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劉婭寧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麻醉科,湖南 衡陽 421001)
手術是外科的主要治療方法,而全身麻醉是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由于麻醉藥物的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在術后蘇醒期出現躁動行為,進而導致一些危險情況的出現[1]。研究[2-3]表明, 引起術后蘇醒期躁動的原因與患者術前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況及麻醉用藥、切口疼痛、低體溫、尿潴留等因素有關。為了使全麻患者安全度過全麻蘇醒期,減少意外狀況,我院針對近年來收治的全麻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系統化護理干預對全麻患者心理狀況及蘇醒期躁動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36例全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對照組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40.72±7.81)歲;手術時間1.05~3.96 h,平均手術時間(2.84±0.45)h。觀察組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41.86±7.28)歲;手術時間1.14~3.89 h,平均手術時間(2.95±0.53)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具備全麻手術適應癥;②體溫正常,無發(fā)熱、感染等癥狀;③手術類型及手術位置無限制;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②存在精神障礙及意識認知障礙;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使用麻醉藥物過敏及不耐受。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準備、術中積極配合臨床醫(yī)生治療、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健康宣教。護理人員于術前1 d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方法、相關注意事項、全麻相關知識及不良反應及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詳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身體狀況,并給予飲食指導,確保患者身體狀態(tài)良好。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真誠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及麻醉的相關疑問,幫助患者舒緩放松緊張情緒,讓患者樹立手術成功的信心,以平靜的心態(tài)充分配合手術治療[4]。③保溫護理?;颊咝g中、術后長時間處于低溫狀態(tài),不利于麻醉藥物代謝,因此要提前對術中應用的靜脈液體藥物及沖洗液進行40 °C溫箱加熱處理,維持患者體溫在正常范圍內;同時維持麻醉蘇醒期患者恢復室溫度適宜,減少患者的暴露,必要時加蓋棉被或使用電熱毯[5]。④呼吸道護理。護理人員對蘇醒期患者進行專人專護,保證患者呼吸通暢,防止呼吸道有異物;給予患者吸氧,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變化;采用吸引器及時清除嘔吐物,避免患者因呼吸不暢或嘔吐物引發(fā)窒息。⑤體位護理。盡量讓患者平臥,若出現頻繁吞咽動作,應立即降低床頭,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保證呼吸暢通,幫助患者擺放好肢體,并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證患者安全。⑥喚醒護理。護理人員于蘇醒期采用語言及輕微動作盡快喚醒患者,使其配合完成簡單動作,以判斷其自主意識恢復情況,于患者蘇醒后,告知手術成功,并通過簡單的語言交流緩解患者的不適。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干預后的焦慮及抑郁情況,各個量表均有20個項目,每項1~4分,滿分100分,其中SAS評分>50分提示有輕度焦慮,SDS評分>53分提示有輕度抑郁,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統計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AS、SDS評分觀察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觀察組 68 35.42±3.15 35.11±3.52對照組 68 59.36±6.17 58.93±5.06 t 28.49 7 31.867 P 0.00 0 0.000
2.2 蘇醒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觀察組的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s,n(%)]
表2 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s,n(%)]
組別 n 蘇醒時間(min) 蘇醒期躁動觀察組 68 12.77±3.61 23(33.82)對照組 68 18.09±5.26 36(52.94)t/χ2 6.877 5.059 P 0.00 0 0.025
蘇醒期躁動是全麻手術患者在麻醉蘇醒期常見的反應,由于全麻藥物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患者會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定向障礙及劇烈的肢體動作等,如未得到及時干預,會造成患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還會造成留置針、插管的松動和脫出,無意識狀態(tài)下亂動還會導致手術患者縫合傷口裂開,造成手術切口大出血,甚至發(fā)生墜床等意外事件,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6-7]。以往臨床上針對全麻蘇醒期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護理,由于缺乏針對性,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系統化護理干預從患者角度出發(fā),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一系列護理服務。研究[8-9]表明,系統化護理干預在全麻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系統化護理干預在改善全麻患者不良心理狀況、減少蘇醒期躁動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在系統化護理干預中,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對手術及全麻有更準確的認知,患者對手術和全麻均能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通過心理護理,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抑郁等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避免患者在意識模糊狀態(tài)下出現不良心理應激反應誘發(fā)蘇醒期躁動,影響手術效果;通過保溫護理,促進患者術后盡早復蘇,減少術后蘇醒期應激;通過呼吸道護理,保證患者呼吸通暢,避免發(fā)生窒息事件;通過體位護理,有效避免患者躁動幅度過大發(fā)生墜床事件;通過喚醒護理,幫助患者順利度過蘇醒期。以上護理措施的實施,對緩解全麻患者不良心理狀況、促進患者蘇醒、降低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均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系統化護理干預可改善全麻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縮短患者的蘇醒時間,降低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