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聞佳 劉沈林
大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結腸癌、直腸癌。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人群趨于年輕化,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斷上升,已躍居癌癥發(fā)病譜第2位,居癌癥死亡譜第5位[1]。目前西醫(yī)仍以外科手術為最主要的治療方法[2],并輔以化療、放療、靶向藥物治療等手段,但大腸癌臨床醫(yī)學的治療還是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中醫(yī)藥對改善大腸癌患者的癥狀及預后有其獨特優(yōu)勢,中醫(yī)藥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劉沈林教授從醫(yī)40余年,為全國名中醫(yī)、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其推崇吳門及孟河醫(yī)派,師從著名中醫(yī)脾胃病學家、國醫(yī)大師徐景藩教授,尤其擅長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中醫(yī)診治。劉師臨床經(jīng)驗豐富,運用方藥有獨到見解,尤其善用古方,療效頗佳。例如,運用烏梅丸化裁治療大腸癌,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達到帶瘤生存的目的。筆者有幸侍診左右,聆聽教誨,受益匪淺。茲舉驗案2則加以分析,以饗同道。
古代中醫(yī)文獻中雖無“大腸癌”的病名,但根據(jù)古代醫(yī)案中對癥狀、體征等的描述,可歸屬于“腸覃”“臟毒”“癥瘕”“腸積”“積聚”“鎖肛癆”等的病證范疇。如《靈樞·水脹》載:“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內生,其始生也”?!鹅`樞·五變》云:“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古代醫(yī)家對腸癌的病因病機及癥狀早有分析和描述。
劉師認為大腸癌多因患者自身正氣不足,陰陽失衡,臟腑失調,癌毒乘虛而入,留滯不去,氣機不暢,致使血行瘀滯,結而成塊。亦如《活法機要》所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大腸癌患者常出現(xiàn)食少納呆、腸鳴泄瀉、腹脹便溏等脾虛濕困的表現(xiàn),亦多見腹痛拒按、便血、包塊等血瘀癥狀。由此可見,脾氣虧虛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濕邪、瘀血、癌毒為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3]。根據(jù)大腸癌本虛標實的特點,劉師提出本病當以扶正祛邪為主,扶正重在益氣健脾,祛邪則應根據(jù)濕邪、瘀血、癌毒等不同病理因素, 分別采用化濕、祛瘀、解毒等不同方法,應結合對疾病的不同階段、機體的不同病理狀況的分析以合理應用,從而調理臟腑,調暢氣血,恢復陰陽平衡,以利于疾病的轉歸。中晚期大腸癌患者多有轉移,機體正氣不足,加之癌毒內侵,常出現(xiàn)虛實夾雜、寒熱互結的表現(xiàn),因此劉師強調遣方用藥時應注重寒溫并用、消補兼施,可以烏梅丸化裁施治。
烏梅丸作為經(jīng)典古方,其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主治病證可涉及141種疾病,包括了消化、呼吸、內分泌、婦科、皮膚、心血管及神經(jīng)等方面,但仍主要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4]。烏梅丸出自《傷寒雜病論》厥陰病第338條。原文記載:“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故烏梅丸當為蛔厥、久利而設。從其藥物組成特點來看,烏梅丸是集大寒大熱,酸苦甘辛為一體的方子,可治療虛實夾雜、寒熱交錯的病證,實為厥陰病之主方,并不是僅僅用于治療蛔厥及久利。烏梅丸原方: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發(fā)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方中以苦酒漬烏梅,性平味酸,入肝經(jīng),且量大重用以止瀉止痛,斂陰柔肝;細辛、蜀椒殺蟲伏蛔,通陽散寒,助烏梅止痛;附片、桂枝、干姜辛熱扶陽以制寒,暖脾腎以助生發(fā);黃連、黃柏苦寒泄熱,解毒止嘔;人參、當歸性味甘溫,補養(yǎng)氣血以扶正。劉師認為烏梅丸的組方看似雜亂,其實配伍巧妙,其特點有3:①酸苦合法:烏梅配伍黃連、黃柏,酸斂止瀉,止痛柔肝,清熱燥濕;②寒溫并用:細辛、干姜、附子、桂枝辛溫助陽,佐以黃連、黃柏苦寒清泄,以奏調和寒熱之效;③寓瀉于補:在祛邪消導的方藥中,加上人參、當歸補氣調血以扶正[5]。烏梅丸藥味雖雜,卻是治療虛實夾雜、寒熱互結之復雜病證的名方,可以在臨床擴大其使用范圍,尤其是對某些痼疾頑癥,用之或收良效。
3.1 腸癌未行手術案患者祝某,男,76歲。2019年8月1日初診:患者2019年1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反復便血,2019年5月5日行腸鏡檢查:直乙交界見一隆起病灶,環(huán)腸腔半周,約3.0 cm長,下緣距肛門17 cm,表面糜爛壞死滲血。內鏡診斷:結腸占位伴出血,結直腸多息肉。病理示“升結腸”管狀腺瘤,“直乙交界”管狀腺癌,高分化。因既往有“高血壓病”“冠心病(PCI術后)”等病史,基礎疾病較多,手術風險極大,故未行手術治療。就診時,大便色黑,腹部疼痛,食欲尚可。苔薄白,脈細弦。中醫(yī)辨證為正虛毒結。仿烏梅丸化裁治之。處方:制烏梅30 g,黃柏10 g,炮附片5 g,川黃連3 g,桂枝5 g,炒黨參10 g,當歸10 g,三棱10 g,莪術10 g,陳皮6 g,木香5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石見穿15 g,半枝蓮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2019年8月16日二診:病史同前,患者未行手術及放化療,服藥后自覺舒適,腹痛減輕,大便色褐。舌苔薄白,脈細,繼用前方加減以消癥祛邪。原方去白芍,加炮山甲10 g,僵蠶10 g。14劑,每日1劑。2019年8月30日三診:藥后腹已不痛,大便通暢但質偏爛,食欲尚可,面色紅潤。舌苔薄白,脈細。再擬烏梅丸加減調治。處方:制烏梅30 g,川黃連3 g,黃柏10 g,黃芩1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3 g,黨參10 g,當歸10 g,白芍10 g,煨木香10 g,三棱10 g,莪術10 g,僵蠶10 g,敗醬草10 g。14劑,每日1劑。2019年9月27日復診:患者癥狀較前明顯改善,食欲較好,腹部未痛。苔薄白,質偏紅,脈細弦,仍遵烏梅法加減調治。2019年8月30日方去僵蠶,14劑,每日1劑。2019年11月8日復診:患者訴食欲較好,腹不痛,精力改善,苔薄白膩,脈細弱,仍擬烏梅丸加減。處方:炙烏梅3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5 g,川連5 g,炒黃柏10 g,炒黨參10 g,當歸10 g,木香10 g,檳榔10 g,三棱10 g,莪術10 g,石見穿15 g,粳米10 g。28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此后患者定期復診服藥,主方藥不變,隨癥加減,自2019年8月—2021年3月已單純用烏梅丸加減治療一年半,病情一直平穩(wěn),大便通暢,體質量增加,生活質量改善。
按:本醫(yī)案患者因反復便血行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癌,后又因基礎疾病較多,未行手術及放化療,尋求中醫(yī)治療。劉師認為該患者乃脾腎陽虛、濕熱蘊結、寒熱錯雜、癌毒內侵,應以寒熱并用,祛邪扶正為治,故以烏梅丸法施治以補瀉兼施,祛邪解毒。方中烏梅為君藥,酸斂消癥,用量獨重;黃連、黃柏苦寒清熱;附片、桂枝溫陽祛寒;黨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佐以陳皮、木香理氣健脾;白芍、甘草柔肝止痛;三棱、莪術破氣行血消積;半枝蓮、石打穿活血化瘀,解毒散結?;颊叻幒蟾雇淳徑?,故去白芍,加炮山甲、僵蠶消癥破積。三診時,患者腹已不痛,但大便不成形,加用干姜,合附片、桂枝共振脾陽;敗醬草清熱化瘀,排膿解毒。患者堅持服藥后,癥狀改善,近一年半病情得以控制,生活質量改善,實現(xiàn)帶瘤生存。
3.2 腸癌多發(fā)反復手術案患者吳某,女,50歲。2020年6月15日初診?;颊呤状斡?012年行直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示:直腸腺癌,侵及淺肌層,上下切緣(-),LN(0/21)。2014年9月12日患者因結腸癌再發(fā)行部分結腸切除術,術后病理:結腸腺癌I級,侵及深肌層,上下切緣及切圈(-)。2020年患者體檢發(fā)現(xiàn)橫結腸占位性病變,考慮結腸癌可能性大,遂于2020年4月27日第3次行橫結腸根治性切除術,術后病理示腺癌,侵犯黏膜下層,LN(0/13),癌栓(-),神經(jīng)侵犯(-),切緣(-),分期:T1N0Mx。術后因體質不支未行放化療等輔助治療?;颊?018年曾行子宮內膜癌手術。就診時,患者乏力,惡寒怕冷,腹部脹痛,大便不暢、成形,有黏液,腸鳴,肛門時有癢痛。舌苔薄白,脈細弦。辨證為正虛毒戀。仿烏梅丸化裁。處方:制烏梅30 g,川黃連3 g,炒黃柏1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3 g,炒黨參10 g,當歸10 g,三棱10 g,莪術10 g,僵蠶10 g,敗醬草15 g,枳殼10 g,檳榔6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2020年6月30日二診:病史同前,現(xiàn)患者精神一般,食納一般,腹痛稍緩解,惡寒怕冷好轉,大便不成形,有少量黏液,肛門癢痛,苔薄白,脈細弦,再擬烏梅丸加減調治。處方:制烏梅30 g,黃芩10 g,炒黃柏6 g,桂枝5 g,炮姜3 g,川黃連3 g,白芍10 g,懷山藥15 g,煨木香10 g,莪術10 g,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炙甘草3 g,炒黨參10 g,炒白術10 g。28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2020年7月31日三診:病史同前,患者藥后排便通暢,大便成形,腹痛緩解,體質量增加,病情平穩(wěn),仍予原法進治,2020年6月30日方加三棱10 g。28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2020年9月3日四診:患者先后行3次手術,服藥后大便成形,腸鳴改善,腹已不痛,肛門癢痛已除,腰膝酸軟。舌苔薄白,脈細,再擬烏梅丸化裁,2020年6月30日方去莪術、炒白術,加石榴皮15 g,敗醬草15 g,當歸10 g。28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此后患者定期復診服藥,以烏梅丸為主方,隨癥加減,服中藥至今諸癥改善,病情穩(wěn)定。
按:本案中患者腸癌多發(fā),先后已行數(shù)次手術,因病程較長,腸癌多次術后再發(fā),正氣已經(jīng)虛衰,而癌毒未盡。劉師應用烏梅丸化裁以治。方中寒溫并用,苦辛酸合法,消補兼施,辨證加減。遵烏梅丸原方,重用烏梅,加大斂陰止痛之力,且烏梅有蝕惡瘡胬肉的功效;附片、桂枝、干姜溫脾胃以散寒;黃連、黃柏瀉熱解毒;黨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枳殼、檳榔行氣導滯;僵蠶、敗醬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颊甙┒倦y清,反復發(fā)作,故在烏梅丸基礎上加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消癥。二診患者腹部脹痛及怕冷均有所改善,但食納欠佳,故去附片、干姜,改用炮姜以溫補脾腎,焦山楂、焦六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劉師辨證準確,巧用古方,使患者病情向愈,癥狀改善。
臨床中晚期大腸癌常見正虛邪留,寒熱不調,故多見腹部脹滿疼痛,喜溫喜按,大便不成形,便血,乏力,消瘦等癥狀,病機多為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對于這類患者,劉師強調應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期為主要目的,不主張盲目攻邪,過度治療損傷正氣。烏梅丸乃厥陰病之主方,具有酸苦合法、寒溫并用、寓瀉于補的特點。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所載其主藥烏梅:“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侗静菥V目》則謂“其蝕惡瘡胬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說出《本經(jīng)》,其法載于《劉涓子鬼遺方》:用烏梅肉燒存性,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由此可見,烏梅有祛腐生肌之效,對惡性潰瘍及腸道息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劉師根據(jù)烏梅丸的組方特點,結合腸癌的臨床證候,化裁施治,古方巧用,頗具特色,值得臨床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