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克青,楊 斌,王 楠,楊福偉,秦治剛,張金男*
(1.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神經(jīng)外科,吉林 長春130033;2.吉林省膠質瘤精準診療重點實驗室)
膠質母細胞瘤(GMB)屬于膠質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類型,臨床上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化療等綜合治療,但患者的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因此,探索治療GMB的有效方法是當前醫(yī)療工作者的研究重點[1]。有研究發(fā)現(xiàn)[2-3],MGMT(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的患者對烷化劑藥物反應較好,預后優(yōu)于非甲基化的患者,且DNA異常甲基化還可作為預防腫瘤轉移、復發(fā)等分子標記物對腫瘤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評估。MGMT作為一種DNA修復酶,可逆轉由烷化劑引起的DNA損傷,從而導致腫瘤對替莫唑胺和基于亞硝基脲的化療不敏感。MGMT啟動子的甲基化使MGMT沉默,使得腫瘤對用烷化劑治療更敏感[4]。本文通過對1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MGM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進行檢測與分析,以期為GMB的預后評估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患者,男性,58歲,經(jīng)臨床診斷和影像學特征確診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多出血伴囊性變WHO:IV級,收集其家人相關信息。采用MGMT啟動子甲基化檢測MGMT啟動子區(qū)12個CpG位點的甲基化程度,預測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颊逜片免疫組化:Vinentin(+);CK(-);EMA(局部弱+);GFAP(+);CD34(血管+);PR(-);Ki67(局部30%+);S-100(+);011g-2(+);TDH1(-);MGMT(3%+);ATRX(散在+);P53(局灶10%+);NeuN(-)。
變異分級為Ⅰ類的基因變異的分別為ATRXNM_000489.4intron13 c.4214+3A>G、BRAFNM_004333.4 exon15p.V600E c.1799T>A、CDKN2A缺失、CDKN2B缺失,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分別為62.84%、30.39%、0.69、0.63,見表1。
表1 相關基因變異
檢查結果為野生型中檢測的項目分別為IDH1、IDH2、TERT、H3F3A/HIST1H3B/HIST1H3C,檢測內容分別為R132、R172、c.-124C>T(C228T)/c.-146C>T(C250T)、p.K28M(K27M),相關癌種分別為膠質瘤、膠質瘤、膠質瘤/腦膜瘤、彌漫中線膠質瘤;檢查結果為未檢出融合的項目分別為BRAF、RELA、YAP1、MYB,檢測內容均為融合,相關癌種分別為膠質瘤、室管膜瘤、室管膜瘤、血管中心性膠質瘤;檢查結果為未檢出突變>G項目別為ATRX,檢測內容為點突變,相關癌種為膠質瘤;檢查結果為未檢出擴增的項目為EGFR、7號染色體,檢測內容均為擴增,相關癌種為膠質母細胞瘤;檢查結果為檢出缺失的項目分別CDKN2A、CDKN2B、1p染色體、19q染色體、10號染色體,檢測內容均為缺失,相關癌種分別為膠質瘤、膠質瘤、少突膠質瘤、少突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見表2。
變異分級為Ⅰ類,基因變異為BRAFNM_004333.4exon15p.V600E c.1799T>A,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約為30.39%,本癌種可能敏感藥物為達拉非尼+曲美替尼(A級)、維莫非尼+Cobimetinib(A級)、Encorafenib+Binimetinib(C級)、Selumetinib(C級)、達拉非尼(C級)、維莫非尼(C級)、Ulixertinib(D級)、依維莫司+PLX4720(E級)、依維莫司+Selumetinib(E級);其他癌種可能敏感藥物為Encorafenib+Binimetinib(C級)、Panitumumab+Encorafenib(C級)、達拉非尼(C級)、達拉非尼+曲美替尼(C級)、曲美替尼(C級)、維莫非尼(C級)、維莫非尼+Cobimetinib(C級)、西妥昔單抗+Encorafenib(C級),無可能耐藥藥物;變異分級為Ⅱ類,基因變異為CDKN2A缺失,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約為0.69,本癌種可能敏感藥物為哌柏西利(E級),其他癌種無敏感藥物和耐藥藥物,見表3。
表2 常見分型及預后基因列表
表3 靶向用藥提示
據(jù)統(tǒng)計,顱內原發(fā)性惡性腫瘤中膠質瘤約為70%左右,其中,GBM患者占比約50%,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且對患者身體危害大,預后效果較差,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5]。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GBM治療手段已得到明顯的提升,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較短,因此,對GBM病因以及預后因素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6]。MGMT(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作為一種DNA修復酶,可提高逆轉由烷化劑引起的DNA損傷,降低腫瘤對替莫唑胺和亞硝基脲的敏感性,而GMT啟動子的甲基化可以使MGMT沉默,增強腫瘤對烷化劑的敏感性[7],有研究發(fā)現(xiàn)[8],在GBM患者治療中,約30%-60%的患者MGMT啟動子是甲基化狀態(tài),這也說明MGMT啟動子甲基化狀態(tài)治療前的預測對患者預后效果的影響較大。
本例研究發(fā)現(xiàn),在變異分級為I類中,基因變異為ATRXNM_000489.4intron13c.4214+3A>G,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為62.84%,說明ATRX突變有助于膠質瘤的診斷(NCCN.org)。ATRX突變常伴有IDH突變檢出,而幾乎不會與1p19q染色體缺失同時檢出。因此,ATRX突變結合IDH突變是一種典型的星型細胞瘤?;蜃儺悶锽RAFNM_004333.4exon15p.V600Ec.1799T>A,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為30.39%,說明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BRAFV600E突變主要發(fā)生在幕上毛細胞星形細胞瘤,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胚胎發(fā)育不良性神經(jīng)上皮腫瘤,約50%的IDH野生型上皮樣膠質母細胞瘤也存在該變異?;蜃儺悶镃DKN2A缺失,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為0.69,提示CDKN2A缺失常與EGFR擴增/TERT啟動子突變/7,10號染色體變異同時出現(xiàn),是膠質母細胞瘤的一類標志物,研究表明CDKN2A/CDKN2B缺失與IDH突變型低級別星形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或IDH野生型的膠質母細胞瘤預后不良相關(PMID:33235995、32385699)?;蜃儺悶镃DKN2B缺失,突變豐度/拷貝數(shù)為0.63,提示CDKN2B缺失常與EGFR擴增/TERT啟動子突變/7,10號染色體變異同時出現(xiàn),是膠質母細胞瘤的一類標志物,研究表明CDKN2A/CDKN2B缺失與IDH突變型低級別星形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或IDH野生型的膠質母細胞瘤預后不良相關(PMID:33235995、32385699)[9]。
研究發(fā)現(xiàn),突變形式為exon15c.1799T>A p.V600E突變豐度為30.39%,原因在于BRAF作為一種癌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它編碼一種絲/蘇氨酸特異性激酶,是Ras/Raf/Mek/Erk/Mapk通路重要的轉導因子,參與調控細胞內多種生物學事件,如細胞生長、分化和凋亡等。研究表明,在多種生類惡性腫瘤中,如惡性黑色素瘤、結直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及胰腺癌等均存在不同比例的BRAF基因突變[10]。BRAF突變在黑色素瘤中的發(fā)生率約為37%-50%,最為常見的是V600錯義突變,大約80%-90%的V600 BRAF突變?yōu)閂600E。通常情況下,BRAF突變不會與黑色素瘤中的其他致癌基因突變(NRAS突變/KIT突變)同時發(fā)生。另外,BRAF突變在NSCLC中發(fā)生率為1%-4%,其中V600E占50%,突變患者多為腺癌和有吸煙史患者。大多數(shù)情況下,BRAF突變不會與NSCLC中其他致癌基因突變(如EGFR/ALK)同時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突變形式為拷貝數(shù)0.69時,CDKN2A位于9號染色體上,可編碼腫瘤抑制蛋白p16、p14arf等幾種蛋白產(chǎn)物。p16基因是1994年美國冷泉港實驗室Kamb等發(fā)現(xiàn)的新抗癌基因,p16能與cyclinD競爭性結合CDK4/6,抑制CDK4/6的激酶活性,阻止細胞進入S期和DNA合成啟動,通過抑制CDK4/6激酶的活性而使pRb不能磷酸化,未磷酸化的pRb增多抑制細胞增殖。同時高磷酸化的pRb可誘導p16的表達與CDK4/6結合抑制CDK4/6的活性,最終使pRb的磷酸化程度減弱[11]。因而p16在cyclinD-CDK4/6-pRb-E2F細胞周期調節(jié)途徑中起著負反饋的作用。p16基因的變異或其蛋白的失活都會導致cyclinD-CDK4/6-pRb-E2F調節(jié)途徑的失控使細胞過度增殖而導致腫瘤發(fā)生。p14arf能夠激活抑癌基因p53。認為p16是比p53更重要的一種新型抗癌基因。P16基因已經(jīng)在肺癌、乳腺癌、腦腫瘤、骨腫瘤、皮膚癌、膀胱癌、腎癌、卵巢癌和淋巴瘤、黑色素瘤中發(fā)現(xiàn)純合子缺失以及無義,錯義及移碼突變。這表明p16基因以缺失,突變方式廣泛參予腫瘤形成,檢測p16基因有無改變對判斷患者腫瘤的易感性以及預測腫瘤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MLH1(Exon1-3)-FLNB(Exon12-47)突變豐度34.8%時,MLH1基因位于3號染色體,編碼的蛋白參與DNA錯配修復,該基因是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HNPCC)相關基因。其突變機制為DNA錯配修復蛋白的功能缺陷,導致了染色體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其中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是引起HNPCC的主要原因,約90%的HNPCC有MLH1和MSH2基因的胚系突變[12]。
綜上所述,MGMT啟動子甲基化與膠質母細胞瘤生存獲益相關,并用于臨床試驗的風險分層。MGMT啟動子發(fā)生甲基化的患者明顯比未發(fā)生甲基化的患者使用烷化劑的療效好,其總體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更高。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對膠質瘤一線化療藥物TMZ治療膠質瘤的化療療效具有預測價值,且是獨立的預后較好的指示指標。MGMT啟動子未甲基化者從TMZ常規(guī)治療方案中獲益較小,應對這類患者采用更有效的有助于克服耐藥的其他化療方案。
本次受檢者未檢出顯著臨床意義的變異,目前研究未發(fā)現(xiàn)這些類型變異與腫瘤發(fā)生有明確關系,罹患腫瘤的風險為普通風險。普通風險不能完全排除罹患腫瘤的可能,可能是環(huán)境因素、檢測基因范圍以外存在其他未知致病突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