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和平,李勇新
(1.榆林市第二醫(yī)院胸心外科,陜西 榆林 719000;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心臟瓣膜病是心臟外科常見疾病,2020年全國共完成各類瓣膜置換手術65822例,占全部心外科手術量的29.6%[1]。二尖瓣病變是臨床中常見的心臟瓣膜病,嚴重的二尖瓣病變可誘發(fā)左心衰竭、心房顫動、腦梗死等,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2]。研究[3]發(fā)現,二尖瓣病變常可促使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等的發(fā)生,與單純應用二尖瓣置換術(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相比,MVR聯合三尖瓣成形術(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可有效改善該類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存期,目前已經成為常用手術方法。以往的手術治療是以常規(guī)正中開胸完成手術,具有手術視野大、暴露清晰等優(yōu)點,但因其正中鋸開胸骨,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遠期存在胸骨穩(wěn)定性下降、胸骨愈合不良等并發(fā)癥,給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產生一定影響[4]。微創(chuàng)手術的概念于1985年提出,1996年Carpentier經右前外側小切口完成世界首例微創(chuàng)MVR,微創(chuàng)瓣膜置換手術的概念隨之逐步發(fā)展、成熟。但微創(chuàng)心臟外科仍因操作難度大、學習曲線長、暴露不清晰等未得到大范圍推廣,臨床中仍以傳統開胸手術為主[5]。本研究通過回顧二尖瓣病變合并FTR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單孔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二尖瓣病變合并FTR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間榆林市第二醫(yī)院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二尖瓣病變合并FTR患者91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微創(chuàng)組(45例)和傳統組(4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表面積、高血壓、吸煙史、飲酒史、糖尿病史、瓣膜病變病因、瓣膜病變性質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病例納入標準:結合術前病史、心臟超聲、心電圖等,明確診斷為二尖瓣病變[6];合并FTR;符合MVR和TVP適應證,并接受MVP和TVP治療;兩組手術由同一術者帶領同一團隊完成;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冠心病;腦血管病變;肺部疾??;既往心臟手術史;胸部手術史;臨床資料不完整。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手術方法
1.2.1 微創(chuàng)組:患者常規(guī)體表貼一次性除顫電擊板,行左橈動脈穿刺監(jiān)測有創(chuàng)血壓,全麻插管后插雙腔氣管插管,放置食道超聲探頭。麻醉醫(yī)生實施經皮穿刺行右側頸內靜脈深靜脈置管,將右側頸內靜脈插管(16 F)作為上腔靜脈引流管,縫合、固定后肝素封管?;颊哂倚貕|高20°~30°,于右側腹股溝區(qū)解剖股動靜脈,縫制荷包,股靜脈插管(21~23 F),股動脈插管(18~22 F),建立體外循環(huán)。取右側腋下第4肋間做約5~6 cm切口,逐層分離皮下及肌肉,進入胸腔,置入腔鏡保護套和微創(chuàng)開胸器,塌陷右肺后切開心包,應用多針牽引線牽引心包,暴露心臟,置入二氧化碳吹氣管。主動脈根部縫制冷灌荷包,插入冷灌針,主動脈放置Glauber阻斷鉗阻斷升主動脈,經冷灌針灌注HTK心臟停搏液使心臟停搏。切除左心房,放置左心引流管引流。充分懸吊左心房,顯露二尖瓣瓣膜,切除病變二尖瓣組織,瓣周換瓣線縫置,置入二尖瓣人工瓣膜,間斷打結固定,關閉左心房。切開右心房,探查三尖瓣瓣膜,沿瓣周縫置成型線,置入三尖瓣成型環(huán),打結固定,關閉右心房。左心充分排氣,開放Glauber阻斷鉗,心臟復跳。逐步脫離體外循環(huán),停機,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觀察瓣膜置換術后情況,嚴密止血,關閉心包,右胸切口放置24 F引流管連接胸腔閉式引流瓶,逐層關閉切口??p合腹股溝切口。轉入ICU繼續(xù)治療。
1.2.2 傳統組:患者全麻后平臥位,放置TEE,常規(guī)正中開胸,切開心包,充分牽引,暴露心臟。升主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上腔、下腔靜脈套帶阻斷,放置左心引流管。主動脈縫冷灌荷包,阻斷鉗阻斷升主動脈,經冷灌針灌注HTK心臟停搏液使心臟停搏。經右心房切口、房間隔切口進行MVP和TVP。左心充分排氣,開放阻斷鉗,心臟復跳,逐步脫離體外循環(huán),停機,TEE觀察瓣膜置換術后情況,嚴密止血,關閉心包,經劍突下放置24 F引流管,連接胸腔閉式引流瓶,鋼絲縫合固定劈開的胸骨,逐層關閉切口。轉入ICU繼續(xù)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比較兩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手術時間、瓣膜置換類型。②術后情況:比較兩組總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ICU停留時間、紅細胞輸注量、血漿輸注量、第1~3天引流量。③應激反應指標:于術后1 d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前列腺素E2、皮質醇、醛固酮水平。④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住院期間急性腎損傷(AKI)、二次開胸止血、切口感染、院內死亡、瓣周漏、消化道出血、Ⅲ度傳導阻滯、腦血管并發(fā)癥等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見表2。微創(chuàng)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和主動脈阻斷時間高于傳統組(均P<0.05)。兩組瓣膜置換類型和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見表3。微創(chuàng)組總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ICU停留時間、紅細胞輸注量、第1~3天引流量低于傳統組(均P<0.05)。兩組血漿輸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見表4。術后1 d,微創(chuàng)組前列腺素E2、皮質醇、醛固酮水平低于傳統組(均P<0.05)。
表4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兩組住院期間均未發(fā)生院內死亡、瓣周漏、消化道出血、腦血管并發(fā)癥等。兩組AKI、二次開胸止血、切口感染、Ⅲ度傳導阻滯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020年全國完成微創(chuàng)MVR 2169例(其中一部分為胸骨上半段切口入路),占瓣膜置換手術的3.3%,目前多數中心仍是以傳統正中開胸完成MVR。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患者健康理念的轉變,采用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治療的呼聲越來越高[7]。但是受限于視野暴露、操作困難、體外時間延長、預后不確定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全國心外科進行微創(chuàng)瓣膜置換手術發(fā)展緩慢[8-9]。本中心從2012年開始進行微創(chuàng)瓣膜手術治療,從上半段小切口、胸腔鏡輔助瓣膜置換發(fā)展到目前單孔腋下小切口進行MVR聯合TVR治療。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二尖瓣病變合并FTR患者的相關資料,旨在探討單孔腋下小切口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更多同行提供臨床研究數據。
本研究顯示,微創(chuàng)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和主動脈阻斷時間高于傳統組,這與微創(chuàng)組視野暴露不如傳統組相關,術者需要以不一樣的視野完成瓣膜置換操作,相應的時間會增加。但是隨著近年來體外循環(huán)技術的發(fā)展及心肌保護策略的改善,研究[10]發(fā)現稍長的體外循環(huán)時間并不會降低手術安全性,也不會增加患者術后Ⅲ度傳導阻滯、低心排、心肌損傷、圍手術期死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而微創(chuàng)組無需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創(chuàng)面止血和胸骨固定上,故兩組總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外,小切口對于患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小,患者從心理上認為自己的手術是小而成功的,效果滿意,進而促使患者術后恢復加快,使總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術后ICU停留時間更短[11]。本研究中,微創(chuàng)手術還可明顯減少患者圍手術期創(chuàng)面滲血和術后引流量,使患者住院期間紅細胞輸注量下降,由大量輸血致使的全身炎癥反應減輕[12]。研究[13]顯示,大量血制品的輸注與術后發(fā)生低氧血癥、AKI、住院期間死亡等并發(fā)癥呈正相關。盡量少用或不用血制品還可減少血制品相關傳染病的發(fā)生,節(jié)約社會血制品資源,降低患者的住院花費[14]。
本研究發(fā)現,與傳統組比較,微創(chuàng)組術后1 d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明顯更低,這可能與單孔腋下小切口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胸骨完整等因素相關。此外,單孔腋下小切口下,患者呼吸功能可得到有效保護,有利于術后呼吸道廓清,減少術后呼吸道感染等,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完整的胸骨、小的切口及心理創(chuàng)傷使得該類患者能盡早地脫離呼吸機,開展康復鍛煉[15]。有研究[16]認為,微創(chuàng)手術下操作視野小,患者可由于開放前排氣不充分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氣栓、腦梗死等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中,微創(chuàng)組通過術中二氧化碳的持續(xù)使用、復跳前麻醉師充分鼓肺、體外循環(huán)醫(yī)師經冷灌針倒吸排氣、開放后術中TEE的應用,使得術后患者預后良好,圍手術期并未發(fā)生腦血管并發(fā)癥,進一步提示單孔腋下小切口進行MVR聯合TVR是安全有效的[17]。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外科器械的發(fā)展,外科醫(yī)生經過系統訓練和規(guī)范學習,可以有效克服微創(chuàng)手術視野小、操作不便等缺點,使微創(chuàng)MVR和TVP能夠獲取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18]。然而,盡管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較多優(yōu)勢,也應清楚認識到,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可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臨床中需嚴格把握微創(chuàng)手術指征[19-20]。本中心認為不適合進行微創(chuàng)MVR和TVP手術的患者包括:既往心臟手術、肺部手術病史,導致縱隔、胸腔嚴重粘連;升主動脈大量粥樣斑塊、鈣化,導致無法阻斷主動脈;左心耳大量血栓;術前嚴重肺通氣障礙;外周血管鈣化嚴重、夾層,導致無法建立外周體外循環(huán);嚴重肺動脈高壓;二尖瓣重度鈣化。
綜上所述,單孔腋下小切口行微創(chuàng)MVR和TVP治療二尖瓣病變合并FTR療效優(yōu)于傳統手術。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也較小,后期仍需多中心、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