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躍
(吉林財經(jīng)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盵1]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淀而成的紅色傳統(tǒng)及其物質載體,包括革命精神、英雄模范、革命作品、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等等,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文化印證。紅色資源具有鮮明的文化育人功能,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助力其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紅色資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價值深邃、功能獨特,具有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大意義。紅色資源的利用與優(yōu)勢在于:通過直觀現(xiàn)實的紅色歷史事實讓廣大青年學生親自感知和體驗,深入了解黨的輝煌歷史,深刻領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進而自覺主動銘記光輝歷史、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賡續(xù)共產(chǎn)黨人精神血脈,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涵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2]。
當今社會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進入大動蕩、大變革、大發(fā)展時期。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塑期,容易受到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思想觀念混亂、理想信念動搖、價值判斷失準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工作時強調:“要把這些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3]紅色資源作為黨在長期艱苦奮斗中積累下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質載體,對廣大青年學生鑄牢信仰之基、把穩(wěn)思想之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方面,紅色資源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樹立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不同時期的紅色資源以物質實體形式、精神文化形式、制度形式、文學藝術形式詳實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各族人民戰(zhàn)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光輝事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對于黨的革命、建設和初期改革的歷史缺乏深入的體悟,但通過參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實實在在的紅色資源,使青年學生能夠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歷史的溫度”“紅色的熱度”“文化的厚度”[4],深刻了解黨披荊斬棘、奮力前行的崢嶸歲月,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今日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進而引導其從紅色資源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和誤導,鑄牢信仰之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紅色資源幫助青年學生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立場。紅色資源引領廣大青年學生深刻領悟革命勝利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是革命先烈用流血犧牲換來的,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使其“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jīng)驗、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5],深度明晰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進而堅定其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長為黨的后備力量和有用人才,匯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自覺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一句話、一個故事,雖然看似簡單平凡,但往往最能激發(fā)人民向善向美,最能點燃人民心中的夢想。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大量的英雄人物和光輝事跡,無論是領袖人物還是普通戰(zhàn)士和人民大眾,其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的崇高理想,相比較于機械的理論灌輸和道德說教,更能直抵和震撼廣大青年學生的心靈,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洗禮和升華,達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一方面,紅色資源能夠引導青年學生向榜樣學、向前輩學、向英雄學,繼續(xù)弘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紅色資源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畏艱辛、艱苦奮斗的作風。如:井岡山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經(jīng)濟封鎖,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自產(chǎn)自銷,有力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抗戰(zhàn)時期,面對日軍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以及國民黨頑固派對陜甘寧邊區(qū)實行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為克服經(jīng)濟上的嚴重困難,黨中央發(fā)動廣大軍民掀起大生產(chǎn)運動,譜寫了革命戰(zhàn)爭史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壯麗篇章;等等。青年學生通過參觀革命遺址,體驗革命生活,能夠深入了解前輩們艱苦奮斗的革命事跡,深刻體悟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fā)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6],進而增強其戰(zhàn)勝困難挫折的信心,自覺形成向革命先輩看齊的意識,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不言放棄的精神品質。另一方面,紅色資源幫助青年學生向榜樣學、向前輩學、向英雄學,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盵7]不同時期的紅色資源無論是物質形態(tài)還是精神形態(tài)都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如:革命時期,無數(shù)先烈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惜用生命換來紅色江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xiàn)出錢學森、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英雄們,他們?yōu)樵缛諏崿F(xiàn)國強民富,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為國家奉獻自己,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進入新時代,涌現(xiàn)出張桂梅、黃文秀、張富清等時代楷模,他們?yōu)閷崿F(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不辭辛勞地奮戰(zhàn)在工作一線,凝聚起報效國家的磅礴力量。這些革命英雄和道德模范等紅色資源,可以引導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進而使紅色資源成為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力量源泉。
紅色資源詳實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jīng)過拼搏奮斗、艱難探索譜寫的壯麗篇章,用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串成一部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黨的史詩。一方面,紅色資源引導青年學生銘記黨的歷史,堅守黨的使命。黨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偉大征程中涌現(xiàn)出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紅色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半截皮帶”的故事生動寫就“鐵心跟黨走”的堅定信仰,“不畏艱險、浴血奮戰(zhàn)”的西路軍彰顯了為黨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堅貞不屈、永不叛黨”的江姐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生命……從這些真實感人的紅色故事中,青年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jīng)]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而自覺明晰黨的初心與使命,擔負起為國奮斗、為民服務的重任,增強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紅色資源幫助青年學生傳承紅色精神,凝聚前進力量。當青年學生對“紅色富礦”中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所展現(xiàn)出的紅色精神自覺接受和認同后,就會自覺承擔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時代使命,“引起教育對象情感上的共鳴以及對未來共同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凝聚社會成員共識、保持政治認同的功能”[8],進而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當今廣大青年學生思想多元化、思維發(fā)散性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時刻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需要在青年學生“拔節(jié)孕穗期”施足鑄魂育人之“營養(yǎng)”,善用、巧用、廣用紅色資源中蘊含的巨大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針對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最終實現(xiàn)對青年學生“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目的。
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其根本價值在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時代新人。紅色資源作為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累沉淀而成的精神財富,集中展現(xiàn)黨的初心和使命、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等精神品質,對廣大青年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意義重大,在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教育任務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具有執(zhí)著信念、優(yōu)良品德、豐富學識、過硬本領的時代新人,更好地為黨和人民服務,關鍵在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因此,盡管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體育人形式上具有一定差異性,但是兩者的教育根本屬性不謀而合,最終都是要實現(xiàn)“教育同屬、教育同向、教育同促”的教育效果。
紅色資源和歷史吻合、與時代同行,見證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黨一百年來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印證[9]。紅色資源通過無數(shù)的革命遺址、豐富的館藏文物、諸多英雄楷模故居等物質形態(tài)和紅色影視作品、紅色網(wǎng)絡作品等非物質形態(tài)重現(xiàn)黨在歷史上的重要時刻、重大事件,并將黨的百年輝煌歷史相串聯(lián),詳實記錄了黨在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4個時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舍生忘死、赴湯蹈火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偉大貢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等渠道,幫助學生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路線進行教育宣傳,特別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關鍵課程向廣大青年學生系統(tǒng)闡釋黨在不同時期的重大理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會議、關鍵時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和發(fā)揮的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清“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的根本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了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的革命斗爭史、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改革創(chuàng)新史,進而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匯聚成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因此,紅色資源側重以實體文物和文藝形式反映黨的歷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以理論形式闡釋黨的歷史,盡管教育方式的形式不同,但是兩者都緊緊圍繞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的奮斗史教育學生、啟發(fā)學生、感染學生,從此層面而言教育內容呈現(xiàn)一致性。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更是為廣大青年學生持續(xù)提供精神給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求。其中,紅色資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等方面作用凸顯。首先,紅色資源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10]。紅色資源的融入會打破傳統(tǒng)單調理論灌輸模式,使教育內容更全面豐富,不斷拓展內容的廣度與深度,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正確認識其中時代價值的基礎上,觸動心靈引起情感共鳴,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進而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感染力、說服力和實效性。其次,紅色資源本身就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載體,具有其他教育載體所無法媲美的獨特功能。近年來,各地都下大氣力深挖紅色資源,并運用新技術將其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經(jīng)濟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教育基地和紅色展館,通過活生生的紅色文物展示和高素質的專業(yè)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偉大成就,增強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潤物細無聲般地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洗禮,達到激發(fā)青年學生如期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動力。最后,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盵11]因此,要改變傳統(tǒng)灌輸說教方式,引導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走出授課“舒適區(qū)”,將育人工作盡可能由室內轉移到室外,有針對性地把課本上的內容與紅色資源中革命故事、事跡、人物相結合,前往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進行現(xiàn)場教學,使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和熱愛,進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更具趣味性、現(xiàn)實性和滲透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12]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注重利用和挖掘紅色教育資源,這有效助推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fā)展,更好地賡續(xù)了紅色革命傳統(tǒng)、傳承了紅色基因、激發(fā)了紅色精神的時代力量。首先,在賡續(xù)紅色革命傳統(tǒng)方面,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別在“四史”教育過程中,不僅能增強廣大青年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知理解,而且會提升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促使青年一代對紅色革命傳統(tǒng)的文化認同和自信,自覺擔任起傳播紅色革命傳統(tǒng)的忠實踐行者、傳承者和弘揚者的角色。其次,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紅色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更是每一位愛國青年學生的人生底色,高校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實踐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會激勵學生主動去紅色紀念館觀看革命文物、參觀革命遺址及聆聽紅色故事,使青年學生在更加直觀、鮮活的紅色資源中感受紅色基因的強大力量,讓紅色基因深入他們的骨髓、洗滌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在春風化雨中補足精神之鈣,保證紅色血脈蓬勃綿延、世代相傳。最后,在激發(fā)紅色精神時代力量方面,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結合,是用“活”紅色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紅色資源保持活力,弘揚紅色資源時代精神的關鍵一招。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把紅色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進一步提煉紅色資源中的精神內涵并賦予紅色精神時代內涵,引導青年學生“從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樹立愛國主義信仰,做到心里始終裝著國家和民族”[13],使青年學生自覺形成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和精神動力,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紅色資源作為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把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是推進新時代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根本任務的主要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只有把紅色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深度和情感溫度。首先,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具有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豐富多樣,不同課程、不同章節(jié)的理論內容側重點呈現(xiàn)出連貫性與差異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要實現(xiàn)紅色資源教育價值最大化,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從紅色資源中找準典型的紅色故事、紅色歷史、紅色人物,實現(xiàn)課程內容與紅色資源有機統(tǒng)一,這樣既能實現(xiàn)以理服人,又能實現(xiàn)以物化人的教學效果。其次,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具有靈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為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推動紅色資源生動有效地融入到課堂中,教師可適時靈活地引導學生分享跟教學內容相關的紅色故事,演唱紅色歌曲,表演紅色話劇,在課堂上通過話題討論、案例分析、課堂辯論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樹立大歷史觀、大格局觀、大視野觀,進一步堅定政治信仰、站穩(wěn)政治立場、增強政治定力,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的實效性、思想性、趣味性。最后,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具有時代性。紅色資源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始終,鑒于青年一代受成長時代限制,缺乏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黨的故事和歷史的親身經(jīng)歷,為進一步增進青年對紅色資源的認可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選取紅色資源過程中要有時代性。例如深入挖掘戰(zhàn)疫中蘊含的紅色資源,利用好疫情防控的活教材,通過一個個鮮活案例,讓青年學生切實看到黨在抗疫中所體現(xiàn)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彰顯出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優(yōu)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凸顯出抗疫這場大戰(zhàn)中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從青年學生所成長年代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中選取紅色教育資源,既接地氣又增強教育效果,能堅定廣大青年學生“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既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理論世界與生活世界相互轉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學生自我提升的現(xiàn)實需要”[14]。紅色資源蘊含的重要教育功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根本屬性、基本內容具有高度一致性,這為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準備條件,為創(chuàng)新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新選擇,為引導學生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了新思路,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需要在實踐教學方式上下功夫。首先,注重體驗式實踐方式。當前,各個地方都有相應的紅色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地方革命紀念館和紅色遺址,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了解紅色資源背后的紅色歷史故事和體悟紅色精神內涵,在實踐中感受紅色資源的魅力所在;同時,在國家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廣大青年學生前往相關地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次,注重學術式實踐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要實現(xiàn)“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方式,邀請紅色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老黨員、老紅軍、時代楷模、在紅色資源研究上有建樹的專家學者進入校園與青年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以其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對紅色資源的熱情,用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引導青年學生投身實踐,形成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風氣。最后,注重娛樂式實踐教學。新時代,青年人的個性特征愈加凸顯,他們更加熱衷于網(wǎng)絡信息的獲取和在視覺、聽覺上享受影視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中主動利用紅色電影的藝術形態(tài),加深青年學生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認同感;還可以開展大型紅色文藝活動、紅色書畫展、紅色詩詞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演繹中做到以英雄們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以英雄們的先進事跡錘煉道德品格、以英雄們的革命精神激勵青春奮進。
校園是青年學生賴以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新時代背景下,主動把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首先,營造紅色校園環(huán)境。如:在高校校園內修建校內外知名紅色教育家和革命英雄人物雕像,使青年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中隨時隨地了解紅色歷史;注重建設和修繕紅色校史館,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紅色歷史,深挖學校建設的紅色歷史,增進學生愛校榮校的意識;充分利用圖書館、教學樓、學生公寓有效空間,在圖書館定期舉辦相關紅色資源的展覽活動,在教學樓和學生公寓走廊建立紅色文化墻;等等。通過這些營造校園紅色文化環(huán)境的舉措,切實展現(xiàn)紅色資源的內在魅力,厚植青年學生的愛國愛校情懷。其次,舉辦紅色文化活動。借助紀念五四運動爆發(fā)10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等黨和國家重要紀念活動的契機,高校要主動舉辦大型紅色文化活動,廣泛動員各學院青年學生和教師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感受黨和國家?guī)ьI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一歷史進程的艱辛與不易,做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和擁護者;校團委、學工部等部門聯(lián)合創(chuàng)建宣傳紅色文化的青年團隊,例如通過實施“青馬工程”、設立青年學生黨員“旗幟班”等形式,讓青年學生主動擔負起宣傳紅色精神的任務;發(fā)揮校園兩級紅色藝術團作用,組織相關的紅色文藝活動,以歌曲、舞蹈、演講等形式展現(xiàn)紅色資源的內涵,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接受紅色教育。最后,開辟紅色資源網(wǎng)絡陣地??梢哉f,今天誰抓住了網(wǎng)絡陣地,誰就抓住了青年教育,因為網(wǎng)絡是青年學生獲取信息與資源的主要渠道。高校要主動占領網(wǎng)絡教育陣地,開辟紅色資源教育專欄,分別以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為主線,設置介紹紅色資源的相應模塊,并利用學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和校園廣播等媒介對紅色資源進行推送,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達到紅色宣傳和紅色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