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盼盼,劉寧寧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血液科,河南 洛陽 471000)
目前臨床尚無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特效手段,主要采用化療及支持治療方法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長其生存期,但有部分MM患者化療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存在較為嚴重的血鈣升高、骨痛、貧血等癥狀,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因此,及時明確影響MM化療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十分必要?;诖耍狙芯糠治鯩M化療患者預后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08例M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中MM相關診斷標準,且經(jīng)血常規(guī)、骨髓、骨骼X線等檢查確診;②于本院接受規(guī)范化初始誘導化療方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療方案,4周為1個療程,化療3個療程)治療;③依從性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治療與調查。排除標準:①入院前接受藥物、手術等治療;②疾病復發(fā);③風濕系統(tǒng)疾病、慢性結核感染等可引起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癥;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108例MM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57.81±3.28)歲。
1.2.1 MM化療患者短期預后情況評估與分組方法 初始誘導化療3個療程后,參照《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中標準評估化療效果:①嚴格意義上的完全緩解(sCR):滿足CR標準基礎上,血清游離輕鏈(FLC)比值正常,且經(jīng)免疫組化證實骨髓中無克隆性漿細胞。②完全緩解(CR):血清及尿免疫固定電泳呈陰性,軟組織漿細胞瘤消失,骨髓中漿細胞<5%。③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血清蛋白電泳檢測不到M蛋白,但血清及尿免疫固定電泳仍呈陽性;或M蛋白下降≥90%且尿M蛋白<100 mg/24 h。④部分緩解(PR):血清M蛋白減少≥50%,24 h尿M蛋白減少≥90%或降至200 mg/24 h以下。⑤穩(wěn)定(SD):不符合sCR、VGPR、PR、PD標準,且無新的骨質病變或原有骨質病變進展的證據(jù)。⑥疾病進展(PD):A.血清M蛋白升高≥25%或M蛋白增加≥10 g/L;B.尿M蛋白升高≥25%;C.出現(xiàn)新的軟組織漿細胞瘤病變;D.循環(huán)漿細胞增加≥50%;符合上述任一項即可認為PD。將化療效果評估為sCR、CR、VGPR、PR者納入預后良好組,PD、SD者納入預后不良組。
1.2.2 基線資料收集 統(tǒng)計入選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男、女)、疾病D-S分期(Ⅰ期、Ⅱ期)、M蛋白類型(輕鏈型、未分泌型、IgG型、IgA型)、骨髓漿細胞比例(≥30%、<30%)及入院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
化療3個療程后,108例MM患者中預后不良16例,占14.81%。
預后不良組疾病D-S分期Ⅱ期占比及血清Hcy、UA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M蛋白類型、骨髓漿細胞比例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的基線資料比較[±s,n(%)]
表1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的基線資料比較[±s,n(%)]
性別 男 10(62.50)61(66.30) 0.0880.767女 6(37.50) 31(33.70)疾病D-S分期 Ⅰ期 5(31.25) 59(64.13) 6.1030.014Ⅱ期 11(68.75)33(35.87)骨髓漿細胞比例 ≥30% 5(31.25) 33(35.87) 0.1280.721<30% 11(68.75)59(64.13)IgA型 3(18.75) 16(17.39)58.33 ±3.21 57.29±3.351.1530.252年齡(歲)M蛋白類型 輕鏈型 2(12.50) 9(9.78)未分泌型3(18.75) 18(19.57) 0.1400.987 IgG型 8(50.00) 49(53.26)血清Hcy(μmoL/L) 19.85±1.42 16.63±1.299.0800.000血清UA(μmoL/L) 349.23±9.85337.48±8.574.9510.000項目 預后不良組(n=16)預后良好組(n=92) t/χ2 P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疾病D-S分期Ⅱ期及血清Hcy、UA過表達均為MM化療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MM化療患者預后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化療雖可有效消滅MM患者腫瘤組織,但部分患者病情較重,化療效果不佳,加之化療藥物在抗腫瘤的同時也會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降低化療效果,導致預后不良[3]。因此,及時找出影響MM患者預后情況的相關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108例MM患者中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14.81%;進一步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疾病D-S分期Ⅱ期及血清Hcy、UA過表達均為MM化療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疾病D-S分期為Ⅱ期:疾病D-S分期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其免疫力及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也相對更低,從而導致患者預后不良。②血清Hcy過表達:血清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其過表達可通過降低蛋氨酸水平而干擾DNA正常甲基化,刺激原癌基因表達,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并能誘導機體代謝紊亂,促進硫內(nèi)酯形成,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引起系膜細胞增生,促進腎小球電荷屏障、機械屏障受損及囊內(nèi)壓增高,損傷腎功能,降低機體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從而影響化療效果,增加預后不良發(fā)生風險[4-5]。③血清UA過表達:血清UA過表達所產(chǎn)生的促氧化作用能為腫瘤細胞提供高活性氧及微炎癥環(huán)境,通過激活c-Myc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的方式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促進血管新生,為腫瘤細胞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與營養(yǎng)物質,從而促進腫瘤細胞增殖、浸潤,導致疾病進展[6],進而降低化療效果,導致預后不良。
綜上所述,疾病D-S分期、血清Hcy、UA水平與MM化療患者預后情況關系密切,臨床需對上述影響因素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