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徐詩睿
探尋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成因,人們多會將目光聚焦于學生個體心理、性格上存在的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情意素養(yǎng)的忽視,還有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家校社協(xié)同教育意識的淡薄等方面。這些研究固然也能切中校園欺凌的時弊,給家校社協(xié)同教育以啟發(fā),但總體上看,并未挖掘到深層的文化成因。文化成因是影響人心理和言行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學生的自我教育,如果沒有觸及這一層面,再多的分析和對策,都難以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現(xiàn)象。從文化成因上看,校園欺凌主要與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異化承繼、對外來文化的盲目信奉及受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相關。
在眾多校園欺凌事件中,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成因,總能不時找到對傳統(tǒng)文化異化承繼的面影。其中,片面崇尚“和”與“忍”、盲目踐行“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味信奉“多一言不如少一語”等最具代表性。
對“和”與“忍”文化的崇尚,自古有之?!渡袝分杏涊d的“協(xié)和萬邦”“燮和天下”,《論語·述而》中記載的“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等,體現(xiàn)的都是對“和”之道的信奉,對“和”之境的向往。傳統(tǒng)文化對“忍”的崇尚,也有很多文字記載,如《尚書》中提到的“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老子倡導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佛家提倡的“六度萬行,忍為第一”,等等。不過,“和”與“忍”文化的魅力散發(fā),是有一定的條件和限度的;過度的“和”與“忍”則會適得其反,導致在長期的層累中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風平浪靜”等心理,滋生怯懦畏葸或冷漠自私的個性。
關于“和”與“忍”文化的吸納,無論是學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還是家長對“和”與“忍”的言傳身教,均不夠到位。這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一個光明澄澈、蓬勃有力的自我心像,在面臨校園欺凌時往往無法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很容易用消極的眼光看待事物,陷入自我懷疑、自我逃避的困局。學校和家長片面強調“以和為貴”“小不忍則亂大謀”,帶來的正是這種窘境。從校園欺凌案例中,經??梢钥吹竭@種對“和”與“忍”文化異化承繼的思想面影。例如,高一學生張某被同學逼到廁所毆打,回家向父母尋求幫助,沒想到父母稱“一個巴掌拍不響”,奉行和事佬心態(tài),使得孩子求告無門,只能忍受同學的欺凌。另一個案例更為“離譜”:女兒受到校園欺凌,家長李某竟主動到欺凌者家中求和、道歉。一味忍讓以求息事寧人,治標不治本,只會導致事件惡化。
“和”與“忍”不僅是受害者受到欺凌的重要原因,而且也可能會誘致受害者欺凌行為的發(fā)生。欺凌者有可能也是忍無可忍的受害者,他們通過欺凌行為,發(fā)泄自己內心忍受的憤怒、悲哀與絕望。當然,也不能忽視旁觀者對于“和”與“忍”文化的片面崇尚,他們往往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況下就為雙方調和,美其名曰“化干戈為玉帛”。這種行為非但無法改善局面,反而會助長欺凌者為所欲為的囂張氣焰。
對“狹路相逢勇者勝”文化信條的堅守,也是有前提的。如果是為了自身正當權益,為了他人、集體或民族國家的利益,與邪惡現(xiàn)象針鋒相對,勇敢斗爭,那是值得提倡的;將之理解為弘揚大無畏精神,對學習上的難題有一種“迎難而上”的英雄氣概,努力攻克,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為了逞強斗狠,欺凌弱小,甚至覺得通過“勇”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致使“勇”缺少道德的約束和引領,那么這種“勇”其實是一種野蠻、霸道。
缺少對相關文化精神內涵、產生語境、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正確考察以及文化精神的當代轉化,就不加辨析地盲目踐行,只能歪曲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內涵,給他人也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將“狹路相逢勇者勝”當作欺凌的理由從而肆意妄為,會帶來嚴重后果。不少案例中的欺凌者就有這方面的思想傾向,他們希望通過校園欺凌,形成所謂的威望,進而滿足虛榮感。學校、家長和社會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使此風愈演愈烈,甚至連原本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思想也會被污染,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很多人信奉“多一言不如少一語”,但往往不會深入辨析:言是怎樣的言?替誰而言?如何言?言的價值是什么?他們懾于欺凌者的淫威,總覺得不言就是最好的自保舉措,殊不知,這是變相的助紂為虐。長此以往,會養(yǎng)成謹小慎微、膽小怕事、懦弱無為的性格。如果大家都持這種信條,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還會形成陰冷自私的集體人格。譬如,李某某的好朋友受到欺凌,他選擇袖手旁觀。問及原因,他自陳是怕“言多必失”,威脅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有些旁觀者面對校園欺凌行為雖然不會沉默,但不是為受害者仗義執(zhí)言,而是站在欺凌者一方,拍手叫好、煽風點火,甚至拍攝視頻上傳網絡,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校園欺凌者的幫兇。譬如,張某等三人拍下校園欺凌的整個過程,其間還拍手叫好,覺得“像看戲一樣”,“很好玩”。有的人貌似冷靜客觀,不分青紅皂白地冷嘲熱諷受害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會加劇校園文化朝病態(tài)方向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值得教育者警惕,要從心理、文化的源頭上將這些思想毒素肅清。
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化,境外涌入的文化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其間隱藏的暴力文化、“反學校文化”與“逃離文化”是校園欺凌的誘因之一,值得家長和教育者警惕。
雖然有相關部門的文化審查,但是很多西方的暴力文化還是披上了“英雄主義”的面紗,悄然滲透到年輕人群體中。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再加上他們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還會對欺凌行為進行炫耀,從而引起他人的效仿[1]。
西方的暴力文化以美國文化為代表。暴力文化已經深深地扎根在美國的政治和社會之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校園欺凌泛濫成災。2000年,美國發(fā)表的一份全國性的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表明:在6~10年級學生中,每天都有3成的學生遭遇到霸凌事件。其中,有320萬學生被霸凌,370萬學生霸凌他人。同一年,美國全國犯罪預防委員會(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調查顯示:有多達四分之三的美國兒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霸凌在美國變得常態(tài)化,只要有學校,就會有霸凌。不僅如此,美國的校園文化甚至放縱一定程度的霸凌,家長和教師認為這是學生成長中的正常行為,是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方式。在這種情形之下,一旦我國的中小學生浸淫于西方的暴力文化,必將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學生模仿能力強,容易模仿暴力行為;青少年通過暴力游戲得到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快感,從而進一步將暴力帶到校園中。不僅如此,這種暴力文化還常常以個人英雄主義為顯現(xiàn)方式,使得校園的欺凌者們不僅不以欺凌為恥,反倒沉迷其中,將其看成一種“英勇之舉”。
源自西方的“反學校文化”與“逃離文化”是站在學校文化的對立面,對學校精神環(huán)境的一種侵蝕與污染。反叛學校主流價值觀,背離學校與社會的文化規(guī)范,看似學生的無意之舉,實則從側面反映出學校文化的某種局限性和不完善。校園欺凌作為“反學校文化”和“逃離文化”的一種典型形式在校園內表現(xiàn)得頗為突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學校注重應試教育,較少關注到學生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缺乏對學生價值和觀念的引導[2]。教師、家長也把這種現(xiàn)象看成理所當然,最終導致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夠健全。某案例中學生王某因遭受校園暴力,無力投身學習而成績下滑,遭到了老師和家長的一致批評。老師和家長過于在意學生的學習成績,嚴重忽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學生的成長不健康就成了必然。有研究者指出:“傳統(tǒng)教育‘物化’學生的弊病,在當今學校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師與家長過多關注學生考試分數(shù)、排名等客觀數(shù)據,忽視了學生內在情緒與社會情感發(fā)展?!盵3]那些在應試教育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更會產生習得性無助,自然而然被貼上所謂的“壞學生”標簽,被認為是教育生產流水線上的失敗品。另外,教師欺凌現(xiàn)象較容易被忽視,但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卻非常嚴重。即便沒有造成學生身體傷害,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對他們的心理傷害嚴重[4]。如某案例中的教師陳某罰站、打壓不聽話的學生,導致該生為發(fā)泄不滿而對其他同學進行欺凌,最終因此輟學回家,這其實與教師變相的冷暴力欺凌有很大關系。
除了受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影響,當下社會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因素,如對零和博弈過度宣傳、固化的性別規(guī)范和外部形象認知、城鄉(xiāng)社會的差異等,也會導致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零和博弈,又稱“零和游戲”,指參與博弈賽局的雙方,在嚴格遵守博弈規(guī)則的前提條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獲得利益,也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損[5]。零和博弈廣泛應用于有贏家必有輸家的競爭與對抗,用于學習競爭、學校競爭,其實是一種惡性的競爭。理想的競爭應該是非零和博弈、參與方共贏的競爭。在媒體激烈競爭、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當下,為迎合家長、學生的升學焦慮心理,學校教育的零和博弈被過度宣傳,所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這必然導致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在這種惡性競爭的文化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可能變成傷害者或受害者,某案例中的學生小張、小林便是如此。兩人原本是一對好朋友,卻因成績互有上下不斷發(fā)生矛盾。在一次比較成績時兩人發(fā)生口角,最終上升為人身傷害行為。
在零和博弈帶來的惡性競爭之下,學生的共情能力降低,不懂得包容、理解他人,形成嫉妒心理,甚至希望通過不正當?shù)耐緩饺コ綄κ帧S袑W生就選擇通過校園欺凌的途徑削弱對手的競爭優(yōu)勢,從而達到自我成功的滿足感。某案例中的學生小宜成績優(yōu)秀,宿舍的其他學生覺得很有壓力,便聯(lián)合起來排擠她,最終釀成群毆小宜事件正是由于這一原因。
固化的性別規(guī)范,經過媒體的放大,也很容易對學生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大眾對于主流的性別與外在形貌的外鑠規(guī)范,具有高度的服從性。學生的性別與外在形貌的表現(xiàn)一旦不一致,便很容易遭到校園欺凌。
在涉及性別規(guī)范的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常將暴力行為解釋成“規(guī)范”與“約束”受害者。例如男生外貌、行為或性格上如果有女性偏向,便會遭遇“偽娘”“娘娘腔”一類的言語攻擊。而這類男生是少數(shù)群體,極少有人會主動為他們發(fā)聲;他們甚至還會遭到社會的鄙夷和嘲諷,認為他們受到欺凌是“活該”,是“咎由自取”。
教師的性別偏見,更使校園欺凌于無形中加重。大部分教師對于性別的理解是本質主義的,他們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看成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教師很大程度上對于“男生”“女生”抱有性別的刻板印象,認為“男生要有男生樣,女生要有女生樣”。他們所謂的“男生樣”實則是推崇霸權型的男性氣質,而希望女生有相對應的氣質[6]。所以,在教師的教育中,學生就被潛移默化地灌輸了這樣的理念:男生就應該愛運動、力氣應該很大……女生就應該喜歡洋娃娃、性格溫柔端莊……一旦男生、女生突破了這樣的性別規(guī)范,就會引起老師的反感,而這種反感的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學生,從而誘導學生之間言語或是行為上的校園欺凌。
城鄉(xiāng)社會的落差由來已久。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就揭示過這種情形:“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有幾分藐視的意味……”[7]長期以來,城里人看不起鄉(xiāng)下人的現(xiàn)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這種社會現(xiàn)象,也反映在學校里,有時甚至會演變成校園欺凌。
此類校園欺凌的成因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是家長教育問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實質就是一種自我心像的相互傳遞、相互影響。負面的、有害的自我心像傳遞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有錢人看不起窮人,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長的思想灌輸。這種理念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從而使得他們以這種不良思維去看待人和事。另一方面是學生交往問題。城鄉(xiāng)學生在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他們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以城市文化占據主流的城市學校中,隨遷子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性格孤僻,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中的受害者。某案例中的學生林林就是如此。因為父母是農民工,加上自己體格瘦小,性格內向,林林被同學歧視、欺凌達四年之久,最終在一次欺凌中脾臟破裂。
校園欺凌背后的文化成因非常復雜,且變動不居,需要每一位教育主體引起高度的重視。只有挖掘出學校欺凌背后的文化根源,教育才能真正應需、應性,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進行標本兼治,還學生一個溫暖、安全、明澈的教育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