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鋒,劉麗文,董子龍,劉 珍,張冰清,趙軍鳳,趙曉宇
(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32)
下肢靜脈疾病是一種呈慢性進展性的炎癥性病變。在我國,下肢靜脈疾病的患病率為8.89%,即有近1億患者,每年發(fā)病率為0.5%~3.0%[1]。研究[2]顯示,28.6%無水腫或其他臨床癥狀的可見靜脈曲張患者在平均6.6年后進展為更嚴重的靜脈疾病,即慢性靜脈瓣膜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因此,在早期對疾病進行預防在降低疾病罹患率及疾病發(fā)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下肢靜脈疾病患者1073例,其中男555例,女518例,平均年齡(53.16±12.36)歲。根據(jù)2022年歐洲血管外科學會下肢慢性靜脈疾病管理臨床實踐指南將靜脈疾病臨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分級中C3至C6級定義為慢性靜脈瓣膜功能不全(CVI),將C0至C2級定義為慢性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早期(CVI早期)[3]。病例納入標準:臨床表現(xiàn)符合CEAP分級中C分類表現(xiàn)[4-5];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下肢深靜脈疾病,如血栓、受壓、梗阻、發(fā)育異常等;髂靜脈受壓、梗阻、發(fā)育異常等;引起下肢水腫的疾病,如心力衰竭、腎炎、淋巴回流障礙等;下肢淺靜脈炎;由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風濕病等引起的皮膚病變;下肢動脈性疾病,如動脈硬化閉塞、脈管炎及動脈性潰瘍等;影響患者主觀感覺及表達的疾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由下肢靜脈曲張專職護士進行一對一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一般臨床資料(如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等)、下肢靜脈疾病相關因素(如家族史、久坐時間、久站時間、冷刺激史等),以及靜脈疾病嚴重程度量表如患者靜脈疾病臨床癥狀評分(HASTI)、靜脈臨床嚴重程度評分(VCSS)等[6]。
2.1 CVI早期與CVI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見表1。
表1 CVI早期與CVI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根據(jù)CEAP分級,1073例患者中CVI 468例,CVI早期605例。CVI早期與CVI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病程、久站時間、久坐時間、吸煙史、腿部外傷史、下肢靜脈血栓史、糖尿病史、風濕病史、HASTI評分及VC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見表2。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性別、年齡、體重、病程、久站時間、下肢靜脈血栓史及糖尿病史是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2 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獨立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各獨立危險因素對CVI的診斷價值 見表3。ROC曲線分析顯示,年齡>50歲、體重>68 kg、病程>12年及久站時間>6 h對CVI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表3 各獨立危險因素對CVI的診斷價值
下肢靜脈疾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炎癥反應性疾病,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靜脈曲張。當曲張靜脈張力降低時,靜脈滲出增加、含鐵血黃素沉積及局部炎癥級聯(lián)反應使得組織受損,表現(xiàn)為下肢水腫、皮膚色素沉著、濕疹、皮脂硬化甚至潰瘍。既往研究[7-11]表明,年齡、性別、肥胖、家族史及種族等是下肢靜脈疾病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慢性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相關危險因素并進行評估,結(jié)果顯示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病程、久站時間、久坐時間、吸煙史、腿部外傷史、下肢靜脈血栓史、糖尿病史及風濕病史是慢性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體重、病程、久站時間、下肢靜脈血栓史及糖尿病史是慢性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研究[12]表明,女性因妊娠、激素及生活方式等特性致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具有更高的CEAP分級,但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CVI早期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但男性患者更易進展為CVI,分析原因主要為男性患者重體力勞動高于女性,既往調(diào)查研究[13]也顯示重體力勞動者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明顯高于輕中度體力勞動者。慢性靜脈疾病是一種具有遺傳特性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50歲以上及病程超過12年的患者更易進展為CVI。慢性下肢靜脈疾病常為下肢靜脈瓣膜功能障礙引起的淺靜脈血液反流所致,在疾病早期階段淺靜脈靜水壓增加,但淺靜脈壁張力及靜脈壁周圍基質(zhì)可代償性抵制跨壁壓增加,當靜脈壁損傷后,局部炎癥反應及因子外滲,使周圍組織損傷蔓延,累及皮膚而發(fā)生色素沉著、濕疹甚至久治不愈的潰瘍[14-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每日久站時間超過6 h及下肢靜脈血栓病史患者更易進展為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具有更嚴重的臨床表征,分析原因為每日站立時間過久一方面極大地減慢了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另一方面久站使得小腿肌肉呈持續(xù)收縮狀態(tài),淺靜脈基質(zhì)微循環(huán)代謝速率減慢,加重局部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環(huán);而既往下肢靜脈血栓病史患者因血栓對靜脈瓣膜損傷,使瓣膜功能障礙,進一步促進了下肢淺靜脈靜水壓的增加。研究[16-17]表明,肥胖是下肢靜脈曲張的第二大危險因素且體重指數(shù)大于25 kg/m2的患者具有更高等級的CEAP-C分級。本研究顯示,超重及肥胖是慢性下肢靜脈疾病進展的相關危險因素,但并不是慢性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體重大于68 kg時患者更易發(fā)展為CVI。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糖尿病患者更易進展為CVI,分析原因主要為糖尿病患者自身葡萄糖經(jīng)多元醇和己糖胺代謝途徑進一步導致活性氧及炎癥增加,且晚期糖化終產(chǎn)物使蛋白功能改變或喪失,促使炎癥因子和自由基的釋放,從而加重全身和局部的炎癥反應[18]。
綜上所述,慢性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男性、年齡>50歲、體重>68 kg、病程>12年、每日站立時間>6 h、下肢靜脈血栓病史及糖尿病史,為延緩疾病進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jù)并為CVI疾病的預防提供了基礎證據(jù)[19-20]。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僅比較了CVI及CVI早期患者的危險因素,未比較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與正常健康人群的相關危險因素;其次,本研究按照CEAP分級中C分類項分為兩組,并未對CEAP分級中所有C分類項進行分析比較,需要后期增加樣本量后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