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勛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現(xiàn)在很多學校幾乎放棄作文課,只有臨考前的應試作文訓練,寫作教學潰不成軍。為改變這一狀況,加強寫作教學,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練習寫作,新教材設計了相對獨立的寫作教學序列”[1]10。綜觀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下冊和選擇性必修上、中、下冊,寫作專題貫穿了高一高二學段,覆蓋了常見文體,在橫向的讀寫結合上和縱向的寫作序列上有很大的突破,值得一線教師研究、實踐并進一步開發(fā)使用。
教材單元寫作專題論述類第一單元文學類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七單元人文主題青春激揚勞動光榮生命的詩意學習之道自然情懷中華文明之光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jié)學寫文學短評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論述類文學類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學習任務群文學閱讀與寫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三單元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論述類論述類學寫詩歌必修下冊第五單元第六單元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探索與創(chuàng)新使命與抱負觀察與批判文學類寫演講稿敘事要引人入勝第六單元文體類別實用類文學類
第七單元實用類論述類第八單元第一單元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第三單元第一單元論述類學寫小小說嘗試寫駁論文深化理性思考學寫申論選擇性必修中冊語言的錘煉審題與立意論述類文學類/論述類選擇性必修下冊不朽的紅樓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整本書閱讀責任與擔當偉大的復興百家爭鳴多樣的文化邏輯思維理論的價值豐富的心靈時代鏡像至情至性求真務實第四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學寫綜述如何論證材料的積累與運用第四單元說真話,抒真情文學類文章修改文學類/論述類
整體來說,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寫作專題主要有三大特點:
每個寫作專題都附錄在“單元研習任務”之后,具體舉例都緊扣該單元的課文和學習要點,和對應的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有一定的關聯(lián),說明教材意圖打通寫作和閱讀的壁壘,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的具體情境中理解寫作、開展寫作,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寫作專題囊括了文學類(記敘文、詩歌等)、論述類(議論文)、實用類(綜述、演講稿等)等高中常見??嘉捏w,基本覆蓋了寫作全流程,可以說是相當完整,自成一體,同時也遵循了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原則,體現(xiàn)學理上的梯度。
每個寫作專題篇幅短小,基本上以總分結構分幾個段落,幾百字,一般不超過一千字。如“敘事要引人入勝”專題,分別從“要找到一個好的立足點”、“要注意寫出情節(jié)的曲折起伏,表現(xiàn)情節(jié)中內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蘊”、“要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等多個方面闡述,語言簡潔,點到即止。
溫儒敏教授指出:“多數單元后面附加有一個用仿宋體排列的寫作專題知識講解,是‘方法性知識’,配合寫作課的,雖然寫得比較簡單,但老師可以借此發(fā)揮,把寫作課安排好。”[1]怎樣將寫作專題二次開發(fā),使寫作指導更加貼近學生,更有操作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指導學生寫作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獨立自主、文從字順地完成各種情境要求下的寫作任務,因此,我們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寫作指導不是為了完整呈現(xiàn)教師在寫作學上的所有知識、全部技巧,而是從學生的角度,針對學生在相應年齡層次、學習階段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對寫作專題增刪調補,化“要你寫”為“我要寫”,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激發(fā)學生寫作內驅力,引導學生突破寫作瓶頸,穩(wěn)步提升寫作水平。
高中生已經有多年的閱讀和寫作的經驗,一般都清楚什么樣的作文才稱得上好作文,只是自己未必能夠寫出來而已。有效的寫作指導,不能停留在講述“陳述性知識”層面,把學生心知肚明的好文章標準重述一次,也不能止步于講述“方法性知識”層面,方法雖有一定的指導性,但要打通學生學習的“最后一公里”,還需要進一步上升到“程序性知識”層面,讓學生建構程序性的言語能力,掌握行之有效的寫作程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步一步地完成寫作任務。
寫作是綜合性的言語實踐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實用的寫作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寫作能力,始終是蒼白無力的。我們不能只是羅列寫作技巧或寫作程序,而應該和具體的寫作任務相搭配,要求學生在了解程序性知識后,落筆寫作,我們再加以分析點撥,甚至捉刀修改,示范升格,再推進到下一個寫作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進。
按照寫作流程重組還原后,教材寫作專題序列可以呈現(xiàn)為“審題—立意—寫作—修改”,這其實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前提,缺少閱讀的積淀,再多的寫作技巧,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讀寫結合的編寫理念下,教材有意以對應單元的文章為例,解說寫作技巧,卻沒有設置專題,講解閱讀之于寫作的價值,如展示如何在閱讀中積累素材,為寫作服務。
于是,應在教材“審題—立意—寫作—修改”寫作序列之中,補充了一個寫作流程在“審題”之先的專題——素材積累,方法名稱從成語“量入為出”化用而來,為“量出為入”法,意思是要從寫作的需要出發(fā),想清楚自己缺乏哪些方面、領域、維度的素材,有的放矢,按圖索驥,從教材文本、課外文本乃至社會生活中尋找素材,搭建專屬于自己的素材資源庫,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為有米之炊。如以下素材積累表格所示,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角度,積累相對完備的素材。如表1所示。
表1 層面+維度
從增強寫作指導的操作性角度考慮,筆者給教材的寫作專題編寫若干份寫作學案,每份學案都圍繞一種最核心、最關鍵的寫作方法來編寫。具體的寫作方法,可采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成語(或四字短語)命名。相關理論知識太晦澀枯燥,但成語相對鮮活、簡單,容易理解。在保留成語原本內涵的同時,也不排除對原意略作調整變通,以便學生理解、記憶、使用。如下表:
教材寫作專題方法內涵“學寫詩歌”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根據情感表達,提煉出核心意象,擴寫為主題句,反復渲染,重章疊唱。“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一唱三嘆”“化敵為友”“意在筆先”“提綱挈領”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專題內容詩歌在情感、意象、韻律、語言等方面有獨特的文體要求。闡述觀點前,首先得把觀點想清楚,“想”是“寫”的前提??陀^分析他人觀點,適當吸收他人觀點中的合理之處。通過列提綱,梳理觀點。必修下冊第五單元行文結構(并列式、層進式)演講稿要分析聽眾,主題要鮮明,針對聽眾講究語言技巧?!傲矿w裁衣”“設身處地”“鼎足而三”“寫演講稿”“如何論證”對論據進行解說與分析,建立論據和論點之間的聯(lián)系。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畫龍點睛”作文學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先醞釀成熟寫作主題,才開始寫第一個字。找到“敵方”觀點之中的可取之處,或化為己有,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敵”變?yōu)椤坝选?。通過逆向還原范文提綱、順向仿寫作文提綱、正向擬寫作文提綱三個步驟,培養(yǎng)列提綱的意識和能力。圍繞中心論點,設置三個合理、合序的分論點根據作文要求設置好寫作者和受眾的身份,并分析具體的活動場域、核心的議題場域。指通過知“體”、量“體”、裁“衣”、成“衣”等四個步驟,按照論點之“體”,把素材剪裁成貼身之“衣”,使之成為切合論點的論據。在論據表述之后,因勢利導,“畫龍點睛”,對論據進行精當的議論分析。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審題“審題與 立意”“庖丁解?!绷⒁狻熬唧w而微”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嘗試寫駁論文”“左右互搏”作文審題中,“庖丁解牛”指通過“目無全?!?、“因其固然”、“切中肯綮”等三個步驟,層層分解作文材料,解讀作文材料間的邏輯關系,準確找出并解讀任務指令。把審題所得的信息濃縮在一個較長的復句中。通過以退為進、立而破之、殊途同歸等方法,使作文更加嚴密,更有思辨性。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學寫申論”從 論點、論據、論證等角度反駁某種觀點。針對給定的背景材料,歸納其觀點,分析其中反映的問題,然后自選角度寫文章?!翱v橫捭闔”從縱、橫、捭、闔等四個維度搭建申論框架。
以上為實踐探索的作文體系中的一部分。以成語為寫作方法名稱,不是作為嘩眾取寵的噱頭,而是作為寫作方法的聚焦呈現(xiàn),學生記住成語的4個字,以之為切入點,順藤摸瓜,容易記住該方法的內涵、外延,并由“知”到“會”,由“會”到“能”,進而養(yǎng)成程序性的寫作能力。
寫作指導,要主動介入到學生的寫作過程,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解決寫作過程的具體若干個步驟的問題,才能扎扎實實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如對于必修下冊寫作專題“寫演講稿”,筆者通過“設身處地”法,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理解文體要求,感知并實踐寫作程序,進而能夠有針對性地寫作包括演講稿在內的實用性文章。以下簡要展示“設身處地”法的教學思路:
環(huán)節(jié)一:闡釋方法
1.“設身”
“設身”,指設置好寫作者和受眾的身份,并完成雙方互動的交際任務。
(1)寫作者身份
作文材料往往用具體的文字,要求寫作者以情境中的某種身份行文。如2019年全國2卷,寫作者的身份被設置為1919年、1949年等五個時期的青年學生當事人。我們要代入寫作者身份,置身于特定情境進行寫作。
(2)受眾身份
受眾是寫作中預設的明確或潛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是讀者(如一般文章、書信等),也可以是聽眾(如演講稿、發(fā)言稿、辯論稿、廣播稿等)。新材料作文,一般沒有明確的受眾身份要求,但情境任務型作文,往往要求我們有明確的“受眾意識”,不能自說自話,要根據預設的受眾身份,因人而異,適當調整寫作內容、行文方式、敘述口吻。如2019年全國1卷,要求寫一篇演講稿,受眾是本校同學,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受眾身份,聯(lián)系其生活經歷、年齡特點、思維方式,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就能更有說服力。
(3)交際目的
寫作者身份和受眾身份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相輔相成的,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寫作者要通過言語表達,實現(xiàn)和受眾之間的交際目的。2020 年全國2 卷作文題中,寫作者是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的中國青年代表,受眾是論壇上的其他國家青年代表,根據作文材料中“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的表述可知,此特定情境的交際目的,是闡述世界各國青年,要齊心協(xié)力,共創(chuàng)社會美好未來的觀點。
2.“處地”
“處地”,指寫作者要代入情境角色,身臨其境,置身具體的活動場域,并在核心的議題場域中集中開展討論。
(1)“實地”——具體的活動場域
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在《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一文中指出:高中生的寫作要求,是“熟悉各種實用文體和文學體裁的特征及寫作常識,掌握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能根據寫作的具體情境和要求,正確選用文體、語體,靈活使用語言文字和各種表達手段,構造完整語篇”[2]24。
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我們要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選擇恰當的語體和文體,開展情境交際活動。近年高考作文題,往往有明確的實用文體要求,如2019 年全國1 卷和2020 年全國2卷,都要求寫一篇演講稿;2020 年全國1 卷,要求寫一篇發(fā)言稿;2020年全國3卷,要求寫一封信……學生應該掌握常見實用文體的格式要求、文體規(guī)范:
文體演講稿格式要求標題+日期+稱謂+正文(開頭、主體、結語)寫作要求具有針對性、條理性、身份感、對話感、現(xiàn)場感
書信情感真摯,敘議結合觀后感敘議結合,有理有據辯論稿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倡議書稱呼+問候語+正文+結束語+落款概述內容+選準角度,展開議論+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總結表明己方觀點+界定論題概念+提出比較的標準+圍繞若干個方面論證己方觀點+從不同角度反駁對方觀點+再次重申觀點,升華論題標題+稱呼+正文(倡議的背景、原因或目的、倡議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結尾+落款格式規(guī)范,層次分明,有號召力
(2)“虛地”——集中的議題場域
具體的活動場域是顯性的,相對容易操作;而作文情境設置的議題場域,相對抽象,考查我們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力、更高難度的分析能力。我們要力爭先找出情境的中心議題,然后審讀其外延和內涵,并保證行文內容聚焦于此。
如2020 年全國3 卷作文題,我們首先要找出中心議題——“如何為自己畫好像”,然后咬文嚼字,逐個要素進行分析:“如何”要求闡述畫好像的手法、途徑,“為自己”指明畫像的對象,“畫好像”則要求把自畫像畫好,并指出“好”在哪些地方??傊?,整篇文章要圍繞“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行文,不能脫離情境范圍。
環(huán)節(jié)二:實踐運用
1.審讀情境
我們在審讀作文情境時,要“設身處地”,分析情境提供的寫作者身份、受眾身份、具體的活動場域、核心的議題場域,并據此擬寫出中心論點句。如對于2019年全國2卷作文題,我們可以這樣審讀任務情境:
設身 處地作者身份受眾身份交際目的文體、格式議題、內涵中心觀點句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集會上的學生演講者五四運動中參加集會的青年學生們喚醒青年學生救亡圖存的意識,表達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號召青年學生積極參與愛國革命運動演講稿格式:標題+日期+稱謂+正文(開頭、主體、結語);要具有針對性、條理性、鼓動性、身份感、對話感、現(xiàn)場感1919 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青年學生應該將時代感召、國家命運前途和自身的責任感有機結合,和祖國、民族共呼吸、共命運(示例)在民族存亡之際,我們青年學生應該挺身而出,勇?lián)鷷r代責任!
2.構建情境
審讀出情境要素后,在行文中該用怎樣的寫作技巧來構建情境,落實好“設身”、“處地”的相關要點呢?
(1)“設身”的寫作技巧
①明確表明寫作者身份,適當強調受眾身份(訓練題:2020年全國2卷作文題)
②用對話、呼告的手法,和受眾進行互動(訓練題:2019年全國2卷作文題)
③寫作者設身處地,為受眾解難釋疑(訓練題:2020年全國3卷作文題)
(2)“處地”的寫作技巧
①嚴格落實文體格式要求,并巧妙地將某些格式和主題表達聯(lián)系起來(訓練題:2019 年全國1 卷作文題)
②結構上思路清晰,內容上反復點題扣題(訓練題:2020年全國1卷作文題)
統(tǒng)編教材寫作專題在編排上以任務群為導向,而在18 個學習任務群中,絕大多數都有寫作的學習任務,因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寫作訓練和學習任務群進行整合,深化寫作內容。如“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論證”等多個論述文寫作專題對應的學習任務群都是“思辨性閱讀與寫作”,這反映出在論述文寫作中,思辨性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查要求。因此,我們在開發(fā)論述文其他寫作專題時,可以大膽整合,一以貫之,滲透“思辨性”的學習任務。在具體實踐中,筆者在開發(fā)“嘗試寫駁論文”寫作專題時,就有意和“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聯(lián)系起來,以下簡要展示“左右互搏”法的教學思路:
環(huán)節(jié)一:闡釋方法
以自己為正方,針對虛擬或現(xiàn)實中的反方,通過以退為進、立而破之、殊途同歸等方法,使作文有思辨性。
環(huán)節(jié)二:實踐運用
1.以退為進
“左右互搏”式寫作,在正反方兩個維度的論辯過程中,如果咄咄逼人,狂轟濫炸,一來未必客觀辯證,二來激發(fā)反方的更大抵觸,未必能夠令人信服。因此,我們在適當的時候,以退為進,先把拳頭往回收一下(“退”),繼而揮拳前擊(“進”),才能以更大的力量,制敵致勝。
2.立而破之
“左右互搏”,是一個出招接招、如此往復的動態(tài)過程,同理,作文也要展示思辨、論辯的言語過程,正方和反方的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恰恰是論述精華所在。我們在寫作過程中,要主動設想反方觀點,設立好箭靶,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駁斥,駁斥其論點、論據或論證皆可,然后,還可以進一步設想反方的反駁,自己再對此進行駁斥。這樣,不僅可豐富文章內容,還可擴展深化文章的主題,讓論證的思維更加全面嚴密。
3.殊途同歸
“左右互搏”,并不是要斗個你死我活,而是在攻守趨退之間,享受武學的樂趣;寫作過程中,正方和反方的交鋒,實則也會經歷“正—反—合”三個階段。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一切發(fā)展過程都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發(fā)展的起點,即“正題”;二、對立面的顯現(xiàn)或分化,即“反題”;三、“正反”二者的統(tǒng)一,即“合題”,而合題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把正反兩個階段的某些特點或積極因素在更高的層面統(tǒng)一起來。
情境任務型作文往往圍繞富有爭議的核心事件展開論述,文末一般需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在經歷以退為進(“正”)、立而破之(“反”)這兩個階段后,我們的觀點基本闡釋明確,也有了一定的勝利面,但反方的部分觀點,也許還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所以在最后“合”的部分,也應該根據反方的訴求,有所回應,進行調整。
總之,作為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作文的重要性不管怎樣強調也不為過。我們應該以高中統(tǒng)編版作文專題為抓手,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進一步開發(fā)作文專題,梳理序列,補充內容,完善體系,強調寫法,細化程序,并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操作,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進而養(yǎng)成有操作性的寫作程序,構建“積累—審題—立意—寫作—修改”全流程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