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元宇宙是區(qū)塊鏈、人工智能、5G、VR、AR、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的集成應用[1]。基于一系列信息新技術綜合集成的元宇宙既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數字技術,各盡所長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也能系統(tǒng)整合各類技術達到協同增效效果,“元宇宙的確是技術的融合體,腦機鏈接打破虛擬與現實的沉浸邊界,人工智能提高數字角色的互動性,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為元宇宙解決了推動效率問題,5G/6G提供了寬闊的數據通道”[2]。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元宇宙時代來臨之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樣態(tài)、傳播路徑、敘事表達呈現出全新圖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動進行前瞻性審思和自覺性判斷,回應時代變化之問,反思科技發(fā)展之變,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立足時代發(fā)展變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調適和創(chuàng)新,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推進,特別是以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為代表的拓展現實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社會日益進入以“沉浸”為主要特征的沉浸時代。元宇宙時代,虛實結合的沉浸式體驗和感知、主客交互的互動式參與和建構,成為這一全新時代的最大特征之一。當前關于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于沉浸設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沉浸模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研究、沉浸傳播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應對研究等①,缺乏對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價值和路徑全面解析的相關研究。沉浸傳播通過技術手段跨越時空和物理的極限,超越歷史和地理的束縛,打通虛擬與現實的通道,構建時刻在線在場的狀態(tài),讓受眾能夠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接受外部信息,達到渾然忘我、客我不分的境地,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作為新興的傳播形式,沉浸傳播逐步介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重新建構起沉浸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復合型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塑造了技術與教育全面融合滲透的全新教育生態(tài),必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科學化發(fā)展嬗變。
元宇宙時代,科技成為推動時代發(fā)展的超級引擎,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斷引發(fā)社會變革、思維變革乃至世界變革。元宇宙時代,處處都是沉浸、時時都有沉浸,從感官沉浸到心理沉浸,從被動沉浸到主動沉浸,再到身體乃至思維沉浸。“沉浸”成為時代的新標簽和發(fā)展潮流,也成為當前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和話題。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心流”“具身”“內爆”等關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結合技術和教育元素,整合認知和體驗的關系,并基于此成型了自身概念。
“心流”一詞源于積極心理學家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tài)”[4],心流是意識和諧有序的一種狀態(tài),在心流狀態(tài)下,當事人心甘情愿、純粹無私地去做一件事情,不摻雜任何其他祈求。此時,人的精神“熵”值也最低。所謂“熵”是指物理學上對事物穩(wěn)定狀態(tài)的描述,簡單地說,“熵”是指一個系統(tǒng)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反過來,一個系統(tǒng)內部越有規(guī)律,結構越清晰,熵值越低。進入心流狀態(tài)后,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所有的能量都往同一個地方聚集。
“具身”理論認為,認知、身體和世界緊密相關,三者構成一個相互不可分割的循環(huán)辯證系統(tǒng),“沒有藩籬和堵塞,沒有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感覺的二元對立與主次之分”[5],認知存在于大腦,大腦存在于身體,而身體存在于世界。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類通過身體認識世界,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人的認知有巨大的影響。通過身體進行交互,將人嵌入世界之中從而將二者融為一體,“身體在塑造精神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具有構成性影響的特別角色”[6]。具身認知強調認知與身體的統(tǒng)一,認知植根于身體,身體經驗能夠對認知過程產生重要影響。認知是身體參與的認知,需要通過自我身體、環(huán)境世界和內心心智的互動融合完成知識的表征?!拔覀兊纳眢w用不同的方式影響著頭腦。甚至當我們沒有從事特定活動時,我們的頭腦似乎依然在身體上尋找我們此時感受的暗示或者喜好的線索”[7]。
“內爆”理論由馬歇爾·麥克盧漢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這一專著中提出。他在《理解媒介》中寫道:“憑借分解切割的、機械的技術,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長?,F在它正在經歷內向的爆炸一一內爆。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的空間延伸。今天,經過一個世紀的電力技術發(fā)展以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空間差異已不復存在。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一個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過程將會在群體中和在總體上得到延伸,并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憑借各種媒介而得到延伸一樣?!盵8]顯然,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并不是單一所指我們習慣說的新聞媒介,而是用“技術媒介”這一詞語來概括,認為任何一種新技術或工具都是我們身體某一器官的延伸,包括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諸多技術和工具。其“內爆”也是從媒介技術中衍生,揭示技術媒介對人體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的烘托與渲染,催促思維與意識的形成。
總之,心流、具身與內爆理論互為表里,從內心精神層面、自覺身體層面、技術媒介層面為沉浸體驗提供理論基礎和根本前提,構建了沉浸理論的核心內核。基于“心流”催生的沉浸體驗,融于身心沉浸的“具身”感受,借助技術媒介的“內爆”延伸,實現心流、具身、內爆的深入沉浸,三者相互交融達到“心、身、境”的和合統(tǒng)一。
“沉浸”是指人的身心高度集中,心無旁騖的狀態(tài)。“沉浸”源構于“心流”、“具身”與“內爆”,用來描繪人們在某些日?;顒又腥裢度?、注意力高度集中,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達到忘我的一種狀態(tài)。沉浸按照程度可以分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大腦沉浸。第一階段是信息沉浸,我們關注咨詢及其收集的信息的沉浸;第二階段是感官的沉浸,對我們所見所聞,身體與眼睛協同感受到一切的沉浸;第三階段是大腦的沉浸,我們的全腦都全然地認為我們沉浸在某個世界里。全身上下每一個感官,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接受信息的受體都在告訴自己“我們在里面”。同時,根據沉浸的結果主體又可以分為主動沉浸和被動沉浸。所謂主動沉浸即有意識的沉浸,主體可以隨時從沉浸情境中主動抽身的能力與狀態(tài),例如文學作品的閱讀、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所謂被動沉浸是指無意識的沉浸,主體必須接受沉浸環(huán)境、過程的被動安排與支配,不能隨時抽身離開。比如常見的玩游戲和看電影就是一種典型的被動沉浸,一旦開始就難以停止,只有在斷電或者停機甚至游戲中斷等情況下,人才能夠脫離沉浸情境,回到現實情境。
基于沉浸環(huán)境或模式而形成的傳播即為“沉浸傳播”,沉浸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它是以人為中心,以鏈接了所有媒介形態(tài)的人類大環(huán)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9]。沉浸傳播下,人、媒介和環(huán)境完全融合、互為彼此,形成從物質到精神全方位參與的傳播方式和狀態(tài),是一種革命性的傳播方式,能夠實現讓人看不到、摸不到、覺不到的超時空的泛在體驗。因而,沉浸傳播突出表現為以下三大特征:首先,沉浸傳播以人為中心,一切皆為媒介,人也是一種媒介形態(tài)。其次,傳播無時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融合,虛擬與現實同在,即時與恒久同在。最后,傳播無處不在,“遙在”與“泛在”融合,固定、移動和虛擬并存[10]。
1.第一層沉浸:技術和元素的疊加??茖W技術是推動時代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在元宇宙時代,科學技術重塑社會結構,解構日常生活,推動傳統(tǒng)空間向虛擬空間轉化,引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結構的深刻介入,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樣態(tài)。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將科學技術與教育元素雙重疊加,數字技術成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依托。“雖然數字王國的本質是技術和二進制碼,但它釋放了在人類各個領域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11],通過虛擬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充分融合。構建了具身學習的場域。技術融合下的沉浸式體驗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充分參與進來,在互動中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達成身體感知與內心認知的有效融合,身體與環(huán)境融合互動產生感知體驗,成為認知的全新發(fā)生場和作用場。不同知識表征的個體差異面對同一環(huán)境其身體體驗所產生的知覺、運動與內省不盡相同,“身體體驗還包含在一個更廣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中”[12]。
VR/AR/MR、5G/6G、數字孿生、全息投影等技術的充分融合與利用,能夠創(chuàng)設全新的沉浸環(huán)境與學習體驗,推動知識學習從抽象到具象、由晦澀到生動,變枯燥為形象,形成有別于傳統(tǒng)知識傳遞的全新學習方式。構造出沉浸式環(huán)境與學習體驗,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可視化、具體化,呈現出虛擬與現實結合、數字與實體并存、線上和線下融合的無邊界沉浸式教育新模式,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教育者可以充分融入到學習場景中,體驗互動學習的樂趣,引發(fā)自身主動參與思考,提升自適應學習能力與技巧。
2.第二層沉浸:認知與體驗的融合。傳統(tǒng)的人際傳播、媒介傳播缺乏體驗感、真實性,“主體與對象環(huán)境之間只有在一種互動性的情感交流或者操作過程中才會產生高度的融入”[13],沉浸不僅僅是內容的沉浸,而是認知與體驗在沉浸科技中思想的深度融合,更是身心合一、物我相融的回歸?;谕卣宫F實的虛擬仿真技術能夠營造出可觀、可聽、可觸的全新的立體化教育場域,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以計算機仿真技術為核心生成一個可視聽、能觸控、有交互的三維動態(tài)視景,在這個虛擬空間產生的仿真環(huán)境能夠使用戶深度沉浸到該環(huán)境中。沉浸技術讓人們全面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感受,全方位、全身心、全觸角共同體會營造,其沉浸、互動、感召等特征能夠極大地增強臨場感和真實性,可以極大地反作用于受眾的身體,激發(fā)出更多的身體反應。
當人體及所構成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被塑造成具有沉浸結構框架的傳播空間,其引發(fā)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等不同傳播范式間的流動與糅合也極具思考意義。在沉浸空間中,受眾的主體性、參與感、在場意識都得到極大滿足,不再是以往的“皮下注射”“你打我通”模式,參與度、獲得感被極大調動,自發(fā)、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教育活動中,借助聲、光、電的氛圍營造知、情、意的情感共鳴,可以實現多感官、多維度、多層次的沉浸交互體驗,真正實現參與者的交互形式由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甚至達到“協調創(chuàng)造”“交互建構”的教育學習效果。
因此,基于“心流”“具身”“內爆”等關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結合技術和教育元素,整合認知和體驗的關系,可綜合認為: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過拓展現實(VR/AR/MR)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數字信息技術,達到沉浸體驗、具身認知、參與交互甚至主動構建的效果,以立德樹人為目的,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的塑造,實現科技發(fā)展與技術育人的協同推進。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科技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是信息技術支撐下構建起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全息化、可互動、敘事性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給教育對象帶來沉浸式、交互式、感召性的全新體驗,成為元宇宙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發(fā)現,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信息時代的全新范式。
元宇宙時代,數化萬物、數智融合,情境認知、身心沉浸、技術媒介加速演進,推動社會走向全域感知、體驗為王的全新沉浸時代。沉浸時代,認知、情感和意志與傳統(tǒng)相比有很大不同,教育的范式、結構和內容相比有著全面的革新。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實現“人機合一”,造就嶄新的教育體驗,極大增強教育的參與感、臨場感和在場感?!爸骺徒换ァ迸囵B(yǎng)思考和表達能力,審度以人為本的邏輯,凸顯知識的自我構建?!爸泻弦弧奔由顚χR的認識理解,讓參與者主動探索、求知,只有知的真切,才能行的篤實,增強參與者的自主學習體驗,不斷收獲新體驗、新知識。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了迥異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全新樣態(tài),讓其從二維平面走向三維立體、從現實世界擴展至虛擬空間、從知識灌輸延伸到身心認知,能夠極大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發(fā)展,從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轉向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讓受教育者基于沉浸模式和環(huán)境下,借助智能機器,可以在其所營造的環(huán)境中達到身心沉浸、舍本忘我的精神境界,實現技術與教育的高度融合,營造人機合一的全新教育體驗。當人們自覺戴上VR/AR/MR等拓展現實技術設備,真實、交互的“在場性”直接作用于身體,主動將人代入身體經驗,身體在媒介互動中表現出和以往的傳統(tǒng)媒介完全不一樣的身體體驗,可以全面調動整合身體的全部感知系統(tǒng)。虛擬現實技術彌合了傳統(tǒng)媒介的“中介性”,可以極大地刺激和延伸身體感知,實現媒介使用的“退場”與身體感知的“返場”。身體感知的全面融入極大地增強了立體感,借助各種技術設備能夠將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空洞、遙在的平面教育灌輸轉化為具體、親切的身心立體認知,徹底重構了傳統(tǒng)教育信息傳遞的流程和整體敘事方式,改變了受眾在傳播過程中位置、時空的流變,人的主體性在整體式沉浸中消解,不得不重新反思人與技術、科技與藝術、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以探求更加科學自覺、合乎規(guī)律的融合。
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教學模式下,借助拓展現實、全景影像、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通過仿真交互式的場景搭建、聲光電立體式全景教學感知,讓受眾主動參與、積極互動甚至自我知識構建,能夠啟發(fā)教育者在參與中感知、在交互中領悟、在批判中反思,真正獲得全身心的學習體驗,提高對知識的渴望與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實現主客交互的提升。交互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強“主客交互”的典型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針對受眾的個性特點、知識結構、性格特長等,借助拓展現實設備可以建構出個性化、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空間,利用聲、光、電交織和語、音、視融合,營造溫馨、舒適、親切的教學環(huán)境,采取更有針對性、具體性的模塊化教學方案,達到全面性、立體化、互動式教育。重塑教學的活力與生機,培養(yǎng)自主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加深對知識的認同與理解,促進傳統(tǒng)教學向現代教學的轉型,實現“主客互動”的教學效果。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更關注從現實世界轉向虛擬空間,從直接感受轉向間接體驗,從主客二元轉向雙向互動,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凸顯以人為本的邏輯,強調知識的自我構建。
元宇宙時代,科學技術的革新驅動社會生產生活發(fā)生變革,不斷推動沉浸式體驗發(fā)展,“科學不僅提供有關外在世界的解釋性知識,而且以其發(fā)展為人類對自身的反思開辟日漸廣闊的前景”[14]。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為沉浸體驗的內容和交互形式提供了全場域、多維度的支持,參與者的存在感、臨場感、獲得感不斷得到提升,從認知到情感的肯定轉向對思維意志的認同,最終實現動作行為的堅守。“知行合一”作為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實踐中強化理論,在理論中感悟實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實效感的重要方法。而沉浸式學習教育正好營造了一個身心融合、情境交互的場域,提供“視、聽、觸”多維一體的互動體驗,創(chuàng)設知識體驗的真實、完整空間,能夠促進受教育者在境身合一的沉浸式學習空間中實現知識遷移,構建從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完整學習鏈條,幫助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沉浸式空間所具有的“視、聽、觸”多維度體驗、“聲、光、電”多變幻感知,極大地顛覆了傳統(tǒng)現實世界依賴扁平化、單一式的互動形式,讓參與者從感官沉浸向行為沉浸驅動,主動探索、感知未來“情節(jié)”或內容的發(fā)展,增強參與者的自主學習體驗,不斷收獲新體驗、新知識。
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嫁接了新興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體驗,信息科學技術成為沉浸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前提。因此,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發(fā)展完善“數據技術支撐”,推動技術發(fā)展為思政育人服務。但是,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樣態(tài),必須服務和滿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需要主動堅守沉浸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特有內容框架”,滿足價值引領、精神塑造和行為養(yǎng)成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凸顯對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滿足“個性定制需要”,以此構成沉浸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路徑。
技術是時代的座駕,在元宇宙時代,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虛擬技術、整合技術和教育元素而生成,其沉浸深度與效果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與獲得感。沉浸源于虛擬現實技術,借助電子設備生成可知、可感、可觀的立體三維世界,“虛擬現實技術把復雜抽象的電子數據空間,轉化為可被直觀親近的人間世界的萬事萬物,使人們在其中交流暢游,產生沉浸感”[15],需要軟硬件設備的支持,構建具有想象力的多維信息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虛擬空間的生產從早期的傳感器、特制頭盔、鍵盤鼠標輔助等實體設備逐漸轉向計算機全景圖形生成、3D立體全息投影的增強實現,更加淡化實際物體的存在,增強真實感和現實性,不斷“真實化”與“現實化”。因此,元宇宙時代,伴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5G/6G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必須突破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傳輸速度率跟不上、數據卡頓延遲、傳輸容量偏低、資源開發(fā)較弱、移動性不強、覆蓋密度不大等技術瓶頸,克服移動性差、眩暈感強、交互性差等用戶體驗短板,改善影響沉浸體驗連續(xù)性、持久性和體驗感的缺陷,在技術層面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術支撐和數據保障,實現知識傳遞和價值引導的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樹人為目的,是價值觀形塑與生成的實踐活動。不管教育方式、載體如何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強化政治導向,深化價值引領、精神塑造和行為養(yǎng)成。因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借助拓展現實、全息投影、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將沉浸媒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元宇宙高度融合的產物,成為元宇宙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全新樣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內容必須保持不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解釋世界”的理論魅力,形成一種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更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改變世界”的精神動力,為人們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提供科學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指導。培養(yǎng)具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守共產主義信仰,始終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元宇宙時代,人們熱衷于各種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給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但同時各種不良社會思潮、歪曲詆毀言論和雜音噪音情況不斷借助社交媒體、網絡技術沖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愈加具有隱蔽性、虛假性和危害性。元宇宙時代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內容導向,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向導,主動肩負起社會不良思潮言論的“消音器”和正能量“擴音器”的重任,積極正面宣傳、引導社會輿論,加強政治教育、匡正誤區(qū)。
元宇宙時代,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經濟、社會、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紅利,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日益多樣、個性的需求都能得到實現和滿足。生長于信息社會的數字原住民,對信息技術、數字產品天生比較有好感,習慣于借助移動終端、數字網絡、在線教育傳輸表達個人觀點和行為,追求更多的定制性、個性化需求,向往平等、共享和無中心,普遍較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信息傳播學理論認為,沉浸傳播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的傳播,能夠將所傳播的思想融合、包裝在個性化的服務當中,進而實現精準性、針對性的效果。元宇宙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大,由于教育背景、生活環(huán)境、知識結構、成長經歷的差異性,不同個體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政治素養(yǎng)都有較大的差異性,更好實現與達成教育效果需要采取精準性、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元宇宙時代,充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個性化用戶精準畫像,在線數據信息采集提供實時高效的反饋和修改選項,在教育過程中切實服務于個體的差異化需求,實現一對一的精準定位,通過收集和分析教育對象的個性需求,不斷調適教育方式與載體,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智能跟隨情感與空間的實時調適變化,識別參與者的情緒、意念、腦波等變化情況,智能推送、選擇相應內容滿足受眾實際需求,實現自適應調整。
注釋:
①研究沉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代表性成果有:劉堯等的《基于沉浸式設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李曼、李敏的《沉浸感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思考》;王嘉、張維佳的《論沉浸傳播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王寅申、朱憶天的《沉浸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變革與價值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