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湖南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親和力”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心理學范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無聲的信息》中對親和力做出如下解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親近、喜愛,并促進彼此的交流,增強人際關系的和諧,減少人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情感力。隨著親和力在社會各界、各個領域、不同人群中涉及范圍的越發(fā)寬泛,“親和力”也開始被引申到教育界,有國外學者最先提出“教師親和力”的觀點,并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自此國內外關于親和力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開始增多。自20世紀初,我國教育部門發(fā)布的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意見的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說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2]”此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成為我國高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指引,也是一個必然要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有“高度”“力度”和“溫度”。
新時期高職院校面臨著新的教育環(huán)境,承載著新時代的育人任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是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發(fā)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入手,反思當前思政教育理念、方法、內容、過程等方面的不足,然后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一個值得嘗試的路徑。
從親和力的內涵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空間距離上的接近,或是言行舉止上的追求一致,還包括在精神思想、價值觀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認同。那么情感認同是師生和諧、高效交流的一個必要因素。情感認同的前提是教育主客體之間具備一定程度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尊重,從而保證雙方能夠處理好交流溝通中感性和理性的關系,并以思辨性思想來互動。其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思政教育中扮演著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角色,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對雙方親和力的影響是從內到外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否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度。因此,教育者要具備廣闊的知識視野,并充分尊重教育規(guī)律,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而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親其師、信其道。”
結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看,教師隊伍的整體政治素養(yǎng)較高,但也存在部分教育理念落后,科研主動性偏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從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感受視角出發(fā)的育人思想,如在教學設計中未能有效挖掘教材或者學生周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滲透、融入到課堂實踐中。在思政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親切感、趨同感偏弱,僵化保守、冷肅平淡的傳統(tǒng)師者形象沒有辦法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度,無法產生教育的向心力。
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中,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受到瞬息萬變的網(wǎng)絡信息的影響,在思維方式和視角上更加求新求快,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和直接依據(jù)。在教育形式上主要依靠灌輸式的課本講解,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課桌前昏昏欲睡是偶有發(fā)生的。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本身枯燥、難理解,但是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的固化、在語言應用上的單調、在情緒情感渲染上的敷衍等,都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不足,學生悅納性偏低的因素。例如教師沒有積極探索混合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分層教學等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做好因材施教,沒能做到緊密聯(lián)系實際,沒有保證教育內容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削減了教育教學的參與感、體驗感和感染力。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中,重視技能輕心理,缺乏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例如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中浩如煙海的公開課程、動漫視頻、紅色文化等教育資源,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沒能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頻等信息工具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表達方式,打造有溫度、有趣味、有情懷的思政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親和力在表現(xiàn)形式上包括表層的“親”,以及深層的“和”,“親”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吸引,它更多的源于并體現(xiàn)在教育形式上,“和”是基于雙方思想認同下的進一步靠近,它更多的源自教育內容上。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多種教育元素和載體,并選擇合適的方式在教育實踐中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是形成和發(fā)揮教育親和力量的一個措施。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思政專業(yè)課和輔導員的日常班會教育,就思政課教師而言,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了充分尊重教材,遵守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安排,但是在教育內容上也限定在教材之內,給學生傳授的知識缺乏靈動性,例如沒有結合冬奧會、政府撥款支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鄉(xiāng)村振興“求好不求快”等社會熱點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把握時代旋律,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引導學生用青春力量去傳遞社會正能量。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沒有為學生推薦諸如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線上學習平臺,沒能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將身邊的大事小情與思政教材中的內容相聯(lián)系,從而在與學生講真話、講實理的過程中形成情感共鳴,并實現(xiàn)學生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行為的教育,親和力本身就是構成人的社會行為要素的一種。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去探析和考量人的存在意義,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多面性,從而保障人的行動的合理性和實效性。就像馬克思所說的:“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xiàn)實的關系。[3]”該理論強調人的存在及與他人的關系如果沒有構建起“對象性的、現(xiàn)實的關系”,那么親和力也就是一種無稽之談。那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對教育對象本身,及其周圍的一切教育要素(各管理部門、專業(yè)學科、教育環(huán)境、信息化設備、社會、家庭)之間構建一種“對象的、現(xiàn)實的關系”,且在這種關系中需要具備一種教育性和引導性,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內,讓以教師主導的,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教育活動在思政體系內相互影響,并深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從我校當前教育環(huán)境、教學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等的規(guī)劃以及各學科、崗位教師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方面看,還不能夠較好地實現(xiàn)課程育人,科研育人、人文育人的完整機制,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絡在校教育平臺,教師給予的指導僅限于課堂之上,學生日常生活的思政教育空白化和空心化。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育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教育的管家,它全過程、全方位地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如一條紅色絲帶將師生的校園生活、政治思想動態(tài)、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捆綁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tǒng)、清晰的育人網(wǎng)絡。在這個網(wǎng)絡中,親和力猶如春風化雨,在立德樹人的育人行動中凝聚力量,釋放能量。而要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價值,首先教育者應充分理解親和力的內涵,以及親和力在高職教育中的角色,如此才能夠洞察學生的需求,然后在教育規(guī)則下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視角,圍繞學生的生活熱點、難點來給學生提供最合適的教育,才能夠結合實際,在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教育中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意義并有的放矢,在課堂學科知識講解、班級會議、教育大會、社會實踐等教育中,在情感元素的運用,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調動中收放自如,從而通過教師和受眾的相互尊重、信任、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成效。其次是善于革新教育理念,主動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在這樣一個信息多變的新媒體社會,在學生主流價值觀多元碰撞的背景下,教師應用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和感召力強的精神內核,去講授動人的故事,傳遞理想信念的火炬,為高職學生的青蔥歲月畫上符號,讓高尚情懷、溫暖美好的種子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學生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學生心靈成長、品格養(yǎng)成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元素。在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構成教育主體,本質上屬于人的一種雙向的交流溝通活動。無論從教育心理還是社會心理方面考慮,情感都是增進雙方關系,搭建心理橋梁的關鍵元素。沒有情感的教育就像是被種在冰冷土壤的種子,很難長出嫩芽,然后結果開花。而情感有消極和積極之分,積極的情感可以帶動身邊其他的人一起產生積極的情緒,相反消極的情感則容易讓人悲觀、厭倦、退縮,從而阻礙人的行動實踐的力量。因此,在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成分,增強雙方交流互動中的情緒感染力,克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懈怠、懶惰的消極情感,用言語力、服務力、組織力去調和、傳遞、升華教學活動的親和力,是教學實踐的必然之舉。同時飽含豐富情感的教育也是適合更多種教學方式的教育,因此,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也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領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和方向的一個可行途徑。無論是構建特色品牌,深剖教育內容,還是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都需要足夠的親和力來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4]。
教育親和力由表及里的過程是教育活動實踐,以及教育者對教育內容不斷消化的一個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親和力的前提是師生之間交流活動的發(fā)生,還有心靈的碰撞。打造一個知識氛圍濃厚的、情感體驗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教育的親和力就已經在時時發(fā)生了。結合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包括校園設施設備、師資力量等,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育,合理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充分發(fā)揮MOOC、SPOC、騰訊課堂等育人資源價值,構筑一個融合的話語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教室、教材和教師,不局限于課堂中的45分鐘,讓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便捷自如、融洽和輕松,讓學生可以和思想政治專業(yè)課教師、同伴同學、輔導員、家長等更多人隨時溝通和對話,讓他們能夠隨時分享社會熱點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見解,以及共享名著書籍,并在知識探討中增長見識,助力思維的自由和快速成長,以上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其次是結合理論學習內容,引導或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到周邊的文化活動中,走進革命遺址和烈士紀念館,親自去體驗民族精神的厚重,去感悟家國情懷的責任與擔當,從而去發(fā)揮校內外教育環(huán)境的環(huán)體合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校園中的一個孤島,而是教學人員、管理人員、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大合唱,那么思政教育的相互關系、信息關系、相關關系就會在增進理解、促進共識、價值認同上就更容易,如此才可能持續(xù)生成和保持思政教育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要圍繞培養(yǎng)滿足社會發(fā)展的人來開展,在我國剛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征程上,高職學生在我國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中充當著重要的奠基石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需要置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教育事業(yè)中,還需要根據(jù)新時代的變化去審視和評判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新時期的社會人才需求類型是技能型、復合型,思政教育內容不應該囿于專業(yè)課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單一知識版塊中,而應以思政專業(yè)課為主,以各個學科為輔的思政教育學科體系,相應的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應該是圍繞這個體系,通過“史”“談”“方法”“對比”的措施進行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從而從多個維度去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5]。因此,在實際的思政工作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借鑒和吸收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知識,并秉持愛崗敬業(yè)、修身立德的職業(yè)理念將其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如在明德守禮、誠信做人教育中,靈活用典、合理范述,讓學生在多個學科知識的理解遷移、愉悅體驗中被教育者所吸引,被教育內容所折服,并在潛移默化中拓展自身的知識和社會視野,提升品質品格。此外在“談”“對比”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語言主體作用,或許是娓娓道來,或許是激情澎湃,但始終要做到在思想上與學生保持步調的一致,保持學生積極認真聆聽、討論的思考狀態(tài),引導學生在對歷史、對國內外文化的慎獨、慎解中收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