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冰,黃開勇
(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遼寧沈陽,110142)
雙重關系問題是我國本土社會工作倫理研究的重要議題。西方社會工作界明確規(guī)定社工與案主之間應避免“雙重關系”和“多重關系”的出現(xiàn)。在我國,由于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習俗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而人際關系問題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對本土的社會工作來說,雙重關系問題在服務中出現(xiàn)頻繁,已經(jīng)成為專業(yè)人士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倫理問題。中西方社會在文化和社會習俗上的重大差異決定了我國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社會工作倫理時完全照搬其對雙重關系倫理困境的處理辦法并不合適。因此,在充分考慮中國社會人際關系中的差序格局特點、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傳統(tǒng)道德等因素的情況下,探尋社工實務中的雙重關系問題的解決辦法具有實踐意義。
社會工作領域內(nèi)雙重關系,是指社會工作師與服務對象之間除了專業(yè)的助人關系外,還存在或發(fā)展出了具有其他的利益和親密情感的關系。根據(jù)西方社會工作學者的觀點,社會工作者必須與服務對象保持單一的專業(yè)服務關系,不能在政治、經(jīng)濟、情感等方面發(fā)展出其他的額外關系。無論社工在他們開展的助人服務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務活動的策劃者、實施者,抑或是政策的制定者、影響者,還是機構或組織的督導者、教育者、研究人員,他們都會在自身所開展的服務活動中面臨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專業(yè)關系界限問題,當社工與案主之間單一的專業(yè)服務關系被打破后出現(xiàn)其他利益、情感或其他形式的社會關系后,二者就會陷入雙重關系倫理困境之中。因為雙重關系的存在,使得服務對象有可能被利用、被欺騙、被剝削甚至面臨更大的風險,這不僅會損害服務對象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可能對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乃至社會工作專業(yè)都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社會工作者應該堅守職業(yè)準則,與服務對象保持單一的專業(yè)服務關系。西方學者卡格爾和貝爾豪森認為當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單一的專業(yè)服務關系界限被打破而發(fā)展出其他關系時,例如雙方發(fā)展出友誼、交易、雇傭抑或是性關系時社會工作者就陷入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
社工在實務過程中如果因雙重關系的存在觸及了案主的利益最大化原則,并對服務目標的實現(xiàn)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那就會使整個服務過程處于一種不利的狀態(tài),社工也會因此陷入到倫理困境之中。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表現(xiàn):第一,雙重關系的存在破壞了社工與案主之間單一專業(yè)服務關系的平衡,為后期服務目標的達成埋下隱患;第二,雙重關系的存在會造成社工與案主之間利益的沖突,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社工與案主雙方便不能全神貫注于彼此之間的專業(yè)服務關系,社工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缺乏全面的思考進而喪失專業(yè)判斷,必然會影響服務活動的效果以及服務目標的達成;第三,縱然社會工作專業(yè)一直強調(diào)在服務過程中雙方是平等的關系,但由于雙重關系的存在,使得案主與社工之間的關系不能處于真正的平等狀態(tài),這就必然會導致案主為了維系雙方的關系而付出更多,有時甚至需要損害自身的一些利益去維護對方的利益與關系。
在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中開展社工實務,有時雙重關系的存在是考慮到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感受,而且是有利于服務目標達成的,這樣和諧的雙重關系并不一定是有害的,社工由于這種關系的存在更容易走近服務對象的內(nèi)心,從而更容易取得案主的信任,進而能夠了解其真實的需求,從而制定出針對服務對象的個別化的精準服務策略,有利于更好地達到服務目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社工陷入雙重關系的困境并不符合現(xiàn)實。例如沈陽市L機構的社會工作者小李在為失獨家庭提供精神慰藉服務時,服務對象難免會出現(xiàn)精神寄托、情感轉(zhuǎn)移等現(xiàn)象,如果社會工作者小李一味保持單一專業(yè)關系會讓服務對象感覺到冷漠和生疏從而無法敞開心扉,因此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必要的“親近”與“朋友”關系更有利于服務活動的開展與服務目標的實現(xiàn)。
留學生社會支持項目,即為存在環(huán)境適應問題以及漢語學習上存在困難的留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性服務,增強其環(huán)境適應性,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大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此項目由L機構面向沈陽市S大學留學生開展,項目組共有10名社工,包括6名初級社工師、4名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留學生社會支持項目每周為服務對象開展一次環(huán)境適應性小組服務活動以及漢語學習小組活動,每次小組活動時長大約90分鐘,每次共有3名初級社工師與4名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參加,在服務活動結束后會有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進行跟進服務,對于服務效果不明顯的服務對象會開展個案服務。
項目服務開展初期,社會工作者們首先會致力于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yè)服務關系,隨著活動次數(shù)的增加,雙方日益熟識,出現(xiàn)了服務對象在項目活動之外的時間頻繁聯(lián)系社工的現(xiàn)象。例如:社會工作者在服務活動后期對服務對象進行跟進的過程中,A、B兩名服務對象與該項目社工甲聯(lián)系頻繁,并在開展服務活動之外的時間經(jīng)常相約逛街游玩,隨著社工甲與A、B兩名服務對象私人關系的不斷親近,該兩名服務對象與項目組社會工作者B互相添加了微信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無話不談、互贈禮物的親密朋友關系。于是甲、乙兩位項目社工都認為她們正在面臨與A、B兩名服務對象既是專業(yè)關系又是親密朋友關系的雙重關系問題。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明顯看出在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出現(xiàn)了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倫理方面的問題。留學生社會支持項目中的甲、乙兩人作為社會工作者是需要與自己的服務對象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以便及時了解最新情況,進而跟進服務。但是在該案例中,項目社工甲、乙兩人與服務對象A、B的聯(lián)系過于頻繁,超出了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因?qū)I(yè)服務需要而產(chǎn)生聯(lián)系該有的范疇。該項目成員違背了機構及其督導的要求,接受了A、B兩名服務對象贈送的禮物,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上的往來,并且社工在活動中對成為密友的兩名服務對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情傾斜,在開展服務活動中對他們出現(xiàn)了“特殊關照”的情況。顯然這對于其他的服務對象是不公平的,也對整個項目組的服務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而項目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雙重關系的存在,對社工更好地了解留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服務需求,促進服務對象改變具有積極的意義,對小組活動目標的達成沒有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服務對象因為自信心的提升和適應性的提高等自我改變,不僅獲得了更多的漢語學習機會,而且成為小組活動中的骨干組員,在服務對象群體中發(fā)揮了聯(lián)系紐帶的作用。社工的工作并沒有受到這種雙重關系的實質(zhì)影響,這說明社工并沒有陷入工作困境當中。很明顯,該項目組成員甲、乙兩人與兩位服務對象之間不僅僅是單一的專業(yè)服務關系,而是超出了專業(yè)關系的界限,發(fā)展出了親密朋友關系,也就是說出現(xiàn)了雙重關系問題。
雙重關系的存在是否一定會對項目開展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點需要我們進行分析與探究。一方面,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雙重關系的確是存在很多弊端的。首先,社工甲在了解A、B兩名服務對象過多的私人信息后告訴了其他社工,違反了社工應該為案主保密的行業(yè)準則。其次,由于甲、乙兩名社工接受了服務對象贈予的禮物,導致他們在開展服務活動中不能公平地對待其他服務對象。最后,由于社工過多地關注這兩名服務對象而對其他服務對象面臨的困境及改變狀況知之甚少,致使他們不知如何公平地處理小組中其他服務對象面臨的問題,在專業(yè)實務中陷入兩難。另一方面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雙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其通過與A、B兩名服務對象建立親密朋友關系,取得了對方的認可和信任,在服務對象比較適應的人際交流方式下開展服務,準確地把握了服務對象面臨問題的癥結,進而開展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服務,促進了服務目標的達成。此時社工的行為卻有利于服務的開展,并沒有陷入到“雙重關系”的工作困境中。
在人情關系籠罩下的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與熟悉的人進行深度交流,留學生群體亦是如此,社會工作者要想獲取到有關服務對象問題癥結所在的有效信息,首先需要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只要這段關系能夠提升服務效果、促進服務目標的達成、不會有損服務對象的利益,也不會對服務對象產(chǎn)生消極影響,便不會使社會工作者陷入雙重關系的困境。反之,如果雙重關系的建立有損服務對象的利益,影響了服務效果,不利于服務目標的達成則會陷入困境。
第一,應高效地辨識和理解雙重關系,社工能夠在多樣化的雙重關系倫理困境中區(qū)分出消極的和積極的雙重關系,筆者認為存在以下特點的雙重關系可被視為消極的雙重關系:一是雙重關系的存在使專業(yè)服務關系失去平衡;二是雙重關系的存在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判斷,從而在實務中有失公允;三是雙重關系的存在對案主造成傷害或者對其他服務對象、個人、群體的利益造成損害;四是雙重關系的存在會影響服務效果,不利于服務目標的達成。筆者認為,積極的雙重關系是指該關系的存在不會對服務對象造成傷害而且有利于服務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服務效果的達成。例如,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建立了朋友關系后,服務對象更容易向社會工作者吐露其所面對的問題與艱難處境,進而使得社會工作者能夠快速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癥結所在,然后依據(jù)準確的信息制定相應的服務計劃對其進行介入,幫助處于困境中的案主增強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盡可能地回避消極的雙重關系。西方社會工作學界對涉性的雙重關系是嚴格禁止的,社會工作者不可以與之前的服務對象、現(xiàn)在的服務對象或者未來可能成為服務對象的人有性關系。在國內(nèi)也有一些公認的消極雙重關系是必須回避的,例如:社會工作者不可以與服務對象存在性關系;社會工作者不可以利用服務對象開展商務活動或其他能使社會工作者自身受益的活動;社會工作者不可以與服務對象有經(jīng)濟往來,否則會威脅到雙方平衡的服務關系;服務對象的利益是首先需要考慮的,不能因為任何理由去剝削服務對象,造成服務對象利益損失。
第三,對積極的雙重關系可適當寬容。西方社會工作學界的部分學者認為要想在實務中完全避免雙重關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引進外國雙重關系處理方法時應該結合中國社會差序格局背景、“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以及自古以來的集體主義觀念等因素在中國的現(xiàn)實情境中去處理專業(yè)關系和雙重關系問題,在某些情境下是可以寬容處理的。比如在人們集中居住的村落或社區(qū)中,人與人之間互動頻繁來往密切,在這些地方的社會工作者們經(jīng)常會遇到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問題,當社工與服務對象出現(xiàn)雙重關系問題時,社會工作者必須要將單一的服務關系和其他關系區(qū)分開來,妥善處理好雙重關系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好的服務,只要雙重關系的存在不會對服務對象造成傷害且不會影響服務目標的實現(xiàn)與效果的達成,社會工作者便可以對于此類的雙重關系進行適當?shù)膶捜萏幚怼?/p>
第四,提高對雙重關系的敏感度。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活動時要將雙重關系和專業(yè)關系的界限時刻銘記于心,保持較高的雙重關系敏感度。在開展服務活動初期,特別是對于可能會建立雙重關系的服務對象要有心理預期,要尊重服務對象的知情權,提前告知社工和服務對象之間應該保持單一的服務關系,不能出現(xiàn)其他的關系。社會工作者需要就雙重關系的問題進一步與其溝通,征求其意見從而尋求最佳處理方案。
第五,充分發(fā)揮督導的教育與支持職能。社會工作者當遇到倫理困境和類似問題時應及時向機構督導請教或?qū)で笾笇?。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督導的教育與支持去提高服務水平進而更好地解決專業(yè)問題,實現(xiàn)高效服務。例如當面臨雙重關系問題時,社會工作者應及時向機構督導或?qū)I(yè)人士請示匯報雙重關系的相關問題,充分發(fā)揮督導的教育與支持的功能,請求機構督導給予支持與幫助進而解決服務活動中所面臨的雙重關系問題。
社工在實務過程中之所以陷入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一方面是因為在專業(yè)服務關系建立前缺少對雙重關系必要的預判,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實務過程中對雙重關系的敏感度不夠高。因此,在開展服務活動中,社會工作者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謹記自己的社會工作者身份,和服務對象保持合適的距離,始終將服務對象的利益擺在首位,注意把握和諧的專業(yè)關系,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地與督導進行溝通,避免將專業(yè)關系發(fā)展為雙重關系而使自身陷入雙重關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