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張合成,王國鋒,范朋凱
(1.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血液病研究室,河南 鄭州 450002;2.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燒傷整形科,河南 鄭州 450002)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髓系原始細胞惡性增殖的疾病,受環(huán)境因素及細胞遺傳因素的影響[1-3]。兒童抵抗能力弱,易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約一半為兒童,患兒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抑制造血功能,并侵襲其他非造血器官,臨床可出現(xiàn)出血、感染、器官損傷等癥狀,嚴重威脅患兒生存[4-5]。患兒預后轉(zhuǎn)歸受耐藥、并發(fā)癥的影響,目前臨床上缺乏靈敏的預后標志物,因此尋找預后標志物對指導AML患兒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機體炎癥與免疫狀態(tài)也可影響AML患兒的預后[6],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評估炎癥的常見指標,在多種腫瘤的預后中具有判定價值[7-8]。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可反映腫瘤微環(huán)境狀態(tài)[9]。本研究猜測NLR、LMR可反映AML患兒的預后狀態(tài),據(jù)此展開研究,以期為AML患兒的預后指導提供幫助。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AML患兒97例為AML組,其中男性45例,女性52例;年齡9~12歲,平均(10.52±0.51)歲。病例納入標準:符合AML診斷標準[10];均為初治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術前3個月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存在嚴重感染。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兒童9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齡9~12歲,平均(10.44±0.59)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研究方法 患兒均參照文獻[10]中方案進行治療,初診時及治療1個療程后采集空腹靜脈血,記錄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單核細胞計數(shù),并計算NLR和LMR。對照組兒童取體檢時空腹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并進行相應記錄與計算。其中,NLR=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100%,LMR=淋巴細胞計數(shù)/單核細胞計數(shù)×100%。治療后隨訪患兒3年(截至2022年5月31日),記錄患兒此期間無復發(fā)生存時間,即患兒經(jīng)治療1個療程后療效為完全緩解(CR)(療效標準參照文獻[11])至緩和復發(fā)或任何原因致患兒死亡時間,統(tǒng)計無復發(fā)生存率。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初診時實驗室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WBC)、NLR、LMR、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AML患兒初診時與治療1個療程后NLR、LMR水平;分析NLR、LMR水平與AML患兒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比較不同NLR、LMR水平AML患兒短期療效;分析治療1個療程后NLR、LMR水平與AML患兒預后的關系。
2.1 兩組初診時實驗室指標比較 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AML組患兒WBC、NLR水平升高,LMR、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降低(均P<0.05)。
表1 兩組初診時實驗室指標比較
2.2 AML患兒初診時與治療1個療程后NLR、LMR水平比較 見表2。與初診時相比,治療1個療程后AML患兒NLR水平降低,LMR水平升高(均P<0.05)。
表2 AML患兒初診時與治療1個療程后NLR、LMR比較
2.3 NLR、LMR水平與AML患兒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相關性分析 見表3。以初診時NLR平均值6.87將AML患兒分為NLR高表達組與NLR低表達組,以初診時LMR表達平均值33.58將患兒分為LMR高表達組與LMR低表達組,分析結(jié)果表明NLR、LMR水平與AML患兒性別、年齡、WBC、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無相關性(均P>0.05)。
表3 NLR、LMR水平與AML患兒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2.4 不同NLR、LMR水平AML患兒短期療效比較 見表4。97例患兒治療1個療程后CR者78例,CR率80.4%。NLR低表達組CR率高于NLR高表達組,LMR高表達組CR率高于LMR低表達組(χ2=4.178、5.070,均P<0.05)。
表4 不同NLR、LMR水平AML患兒短期療效比較[例(%)]
2.5 NLR、LMR水平與AML患兒預后關系分析 治療1個療程后,對CR患兒隨訪結(jié)果顯示,3年無復發(fā)生存率為39.74%(31/78)。其中,NLR高表達組無復發(fā)生存率為21.21 %(7/33),NLR低表達組無復發(fā)生存率為53.33 %(24/45),前者低于后者(Log-Rank χ2=19.647,P<0.05);LMR高表達組無復發(fā)生存率為53.19 %(25/47),LMR低表達組無復發(fā)生存率為13.35%(6/31),前者高于后者(Log-Rank χ2=28.762,P<0.05)。
AML患兒以化療為主,但經(jīng)化療獲得緩解的患兒仍會部分復發(fā)并難以治療,預后較差,且缺乏明確的預后標志物,因此尋找AML預后標志物,對患兒進行合理的預后評估,有助于及時預警,延長患兒預后生存期。
影響AML患兒的預后因素較多,機體炎癥反應與免疫狀態(tài)的不同與惡性腫瘤的發(fā)展密切相關[12],可影響患兒預后情況。史麗峰等[13]研究顯示,感染性肺炎新生兒血清IL-6水平升高,且有預測患兒預后情況的潛能。易志鋼等[14]研究顯示,狼瘡性腎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miR-155水平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miR-155是與免疫相關的miRNA。
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具有趨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其水平升高可提示急性感染,可反映腫瘤的炎癥反應[15]。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執(zhí)行幾乎全部機體免疫功能,對腫瘤細胞具有免疫監(jiān)視能力,淋巴細胞減少會導致及時監(jiān)控并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減弱,影響患兒預后,增加患兒復發(fā)風險[16]。NLR可反映腫瘤炎性反應與機體抗腫瘤免疫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在上尿路上皮癌[7]、上皮性卵巢癌[17]等癌癥中可作為預后評估因子。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AML組患兒NLR水平升高,經(jīng)治療1個療程后,其水平降低,提示NLR水平與患兒發(fā)病及治療反應有一定聯(lián)系,能反映患兒治療狀態(tài)。治療前NLR水平與治療1個療程后的CR率具有相關性,NLR低表達組CR率較NLR高表達組高,3年預后隨訪發(fā)現(xiàn)NLR高表達組無復發(fā)生存率低于NLR低表達組,提示高NLR預示著患兒預后差,檢測NLR水平有助于患兒療效評估及預后判斷。
單核細胞是骨髓來源抑制細胞,在腫瘤的免疫逃逸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可通過巨噬細胞釋放的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促進腫瘤血管生長,可反映腫瘤細胞存活的微環(huán)境[18]。LMR反映患者免疫狀態(tài),在腫瘤患者預后評估中發(fā)揮作用。朱太崗等[19]研究顯示,LMR與骨髓瘤患者多發(fā)性骨髓瘤骨病分級呈負相關,LMR低表達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LMR高表達患者,是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可為患者個性化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幫助。林樟萍等[20]研究顯示,LMR低水平是影響淋巴瘤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AML患兒LMR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AML患兒免疫水平失常,促腫瘤生長因素增強,腫瘤抑制因素減弱,因此LMR水平降低。經(jīng)1個療程治療后,AML患兒LMR水平升高,提示LMR水平可反映患兒治療療效。以患兒初診時LMR水平的平均值33.58為截斷值,并以此作為短期療效、長期預后的分層依據(jù)進行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LMR高表達組CR率高,LMR低表達組3年無復發(fā)生存率低于LMR高表達組,即LMR表達水平低者易復發(fā)及死亡,需按時復查,及早治療,其有望成為AML患兒評估預后的生物標志物。
綜上所述,AML患兒外周血NLR高表達,LMR低表達。它們對患兒療效及長期預后具有良好的評估價值。但本研究由于樣本量的限制,可能造成結(jié)果偏倚,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