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錦嵐
周公,姬姓,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旦;武王姬發(fā)之弟,在西周初期以政治、軍事、思想聞名;著名的教育家,被譽為“西周元圣”,儒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1]《尚書今古文全璧》《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及《尚書》中提到了周公的生平事跡。
《尚書》中的《周書》共計十九部: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赌潦摹分痢读⒄肥木恚鋬?nèi)容以周公旦為核心。
周公的人生歷程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在前期,武王為主體,周公為主體參與;后一時期,周公在政壇上居于中央地位,與他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大多由周公來主導。本文擬以《周書》為切入點,對周公的生平和他所作的重大貢獻進行論述。
周公是姬周帝國的開創(chuàng)者,在商朝滅亡期間,一直在輔佐武王做出重要的決定,并參加重要的活動。《史記》之周本紀,魯周公世系記載,武王即位之后,周公為“輔”、“用事居多”:九年,以“周公輔行”;十一年,滅商,周公為武王所立《牧誓》,周公用大鉞,召公用小鉞,佐武王;群起而攻之,以誅殺商之責,以報天下之責。
周武王打敗殷商改朝換代,封賞姬姓,設(shè)立三監(jiān),回歸西岐。在建周初期,各項事務(wù)都沒有得到夯實,武王是夜不能寐,是“天下未集”,為了鞏固周朝的統(tǒng)治,曾對周公旦說過,河南伊、洛之間是過去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帶,是“天下之中”,他的意思就是應(yīng)該在洛邑建立統(tǒng)治的據(jù)點。便是因武王伐紂,連年征戰(zhàn),武王一病不起,而成王又年少不更事。如何應(yīng)對復雜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在祭祀時,親自向上天和祖先祈禱,希望代替武王的死亡,“余仁若能多用多才多藝,通諸邪;乃元孫非旦才才兼?zhèn)?,不能為鬼神所用。傳令于帝庭,保佑四面八方,使后人永世得以超生?!敝芄珜咸焓指屑?,武王的病情似乎有所改善,但后來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很快就去世了。周公等推舉成王為帝,周公在危急關(guān)頭接任,以冢宰的身份總攝政事。
周公總攝政事,令管叔大為不悅,故管叔和他的兄弟們傳出流言:“公將不利于孺子”(《尚書·金縢》)。徐、奄、薄姑、熊、盈戎狄族經(jīng)常來侵略并在管叔和蔡叔的叛亂蠱惑下乘機而起,一時間形勢非常嚴峻。周公為了祖先的心血,面對武庚、管、蔡的叛亂,周公取得召公、太公等開國元老的理解和信任,親率大軍東征平叛。
周公征戰(zhàn)三年,斬武庚、管叔、蔡叔,最后大獲全勝,東夷部族也因此而安定,使周的政權(quán)秩序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1927年,寶雞縣戴家灣(今寶雞市金臺區(qū)陳倉鎮(zhèn))出土的周公東征方鼎確認了此次戰(zhàn)爭的盛況。鼎內(nèi)和鼎的底座上刻著五行三十五個字,釋文:“周公進行東征,滅了東夷、豐伯、薄姑等戎狄?;氐轿麽捎弥芏Y祭祀了祖先廟宇。周公得到賞貝幣一百兩,作此周公東征鼎以作紀念?!保?]總而言之,周公此次東征,對于建立周朝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這一戰(zhàn),殷遺武庚被消滅了,殷人在東邊的秘密力量和盟友也被擊潰了。而周朝的力量則在遠東,控制了許氏、奄和薄姑等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已基本形成。
三監(jiān)叛亂也使周公認識到,遠在西邊的舊都豐鎬對于安慰東方諸國實在是力不從心,應(yīng)按照武王的意愿,在伊洛新建洛營 “新邑”,對于安撫東方各國大有益處并且可以將其作為軍事中心。出于上述原因,周公在攝政時期就著手修建這個東方的“新大邑”。這首詩首次出現(xiàn)在《尚書》中有言:周公之始,在東國洛建新的都城(《尚書·康誥》)。唯周公為太保之家,洛之家,乃為之,厥之有之。周公王朝在洛,在新邑大本營(《尚書·召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卜。(《尚書·洛誥》)周公所建的這個新邑,即成王欲宅之洛邑,亦即周公所營之成周。因在鎬京之東,故又名東都。
研究周公一生及其做出的重要貢獻,主要問題是周公在攝政時的政治身份,這不僅涉及他的政治地位和歷史作用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后人對他是否稱王的看法和對他個人的評價,這些問題對于《尚書》文獻有意義,對夏商周斷代工作更是意義重大。
圍繞周公是否“攝政稱王”一事,至今學者依然是眾說紛紜,未取得一致看法。
1.堅持周公的“攝政稱王”說。清朝的錢塘說:“七年攝政王,稱王者三而以,是以保天下——征武庚、命微子、封康權(quán)?!鳖欘R剛說:“周公實行王政。周公以王的身份,行使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叫他‘王’,所以,歷史上的官員,都會把他的話,寫成‘王若曰’。”
2.“周公沒有稱王”說。楊向奎認為:“周公并沒有‘稱王’,但在成王初年曾經(jīng)攝政,所有成王時的《周誥》都是周公代成王宣告而稱王?!?/p>
3.堅持周公“沒攝政,也無稱王”說。如馬承源先生當時就認為:“在當時出土的青銅器中出現(xiàn)的銘文資料中就有很多能說明當時成王是‘嗣位之君’也就是周王。他的權(quán)力就是國君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而對于叔叔周公以及召公則都是輔佐周成王的大臣形象。周公是周成王的輔佐大臣,而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計較名利的高尚品德,讓后儒們在敬重其為人的基礎(chǔ)上加以夸大,讓人們錯以為是周公攝政,事實上周公攝政是不存在的?!痹凇缎〕紗谓狻贰肚蒹穬杉嚆~器的銘文里都記錄了周成王作為天子的領(lǐng)導作用,青銅器銘文就是很好的史實佐證資料,從根本上就否定了“周公稱王”一說。
筆者據(jù)史籍和出土的彝器銘文,認為周公攝政但并未稱王。當年武王病逝,周王朝天下未穩(wěn),而成王又年幼,在這種情況下周公史載“‘周公踐阼稱王’實乃冢宰攝政”。特用以下三點作為論據(jù)說明。
一是周公制禮中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嫡子繼承權(quán)”。因此,周公立下了嫡系的繼承人制度,他也不會效仿舊商“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在西周,皇權(quán)的繼承權(quán)基本上是由嫡系子弟來決定的。武王在重病期間,曾經(jīng)想把王位傳給周公,但是周公很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在這種形勢不穩(wěn)、危機來臨之際,要齊心協(xié)力,要安定。若是他執(zhí)掌皇位,豈不是讓人有機可乘。周公攝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確立成王的天子地位,讓成王布誥天下諸侯,讓天下有了政治樞紐中心。
《尚書·君奭》篇多次表明了周公的心思:“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我只是希望讓文王的美德得以繼續(xù),如此,老天才不會剝奪文王所承繼的天意?!薄熬龏],我對你說這番忠言,是因為我對上帝和人民的擔憂,而不是因為個人的自私?!薄懊赖隆敝傅氖恰暗赖隆被蛘摺捌沸小??!暗隆笔且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價值觀念,周公的道德就是這樣的。
二是《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中,夏、商、周紀年年表中,分別是武王(1046—1043)、成王(1042—1021)、康王(1020—996)、昭王(995—977)、穆王(976—922)、共王(922—900)、懿王(899—892)、孝王(891—886)、夷王(885—878)、厲王(877—841)、共和(841—828)、宣王(827—782)、幽王(781—771)。[3]這本書的年代都很準確,而且周公也沒有用王及年來代替,這就證明了周公只是攝政而沒有稱王。1976年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莊白出土了103件青銅彝器,有銘文內(nèi)容者74件。最有價值的是史墻盤,銘文共有284個文字,記載了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和史墻自己的成就和功名。墻盤所記的文、武、成、康、昭、穆各代的史實,進一步佐證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周公并未稱王。
三是楊家村出土的逨盤銘文的印證。在逨盤之前墻盤是盤中字數(shù)最多的,當時也為夏商周斷代工作史料證實,在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了一批27件之多的西周窖藏青銅器群且件件有銘文。其中有字數(shù)多達372字的逨盤銘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西周青銅盤, 這件逨盤的銘文中更翔實地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先祖輔佐了12位周天子征戰(zhàn)、理政、管理林澤的豐功偉績。[4]逨盤中明確記載的西周各王世系及對西周王室變遷的重要史實,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王世襲名號和次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年表作出了檢驗,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如果周公稱王必定有紀年或記載, 逨盤內(nèi)所鑄銘文未有記錄,足以證明周公并未稱王,只是“天下未集”之時,臨危受命,毅然攝政,擔當經(jīng)國大任。
周公攝政七年,成王已成年,《尚書·洛誥》中記載的是還政成王的典禮,《立政》中記載了周公在還朝之時,制戒成王管理的過程。在《尚書·洛誥》中,周公曾多次向臣工百僚說過“嗣天子王矣”“孺子王矣”。在洛邑,周公舉行了儀式,告誡新君要“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要考核政績,任人以賢。提醒成王“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周公對新王今后在行政上這樣不厭其煩地諄諄告誡,足證其憂國憂民之用心了。
《尚書·洛誥》記載:“王肇為殷禮,祀于新邑,不設(shè)官職”[5],周公指出,至成周時,周人忙于奪權(quán),周人尚未有時間制訂禮儀,故而每逢重大祭祀,都要借助周朝之禮,平定叛亂,分封,成周告成,周公方有機會“制禮作樂”。
周公制禮,以德為本,明確尊卑,強調(diào)等級,細化禮儀,規(guī)范秩序。周公的禮儀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宗教、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領(lǐng)域的規(guī)則與行為準則,同時包含吉兇、兵權(quán);各種禮儀,如“賓禮”“嘉禮”,很多都是由政府強制實施,并具有法律效力。周公在制禮中吸收了殷商亡國的教訓和周人興國的經(jīng)驗,想要治理和維持西周社會的秩序以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從民眾的思想、道德入手,培養(yǎng)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否則剛建立的天下又要大亂。
周公制禮作樂,音樂也是禮儀中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禮儀的執(zhí)行常與特定的音樂舞蹈相結(jié)合。周公作樂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其個人創(chuàng)作及建立禮儀體系上。
除滅商、平叛、營建成周等具體的政事,以及“制禮作樂”等體制層次的創(chuàng)新之外,周公在思想理論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具體體現(xiàn)在其“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一系列治國思想上。
周公和其他西周的君主,雖然不能徹底脫離對天的膜拜,但他們也從殷亡中認識到“天不可信”(《尚書·君奭》),“唯命不?!薄疤煊兄倚?,民情大有”,《尚書·康誥》就在“敬天”的同時,也在“保民”上下了功夫?!犊嫡a》《無逸》《洛誥》《立政》,都是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前期政治家所擬定的治國之策?!渡袝た嫡a》中周公對誠康叔說:“文王治國有方,仁德嚴明,慎重運用刑罰;重用有價值的人,尊敬值得敬重的人,同時也應(yīng)該畏懼那些應(yīng)當畏懼的人,把這些展現(xiàn)給人民大眾,讓他們都知道,只有這樣,我們的周國才能與我們結(jié)成盟友,一起統(tǒng)治西方?!鄙頌樘熳?,唯有以德服天,方能使國家得以長久。周公的這一系列統(tǒng)治思想,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對人民的占有(支配、剝削),但是它所蘊含的對天道信仰的淡化、對人民的關(guān)注、對當權(quán)者的制約,都是一種進步思想。周公建立了周人德治的思想,并將其思想和禮儀的束縛流傳了三千多年,為后來的民本思想打下了堅實的理論與道德基礎(chǔ);以民為本,以政治為道德,這是我們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
《尚書大傳》中有言:“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全面總結(jié)了周公七年來的成就?!爸芄侨A夏文明的祖先,塑造了中國的精神?!?。
周公的偉大之處在于其表現(xiàn)出來的非凡見識、開闊胸襟、謙讓精神以及高風亮節(jié),體現(xiàn)的是周人禮制及周公思想:立志報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勇于擔當?shù)淖黠L,制禮作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代梟雄曹孟德在自己的《短歌行》中吟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對西周統(tǒng)治階級來說,周公真稱得上是一位對國家忠貞無私、光明磊落的政治家。在當今形勢下學習周禮文化,弘揚周公精神,關(guān)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關(guān)系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我們應(yīng)不負時代的召喚,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創(chuàng)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