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煜(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橋幼兒園)
中班初始,我班選擇了以“樹趣”為主題的嬉樂園本課程。樹為木本,木生于樹。因此,在與幼兒一起探索樹課程的同時,木工這一衍生課程也形成了。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幼兒在木工坊里點點滴滴的成長讓我們?yōu)橹@喜。一顆顆別具的匠心在敲敲釘釘、磨磨打打里熠熠生輝。
一次家長助教活動,班里請來了一個木匠師傅。只見他背著一個大大的工具包,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木工工具。對于孩子們來說,那仿佛是一個大大的魔法口袋,他們一個個睜大眼睛想一看究竟。
只見那師傅拿出了刨子和一塊扁平的木板。他用刨子在木板上刨了幾下,一片片木花兒紛紛落下,孩子們驚喜地發(fā)出了陣陣歡呼,開心地從地上撿起刨花細細端詳,開心地和同伴訴說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著孩子們好奇的樣子,師傅熱情地邀請一個孩子試試和他一起刨木頭。
師傅前后推動刨子,一下、一下、一下……小刨花兒像雪花一樣落在地上。刨花游戲后,師傅又像變戲法一樣從挎包里拿出了各種工具給孩子們展示,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玩得不亦樂乎。
于是,班級木工坊在孩子們的強烈期盼下應運而生。一開始的木工坊,設置得很簡單:兩張舊桌子一拼就成了操作桌,不用的床板被一塊塊拆開做了材料,墻上稀稀疏疏掛著幾個錘子,榔頭和一把小鋸子,專用的防護用具也只有一套。工具雖然不夠齊全,但孩子們似乎很感興趣,一片木板又是錘,又是釘,又是畫。沒過多久,幾乎每一塊木板都變得星星點點,坑坑洼洼,充滿了孩子們游戲的痕跡。
一年多來,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有了很多的作品,有些時候的作品看似簡單,把一個釘子敲進木頭里,或是把一塊木片鋸成兩片,他們卻對這樣的制作樂此不疲。他們對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感到滿足,這樣的滿足感讓他們繼續(xù)堅持著,木工坊的游戲仿佛成了他們童年時期的一項事業(yè),深深熱愛著的事業(yè)!
涵涵是個溫柔內斂的小姑娘,第一次進木工坊的她顯得有些膽小。半晌,她拿著一個錘子,垂頭喪氣地走過來:老師,我不會。老師拿起一個錘子,慢慢地演示給她看怎樣使用錘子。她拿起錘子,學著老師的樣子錘了幾下,釘子釘進去了,但是方向歪了。老師又演示了一遍,告訴她釘子要垂直放在木片上,另一個手要扶穩(wěn)。她看了看,又拿起自己的錘子,仔細摸索起來。那天游戲結束過后,她欣喜地給老師看她的成品——一個釘了一排釘子的木片。
幼兒木工工具的種類是多樣而豐富的,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是木工游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他們使用工具的時候,他們的手、腳甚至是全身肌肉都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動員與協(xié)調。如錘子、鋸子、榔頭的使用會讓孩子們有大量的大肌肉運動,而擰緊一顆螺絲就需要小型肌肉運動協(xié)調。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孩子們在敲敲打打中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受傷。曾經有個孩子因為拔釘時用力過猛,大拇指被釘子蹭破了一個口子。為此,我們也曾猶豫過是否繼續(xù)。于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圍繞著“受傷”一事展開討論。孩子們反饋給我的信息出乎意料:絕大部分孩子并沒有因為受傷而拒絕探索,相反他們甚至嘗試分析受傷的原因,和小伙伴討論接下來在木工坊玩游戲要注意些什么。
木工游戲的經歷,讓孩子們抓握榔頭的手變得更有力氣,釘釘子時也變得更加精準、從容,粘貼細微零件時也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可以靈活地使用鑷子……木工游戲鍛煉了他們手部的肌肉,也培養(yǎng)了他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獲得新技能的成就感。
木工游戲成了孩子們的“大眾興趣”,每個孩子都能輕易地從木工游戲里找到他們的快樂。在進行木工游戲時,孩子們變得專注,他們試著靜下心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并陶醉其中。碰到困難他們變得不輕易放棄,反而倒有了一種“我一定要把它做好”的倔氣,有時思考得入了迷。每當腦袋里蹦出一個好點子,他們都會興奮地大叫:有啦,有啦,我想到啦!當他們的技術更加熟練,他們又開始試著用更高級的工具完善自己的想法……游戲的每一個過程,每一次動手,每一次思考,都是在鍛煉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了孩子們的深度學習。
幼兒的學習品質包括堅持、專注、不輕易放棄,善思多思等多個方面。當孩子們需要把一個較粗較硬的木頭鋸成四段來做椅子腿時,他不僅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和時間來鋸木頭,還要想辦法,通過測量、比較、嘗試來讓椅子腿都鋸得一樣的長。這樣一個過程都要求他有堅持、專注、遇到困難不放棄等學習品質。而痕跡斑斑的凳子和椅子,則是他們學習品質發(fā)展的最好見證。
澤澤和鑫鑫作為木工區(qū)的骨灰級玩家,在木工坊里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中班的時候,這對出色的合作伙伴憑著僅有的材料做出了一些簡單的疊加物——他們稱之為樓房的“班級制造”。到了大班,當他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錘子、鋸子等工具,加上充足的材料和游戲時間,他們準備在木工區(qū)大干一場。他們開始仔細地設計,討論要做什么東西、怎么做。把設計圖畫出來之后,他們又拿著木料比劃,哪邊用哪塊,怎樣連接。老師盯著類似于蹺蹺板一樣的設計圖,好奇地問他們在做什么。他們指著設計圖,向老師說明:這是一個宇宙飛船,這里是控制臺,那里是脫離艙……老師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倆一連在木工區(qū)搗鼓了一周,最后成品出來了,和他們的設計圖有幾分相似。每當有人經過,他們總是會非常熱情地介紹自己的作品。從那一刻起,“班級制造”慢慢變成“班級創(chuàng)造”,孩子們用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一件木工作品,從“它應該是怎樣的”變成了“我想它是怎樣的它就是怎樣的”。
計劃和制作的過程遠遠比完成更加重要。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動手動腦,去做去想。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他們明白任何作品的來之不易,從而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僅如此,同伴間的合作與互動,不僅讓他們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與社會力量,感受到合作的責任與獲得團隊成就的快樂,更讓他們在想法的碰撞與交流中,活躍了創(chuàng)作思維,不斷地想出“好想法”“新點子”。
熠熠匠心,薪火相傳。木工坊的游戲仿佛點亮了孩子們的童年,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動手、動腦和自由制作的樂趣。也讓教育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讓孩子們在叮叮當當中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