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鵬
重癥肺炎(severe pneumonia)是重癥監(jiān)護室 (intensive care unit,ICU)最常見的臨床危急重癥之一,通常是由肺部炎癥進展、擴散而來,常伴有意識障礙、呼吸頻率過快、嚴重呼吸衰竭、休克等表現(xiàn)[1]。嚴重的肺部炎癥性病變,不僅涉及彌漫性肺部細支氣管炎、肺間質(zhì)炎、肺泡炎癥,而且容易造成肺功能障礙[2]。若病情發(fā)展迅猛,會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并引起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喪失,危及患者生命[3]。機械通氣是搶救重癥肺炎的一項重要生命支持手段,對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4]。然而,現(xiàn)有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存在兩個不足:一是患者被動呼吸頻率偏快,導致通氣量過大,降低呼吸道內(nèi)通氣及痰液排出;二是醫(yī)療氣體過于干燥,容易損傷氣道黏液、纖毛防御系統(tǒng),從而導致排痰障礙。上述不足不僅增加了呼吸機相關(guān)性肺炎、肺不張發(fā)生風險,也增加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降低了患者對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依從性[4]。既往研究表明,采用氣道濕化+加熱可以降低氣道反應性,減少呼吸機繼發(fā)性肺損傷的發(fā)生,而胸部物理治療則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幫助肺擴張[5-6]。為了克服上述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不足,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呼吸治療組在總結(jié)經(jīng)驗的基礎上,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探索主動氣道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在重癥肺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主要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87例ICU重癥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發(fā)布的《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中關(guān)于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 18~70歲;(3)需要接受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4)神志清楚且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評分不低于8分。排除標準:(1)合并肺大泡、氣胸、不適宜機械通氣;(2)伴有嚴重心律失?;蜓h(huán)障礙;(3)病情危重需要緊急氣管插管等有創(chuàng)通氣。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3)和研究組(n=44)。研究組,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齡(53.3±5.2)歲;APACHE Ⅱ評分(16.7±4.5)分;體重指數(shù)(BMI)(23.5±2.1)kg/m2;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者42例;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Hg者2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齡(53.8±4.9)歲;APACHE Ⅱ評分(16.3±4.2)分;BMI(23.4±1.8)kg/m2;PaO2≤60 mmHg 者 39 例,PaCO2≥50 mmHg者24例。兩組性別、年齡、APACHE Ⅱ評分、BMI、PaO2和PaC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包括抗感染、化痰、營養(yǎng)支持、對癥支持治療等處理,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適當給予氣道內(nèi)濕化霧化等治療,采用翻身拍背等常規(guī)基礎護理協(xié)助患者排痰。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主動氣道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具體措施如下:(1)主動氣道濕化。采用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對患者進行氣道內(nèi)加溫濕化。濕化時,濕化罐內(nèi)裝入滅菌注射用水50 ml,連接濕化加熱裝置,將一次性螺紋管放入恒溫加熱器中,輸液泵速度為10 ml/h,將面罩固定在患者口鼻處,確保呼吸機管道暢通,每日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評估痰液的黏稠度,根據(jù)黏稠情況調(diào)整濕化液泵入速度。(2)胸部物理治療。①體位引流:對患者常規(guī)行胸片、CT等影像學檢查,根據(jù)影像結(jié)果及肺部聽診調(diào)整患者的體位,確保肺部痰液可以最適合的角度流入大支氣管和氣管,從而進行體位引流。②震蕩被動引流:采用松動、聚集、拍背、震動排痰儀等被動自主引流技術(shù)幫助患者排痰,1~3次/d。③咳嗽訓練:定期協(xié)助患者進行咳嗽訓練;治療人員采用拇指按壓環(huán)狀軟骨刺激患者下呼吸道,誘發(fā)患者咳嗽,20 min/次,2次/d。④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患者痰量較多時,采用支氣管鏡下吸痰?;颊呷∪フ砥脚P位,操作前給予純氧吸入3 min,隨后氣道內(nèi)滴入2%利多卡因(生產(chǎn)廠家:上海浦津林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2244)5 ml減少氣道刺激。治療醫(yī)師隨后手持便捷式床旁電子纖維支氣管鏡經(jīng)氣道插入,充分吸凈氣管及主支氣管內(nèi)的痰液及分泌物,然后緩慢將氣管鏡送至細支氣管,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肺泡內(nèi)灌洗后立即吸出,連續(xù)進行2~3次,直至徹底將氣道內(nèi)的分泌物吸凈。進行物理治療時,密切關(guān)注患者心電監(jiān)護,若患者出現(xiàn)呼吸頻率超過30次/min,血氧飽和度低于90%,心率超過120次/min,血壓明顯下降時,立即暫停物理治療,根據(jù)患者反應情況,調(diào)整治療方案。兩組均以1周作為1療程,療程與療程之間間隔2~3 d,治療2個療程結(jié)束后1周進行各項指標評估。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PCT)及C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指標。(2)比較兩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CPIS主要用于評價兩組肺部感染的嚴重程度,該量表包含6個條目,即過去12 h平均體溫值、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shù)、近24 h吸痰量及性狀、氧合指數(shù)、氣道吸出物細菌培養(yǎng)結(jié)果和肺部影像學等,每個條目分值為0~2分,總分0~12分,分值越高肺部感染程度越嚴重。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2個療程干預結(jié)束后1周進行評價。(3)抗生素使用強度,該指標組間差別采用絕對值比較,其簡易計算公式為: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累計抗生素使用天數(shù)×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shù);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shù)=同期出院患者人數(shù)×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數(shù);若患者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則分別計算使用天數(shù),采用所有抗生素總和計算抗生素使用強度。
采用SPSS 25.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CRP和P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CRP和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組別 CRP(mg/L)PCT(ng/m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4)21.80±2.65 4.11±0.44 3.91±0.56 0.30±0.03對照組(n=43)22.12±2.07 6.05±0.75 4.09±0.48 0.79±0.07 t值 0.627 14.756 1.608 42.606 P值 0.532 <0.001 0.112 <0.001
兩組干預前CPIS評分、近24 h吸痰量維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CPIS評分、近24 h吸痰量維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PIS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PIS比較[分,(±s)]
組別 CPIS 近24 h吸痰量維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4) 7.98±0.82 4.02±0.59 1.91±0.29 0.9±0.04對照組(n=43) 8.09±0.68 4.88±0.54 1.93±0.26 1.2±0.05 t值 0.680 7.088 0.338 30.939 P值 0.498 <0.001 0.736 <0.001
研究組累計使用抗生素天數(shù)為865 d,對照組為1 105 d。研究期內(nèi),研究組累計出院26例,平均住院天數(shù)(15.98±1.37)d;對照組累計出院19例,平均住院天數(shù)(20.16±2.72)d;兩組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00,P<0.001)。研究組抗生素使用強度為208.23,而對照組為288.44。
ICU重癥肺炎具有病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采用輔助機械通氣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重癥肺炎搶救成功率。有研究表明,輔助機械通氣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長期使用輔助機械通氣,不僅損壞了患者氣道黏膜的屏障作用,而且會引起氣道高反應,增加氣道分泌物,而后者則為細菌大量增殖提供優(yōu)質(zhì)“培養(yǎng)基”[7]。因此,對于接受輔助機械通氣的重癥肺炎患者,如果未對實施機械通氣治療的過程進行科學管理,極易繼發(fā)呼吸機相關(guān)肺部感染、氣道損傷,從而加重病情,誘發(fā)急性呼吸衰竭和外周低灌注等并發(fā)癥。此外,如果輔助機械通氣的人工氧氣過于干燥,會使分泌物快速干化,進一步削弱氣道黏膜纖毛功能,使分泌物大量蓄積,影響抗菌藥物滲透,降低治療效果[8-9]。有研究表明,外界空氣進入肺泡的過程,伴隨著空氣的加溫與濕化過程,通常而言,從鼻腔進入的外界氣體,隨著人體自我加熱功能,吸入氣體在抵達氣泡時,其氣體溫度可達37 ℃,而相對濕度可達100%[4]。但在重癥肺炎接受輔助機械通氣的患者中,這一“加熱”過程可因氣流速度過快及肺部大量炎癥而導致功能喪失,從而降低了吸入氣體的溫度、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在臨床上,采用加熱濕化器可以通過人為干預,通過加熱濕化液產(chǎn)生水蒸氣,與吸入氣體混合,達到加溫加濕的作用,這一種治療模式成為主動濕化[10]。畢愛萍[11]認為對吸入氣體進行加溫濕化,可以使患者痰液明顯稀薄,促進排痰,并有效防止呼吸道干燥不適,促進呼吸道黏膜的纖毛運動,提高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量和排出效率。作為一種新技術(shù),近幾年加溫加濕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技術(shù)已成為呼吸衰竭治療的重要重癥醫(yī)學技術(shù)[12]。
胸部物理治療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手段,通過各種手法、體位調(diào)整或拍背等氣道廓清技巧,利用機械震動的力量,促使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發(fā)生松動、分離、脫落并排出體外,從而改善患者通氣功能,排出痰液,降低氣道阻力,幫助肺泡恢復彌散功能[13]。有研究表明,ICU肺炎患者采用胸部物理治療對肺部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不僅縮短了輔助機械通氣使用時間,而且可以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促進患者康復[14-15]。但目前有關(guān)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用于重癥肺炎的報道并不多。
在本研究中,筆者針對44例重癥肺炎進行呼吸治療改進,同時采用主動濕化和胸部物理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從實驗室檢查角度,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炎癥反應,包括PCT和CRP感染指標得以明顯改善。既往研究表明,PCT是反映感染嚴重程度的有效指標,而PCT水平越低提示感染越輕[16]。本研究說明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可以明顯減輕感染嚴重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臨床肺部感染評分綜合了臨床上極為重要的肺炎各項指標,用于評價感染嚴重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CP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01)。再次證明了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可以降低感染嚴重性。抗生素的使用時間也反映了感染患者的康復效率和嚴重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抗生素使用強度為208.23,而對照組為288.44。說明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可以降低抗生素使用強度,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具有抗感染效應。此外,研究組正常出院26例,而對照組為19例,提示主動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有提高出院率的趨勢。
總之,主動氣道濕化聯(lián)合胸部物理治療能有效降低ICU重癥肺炎患者的感染指標,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抗生素使用強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