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規(guī)模巨大的移民活動,家譜作為我國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有豐富的移民遷徙資料,除遷出地、定居地外,從家譜中還可以讀出移民原因、性質、過程、路線、規(guī)模等信息,是研究移民史的重要資料。
中華民族自古有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然而由于自然災害、政權更迭、戰(zhàn)爭沖突、加強統(tǒng)治,以及生存發(fā)展的需要等原因,導致人口遷徙和流動。伴隨著移民的足跡,中華姓氏也被傳播到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家譜作為記載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文獻,其關于家族來源、遷徙以及先祖生平的記載,為移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歷史上三次重要移民高潮
從頻頻見諸史籍的“徙”“發(fā)”“遷”“移”“實”“屯”等字眼,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人口遷徙活動很頻繁。在這些人口遷移活動中,兩晉之際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以及兩宋之際靖康之變引發(fā)的中原流民南遷,不僅移民規(guī)模巨大,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皇族間爭奪政權,爆發(fā)八王之亂,內遷各族乘機紛紛起兵,匈奴貴族劉淵率眾反晉奪權,建立漢國。永嘉五年(311年),漢軍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此后匈奴、氐、羯、羌、鮮卑等民族為爭奪統(tǒng)治權,在中原地區(qū)長期征戰(zhàn),中原士家大族及流離失所的百姓紛紛南遷,史稱“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唐玄宗后期,政治黑暗,藩鎮(zhèn)握有重兵。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市區(qū)南)反叛,安史之亂爆發(fā)。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由盛轉衰,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叛亂平定后,軍閥割據,藩鎮(zhèn)林立,時有戰(zhàn)亂,一直到唐朝末年,不斷有中原百姓南下,形成又一次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的景象,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
宋代統(tǒng)治者實行的是“守內虛外”的政策,加之宋徽宗重用奸相,導致朝政日非,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一時戰(zhàn)火遍及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次年,金軍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北返,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低踮w構建立南宋政權,后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逃避戰(zhàn)爭災難,北方百姓又一次大規(guī)模南遷,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三次人口南遷的高潮,史稱“高宗南渡,民從之者如歸市”。
上述三次重要移民活動不僅給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還促使民族融合和姓氏文化的南遷。歷次南遷的人,與當地人融合后,漸次形成客家人、閩南人、廣府人等,他們秉承中原文化傳統(tǒng),保持中原地區(qū)的風俗和習慣,使用漢族姓氏,為姓氏文化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家譜反映的重要移民圣地
前述規(guī)模較大的移民活動,無論是正史,還是地方史志,甚至是家譜對其均有記載。但有一些移民事件,雖然正史和地方志都沒有記載,卻在家譜里有詳細記錄,而且遷徙過程中的一個小地名在移民的心目中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成為令他們及其后裔魂牽夢縈的心靈家園。
閩臺祖地,光州固始。光州和固始在唐代具有隸屬關系,固始為光州屬縣,即今河南固始縣。光州固始連稱,并成為閩南人的尋根圣地,與固始在唐代的兩次較大規(guī)模移民入閩有關。一次在唐初,固始人陳元光父子率領中原將士入閩平亂,落籍閩南;一次在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鄉(xiāng)民入閩建立閩國,并落籍閩地。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入閩,使得固始人成為閩地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代開始,不少閩人在談及自己祖先時,都稱來自光州固始,由此形成了“閩人稱祖皆曰自光州固始來”的現象,固始也因此有了“唐人故里,閩臺祖地”之美譽。
客家祖地,寧化石壁。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的福建寧化石壁,是歷代北方士民避亂南下的中轉集散地。早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士民避亂遷徙于此。宋代之前每遇王朝更迭、中原動蕩之時,便有大量中原地區(qū)移民至此避難,在此繁衍生息,并與當地人融合,最終形成客家民系。后客家人又以石壁為中心向國內外遷徙,播遷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但無論遷徙到哪里,客家人都不忘寧化石壁這個根。因此,寧化石壁被譽為“客家祖地”“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在廣東、香港人心中,南雄珠璣巷是神圣的地方,在很多人的家譜中都記載祖先是從那里遷來的,珠璣巷因此被譽為“天下廣府根源”。珠璣巷位于廣東南雄市北9公里處的梅關古驛道上,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驛道上的重鎮(zhèn),是北方人南下入粵的必經之地。北宋末年,宋室南渡,南遷臣民落足南雄之后,為表達對故都的懷念,遂以故都開封的珠璣巷稱呼此地。南宋末年,元軍揮戈南下,為避兵燹,已移居南雄地區(qū)的北方士民繼續(xù)順北江南遷至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由此形成今天的廣府人。
廣西南寧一帶不少漢族、壯族人的家譜都記載祖籍為山東白馬縣。白馬縣為秦時置縣,直到明代改名滑縣(今屬河南),境內白馬津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歷代在此都駐有重兵。北宋末年,廣西部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宋廷派大將狄青率領官兵從白馬津出發(fā)前往鎮(zhèn)壓后,官兵留戍當地,遂成為廣西人。這批官兵雖然不都是白馬人,但白馬縣(津)卻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為使子孫不忘祖地,家譜中都記載先祖來自白馬。
“問我祖先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xiāng)”,從這一川渝地區(qū)廣泛流傳的諺語,不難看出麻城孝感鄉(xiāng)在川渝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經過戰(zhàn)亂的川渝地區(qū),人口急劇減少,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而在湖廣行省入川的人口中,尤以麻城人為多,因此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而麻城孝感鄉(xiāng)作為移民入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在川渝民眾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也成了他們的祖籍地。
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圣地蘇州閶門。閶門為蘇州古城之西北門,鄰近京杭運河,是古代江南最重要的碼頭之一,為江南通往江北的咽喉。元末明初,群雄并起,張士誠據有蘇州,與朱元璋抗衡,其兵敗被俘后,朱元璋遂“驅逐蘇民實淮揚二州”。移民集中于蘇州閶門,后被強制遷往蘇北。閶門作為移民的集散地和出發(fā)地保留在移民的記憶中,移民將這份記憶口耳相傳給后代,因此在蘇北的家譜中都稱先祖來自蘇州閶門。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在我國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等地廣泛流傳的民謠,道出了山西洪洞大槐樹在我國華北地區(qū)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經歷元末明初的戰(zhàn)爭,華北地區(qū)人口銳減,而山西受戰(zhàn)爭影響較小,人口增長較為迅速。為解決人口不平衡問題,明政府從山西移民,其中尤以洪洞縣移民數量最多。由于移民是從洪洞縣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下出發(fā)的,告別時的那棵郁郁蔥蔥的大槐樹就成了他們的家鄉(xiāng)記憶,因此都說自己是洪洞大槐樹移民。
“北有大槐樹,南有瓦屑壩”,瓦屑壩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渡口。元末明初,江淮地區(qū)戰(zhàn)事頻繁,加上水旱災害的侵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破壞,田地大片荒蕪。而江西饒州路的鄱陽、浮梁、萬年、樂平、景德鎮(zhèn)等地,則較少受戰(zhàn)亂波及,人口增長較快,人地矛盾突出。在明政府一系列激勵政策措施的刺激之下,饒州路百姓紛紛北遷到安慶所屬各縣,形成一股移民浪潮。移民大都從瓦屑壩登船,遷徙至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瓦屑壩因此留在了移民的記憶中。
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保定等地的民眾在追溯家族淵源時,多稱先祖來自小興州。這是因為明洪武年間,為恢復和發(fā)展北平地區(qū)因戰(zhàn)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濟,明政府多次從燕山以北廣大地區(qū)(俗稱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燕王朱棣登基后,為進一步鞏固、發(fā)展北平地區(qū)社會經濟,確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調長城以北27個衛(wèi)所的將士5萬人,在北京附近屯邊戍守,同時,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小興州作為長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鎮(zhèn),是從山后南下北京的咽喉要塞,移民都要在此休整后再出發(fā),因此小興州就深深地留在了移民記憶中。
今安徽淮北、鳳陽、阜陽一帶的民眾在談及自己的祖先時,多稱是從山東棗林莊遷來的,這與元末明初的移民有關系。元末明初,山東兗州府東部屬丘陵山區(qū),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人多地狹,而鳳陽府(治今安徽鳳陽)因長期遭受戰(zhàn)亂、災荒、瘟疫的破壞,人煙稀少,兗州地區(qū)百姓自發(fā)移居鳳陽府,以求更好發(fā)展。棗林莊地處山東西南出省重要的陸路交通要道上,是移民南下必經之地,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成為他們心目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地名符號,成為移民的祖籍地。
家譜背后的移民史研究信息
家譜作為我國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尤其是其關于本家族的來源、遷徙以及先祖事跡的記載,不僅比正史、方志更為翔實,甚至是唯一保存的史料,成為研究移民史的重要資料。
受安土重遷觀念的影響,不是萬不得已,人們都不愿離開長期生活的、熟悉的環(huán)境,選擇到一個陌生、未知的環(huán)境中生活,每次遷徙必定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關于大槐樹移民,華北一帶流傳著胡大海復仇、燕王掃北和三洗懷慶府等傳說故事。戰(zhàn)爭血洗、瘟疫流行等,造成華北地區(qū)人口稀少,明朝政權遂下令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進行移民。關于珠璣巷移民,珠三角有關家譜記載,南宋咸淳年間,蘇妃因得罪皇帝而私逃出宮,隱瞞身份逃至保昌縣(治今廣東南雄)珠璣巷居住,后因事泄,珠璣村民羅貴率村民外逃,轉徙珠江三角洲各地。
按照移民動機,移民可分為政府組織的強制性移民和民眾自發(fā)性移民。從家譜記載來看,大槐樹移民從移民命令發(fā)布,“廣濟寺設局駐員,發(fā)給憑照川資”的前期準備,到遷徙途中的民眾管理、定居地的安置,以及生產生活的安排都是在政府的組織下進行的。珠璣巷移民則是出于躲避戰(zhàn)亂的需要,在羅貴等鄉(xiāng)紳率領下自發(fā)性的移民,東莞英村《羅氏族譜》記載,“珠璣巷居民九十七家,貴祖密相通透,圍集商議,以南方煙瘴地面,土廣人稀,必有好處,大家向南而往”,羅貴等鄉(xiāng)紳上疏朝廷,在獲得政府許可后進行集體遷徙。
中國古代移民遷徙之路充滿了心酸,洪洞移民從一開始就要面臨由于官方的強行分配而與親人分開的命運。牛川家族遷往河南時,牛家兄弟十八人不能同遷一處,恐日后子孫繁衍,互不識宗,遂將一口大鍋砸為十八塊,各自懷揣一塊,永作紀念,使“打鍋?!背蔀橐环N認親方式。有關腳趾甲復形、解手、背手的傳說,道出了大槐樹移民遷徙過程中的痛苦經歷。為防止被遷移者逃脫,官兵用刀在每個人的小腳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此后,凡是大槐樹移民的后代都有兩瓣小腳指甲的特征;移民都是雙手被反綁著押解上路,內急時,必須請求官兵把捆綁著的手解開,次數多了就產生了“解手”一詞;而長時間背著手被捆綁,移民逐漸養(yǎng)成了走路背手的習慣。
家譜對于家族的遷徙路線都有比較清晰的記載。南海《鶴園陳氏族譜》記載珠璣巷移民情況時說:“民慮及難,各挈家逃竄荔枝山下者萬余人,遂結竹為牌,順水漂流……后抵連州水口,始各奠居,故我祖來寓于佛山?!睂τ谛⒏朽l(xiāng)移民的遷徙線路,大邑《魯氏支譜》稱,魯氏原籍山東,后遷湖廣麻城孝感,“明末遭亂逃避入蜀,居天全靈關,清順治時遷大邑”;桐梓《李氏家譜》記載,李氏原籍麻城孝感鄉(xiāng),“明中葉遷重慶府榮昌縣”,其后裔分遷遵義、桐梓、南川、江津等地。
家譜還會記載移民規(guī)模,如珠璣巷移民,前引東莞英村《羅氏族譜》記載移民97戶,共33姓,《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銘》列出的33個姓氏為:“珠璣流徙,羅湛鄭張。尹文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歐李梁。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發(fā)其祥。九十七人,開辟煙瘴。三十三姓,永鎮(zhèn)南方?!蹦虾!短K氏族譜》則記載珠璣巷曾先后兩次移民,一次在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鄉(xiāng)民因天災流行,又奉旨取土筑寨,民懼集兵之擾,羅貴等九十八名呈請給引南遷”;一次在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舉南下,為避兵燹而南遷。
由此可見,家譜作為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文獻,透過它可以看出一個家族的來源和遷徙等情況,了解先祖告別故土難舍之情、遷徙途中的艱辛、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不易,起到教育后人不忘先祖、珍惜當下生活的作用。
李喬,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