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田
縱觀張岱一生的著作,其恬淡雅致的小品文往往讓人稱贊不絕,但張岱不僅是散文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詩人。他從小習(xí)詩,至壯及老未衰,年愈老而詩愈深細。曾云:“余少而學(xué)詩,迨壯迨老。”[1]。他的詩歌以古樸、凝重、奇崛為整體基調(diào),同時又具有沖和清淡之風(fēng),其詩多選擇樸素清淡而又意味深遠的意象,蘊含著張岱淡泊虛靜的心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論中“沖淡”的風(fēng)格特點。
“沖淡”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植根于中華文明豐厚的土壤之中,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文學(xué)評論有重要的影響。先秦至魏晉時期,道家的虛靜思想與佛家的破執(zhí)、空寂自在思想為“沖淡”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唐代,“沖淡”作為一種審美風(fēng)格初步成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將“沖淡”列為第二品,這足見司空圖對其的認可與推崇,原文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fēng),苒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2]其明確闡釋了“沖淡”的內(nèi)在意蘊和外在表現(xiàn),并指導(dǎo)詩人創(chuàng)作“沖淡”詩歌時應(yīng)有的精神狀態(tài)。
到了宋代,“沖淡”作為一種審美心胸發(fā)展到了頂峰,真正將沖淡詩風(fēng)帶入文壇的人是蘇軾,他揭示了“沖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3]的本質(zhì)。宋代以后,“沖淡”依舊是評判眾多藝術(shù)種類的高端審美標(biāo)準(zhǔn),“淡然無極而后美從之”[4]。“沖淡”之所以能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它崇尚自然美、要求內(nèi)容無功利性,推崇清新的文風(fēng),倡導(dǎo)豁達灑脫,這與社會歷史發(fā)展是相吻合的。
總而言之,“沖淡”詩風(fēng)的基本特征概括而言是:質(zhì)樸淺淡、恬淡寧靜的自然意象是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深層蘊含著由恬淡的自然美與平和的人格美融合而成的“沖淡”美,從而使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而張岱的詩歌無論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深層意蘊,都充分體現(xiàn)了“沖淡”之風(fēng)的美感。
張岱詩歌中的“沖淡”之風(fēng),一方面表現(xiàn)在其詩歌中選擇的意象大多是恬淡寧靜、質(zhì)樸淺淡的自然意象。由于詩人有著超然物外、沖和自適的人格追求和心態(tài),在面對自然物象時有著來自潛意識的偏愛和取舍,從而形成了專屬于張岱的風(fēng)格特色。
張岱詩中出現(xiàn)得最多且最能代表詩人風(fēng)格的是冰、雪、霜等意象,如“花擎八月雪,殻卸一江楓”(《獨山菱》)、“冰氣雜秋聲,逼人起凜冽”(《雨洗中秋月倍明》)、“鏈傲團冰氣,稜稜儲雪情”(《山中冬月》)等等?!氨薄把弊盅塾|目皆是,讀時仿若真有一股泠泠逼人冰雪氣撲面而來。張岱之所以在文中頻繁使用“冰”“雪”,是因為“冰”“雪”等意象有著冰清玉潔而又清恬靜謐的內(nèi)在意蘊和樸素靈動的美感特征,這便引起了張岱內(nèi)心深深的認同與共鳴。
自然冰雪是最能體現(xiàn)張岱冰雪性情的意象,但“四時有幾冰雪哉?”[5]雖然一年四季只有寒冷的冬季才會有冰雪,但具有冰雪之氣的事物并不受季節(jié)限制。張岱在《瑯?gòu)治募分性f道:“劍之有光芒,與山之有空翠,氣之有沆瀣,月之有煙霜,竹之有蒼蒨,食味之有生鮮,古銅之有青綠,玉石之有胞漿,詩之有冰雪,皆是物(冰雪之氣)也?!保?]在眾多自然意象中,張岱對月色也情有獨鐘,對月色的描繪也堪稱精妙:“湖氣冷如冰,月光淡于雪”(《三潭印月》)、“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保ā稊鄻驓堁罚?、“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平湖秋月》)。可以看出,張岱筆下的月景呈現(xiàn)出一種悠遠、澄凈而又帶有些許清冷,這也正是張岱所追求的冰雪之境。
張岱詩歌中的“沖淡”之風(fēng),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寧靜質(zhì)樸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的描繪中,流露出淡泊虛靜的人生態(tài)度,淡泊平和的人格之美與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恬淡幽遠。正如黃承吉認為“文辭或文章皆道之所生,因此世人之文辭也不必盡執(zhí)仁義道德形跡之語,因此他指出‘但能措辭不詭于正則皆文耳,則其辭皆與天地為無窮耳’”[7]。
張岱詩歌選取自然界中帶有“清新之氣”的意象,在幽清、淡遠的境界中加以描述,傳達其復(fù)雜的情感與內(nèi)心體驗。如《雨梅》:
梅開不得時,乃與雨相值。梅意自孤危,威儀仍不來。
我見敬畏生,不敢作凄惻。古人愛觀梅,原重其骨格。
色香不足論,所重唯潔白。濯濯見孤棱,反得雨之力。
在雨亦復(fù)佳,不必為嘆息。所以高士心,受妒不受惜。
梅花雖經(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雨雪冰霜,但其始終堅守著高潔的品質(zhì)。在雨雪中,梅花的剛勁和孤高更是凸顯得淋漓盡致,兼具“冰雪之氣”的清與剛。張岱用冰雪中的梅花暗喻高潔之士的剛強人格,在短短數(shù)語中刻畫出堅韌的君子形象,讓人深深地體會到“冰雪”之美。
張岱也曾多次稱贊蘭花的香逸:“冷落溪山里,秋蘭出故叢。意疏刪不盡,態(tài)弱寫難工”(《謝緯止齋頭秋蘭二首》)、“涼生知樾暗,香到識蘭開”(《云林秘閣三首》)、“依稀籜粉解新篁,一莖秋蘭初放蕊”(《曲中妓王月生》)。他稱贊蘭之“素心堪澹對”[8],常置一蘭草于心中賞玩,喧嚷塵世之中,卻能滌塵襟而生逸興。又如“竹本無他意,孤疏風(fēng)所生”(《竹月》),“義不受凡卉,人見其濯濯。但有千樹梅,疏疏見卓犖”(《觀山民所藏唐伯虎觀梅圖手卷》),自然流露了詩人自身的高潔清氣、高情孤意。
除了這些自然界中有生命力的植物外,張岱還寫了很多詠石詩,如在《小蓬萊奔云石》中補綴奔云石:
滇茶初著花,忽為風(fēng)雨落。簇簇起波棱,層層界輪廓。
如蝶綴花心,步步堪咀嚼。薜蘿雜松楸,陰翳罩輕幕。
色同黑漆古,苔斑解竹籜。土繡鼎彝文,翡翠兼丹雘。
雕琢真鬼工,仍然歸渾樸。須得十年許,解衣恣盤礴。
況遇主人賢,胸中有丘壑。此石是寒山,吾語爾能諾。
雖然乍看奔云石與前文的“冰雪”“夜月”“蘭花”“梅花”等清新意象相去萬里,但張岱筆下的奇石自有一股錚錚鐵骨,這份堅定與冰雪清新之氣一脈相承,同樣也折射出張岱期望脫俗于凡塵的理想境界。
張岱的主觀情志完全融入大自然中,自然美與人格美融為一體,而這明凈詩境也讓人感受到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張岱在詩中大量運用冰雪等清新意象,并不僅僅是為了營造空寂清冷的意境,更多的是為了突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畢生追求。張岱選擇的大多是“秋蘭”“疏風(fēng)”“明月”“空山”“清泉”“雨梅”等恬淡樸素的物象,用不加雕琢的白描手法,點染出悠遠恬淡、意味深長的意境,體現(xiàn)出張岱理想中的精神世界。
明萬歷二十五年,張岱出生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一個累世顯宦之家。他曾言:“余生鐘鼎家,向不知稼穡。米在囷廩中,百口叢我食。婢仆數(shù)十人,殷情伺我側(cè),喜則各欣然,怒則長戚戚。”[9]在這樣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奴仆成群的名門之家,家中長輩都是社會上層的風(fēng)雅人物,張岱所交往的子弟也都來自豪門世家。
但張岱與一般紈绔子弟又有不同,他并不是沉溺于奢華生活而醉生夢死、不學(xué)無術(shù)的浪蕩公子,他自覺接受了長輩們的文化熏陶,對文學(xué)、史學(xué)、藝術(shù)等領(lǐng)域都有自己的追求。正如他晚年時回憶:“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10]可以看出張岱的愛好之廣,并且能看出張岱的文化藝術(shù)追求并非是低俗浪蕩的淺層娛樂,而是有著高尚審美情趣在其中。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guān),崇禎皇帝自縊,清軍的鐵蹄踏碎了明王朝的防線,也踏破了晚明文人的黃粱美夢。張岱在艱難選擇后踏上了既不投降也不殉節(jié)的在野遺民之路,他擔(dān)著殘書文稿,攜一子一奴背井離鄉(xiāng),逃入深山,開始了清苦艱辛的遺民生活。正如他在《自為墓志銘》中所言:“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莨,常至斷炊?;厥锥昵?,真如隔世?!保?1]
張岱的一生以甲申之變?yōu)榻鐒澐譃閮蓚€階段,前半生是閱盡繁華、生活愜意的紈绔子弟,后半生則是歷經(jīng)國破家亡、窮困潦倒的遺民孤孑。張岱雖是迫于時勢遁入深山,但這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卻也提升了張岱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境界,他選擇走進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來規(guī)避世俗的煩惱,并追求嫻靜淡遠的審美情趣,這也使其文風(fēng)向“沖淡”靠攏。
“沖淡”詩風(fēng)與道教及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沖淡”起源于道家的沖和思想,到唐代又與佛教思想交融,有了新的發(fā)展。
張岱出生在崇信佛教的家庭中,張岱有不少族人友僧親佛,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曾祖父張元忭與晚明佛教四大師之首的云棲袾宏有著密切的交往。祖父張汝霖是一位居士,以其面相與紹興大能仁寺住僧無漏相像,并且身邊有難以解釋的奇怪現(xiàn)象出現(xiàn),所以當(dāng)時人相傳張汝霖是“無漏后身”。張岱外祖父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在紹興曹山庵處設(shè)有放生池,經(jīng)營三十多年,放生幾近百千萬生命[12]。張岱的母親陶宜人也信佛,哺育張岱時經(jīng)??谡b《白衣觀音經(jīng)》,張岱在晚年時還時常聽到母親的誦經(jīng)聲。他在《白衣大士贊》中寫道:“胞里聞經(jīng)八十一祀。一聞母聲,一見我母。振海潮音,如雷灌耳?!保?3]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張岱對佛教始終懷有一種獨特的親近與好感,雖然他并不是佛教忠實的追隨者,但佛教對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在統(tǒng)治者與世人的趨奉下,道教的思想對當(dāng)時的社會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張岱雖然親近佛教,但在崇信道教的社會背景下必然會受到道教的影響。
綜上可知,張岱的思想是有著佛教和道教共同基礎(chǔ)的,這就為張岱“沖淡”詩風(fēng)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chǔ)。
魏晉士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險惡,然而他們卻喜好清淡,縱情山水,憧憬著安靜美好的理想田園世界,這是形成“沖淡”之風(fēng)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岱繼承了魏晉文人“沖淡”之風(fēng)的傳統(tǒng),并深受陶淵明詩風(fēng)的影響。從張岱的詩歌里能夠很明顯地看到陶詩的影子。
張岱和陶淵明的初衷源于對陶淵明風(fēng)雅的追慕。張岱出生于官宦之家,人生的前半階段瀟灑肆意、風(fēng)流自在,陶淵明對此時的張岱來說是娛情娛性的榜樣。張岱的《述史十四章》中《陶靖節(jié)》曾記載:“有晉高士,柴桑陶潛。荷鋤帶月,植杖聽泉。瓶則缺粟,琴亦無弦。詔客且去,我醉欲眠。”此處就能明顯看出陶淵明的風(fēng)雅及張岱對其的仰慕之心。
而后現(xiàn)實境遇的急轉(zhuǎn)直下使張岱將陶淵明作為人格堅守的重要支撐。順治三年(1646年),張岱迫于時局開啟了困窘的隱居生活。生活的貧窮和精神的不平都讓他不由自主地想到陶淵明,故以陶詩自我勉勵。《和陶貧士七首》是張岱在生活貧困交加之際向陶淵明精神學(xué)習(xí)的典型作品,陶淵明君子固窮的品質(zhì)堅定無疑地支撐住了張岱搖搖欲墜的精神。
山中無俗事,粗糲可充饑。澗下青薺嫩,坡前筍蕨肥。
不藉松為飯,無勞薜作衣。蘭亭去感慨,彭澤無傷悲。
不求今日是,不知昔日非。孤藤懸夜壑,四大空如遺。
一念既不住,萬念復(fù)何歸?自到移情處,成連安足師?
(張岱《和有會而作》)
張岱此詩意在抒發(fā)田園生活的悠然閑適以及自我豁達開朗的思想境界?!安磺蠼袢帐?,不知昔日非”改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張岱想要表明一種告別塵途、回歸自然的選擇,而且引用佛教“四大空如遺”的思想來消解外部世界的空寂孤苦,以此來獲取內(nèi)心的平靜。
自明萬歷年以后,明朝詩壇大都推崇平淡的詩風(fēng),晚明文人追崇性靈、率真、適性,這和晚明文壇自然尚真、標(biāo)舉性靈的文化思潮相關(guān)。袁宏道曾說:“凡物釀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靈也?!保?4]陶淵明的詩是公認的平淡的極致,如果想追求平淡的詩風(fēng),那么必然以陶詩為準(zhǔn):“風(fēng)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嵐出,雖有顧、吳,不能設(shè)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保?5]由于受社會思潮和陶淵明的影響,張岱的詩歌自然也充斥著淡然之氣,如“秋空恒澹澹,水氣相往還”(《竹月》)、“一痕淡秋水,春風(fēng)不能吹”(《眉眼細分明》)、“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西湖》)。張岱欣賞的是輕描淡寫、脂粉褪去的真實,其中卻也蘊藏著遼闊渺遠的意境與情趣。
綜上所述,張岱的詩歌表現(xiàn)出空靈凈秀的“沖淡美”,言辭雖古質(zhì)樸素,卻飽含著恬淡幽遠的自然美以及平和淡泊的人格美,也折射出張岱期待遠離塵世,歸居于大自然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