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航,焦會坊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兒童重癥監(jiān)護室,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重型肺炎為兒科常見的危重急癥,患兒在肺部感染的同時多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礙[1-2]。重型肺炎的病理生理基礎為低氧及組織低灌注,若救治不當,患兒極易出現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進而誘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增加其死亡風險[3]。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及治療手段的多樣化,重型肺炎的救治效果有效提升,然而在我國重型肺炎患兒的預后轉歸仍不盡人意[4]。采取有效的急診檢測及護理措施提高重型肺炎患兒的救治效果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6 h復蘇目標理論的核心內容為通過6 h實現復蘇的目標,在挽救患兒生命的同時改善其生活質量[5]。本研究探討基于6 h復蘇目標理論的護理模式在重型肺炎患兒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肺炎患兒,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年齡2~13歲,平均(5.16±1.26)歲;男性23例,女性12例;體質量指數(22.05±2.16)kg/m2;APACHEⅡ評分(18.31±5.26)分。對照組年齡2~14歲,平均(5.49±1.52)歲;男性25例,女性10例;體質量指數(22.17±2.21)kg/m2;APACHEⅡ評分(18.09±5.32)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重型肺炎;②接受機械通氣;③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意識昏迷;②存在認知功能障礙;③入院后24 h內死亡。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液體復蘇目標為中心靜脈壓8~12 cm H2O,酌情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酚丁胺。觀察組采用基于6 h復蘇目標理論的護理模式,包括給予面罩或鼻導管吸氧,或給予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干預,維持患兒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高于0.70,對于無法達到目標值者給予機械通氣或氣管插管,吸入高濃度的氧氣;快速建立靜脈通路,給予液體復蘇干預,首次復蘇的液體輸注量在1 h內不超過體質量的3%,晶體膠體比例2∶1。根據患兒中心靜脈壓的變化調節(jié)輸液速度。輸注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的意識、皮膚溫度,尿量等,確定患兒是否需要組織灌注,擴容后對于仍不符合要求者補充多巴胺等藥物,爭取在6 h內滿足要求,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
1.4 觀察指標監(jiān)測兩組患兒的氧合功能指標[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PaO2/FiO2)]。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6]從角色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4個方面評價患兒的生活質量,每個方面0~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氧合功能指標干預前,兩組的ScvO2、PaO2、PaO2/Fi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cvO2、PaO2、PaO2/FiO2水平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cvO2、PaO2、PaO2/FiO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氧合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氧合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ScvO2 PaO2(mmHg) PaO2/FiO2干預前 觀察組35 0.56±0.06 101.31±23.15234.59±41.26對照組35 0.57±0.05 100.73±24.08239.08±38.46 t 0.75 8 0.103 0.471 P 0.45 1 0.919 0.639干預后 觀察組35 0.78±0.04* 152.34±23.46*364.31±38.47*對照組35 0.66±0.05* 118.94±20.08*330.18±33.14*t 11.08 7 6.399 3.976 P 0.00 0 0.000 0.000
2.2 生活質量評分干預前,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角色功能 軀體功能 情緒功能 社會功能干預前 觀察組3566.54±3.1563.45±3.2162.30±3.1564.31±3.40對照組3566.28±3.2662.49±3.1663.47±3.1464.38±3.39 t 0.33 9 1.260 1.556 0.086 P 0.73 5 0.212 0.124 0.932干預后 觀察組3587.64±4.50*90.25±4.46*88.94±5.71*93.64±2.75*對照組3571.26±4.93*72.76±5.04*73.46±3.49*75.49±4.81*t 14.51 8 15.375 13.685 19.379 P 0.00 0 0.000 0.000 0.000
6 h復蘇目標理論是在動態(tài)指標的指導下,結合相關的治療手段對患兒實施救治,該理論強調早期復蘇的價值,即有效抓住干預及治療的時機,尤其對于重型肺炎患兒,及時給予有效的干預至關重要[7]。6 h復蘇目標理論的依據為重型肺炎患兒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連續(xù)循環(huán)異常反應,肺部呼吸功能逐漸下降,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機體的氧供及耗氧均出現異常,ScvO2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若未能及時給予患兒干預,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傷。因此,在此期給予患兒6 h護理干預,改善機體血氧供應,可為臨床救治爭取有效時間。
重型肺炎患兒確診后及時給予護理干預并保證患兒在6 h內復蘇,可極大地減輕對器官損傷的風險[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氧合功能指標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基于6 h復蘇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重型肺炎患兒機體各項功能,減少氧氣供應不足對器官功能的損傷。6 h復蘇目標理論強調治療的時間性,早期采取治療及護理可明顯改善組織缺氧,有效逆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改善患兒預后情況。生活質量又稱生存質量,是不同文化、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其自身的目標、期望、標準及生存現狀的感受,包括角色、軀體、情緒、社會功能等方面。重型肺炎患兒多存在呼吸急促或低氧血癥,由于存在機體不適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故生存質量較低。因此在護理期間需抬高床頭,輔助患兒翻身拍背,幫助患兒吸痰及刺激咳嗽,并積極與患兒溝通,穩(wěn)定其情緒,維持患兒心態(tài)穩(wěn)定,提高患兒對治療的配合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6 h復蘇目標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改善重型肺炎患兒的生理功能,維持其心理狀態(tài)的穩(wěn)定,從多個維度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6 h復蘇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改善重型肺炎患兒的氧合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