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星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湖北,素以“千湖之省”著稱。其中知名的湖泊有“洪湖水浪打浪”的洪湖、“武昌魚”的故鄉(xiāng)梁子湖、國內(nèi)最大的城中湖——東湖,以及汈汊湖、大同湖、大沙湖、長湖等等。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湖泊,滋養(yǎng)了豐富的魚米資源,故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湖北因此而顯得靈氣十足。
其實,湖北的眾多湖泊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上,而鄂東、鄂西則是群山莽莽。中國早有“仁者樂山”之說。鄂東的大別山有佛教的圣地——禪宗四祖寺、五祖寺。鄂西的崇山峻嶺中,則有道教的圣山——武當山、炎帝的圣地——神農(nóng)架。這一切,都在昭示著湖北的群山富有神圣與神秘意味。
鄂西正由莽莽群山組成——從十堰地區(qū)的武當山到神農(nóng)架再到鄂西南的恩施,可謂山山相連、氣勢恢宏。這里沒有終年積雪的神山,也沒有光禿禿的荒山。這里連綿起伏的青山綠水,呈四季分明的壯美氣象。其中,武當山與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并稱“道教四大名山”,還是武當拳的發(fā)源地。相傳武當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傳奇道人張三豐。他的銅像重達7000余斤,是明代銅像中的佳作,現(xiàn)存于武當山文物保管所。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nèi)家武當”之說。金庸曾在長篇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講述了武當山與張三豐的傳奇故事。
到了1980年代初,武俠電影《武當》在方興未艾的“武俠熱”中曾經(jīng)風靡一時;后來,又有電影《太極張三豐》、電視劇《少年張三豐》的廣為傳播。1994年,武當山因為“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而成為聯(lián)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那些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山上,如奇?zhèn)ブ?,莊嚴之畫。據(jù)統(tǒng)計,武當山共有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余間。武當山有此非凡氣象,與明成祖朱棣有關。因為他相信,自己能當上皇帝,是道教最高尊神——玄天上帝(亦稱玄帝、玄武大帝、真武大帝,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保佑的結果,因此大建武當。史上才有了“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中國皇帝素有泰山封禪的傳統(tǒng)。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清圣祖、清高宗都曾經(jīng)赴泰山封禪,獨有明成祖別開生面,尊崇武當山,也因此使武當山名聲大震,漸漸成為“道教文物寶庫”。明朝歷代皇帝即位后,都派欽差大臣到武當山祭真武大帝。到了2009年,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熱潮中,九集紀錄片《問道武當》的播出進一步為宣傳武當山文化添加了當代風采。
距武當山200多公里,就是有“華中屋脊”之稱的神農(nóng)架。神農(nóng)架因相傳華夏始祖之一神農(nóng)氏在此架木為梯,嘗百草,救民疾,教民稼穡而得名。那里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座,最高峰神農(nóng)頂海拔3105.4米(2011年9月21日修正為3106.2米),為華中第一峰。也是長江和漢江的分水嶺。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這里森林覆蓋率非常高,保護區(qū)內(nèi)甚至高達96%。這里保留了珙桐、鵝掌楸、連香等大量珍貴古老孑遺植物,因此成為世界同緯度地區(qū)的珍稀植物王國。更加上一直流傳的那些優(yōu)美而古老的傳說和古樸而神秘的民風民俗——從神農(nóng)氏嘗草采藥的傳說到神農(nóng)架“野人”之謎、還有紅坪潭“水神”之謎……都令人神往、充滿誘惑力[1]。在神農(nóng)架的南坡,有神農(nóng)溪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峽谷中,于巫峽口匯入長江,全長60公里。那里山清水秀、迂回曲折、移步換景,因為落差較大,有“一里三灣、一灣三灘”之特點。神農(nóng)溪上的纖夫拉纖一直是被保留至今的旅游項目,被稱為三峽地區(qū)保存最好的纖夫“活化石”。此外,長江支流香溪河的主要源頭也在神農(nóng)架。香溪相傳得名于王昭君在此洗臉,因不慎將一串珍珠遺落溪中,溪水因此四季清冽、芳香流淌。美景與美好的傳說相得益彰,如美好的夢境,如感人的歌聲。也在大自然的神性之外,增添了流芳百世的人文風韻。
神農(nóng)架還有保存至今的川鄂古鹽道。清朝中葉以來,不少游民進入川鄂邊界謀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從四川販運“私鹽”來湖北進行交易,為避開官方的緝私,鹽商多從神農(nóng)架林區(qū)往返,于是這里就形成了一條溝通川東、鄂西的神農(nóng)架川鄂古道。其主要路段全長達80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人煙稀少,沿途土匪常常搶掠背鹽人,背鹽人也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結伴而行。據(jù)說,“十有二三死在荒郊野外”[2]。那里至今留有相關遺跡數(shù)十處。川鄂古鹽道見證了生命的頑強與狡黠、生活的無奈與殘忍,也是普通人迫于生計、無意間卻含辛茹苦、艱難創(chuàng)造隱秘歷史的見證。2011年,川鄂古鹽道神農(nóng)架段也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7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湖北神農(nóng)架申遺項目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至此,湖北神農(nóng)架也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qū)(1990年)、世界地質(zhì)公園(2013年)、世界遺產(chǎn)(2016年)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chǎn)地。
與神農(nóng)架毗連的恩施也富有雄厚的自然資源。恩施市附近的梭布埡風景區(qū)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石林。恩施大峽谷是清江大峽谷一段,全長108公里。峽谷中的絕壁、峰柱、天坑、地縫、溶洞、天生橋、暗河、豎井、石林、峰叢、懸谷爭奇斗艷、美不勝收,構成罕見的立體性溶巖地貌,已經(jīng)成為著名旅游景點。其中,尤其是長達5萬米的地下暗河,以及有“天下第一坑”之稱的地縫均為世界罕見。地處清江發(fā)源地的利川騰龍洞是亞洲最大的溶洞,直升機可在洞口盤旋,令人嘆為觀止。洞內(nèi)最高處達235米,主洞長52.8公里。1988年,經(jīng)多名中外洞穴專家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為世界特級洞穴之一。除了山清水秀之外,恩施更有硒礦儲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天熱優(yōu)勢,因此有“世界硒都”之稱。因為土壤中富含硒元素,而硒又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與延緩衰老的功效,因此,大力發(fā)展富硒食品、富硒茶,已成為恩施發(fā)展經(jīng)濟戰(zhàn)略的一大舉措。
與群山峻嶺相伴的,當然有一條條清凌凌的河流——
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水,古時曾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江河淮漢”,是中國中部區(qū)域水質(zhì)標準最好的大河,也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方案的渠首。在湖北境內(nèi),過十堰、襄陽、荊門、荊州,在武漢注入長江。一路浩浩蕩蕩,哺育了“精彩絕艷”的楚文化(楚文化就發(fā)源于漢江上游的丹陽一帶,崛起于江漢平原的荊州一帶)。六集電視系列片《漢江》以漢江流域為背景,挖掘其人文歷史內(nèi)涵,不僅有涉及漢族、漢字、漢人的諸多文化元素,還有道教武當山、鐘祥明顯陵、襄陽古隆中等著名古代遺址,令人思接千載、感慨漢水文化的源遠流長、光輝燦爛。另一方面,楚文化的大起大落,以及當代十堰人民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diào)工程付出的巨大犧牲,也昭示了漢水文化的另一重命運——奉獻與犧牲。1989—1990年考古學家在鄖縣發(fā)現(xiàn)了“鄖縣人” 顱骨化石,距今100—115萬年,進一步證明:漢水流域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清江也是長江的一股支流,“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它發(fā)源于鄂西利川市龍洞溝,流經(jīng)恩施、長陽、巴東,在宜都市注入長江,全長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的盛譽。清江是土家族的母親河。在清江邊的長陽縣,1956年發(fā)現(xiàn)了“長陽人”化石,是中國長江以南最早發(fā)現(xiàn)的遠古人類之一。“長陽人”不僅具有現(xiàn)代人的特征,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長陽人”的發(fā)現(xiàn),表明清江流域也是中國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
“鄖縣人”“長陽人”相去不遠,連同神農(nóng)氏的傳說都足以表明,鄂西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一片福地??梢灶A期,隨著鄂西開發(fā)的加快,應該有更多可能改變歷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橫空出世。
大約4000多年前,在現(xiàn)在的湖北、四川境內(nèi)曾經(jīng)生活過一個遠古族系,號稱巴人。傳說中的巴人驍勇浪漫,能歌善舞,他們的舞蹈被看成是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征。今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可以看到巴人舞蹈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和現(xiàn)在生活在武陵山區(qū)的土家人的舞蹈多有不謀而合之處,足以令人產(chǎn)生這樣的猜想:很可能,在土家人和巴人之間存在著神秘而深遠的血緣聯(lián)系。
土家族一直將白虎作為圖騰。 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號稱“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yè),族群發(fā)展壯大,廩君也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后來廩君逝世,據(jù)說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圖騰,世世代代虔誠敬奉。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從前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土家人在今天祭祀死去的親人時,跳喪者仍仿照老虎的跳躍、擺尾、洗臉動作,而口中的歌詞也常常與虎有關。除了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土家吊腳樓門前的裝飾圖案中,虎是常見的形象。其意用虎的威猛來驅(qū)惡鎮(zhèn)邪。由此可見,白虎崇拜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奇觀與漢文化的龍圖騰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
土家族愛唱山歌,包括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對歌)等,體現(xiàn)出質(zhì)樸、大方、開朗的民族性格。1956年,湖北省歌舞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到鄂西采風,發(fā)現(xiàn)了當?shù)厝藙潯安数埓睍r唱的民歌《種瓜調(diào)》的動人旋律,就冠以《龍船調(diào)》之名,傳唱了開來,影響遍及全國乃至國外,直至1980年代,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二十五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成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歌中描繪了活潑俏麗的少婦回娘家時途經(jīng)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生動情景。那句“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的呼喚和艄公的回應“還是我來推你嘛!”以歡快大方的旋律和淺顯質(zhì)樸的歌詞充分表達了山民的音樂天賦與淳樸情感。
土家族也喜歡跳舞。他們的“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是一直流行的古老集體舞,表現(xiàn)狩獵、軍事、農(nóng)事、宴會等方面的豐富情感,節(jié)奏鮮明、動作優(yōu)美,散發(fā)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常常在祭祀祖先、祈禱豐收的節(jié)慶中表演。“舍巴日”儀式包括請祖先、敬祖先、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演“茅古斯”(1)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漢語稱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五大部分。其中請祖先包括掃堂、封凈、迎神、接駕、安位、闖堂、絞旗等議程;擺手舞包括單擺、雙擺、回旋擺、側身擺、沉臀擺、顛擺、掄手擺、悠擺等動作;擺手歌由梯瑪(巫師)領唱,包括巫歌和民歌兩部分。巫歌有請神、迎神、敬神、送神、祈神、掃堂、倒壇等樂歌。民歌即土家人頌祖的山歌。茅古斯是土家族的原始舞蹈,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從其原始的服飾、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內(nèi)容,都真實再現(xiàn)了父系社會土家人的漁獵、農(nóng)耕生活及婚姻習俗?!懊┕潘埂眰兂嗌砺泱w的肌膚上扎滿了茅草,腹前捆有一條尺余長并用紅布包頭的草把。表演時演員身扎稻草、棕葉、棕片、裝扮成身上長毛的人,摸擬土家祖先原始的生產(chǎn)、生活情景。同時間雜上刀梯、咬鐵杵、摸油鍋、踩鏵口等梯瑪絕技。土家族“跳喪鼓”(土家語叫“撒爾嗬”)的風俗也由來已久、獨具特色。所謂“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還有“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陪亡靈”,就顯然比漢族的“守靈”多了豁達、熱鬧的意味?!疤鴨使摹焙苡兄v究:舞姿的狂放、多變揮灑出熱烈的氛圍,足以驅(qū)除死神的陰冷;歌詞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甚至即興而作,從謳歌祖先的輝煌業(yè)績到回顧亡人的生平事跡,從溫習民間傳說到隨意發(fā)揮的幽默問答,少有悲戚之感,多顯豁達情懷。其神奇、熱烈,令人遙想巫風的韻致。1986年9月,巴東縣野三關鎮(zhèn)民間藝人黃在秀和他的撒爾嗬表演隊,應邀赴新疆參加全國第三屆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獲表演獎一等獎,一鳴驚人。此后,由巴東縣文化工作者劉啟明、沈陽收集整理編寫的《清江流域撒爾嗬》一書也已于200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巴東縣在野三關鎮(zhèn)掛牌成立“撒爾嗬”傳承基地,成立了14支“撒爾嗬表演隊”,有計劃地培訓撒爾嗬傳人。甚至原來女人不能進靈堂、跳撒爾嗬的規(guī)矩也在新形勢下被打破,許多女藝人也成了跳“撒爾嗬”的生力軍,為古老的民間藝術增添了新的異彩。
“擺手舞”“跳喪鼓”顯然是巫風的遺傳。楚人崇巫,不獨在古時候。楚人旺盛的生命力、豐富的想象力都賦予了他們得天獨厚的藝術氣質(zhì)。“擺手舞”“跳喪鼓”的源遠流長、代代相傳都顯示了巫風的恒久魅力。李澤厚、劉綱紀在《中國美學史》中指出:“氏族社會風習的大量存在,使得楚國及其文化不像北方那樣受著宗法制等級劃分的嚴重束縛,原始的自發(fā)產(chǎn)生的自由精神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對于周圍世界更多地是采取直觀、想象的方式去加以把握,而不是進行理智的思考。這一點,特別集中表現(xiàn)在楚國巫風的盛行上。而這種巫風,又已經(jīng)不同于遠古那種完全愚昧的迷信和自然崇拜,明顯地帶有藝術的性質(zhì)了。”[3]蕭兵也指出:“巫師在祭神和降神的時候,要念唱祝詞或咒語,要大跳大唱,這里就包含著詩、歌、舞蹈的某些要素或萌芽——也就是說,巫術儀式往往展現(xiàn)出某種的表演性和抒述性?!盵4]張正明也認為:“楚國民間的樂舞多與巫風結緣,巫都是能歌善舞的?!盵5]而聞一多先生在談到自己讀《離騷》時的體會時,也提到了表演的色彩:“我每逢讀到這篇奇文,總仿佛看見一個粉墨登場的神采奕奕,瀟灑出塵的美男子,扮演著一個什么名正則,字靈均的‘神仙中人’說話(毋寧是唱歌)。但說著說著,優(yōu)伶丟掉了他劇中人的身份,說出自己的心事來,于是個人的身世,國家的命運,變成哀愁和憤怒,火漿似的噴向聽眾,炙灼著,燃燒著千百人的心——這時大概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演戲,還是罵街吧!”[6]這些研究足以表明:從《楚辭》到土家人的“擺手舞”“跳喪鼓”,楚風一直活著,活在鄂西,活在民間,也活在文學的經(jīng)典中(2)周耘曾在《荊楚遺風——跳喪》中,指出了地處荊州的石首一帶有跳喪遺風,而周邊各縣卻無,認為這是待解之謎??梢娞鴨手L不獨在鄂西流傳。具體參見《文藝研究》1990年第4期。。
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女兒會”也漸漸名揚遐邇了。“女兒會”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互相認識,自由結交的盛會。每年五月初三,或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趕會。這是青年男女可以在山坡叢林中自由結識,對歌言情的日子。對歌一般是女問男答,所以稱“女兒會”。對歌內(nèi)容包羅萬象:從神話傳說到個人愛好,講究隨機應變、脫口而出,漸入佳境后才互訴衷情,最后約定終身。這種帶有鮮明的自由、自主戀愛色彩的節(jié)慶,迥然不同于漢族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男女青年婚姻命運的戀愛方式,在談情說愛的同時也考察對象的文化素質(zhì),可謂獨出心裁,充分體現(xiàn)了土家族獨特的文化品格。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二,恩施市都要舉行盛大的節(jié)慶活動,使其成為集民俗、文化、經(jīng)濟、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盛會,讓“女兒會”(又稱“土家情人節(jié)”)成為恩施的一張名片。劉紹敏、劉清華合著的《恩施土家女兒會演變揭秘》一書和由崔在輝等人策劃、主編的《恩施土家女兒會》一書的出版,都為展示恩施女兒會的來龍去脈、獨特魅力作出了貢獻。
恩施利川的魚木寨,是土家族山寨的經(jīng)典之作,建于四周皆絕壁的山頂上,靠一條在絕壁上修出的棧道與外界相通,氣勢非凡。此寨占地6平方公里,有土家古堡、雄關、吊腳樓、古墓群,均用古老巴國傳統(tǒng)的營造方法建構,是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土家山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魚木寨不遠,有古建筑群落大水井,為清代晚期至民國的李氏莊園。200平方米的院壩全用規(guī)格統(tǒng)一的平板青石鋪就,前廊拱卷歐式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堆塑華麗。兩側吊腳雕梁畫棟,可謂匠心獨運,土漢結合,中西合璧。魚木寨、大水井深藏在鄂西的崇山峻嶺中,頗有“世外桃源”的風采。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的文化元典之一。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十堰青峰)人尹吉甫是《詩經(jīng)》的釆風者、編撰者,亦是被歌頌者。(3)《鄖陽府志》載:“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又《鄖陽府志》(卷十六·祀典)載:“尹吉甫廟,舊在縣西南六里,唐咸通中立,久廢,基碑俱存,正德十四年,知州胡璧建祠于東關外一里許,春秋致祭。”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房縣),死后葬于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尹吉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哲學家,2800多年前曾經(jīng)輔佐周宣王,被《詩經(jīng)》中贊頌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此外,還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如《大雅》中《崧高》《烝民》《韓奕》《江漢》諸篇。他因此被尊為“中華詩祖”。2012年1月2日,由央視《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與湖北電視臺綜合頻道聯(lián)合攝制的尹吉甫故里房縣《詩經(jīng)溯源》節(jié)目播出,引人注目。尹吉甫故里的榔口鄉(xiāng)、青峰鎮(zhèn),還是“湖北省民歌之鄉(xiāng)”。在那一帶,村民們廣泛傳唱著與《詩經(jīng)》相關的中的《關雎》《蓼莪》等20多首民歌。此外,當?shù)剡€居住著許多尹吉甫的后人,他們至今能講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傳說。
而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不是也來自鄂西的秭歸么?如此看來,鄂西可謂中國詩歌文化的發(fā)祥地。
與尹吉甫故里相去不遠的神農(nóng)架,則一直流傳著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這部從明、清時代流傳下來的史詩經(jīng)林區(qū)群藝館干部胡崇峻多年辛勤探訪,在走訪了近200名神農(nóng)架深山里的民間歌師和會講故事的老人,搜集了8種《黑暗傳》抄本的基礎上,整理出5000余行的正式出版本,幾經(jīng)周折,2002年才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史詩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的歷程,融匯了混沌、浪蕩子、盤古、女媧、伏羲、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等許多歷史神話人物事件,并且與我國現(xiàn)存史書記載的有關內(nèi)容不盡相同。作為遠古文化的“活化石”,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神話、歷史、考古、文藝、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價值。漢民族也終于結束了被稱為“沒有自己的神話創(chuàng)世史詩”的歷史,曾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袁珂就指出:“形成這部民間史詩的主要來源,還是從古代一脈相承下來的屬于巴楚地區(qū)原始文化中的中原神話,但其中又雜有道家思想,陰陽五行思想,乃至佛教思想,真是五花八門,人物也出現(xiàn)了什么元始天尊、道天教主、白蓮老母、觀音佛祖之類,這大約是從《封神演義》和其他雜書中采取來的,分明可見歷史長河中的積淀?!盵7]
在恩施的文化遺產(chǎn)中,土司文化格外引人注目。2015年7月4日,經(jīng)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審議,由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咸豐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組成的“土司遺址”系列申遺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是土家族著名土司唐崖覃氏的治所,唐崖土司封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沿襲18代共460余年(另一說16代381年)。唐崖土司城始建元朝末年。城址依山就勢,背山面水,總面積約74萬平方米。其獨特的自然選址、內(nèi)外有別的規(guī)劃體系,匯集了山地城市、家族墓地等多種社會生活載體,使其“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的稱號名副其實。此前,2006年,國務院將容美土司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開始進行局部考古發(fā)掘。2012年,容美土司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容美土司城遺址位于鶴峰縣容美鎮(zhèn)東10余公里處的平山寨上,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有大堂、二堂、閱兵臺、跑馬場、花園等。容美土司遺址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屏山爵府遺址、細柳城、萬人洞、情田洞、九峰讀書臺等遺跡。其中,屏山爵府遺址,俗稱萬全洞,位于平山懸崖峭壁之上,前臨百丈深淵。容美土司因其險要,取名萬全洞。洞內(nèi)原建有石門、寨墻、炮臺。左有“就月軒”,右有“愛日亭”,正中建有“大士閣”“魏博樓”,為田舜年之居所。現(xiàn)洞內(nèi)殘存有部分墻基、炮臺和摩巖題刻,山頂立有一龜碑,記敘了土司營建平山及萬全洞的經(jīng)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末代土司王田旻如,為清廷“改土歸流”所迫,自縊在萬全洞,從此結束了容美土司制度四百多年的歷史。
除了上述歷史建筑,土司文化的另一大奇觀是“田氏詩派”的產(chǎn)生。自明朝中葉到清朝康雍盛世的兩百多年間,容美土司(今湖北鶴峰、五峰一帶)田氏家族連續(xù)六代人中涌現(xiàn)了九位詩人,人人有集,即田九齡的《紫芝亭詩集》、田宗文的《楚騷館詩集》、田玄的《秀碧堂詩集》、田圭的《田信夫詩集》、田霈霖的《鏡池閣詩集》、田既霖的《止止亭詩集》、田甘霖的《敬簡堂詩集》、田商霖的《田珠濤詩集》、田舜年的《白鹿堂詩文集》等,后被田舜年結集為煌煌十二巻《田氏一家言》,成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上一大亮點,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稱洋洋大觀?!疤锸显娕伞钡脑姼?今存500余首)既散發(fā)出濃濃的鄂西南鄉(xiāng)土氣息,又充分顯示了土家族詩人對漢族詩詞文化精髓的吸收。由土家族學者鄧斌、向國平合著的《遠去的詩魂——中國土家族“田氏詩派”初探》一書在探求中國土家民族的歷史淵源,揭開土司世襲制度的神秘面紗的基礎上,全面評析了田氏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風格及其命運沉浮。該書2003年出版后,榮獲全國第八屆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
再看看當代“鄂西文學”的氣象吧。鄂西的青山綠水哺育了靈秀的文心,鄂西的人文異彩積累了豐厚的富礦:土家族作家李傳鋒的“動物小說”(如《退役軍犬》《林莽英雄》《最后一只白虎》等) 在動物的傳說中寄托了浪漫、古樸的英雄主義情懷,同時也體現(xiàn)了鄂西人對動物的人格化理解。土家族作家葉梅的“民俗文化小說”(《撒憂的龍船河》《花樹花樹》《回到恩施》等)在一幅幅色調(diào)鮮明的民俗畫中彰顯了土家人的淳樸與樂天,同時也寄托了作家的“尋根”之思。1980年代以來,“土家族文化熱”不斷升溫。一批土家族作家以探秘土家族歷史文化為己任,爭相寫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李傳鋒的小說《退役軍犬》曾獲第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以下簡稱“駿馬獎”),溫新階的散文集《他鄉(xiāng) 故鄉(xiāng)》曾獲第七屆“駿馬獎”,葉梅的小說集《五月飛蛾》和鄧斌、向國平的文學史專著《遠去的詩魂: 中國土家族“田氏詩派”初探》同時獲第八屆“駿馬獎”,楊秀武的詩集《巴國儷歌》曾獲第九屆“駿馬獎”,都體現(xiàn)了湖北的“土家族作家群”的雄厚實力,是“土家族文化熱”的重要收獲。2014—2021年間,李傳鋒、吳燕山、李詩選三位作家鼎力合作,出版了長篇歷史傳奇系列《武陵王》(由《白虎嘨天》《皇木遺恨》《虓鎮(zhèn)海疆》《蜀錦征袍》《酉水流香》《鳳鼎唐崖》《文星耀天》《恨海情天》八部長篇小說組成),以空前恢宏的氣勢描繪了土家族的歷史傳奇,為“土家族文化熱”又增添了一部厚重之作。“《武陵王》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線索……也想給讀者展示一些生動的民族風景和古邦風俗。試圖營造出一處神秘莫測、瑰麗無比的武陵秘境,誘人進入巫風烈烈、巴俗奇特的時空洞穴?!盵8]其中,《白虎嘨天》就在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的基礎上,講述了一位開明土王富有傳奇色彩的成長史;《皇木遺恨》以朝廷派欽差到武陵山地督采楠木的史實為線索,寫出土司與朝廷的矛盾與博弈;《虓鎮(zhèn)海疆》謳歌了湘西永順、保靖等土司響應國家召喚,出兵遠赴江浙,抗擊倭寇,立下“東南戰(zhàn)功第一”的歷史偉業(yè);《蜀錦征袍》刻畫了巾幗英雄秦良玉的不凡性格與出眾才干;《酉水流香》記錄了酉陽土司白再香以小妾身份,經(jīng)過自強不息,成長為攝政女王的業(yè)績,與《蜀錦征袍》共同成為土家族巾幗英雄的雙璧。《鳳鼎唐崖》通過唐崖土司王覃鼎、田彩鳳夫婦學習漢文化,發(fā)展生產(chǎn),振興一方的故事,展示了土家族的開放情懷;《文星曜天》以明清易代之際容美土王田舜年在滿清、李自成余部的威懾高壓下,于夾縫中苦苦求生存、謀發(fā)展的故事,寫出了一位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土王的政治韜略,也寫出了土家族歷史上一次命運攸關的艱難轉折,與《鳳鼎唐崖》共同成為土家族文化開放精神的寫照。而《恨海情天》寫末代土王田旻如雖然生不逢時、也盡心盡力去拼搏,寄托了對于命運的無限浩嘆。小說還繪聲繪色寫出了土家族的文化秘史——從飲酒、采藥、狩獵、尋寶的種種趣聞到“下蠱”的神秘、“梯瑪”的料事如神、“趕尸走喪”的詭異,還有“跳喪”的熱鬧、“求肯”(求婚)的講究、進山祭祀的肅穆、出征大典的威武,都為全書平添了一層土家文化的濃厚巫風、奪目異彩,讀來令人有美不勝收之感。
當代長篇小說《清江壯歌》是四川作家馬識途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是根據(jù)革命烈士何功偉(1915—1941年,中共鄂西特委書記)、劉惠馨(1914—1941年,特委婦女部長)為原型寫成的,而劉惠馨正是作者的妻子。兩位烈士都是上個世紀30年代走向革命的知識分子,懷著推翻舊中國,建立新社會的理想來到清江河畔的鄂西恩施地區(qū),開展秘密的地下黨工作,后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最終遭到敵人殺害。
而鄖陽籍作家梅潔則先后以報告文學力作《山蒼蒼,水茫?!贰洞蠼比ァ窞闈h水、故鄉(xiāng)人民發(fā)出了感人至深的呼喚:“三千里漢江,穿越秦巴山,流經(jīng)南棧古道,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嶺中九曲回腸,一任東流,直匯入滔滔長江,茫茫大?!?。“漢江,堪稱中國的多瑙河,千百年來,她以那瑪瑙般的幽藍的江水,以飄逸、俊秀、瀟灑、寧靜的狀態(tài),以不亢不卑的文靜和莊重,養(yǎng)育了大江兩岸亙古的長安。端詳漢江,她以舒緩溫柔的古典抒情風格,讓你感受一種深刻而崇高的愉悅,讓你心靈深處產(chǎn)生一種美好圣潔的情感?!绷硪环矫?,幾代人為了丹江口水庫、為了南水北調(diào)工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時光里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磨難和犧牲。可多少人知道這一切?“鄖陽人民曾為建設中國汽車工業(yè)的驕傲‘二汽’,建設中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丹江水庫、黃龍水庫,建設襄渝鐵路、漢丹鐵路……獻出了50多萬畝土地,30多萬畝森林,38萬移民背井離鄉(xiāng),告別祖祖輩輩生息的土地;不知道這塊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千千萬萬紅軍、新四軍和中國革命的土地,解放后30多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銷聲匿跡,革命根據(jù)地和蘇區(qū)的名單上沒有她的名字;不知道這塊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三線工業(yè)已向國家上繳數(shù)百億元的利稅,而截止1987年占鄖陽地區(qū)總人口40%多的126萬鄖陽人還沒有溫飽,它所屬的五縣一市全部為國務院和湖北省列名的貧困縣(市)?!边@是交織著悲情的謳歌,也是為民請命的吶喊與嘆息!群山無語,漢水浩嘆。
名揚中外的伍家溝民間故事村處于武當山道教腹地。楚文化在伍家溝這一古老的村子里也有所體現(xiàn),如在村民的信仰、風俗、生產(chǎn)方式、衣、食、住、行,以及民歌、民間故事中,都有大量表現(xiàn),如先秦楚人的拜日、崇火、尊鳳、招魂,與尚東、尚左的信仰與風俗,至今仍在百姓的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有所留存。1980年代,在伍家溝村已發(fā)現(xiàn)漢族民間故事一千多個,民歌千余首,該村因此以“民間故事村”廣為人知。在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中,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狗成親》是全國首次發(fā)現(xiàn),從中可見原始社會荒火為害和以狗為圖騰的影子;《挖斷崗》則傳達出了關于生殖崇拜的信息;還有關于李自成的一組傳說也為外地聞所未聞,顯然是他到過武當山地區(qū)的反映……那里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講故事、唱民歌、吟歌謠,無論是耕地、割麥、插秧,還是打場、曬糧,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樹下屋內(nèi),村民們有的講故事,有的唱民歌、民謠借此娛樂生活,這已成為伍家溝村世代相傳的習俗,也體現(xiàn)出當?shù)氐拇緲忝耧L、樂天心態(tài)。已有專家與伍家溝人合作整理出版了《伍家溝民間故事集》的一、二、三集,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李征康整理,韓致中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李征康整理,張二江主編)和長江出版社(2011年,劉元明主編)陸續(xù)出版。伍家溝民間故事被國內(nèi)外專家稱為“荊楚文化的活化石”,是民間文學的“半坡遺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伍家溝民間故事村與神農(nóng)架《黑暗傳》的流行,都體現(xiàn)了鄂西山民的文化特色。在鄂西的崇山峻嶺中,交通閉塞、教育欠發(fā)達,然而,人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保存了非常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這不能不說是文化的奇跡、人心的奇跡。
由此可見,在鄂西的青山綠水間,保存了從遠古文明到楚文化、土家族文化乃至古代詩歌文化、故事文化的豐富遺產(chǎn),保留了地域文化的豐富性。這些都隨著開放年代的到來,放射出吸引八方游客、創(chuàng)造文化奇跡的異彩,成為湖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也是湖北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