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太博 劉智繁 程龍 鄭州大學
體育本質是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基礎問題,這是由于體育本質的研究是進行其他體育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構建體育學科體系的根基,只有正確的理解體育本質才能夠真正地認識體育,才能夠更好地進行體育和發(fā)展體育價值。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體育的本質呢?恩格斯曾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1]因此,我們對于體育本質的認識與反思,應該要結合我們所處時代的環(huán)境與背景,這樣才能突破以往對于體育本質認識的思維范式和局限性,真正地把握體育本質。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實踐的創(chuàng)新之維,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本文回歸體育的主體“人”的實踐,旨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和“身體實踐”來認識體育本質。
“本質”一詞在東西方語言中具有差異,漢語中“本質”最早出自晉代劉智的《論天》,指的是本來的形態(tài),此處的“本質”并非哲學詞匯,而在西方語言中,“本質”是哲學詞匯。[2]哲學當中所說的“本質”來源于“是”或“存在”,我們這里所討論的體育本質,是指通過反思其中的“本質”即哲學含義上的本質來認識體育本質。
在既往的體育本質研究中,學者們大多通過語言或者邏輯的形式來對體育的概念進行界定而引出體育本質,這樣的做法并沒有真正的揭示出體育本質。因為體育本質不是通過語言的詭辯或者邏輯的推理而能夠得出的,而是體育的主體“人”的身體實踐的直接存在,脫離了“人”實踐的體育本質研究則是進入了認知的誤區(qū)。國內有關體育本質的研究始于哲學界關于“真理標準”的界定和教育界關于教育本質討論的背景,最初的體育本質研究眾說紛紜,主要有體育本質單質論和多質論兩種,近些年來諸多學者試圖擺脫以往體育本質解讀的框架和范式,但是依然沒有脫離傳統(tǒng)“主客二元”的對立思維。[3]
1.教育本質說
楊文軒、陳琦等認為體育的本質是“體質教育”[4],韓丹認為體育的本質是“身體教育”[5],無論“體質教育”或是“身體教育”都將體育本質簡單地歸結為教育。根據(jù)這樣的依據(jù),美育、德育的本質也將是教育,這樣的方法顯然是不合理的。教育是體育的一種基本功能,通過體育教育的這種途徑可以促進人的體格發(fā)展和心理健康,實現(xiàn)體育的基本價值,但是將教育視為體育的本質則是對體育本質的曲解。
2.文化本質說
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手段,促進身心發(fā)展的文化活動[7]。在相關的體育課程書籍中,體育的概念被解釋為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與上文強調體育的教育本質不同,基于體育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象的復雜性,體育則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6]也就是說,體育是一種文化是毫無疑問的,體育、藝術等都是文化的載體,但如果說文化就是體育的本質便是牽強附會,文化所代表的含義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體育本質的內涵。
3.社會活動本質說
熊斗寅認為體育本質是社會活動。[8]社會活動本質說主要是從體育的單質論入手,將體育看作是一種手段,認為體育的本質是通過“體育”這種手段達到社會交往、社會適應的目的。社會活動是體育的一個基本屬性,體育也正是在社會交往中得以展開的,但是將體育的這種屬性誤解為體育的本質則是由于對“本質”含義的曲解與誤讀。
有關體育本質的論述遠不止以上三種,但是教育本質說、文化本質說、社會活動本質說是對體育本質解讀的三種典范。這三種認識的誤區(qū)在于沒有真正把握體育主體“人”的身體實踐,而是將體育簡單地視為某種手段、符號或者工具,通過建立體育與外界的普遍聯(lián)系來探討體育的本質,偏離了體育的真正內涵。
在大多數(shù)探討體育本質構建的論文中,其觀點由于受到語言、思維、文本等的遮蔽,讓我們偏離了認識體育本質的正確道路。體育的本質是關乎身體的,而身體實踐所意向與充實的含義原本就無法通過思維認識和語言描述而實現(xiàn),身體實踐的意義直接體現(xiàn)于身體實踐的第一現(xiàn)場,只有通過身體實踐,才能正確把握體育本質。[6]也即是說,正確的認識體育本質必須轉向對身體實踐的認識與反思,通過身體實踐達到對體育本質內涵的正確解讀。體育本質研究必須也必將實現(xiàn)從體育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來認識體育本質到通過身體實踐來認識體育本質的轉向。
身體是體育意義生成的基質,[6]只有以“人”為體育的主體并借助“身體”為載體進行體育才能實現(xiàn)體育的價值。例如,觀眾在欣賞一場高水平的紅土網球比賽時,看到職業(yè)運動員在紅土地上猛烈的發(fā)球、正反手強力上旋進攻、迅速地跑動和步伐轉換、冷靜細膩的小球處理時,觀眾能夠建立網球技能的知覺認識并形成思維構建,但是,觀眾是沒有直接的參與到網球運動當中。進一步說,現(xiàn)場的觀眾并沒有關涉到體育的本質,因為觀眾在比賽現(xiàn)場所體驗到的興奮、愉悅都只是體育的功能或作用帶來的附加,并沒有實現(xiàn)體育的真正意義。但是當現(xiàn)場比賽結束后,觀眾在接下來的網球學習或比賽中將自己的身體直接參與到運動當中,這時便實現(xiàn)了體育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將體育作為外在客體進行圍觀,并不能獲取體育本原的意義,只有身體參與實踐,才能夠實現(xiàn)體育的本質。
基于上述分析,體育本質的構建從體育與外在聯(lián)系的認識應當轉為對身體實踐本身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正是以“人”為基礎展開論述的,身體實踐是“人”的身體實踐,不是動物或者其他物的實踐。需要指出的是,在體育哲學中所探討人與人的身體關系時,“人”是指被體育改造身體的人,不是指個人;“身體”是指被體育改造的身體,不是指個體的身體。[9]人是進行體育的主體和根本。認識體育的本質應當根據(jù)所處時代的環(huán)境和背景,我們所能達到的認識取決于這樣的條件,這與體育本質“人”之根本構建是契合的,對體育本質的認識也應當基于“人”之根本進而實現(xiàn)對人的促進與發(fā)展。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追求人的自由發(fā)展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追求。歷史唯物主義所探討的是如何改造世界,批判舊世界來建設新世界,落腳點是現(xiàn)實的個人,根本來講是以人為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寫道:“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也可以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10]。社會條件會限制人們對于體育本質的認識與探求,在當時的大工業(yè)化生產的社會條件下,只有實現(xiàn)物質條件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滿足后,人們才能夠去認識體育,進行體育,并獲得體育所帶來的促進體力和智力的自由發(fā)展。《資本論》中寫道:“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fā)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11]這句話是馬克思關于體育的較早論述,在這個時候,馬克思已經清晰地認識到體育的價值和追求是要改變人的本性,最終實現(xiàn)促進人的自由發(fā)展。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xiàn)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yè)——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盵12]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倡導人的實踐,從人的實踐視角來看,體育則是一種特殊的身體實踐。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在文章中,馬克思明確說明了包括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都是受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的。[13]也就是說,人可以通過物質生產實踐去影響其他的社會生活,體育的身體實踐是一種特殊的實踐。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指出,可以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和“主體”等方面去認識事物,這也為我們認識體育本質提供了思路和方向。體育是“感性的人的身體實踐活動”,思想的創(chuàng)建、言語的表達或精神的運用都不能準確地表達體育的真正內涵,體育是身體實踐和生命活動,是“人”身體的實踐展現(xiàn)。體育是對人本身的身體實踐改造活動,是主體能動性、現(xiàn)實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馬克思一生進行了諸多的體育運動實踐,年少時期,馬克思沉浸在劃船、駕雪橇等具有游戲趣味的體育實踐,成年以后,馬克思進行了更多專門技能練習的騎馬、游泳、擊劍等體育實踐。
在對既有體育本質構建的分析和轉向之后,根據(jù)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于認識體育本質啟發(fā)的觀點,能夠發(fā)現(xiàn),體育的“存在”是體育主體“人”的“身體”,而“實踐”是體育之所以為體育的本原,也就是說,體育本質是身體實踐。體育的身體實踐內涵可以分為三個維度,身體運動、體能實踐、技能發(fā)展。[14]身體運動是體育實踐的形式與途徑,身體運動能力是體育實踐檢驗的標準。人的具體實踐活動是由人的具體身體執(zhí)行,承載著特定的規(guī)范。體育是人獨有的生命活動,身體運動是人的實踐改造。身體體能實踐是體育實踐的體現(xiàn)與反映,體能是指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柔韌、靈敏等各項素質表現(xiàn)出的人的基本體育運動能力,體育的實踐是以人的體能改造和訓練為展現(xiàn)形式的,所有的體育都包含身體實踐。技能發(fā)展是體育實踐的目的與應用,也是人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所依賴的手段,服務人的生存發(fā)展。技能發(fā)展是人在后天進行的身體實踐,由于在后天中所獲取的身體技能,使之成為體育的實踐內涵。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訴求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身體實踐是一種具體的實踐,體育通過身體實踐的本質可以追求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體育是能夠促進人的發(fā)展的身體實踐活動,通過人的身體實踐本質回饋到人的本身。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體育本質是追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里的“人”是指“每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個人。體育能通過其本質內涵實現(xiàn)對人的教育、強化和發(fā)展的作用,這也是體育本質所能外在表現(xiàn)出的功能與價值。體育以“人”為主體,身體為載體進行實踐,以達到“通過身體實踐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最高訴求。
依據(jù)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體育的主體“人”的實踐認識到體育本質為“人”的身體實踐,從根本上揭示了體育的本質。但是人們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和理解絕不會停滯在某個階段,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人類社會多方面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對于體育本質的認識也必將不斷地進一步加深,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后得出理論再實踐再得出理論,“人”才能夠真正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最終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對于體育本質的探討源于我們“人”對于世界本原的遐想與思考,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認識體育本質是什么,更是我們“人”對未來發(fā)展的理性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