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建軍(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開元中學)
學科育人這一概念是由葉瀾教授進行概括的:“學科、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和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教書’與‘育人’不是兩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實際上通過‘教書’實現(xiàn)‘育人’?!?/p>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物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必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實踐中收獲,從實踐中提高。不僅讓學生習得學科書本中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始終處于中心地位,教師則去扮演“引導者、合作者”,用一系列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加教學,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自主發(fā)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問千千萬,關鍵在一問”。所以,在課堂中我經(jīng)常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學習活動,不僅如此,我還會指導學生如何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有時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就會引起師生之間的認知沖突,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
例如,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實驗中,普利斯特利利用小白鼠得到最初的實驗結論,有的同學就大膽提出設想,如小白鼠在多大容積下的瓶內可以利用植物長期生活,并在課下收集多種證據(jù)來證明。這樣便在教學中培養(yǎng)了學生勤思多問的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知識的學習只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之一,不是全部。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最終目的。教師不但要關心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更要重視知識獲取的過程。教師不能只充當“養(yǎng)豬能手”,將知識如同飼料絞碎機一樣,把調配好的現(xiàn)成飼料去喂學生。
同樣,孔子認為教學應當因材施教,所以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不相同,讓學生主動獲取他們不懂的知識,最后再由教師進統(tǒng)一講述。
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還要巧設生活情景,讓生活化的情景再現(xiàn)。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心理和生理正在發(fā)育、成長,其抽象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和發(fā)展,我們教師要努力去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教學活動,借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順利萌芽,達到來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
在學習《耳的結構》一節(jié)課時,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曾經(jīng)嘗試創(chuàng)設以下情景進行教學。
課上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同時,收音機內播放優(yōu)美而柔和的輕音樂,然后用攝像機拍下學生的一舉一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音量,開始有的學生會不停地看收音機,過一會兒,有的學生開始坐立不安了,有的學生干脆就用手捂住了耳朵,最終,有一個離收音機最近的同學實在忍無可忍,站起來把收音機關掉了。此時我們停止音樂,停止拍攝。
我們把剛剛錄下來的片子用大屏幕進行回放,然后由教師引導,來由學生分析,抽象總結得出噪聲的概念。
近年來,生物學領域的社會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如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非洲豬瘟事件、基因編輯抗艾滋病嬰兒出生、新冠肺炎疫苗等,這些事例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連。用串連的相關知識,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注重從社會熱點、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保護等真實情景素材入手的方式,能達到在體驗活動中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