聲律的創(chuàng)調(diào)定體之雅,詳見表1。
表1 毛文錫用調(diào)定體聲律(依《欽定詞譜》統(tǒng)計)
唐五代時期,文人詞好用《楊柳枝》《浣溪沙》《菩薩蠻》《漁父》《柳枝》《南鄉(xiāng)子》《鵲踏枝》等詞調(diào),這些詞調(diào)是晚唐五代流行詞調(diào)。《虞美人》《酒泉子》《訴衷情》《何滿子》《巫山一段云》《應天長》《更漏子》《臨江仙》諸調(diào)受前蜀詞人群體青睞,牛嶠、李珣、孫光憲、牛希濟等人使用頻繁,且多有佳詞。毛文錫作《浣溪沙》依溫庭筠體制,作《何滿子》與和凝、孫光憲、尹鶚等詞體制同,《巫山一段云》與李珣、歐陽炯詞體制同,《臨江仙》詠本調(diào),借題發(fā)揮,與同時詞人稍異?!吨信d樂》《西溪子》二調(diào)在晚唐五代僅牛嶠、李珣、毛文錫、牛希濟有詞作傳世,宋人不為此二調(diào),明清始有詞人依毛文錫詞體制創(chuàng)作。《應天長》《喜遷鶯》二調(diào)五代詞人絕少創(chuàng)作,毛文錫填此二調(diào)之詞歷來受到重視,至宋代成為流行的詞調(diào),受到文人的普遍喜愛?!顿澠肿印范鼗颓佑幸皇?,唐宋文人詞僅存毛文錫詞一首,至明清始有詞人填此調(diào),總數(shù)也僅十首左右?!都喆昂蕖贰陡手荼椤贰读瑹煛贰蹲砘ㄩg》《戀情深》諸調(diào)以毛文錫詞為正體,唐宋無人填此數(shù)調(diào)?!蹲砘ㄩg》明清人填此調(diào)用毛文錫體,不用馮延巳體。
毛文錫詞創(chuàng)調(diào)數(shù)量雖比不上柳永、蘇軾、周邦彥、姜夔等大詞人,但所用詞調(diào)多為唐教坊舊曲,在四海魚爛、文化播遷的亂離中,這些教坊舊曲多數(shù)已經(jīng)消亡在歷史的煙塵中,唯一留下毛文錫的詞作,內(nèi)蘊著那一段旋律優(yōu)美、充滿故事和情思的樂曲,這實在是毛文錫對詞史作出的重要貢獻。他所創(chuàng)制或定體的詞調(diào),“多使用偶句與特殊句格,做到全調(diào)奇偶組合,或奇偶交錯收結(jié),并使意群句式節(jié)奏復雜化。盡管他的嘗試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并不成功,但為宋代創(chuàng)制更復雜的奇偶組合與收結(jié)的復雜體式作了準備,起到了先驅(qū)者的作用”[20]。在用韻上注意韻的轉(zhuǎn)換,且形式多樣。有轉(zhuǎn)韻(如《戀情深》《西溪子》)、交韻(如《紗窗恨》)與抱韻(如《柳含煙》《中興樂》),雖有成功范例,也多失敗之詞,這與溫庭筠、韋莊等人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詞體初興時婉轉(zhuǎn)合樂以成聲律的特征。
總之,毛文錫高才雅懷卻身處亂世,不幸以《茶譜》和小詞等文人“末技”留名后世,千古而下,令無數(shù)才士不覺愴然而涕下。然君子游于藝,文藝也由此而愈見精純,西隅一得,也足以在孤燈清夜自嘲自樂。毛文錫的詞承襲了花間正統(tǒng),以詞供奉消遣,題材以男女之情為主,清麗婉轉(zhuǎn),自饒風致,是五代詞人中的作手。在詞體始興的時候,將詩人之詩的傳統(tǒng)帶入到詞中,深化了詞的比興寄托之意,豐富了詞的題材和社會功能,形成了清麗疏越的詞風,是花間詞人中追求別調(diào)別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征夫-思婦”主題的邊塞詞可以視為宋代豪放詞派的萌芽,也證明了詞體特質(zhì)建構(gòu)過程中多元傳統(tǒng)、質(zhì)素、旨趣的博弈和融合,其中蘊含的是詞體強大的自覺的藝術(shù)張力和生命力。另外,南宋以后,詞樂消亡,其歷史的風韻也只能從元明以來的南北曲中尋覓了。但是,毛文錫詞用教坊舊曲,至今仍有數(shù)首以毛文錫詞配樂的古樂或樂譜在曲界流傳,如《柳含煙》《中興樂》《接賢賓》等。雖然不能徑以為毛文錫詞所倚之聲樂樂譜,若加以考索和揣摩,這些民間流傳的唐宋以來的古樂或古譜,或可以成為領略詞樂音聲和風格的鑰匙,而這些留存的“詞調(diào)音樂”既是中國音樂的寶貴財富,也是詞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對我們研究毛文錫詞乃至唐五代詞的傳播都有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