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輝
何為中氣?中氣即為脾胃之氣,脾胃為中氣之本,分和而已,其實一也[1,2]。在臨床診療中發(fā)現(xiàn),中氣除了熟知的人體化生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生化之源外,中氣與全身臟腑功能、氣機運行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人體代謝節(jié)律調控、氣機運行調控作用,對骨科退行性疾病、代謝類疾病的治療具有參考意義。結合文獻,下面從“中”闡釋中氣的作用及從“中”論治相關疾病的方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1 中為人體生化之所天地之中為土,而也只有土才能化生萬物;如,《素問·寶命全形論》:“天覆地載,萬物悉備”,《素問·陰陽離合論》:“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荀子·天論》:“天地合而萬物生”。應之于人,天地之中為脾胃,吸入外界之清氣,攝入地之水和食物,“天地合氣”“氤氳變化”,則氣血津液化生矣[3]。
1.2 中的特質 感交通和陰平陽秘名曰平人,而陰陽怎么能夠陰平陽秘呢?《咸卦·象辭》講:“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實際上陰陽相對,有“中”才分陰陽,因為“中”,陰陽才會相互感應,進而相互趨近,出現(xiàn)交接、互通、相和,發(fā)生氤氳變化。沒有“中”的陰陽就是孤陰、獨陽,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1.3 中氣為全身氣機的樞軸人體和自然是在不斷變化的,可表現(xiàn)為氣機的不斷運動變化,運動的原動力是什么?古中醫(yī)運用五行理論作為基礎、重要的說理工具來解釋運動變化,并逐漸形成了“中控四方”的五行模式,認為五行之土為運動變化的樞軸,成就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4]。據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這其中:一、二、三、四、五分別對應水、火、木、金、土的生數(shù),這里每一個加土的生數(shù)“五”而變成了:六、七、八、九、十,分別對應水、火、木、金、土的成數(shù),故水、火、木、金四象實則是土氣升降變化之不同階段[5-7]。土數(shù)為五,居中央,為五行氣機之核心,有序運動變化之主導[7]: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一得五而六, 則水成居下;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二得五而七,則火成居上;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得五而八,則木成居左;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四得五而九,則金成居右。故四象之位,非土不立,四象之生,非土不成,沒有土的核心主導作用,四象的有序運動,就無法完成。猶如太陽系中的行星運動都是圍繞太陽運動,太陽的能量是整個太陽系運動的原始、核心動力;中氣亦是人體運動變化的核心動力,簡而言之,中氣即人體之樞軸。
1.4 中氣是人體臟腑秩序 節(jié)律的調定者臟腑的升降出入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五行形象地概括了臟腑的功能活動,其陰陽運動是高度有序的系統(tǒng)。人體臟腑秩序、節(jié)律是由誰決定呢?脾胃居中焦,是五臟之核心,脾胃旋轉之樞則在中氣,中氣健運是維持秩序節(jié)律的核心,中氣輪轉,則五臟氣機升降有序,臟腑內外出入有制,陰陽復位,患病者自愈,不病者延年益壽。現(xiàn)代科學證明,物質的系統(tǒng)運動核心是其有序的基礎,一切系統(tǒng)的有序運動,沒有核心也就失去了系統(tǒng)自身的調控與穩(wěn)定[7,8]。中氣規(guī)律地升降出入才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是人體臟腑秩序、節(jié)律的調定者。
氣將五臟六腑連結為一個相互聯(lián)系作用的整體,使得人體臟腑之間存在廣泛的信息和能量交換,能量、信息圍繞“中”在時間和空間內波動,并不斷接近于“中”的狀態(tài);但“中”的狀態(tài)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在生理、病理方面亦是不同的,“中”的時空位置決定了進化、生長、調控、衰老、死亡。
脾胃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脾胃之氣升降為中氣轉樞的體現(xiàn),有此轉樞,方有彼升降,因而才有水火相濟,燥濕調停,陰陽相生。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就有論述:“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9],進而帶動肝升肺降,激活全身氣機。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10]廣而論之,臟腑又表里相應,十二經氣皆相對于中氣之軸按節(jié)律升降運動、循環(huán)無端。如:“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人體的生理為中氣像輪軸一樣旋轉于內,十二經氣像輪圈一樣升降運轉于外;病理就是軸不旋轉,輪不升降而已。輪軸的位置決定了整個輪子的位置,輪軸的轉動節(jié)律決定了輪的轉動速度和節(jié)律。中氣除了有轉運不靈的情況,還有不在其位的病理;中氣之善運也,必安核心之位,必守一定之節(jié)律。
在臨床中還會遇到軟骨退化性疾病、代謝類疾病,如膝骨性關節(jié)炎、骨質疏松癥、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癥、痛風等,主要表現(xiàn)為人體物質轉化失常,或分解過多合成不足,或存量過多、排泄不足?!端貑枴そ浢}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飲食入胃,人體怎么調節(jié)有多少游溢精氣,上輸于脾,有多少化糟粕下輸于大腸,這些是由誰決定的呢?是臟腑機能不足不能代謝轉化物質,還是機體閾值改變,臟腑“收支”標準發(fā)生變化呢?脾主運化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從飲食入胃開始,腐熟消化—代謝輸布—排泄轉化等多個階段,含有“運”和 “化”2種功能。“運”主要指對飲食水谷的腐熟消化,“化”是水谷腐熟消化后,進一步代謝輸布到全身各處被機體利用的過程,完整的脾主運化功能應包括腐熟、消化、吸收、輸布及轉化等5個方面,這5個方面相輔相成是人體物質能量代謝守恒的基礎核心。現(xiàn)代研究多集中在脾運化功能失常,脾氣不能“游溢”和“布散”,導致飲入于胃的營養(yǎng)物質不能轉化成精氣,糖分、血尿酸和脂肪在體內留滯,引起血糖、血尿酸和血脂的升高,造成糖尿病、痛風、肥胖和脂肪肝等病變。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主運化失常可以很好地解釋現(xiàn)代生活營養(yǎng)物質輸入過量、運動消耗少導致的代謝綜合征;但這很難解釋一部分患者通過嚴格飲食調節(jié)、運動治療仍然療效較差,也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代謝類疾病這么容易反復[11]。生理情況下,人體的生成和消耗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使機體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必須依靠精準的節(jié)律調控和細胞的正常升降出入運動和轉化[12,13]。在這一過程中,中氣是維持平衡的中心和關鍵[14],若中氣的節(jié)律調控和升降出入失調就會打破人體機體的動態(tài)平衡,則會表現(xiàn)出機體的功能失調引起相應的疾病[15],而通過節(jié)律調控和恢復中氣正常的升降出入的氣化活動來治療相關疾病,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言:“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總之,脾胃之氣對立統(tǒng)一于“中氣”,中氣的氣機運動,與全身臟腑氣機、營衛(wèi)運行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通過以上關于中的論述,提出了中氣為人體節(jié)律調控、盛衰調定之本;中氣衰退,使土樞移位、運轉失常是病所由生。因此,“中”不離位,履端于始,序則不愆;“氣”用周流,生化無窮,升降浮沉,允執(zhí)厥中;可以為這類難治性疾病提供一個治療思路。
4.1 溫脾陽《傷寒雜病論》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證中糾正陽虛水停的機關在哪里?仲景給出的治法:“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大氣一轉就是指溫脾陽—脾陽主升,用附片溫陽,麻黃桂枝細辛升陽;陽升則陰降,中氣之軸復轉,周身氣機得暢,榮衛(wèi)、水飲各行其道,諸癥得愈[16]。不行水而水行,不利脈而榮衛(wèi)通;充分證明了脾陽對中氣輪轉的推動作用。
4.2 補脾氣《傷寒雜病論》中有大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理中丸。何為建中?建立中氣,陰陽自和、營衛(wèi)得調之法。甘入脾,小建中湯中膠飴、大棗、甘草之甘,建立中焦之營氣,令腹痛漸愈。理中丸用甘補之人參、白術、甘草,補脾氣調中;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干姜之辛,以溫胃散寒。脾之動始于中氣,人參、白術、炙甘草所以守中州,中州得建,陰陽自和,谷入于陰,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也,此理中之旨也[17]。諸藥相合,以使中氣建立,復歸其位,其運流轉,陰陽得以相和,寒得以散,血脈不滯,則諸證自愈。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18]中論述:調和陰陽、調營衛(wèi),為什么必以建中為先?營衛(wèi)源于水谷,出于中焦,賴于脾胃為之轉輸,脾胃者謂之中,故“中氣立則營衛(wèi)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huán)無端,而不極于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4.3 用風藥補中升陽李東垣著《脾胃論》,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葛根等升陽風藥,風藥味薄,升發(fā)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陽氣生矣,故病即瘥。又,寒濕難清,則風藥平之,風助陽而寒濕可去,治之奈何?在上者宜下,在下者宜上,陽氣虛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下流,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以辛甘溫之劑,補中升陽,以甘寒瀉火。
4.4 補中調氣以促輪轉脾喜燥惡濕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清陽難升,胃喜濕惡燥主降濁,燥則升降反作,人之病生,多由于此,是故,治病首在中氣。如何恢復升降,黃元御《四圣心源》補中調氣以促輪轉[9]:①崇陽補土:“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②調氣輪轉,升降復常:“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周回……半夏、五味,降攝肺胃之逆,人參、桂枝,達木而扶陽……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總之,執(zhí)中治病,重在脾氣、脾陽。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猶如撥云見日,履端于始,序則不愆。脾陽健運,精氣運行,升降浮沉,次序井然。如何治病,執(zhí)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