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丹,陳寶杰,李賢富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肺癌是當今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占首位的惡性腫瘤[1]。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同樣位居首位[2]。目前有研究[3-4]認為,包括肺癌在內(nèi)的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并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涉及多因素、多階段的復雜過程。目前肺癌治療方式很多,手術、放療和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全面發(fā)展,但患者預后仍然較差[5]。探討預后指標對于指導選擇和優(yōu)化治療方案以及預測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肺癌預后的預測因素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視。近期,營養(yǎng)控制狀態(tài)(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評分已被作為多種癌癥的預后因素,可能是泌尿系統(tǒng)癌癥的有效預后指標[6],也有報道CONUT評分在胃癌[7]、肝細胞癌[8]和結(jié)直腸癌[9]的預后價值。CONUT評分對肺癌預后的預測作用也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研究[10-13]表明,全身炎癥反應和營養(yǎng)不良與多種惡性腫瘤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C-反應蛋白與白蛋白比值(CAR)、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LMR)、晚期肺癌炎癥指數(shù)(ALI)等炎癥指標和預后營養(yǎng)指數(shù)(PNI)均與肺癌預后預測相關。
另一個重要指數(shù)是CONUT,其綜合評估血清白蛋白、總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總膽固醇三個參數(shù)。白蛋白既是人體營養(yǎng)狀況的評價指標之一,也是介導急性期炎癥反應的重要因素[14]。研究[15]已證實,抗腫瘤治療前白蛋白含量較低,患者預后較差,且白蛋白含量的變化還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可反映惡性腫瘤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16]。淋巴細胞在腫瘤免疫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缺陷表明免疫系統(tǒng)減弱[17]。膽固醇可通過共價修飾包括Hedgehog和Smoothened 在內(nèi)的蛋白質(zhì)[17-18],并通過促進特殊膜微域的形成來調(diào)節(jié)參與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信號通路[19-20]。與前所述指標相比,CONUT不僅關注血清白蛋白、總淋巴細胞計數(shù),還關注總膽固醇濃度,是反映免疫狀況、營養(yǎng)狀況以及機體炎癥的綜合指標。通過監(jiān)測患者血清白蛋白、總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總膽固醇濃度,按文獻[21]給出的CONUT評分量表,總分從低到高,將CONUT分為正常(0~1分)、輕度(2~4分)、中度(5~8分)和重度(9~12分)4個等級。
2.1 早期可手術肺癌 早期肺癌患者手術后預后仍比其他惡性腫瘤差,Ⅰ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性手術后有10%~20%仍有復發(fā)和死亡[22]。關于此類術后復發(fā)患者,疾病預后的預測、預后指標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據(jù)一項回顧性研究[21]報道,將108例可手術的肺鱗狀細胞癌患者分為低CONUT評分組(總分0或1分)和高CONUT評分組(總分數(shù)≥2分),結(jié)果高CONUT評分組5年無病生存期(DFS)明顯短于低CONUT評分組,5年總生存期(OS)亦明顯差于低CONUT評分組。多因素分析顯示,CONUT評分是影響可手術切除肺鱗狀細胞癌患者DFS和OS的獨立因素。另一項研究[23]選取138例TNM分期為Ⅰ期的NSCLC患者,經(jīng)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術前CONUT評分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在無復發(fā)生存期(RFS)、腫瘤特異性生存期(CSS)和OS的Kaplan-Meier分析中,通過Log-Rank檢驗,高CONUT評分組RFS、CSS和OS均顯著低于低CONUT評分組。術前營養(yǎng)和免疫狀況不僅與術后并發(fā)癥有關,還與惡性腫瘤患者長期預后有關[24-26]。因此,在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中,術前CONUT評分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高CONUT評分組RFS、DFS、CSS和OS均顯著低于低CONUT評分組,提示預后不良。
2.2 晚期肺癌 多數(shù)肺癌患者就診時,已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特別是小細胞肺癌(SCLC)。SCLC約占肺癌的15%,占所有癌癥的11.6%[27-28]。SCLC具有更強的生物學特性,往往生長更快,轉(zhuǎn)移更早[27],因此預后預測對臨床治療非常重要。Yilmaz等[29]將216例SCLC患者分為低CONUT評分組(總分數(shù)0或1分)和高CONUT評分組(總分數(shù)≥2分),采用Cox回歸分析評估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期(PFS)和OS,結(jié)果高CONUT評分組PFS和OS明顯低于低CONUT評分組;單因素分析中,CONUT評分對PFS和OS均有顯著影響;經(jīng)多因素分析,診斷時的CONUT評分亦是影響PFS和OS的獨立因素。Ohba等[30]將32例晚期NSCLC患者分為低CONUT評分組(總分≤2分)和高CONUT評分組(總分>2分),結(jié)果高CONUT評分組PFS和OS明顯低于低CONUT評分組。因此,對于晚期肺癌患者,無論是SCLC還是NSCLC,CONUT評分均發(fā)揮重要作用,高CONUT評分組PFS和OS均顯著短于低CONUT評分組,提示預后不良。
2.3 接受分子靶向治療的肺癌 分子檢測已成為NSCLC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鼠類肉瘤濾過性毒菌致癌同源體B1和酪氨酸激酶受體突變的檢測以及人類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神經(jīng)營養(yǎng)性酪氨酸受體激酶易位的分析已被納入NSCLC診斷標準,吉非替尼、奧希替尼、克唑替尼等激酶抑制劑已在臨床常規(guī)使用[31]。Akamine等[32]將109例不同TNM分期肺腺癌患者分為低CONUT評分組(總分0分)和高CONUT評分組(總分數(shù)≥1分),對高CONUT評分組患者EGFR表達狀態(tài)進行檢測后發(fā)現(xiàn)高CONUT評分組與野生型EGFR突變狀態(tài)顯著相關,高CONUT評分組患者5年DFS和OS明顯短于低CONUT評分組,表明CONUT評分是影響分子靶向治療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
2.4 接受放射治療的肺癌 無論是NSCLC還是SCLC,放射治療在肺癌全程管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高齡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是早期不能或不愿手術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模式[33-35],探討CONUT評分在放射治療肺癌患者中的預測作用尤為重要。Li等[36]回顧性分析了93例接受放射治療的SCLC患者,發(fā)現(xiàn)隨著CONUT評分由正常到輕度營養(yǎng)不良,OS下降,高CONUT評分組OS明顯低于低CONUT評分組。
2.5 接受免疫治療和(或)化療的肺癌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NSCLC患者中的重要性逐漸被報道。無論是單用免疫治療還是聯(lián)合化療,免疫治療已成為大多數(shù)轉(zhuǎn)移性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37]。一項關于接受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治療NSCLC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30]指出,CONUT評分是對帕博利珠單抗反應的獨立預測因素。目前一項旨在探討CONUT評分在免疫治療晚期NSCLC患者中預測作用的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38]于2020年注冊并開始研究,最終分析將于2025年完成,期待有更明確的結(jié)果?,F(xiàn)有研究表明,在免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放射治療,可使更多肺癌患者獲益。KEYNOTE-001和PACIFIC試驗都證明了序貫放療聯(lián)合免疫治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德瓦魯單抗可改善Ⅲ期NSCLC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和OS,并提高3年OS[39-40]。Theelen等[41]研究也證實,SBRT聯(lián)合免疫治療顯著提高了mPFS和OS;PEM bro-RT Ⅱ期試驗結(jié)果表明,帕博利珠單抗聯(lián)合SBRT可顯著增加PD-L1陰性NSCLC患者OS。在免疫治療基礎上增加放療,患者OS得到提高,這與放療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協(xié)同作用于機體免疫系統(tǒng)密切相關。目前已有回顧性研究[30]表明,CONUT評分是免疫治療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指標,故繼續(xù)探討CONUT評分在免疫聯(lián)合放射治療肺癌患者中的預測作用亦十分重要。
肺癌的惡性程度較高,且很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分期較晚,生存率低,缺乏有效的預后評價指標,預后預測對臨床治療非常重要。肺癌患者的預后不僅取決于腫瘤本身,還和患者營養(yǎng)及免疫狀態(tài)密切相關,是涉及多因素、多階段的復雜過程。CONUT評分是反映免疫狀況、營養(yǎng)狀況以及機體炎癥的綜合指標,有望成為不同病理類型、不同TNM分期、不同治療模式肺癌患者預后的一個新的預測指標,但目前以回顧性研究為主,亟待更多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