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石峰 陳曉峰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放療科,河南 信陽 464000)
食管癌是一種消化道腫瘤,發(fā)生于食管上皮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平均每年約有15萬人死于該疾病,其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1]。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手術和化療等方法綜合治療。其中放射治療是該疾病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1]。但由于頸、胸等生理曲度導致食管的縱軸方向變化較大,且上段食管貼近于脊髓、肺等人體重要器官,治療劑量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1]。近些年三維適形放療(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herapy,3DCRT)和調強放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對于食管癌的治療日益受到關注[3]。3DCRT是基于三維的腫瘤結構圖像,通過計算得出照射劑量分布情況,不僅優(yōu)化了照射效果、提高精確性,還有效保護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2]。IMRT是根據(jù)重要器官與靶區(qū)的解剖關系結合患者的靶區(qū)三維形狀來綜合調節(jié)束強度,增大通過靶區(qū)部分的束流通量,而使得重要器官的束流通量減少[3]。研究表明,IMRT、3DCRT兩種治療方式均可提高患者原發(fā)灶的射線劑量,降低放射治療的副作用[4]。因此,本文主要對比IMRT、3DCRT治療在食管癌中的臨床療效及劑量學差異,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間接收的101例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病例資料完整;依從性好,能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其他功能疾病者;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jù)放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調強放療,n=49),男25例,女24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7.11±3.17)歲;其中胸上段9例,胸中段25例,胸下段15例。對照組(三維適形放療,n=52),男32例,女20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6.16±3.28)歲;其中胸上段12例,胸中段27例,胸下段13例。兩組年齡、病灶位置等資料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病灶定位、勾畫靶區(qū)方法。
(1)病灶定位:讓患者采取仰臥位,雙臂自然放置在身體兩側,使用熱塑膜固定。采用螺旋CT機從下頜骨至膈肌下緣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厚度為2.5 mm,在三維放療計劃系統(tǒng)中上傳掃描后的圖像。(2)勾畫靶區(qū):依據(jù)鋇餐造影、患者食管鏡檢查結果進行靶區(qū)及危及器官的勾畫,將食管壁厚度>5 mm,且局部管腔不規(guī)則狹窄、管壁局限性增厚等情況進行勾畫。大體腫瘤靶區(qū)(Gross target volume,GTV)將食管壁厚度>1.0 cm、短徑>0.5 cm的多個淋巴結、短徑>0.3 cm的氣管旁淋巴結及短徑>1.0 cm的單個淋巴結視為異常。將GTV上下各外放3.0 cm,軸向外放0.5 cm作為臨床靶區(qū)(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在CTV上外放0.5 cm為計劃靶區(qū)(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在CTV各方向均外放0.7 cm,縱向外擴1 cm為PTV50;在GTV各方向均外擴0.7 cm,上下外放1 cm為PTV60。在此基礎上,兩組采用不同的放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3DCRT放療方法。選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計劃軟件(深圳市海博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83701684,型號:Neptune 3D-RTPSA),依據(jù)患者病灶差異采用不同的照射野模式,配合楔形板使用將重要器官進行遮擋,最大程度降低正常組織的的照射量。將照射分為兩段,第1段為PTV50和PTV60,25次完成;第2段為PTV60,5次。將95%PTV60體積獲得60 Gy??刂萍顾枳畲髣┝浚?5 Gy,全肺V20<28%全肺平均劑量(mLD) ≤18 Gy。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IMRT放療方法。選擇調強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軟件(中科超精(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93210281,型號:KylinRay),選擇5~7野照射。將PTV60分27次完成,平均劑量60 Gy;105%PTV60即63 Gy。PTV50劑量為50Gy,27次完成??刂萍顾枳畲髣┝浚?5 Gy,肺V20≤25%、V30≤20%。優(yōu)化順序為脊髓>PTV>總肺>心臟。
1.3.1 臨床療效
治療1 m后,記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CT結果,按照RECIST1.1標準[5],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未緩解。其中完全緩解(例)+部分緩解(例)為有效,有效率=有效(例)/總例數(shù)。
1.3.2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并發(fā)癥。并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3.3 計劃靶區(qū)劑量
對比兩組計劃靶區(qū)劑量差異,劑量學參數(shù):D100、D95表示100%、95%的對應靶體積獲得的絕對劑量。體積參數(shù):V100、V95表示獲得超過100% 、95% 的劑量對應靶體積的百分數(shù)。適形指數(shù)(Radiation conformal index,CI)范圍0-1,越靠近1,則表示靶區(qū)適形度越好。平均劑量用Dmean表示,最高劑量用Dmax表示。
1.3.4 正常器官受量
對比兩組正常器官受量,肺V10、V20、V30分別表示照射劑量大于10 Gy、20 Gy、30 Gy的肺組織百分比。
使用SPSS18.0軟件,(X± SD)描述,t檢驗;(%)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并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完全緩解的患者有21例、部分緩解的患者有26例,對照組完全緩解的患者有18例、部分緩解的患者有27例。兩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在治療后發(fā)生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分別有2、2、4例,對照組在治療后發(fā)生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分別有7、6、5例。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觀察組在PTV50下的劑量參數(shù)D100、D95、V100、V95及CI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Dmax和Dmean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觀察組在PTV60下的Dmax和Dmean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CI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PTV50劑量參數(shù)比較(±SD)
表3 PTV50劑量參數(shù)比較(±SD)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表4 PTV60劑量參數(shù)比較(±SD)
表4 PTV60劑量參數(shù)比較(±SD)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兩組的脊髓Dmax均未超出45 Gy,但觀察組的Dmax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肺V10、V20、V30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正常器官受量比較(±SD)
表5 正常器官受量比較(±SD)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放射治療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1]。采用放射治療時需重視對相鄰正常器官的保護,同時靶區(qū)位置較為敏感,臨近脊柱、肺等重要臟器,且常規(guī)的放療劑量準確性較低,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充分照射靶區(qū),并減少放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1]。
以往研究表明,放療劑量過低容易引起疾病的復發(fā)和轉移,而放療劑量過高,容易對患者周圍正常器官造成嚴重損傷,提高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3DCRT和IMRT作為一種高精度的放療手段,其對于改善食管癌的作用不斷被報道。3DCRT與常規(guī)放療相比,具有照射劑量分布均勻、治療效果顯著的特點,且能通過CT確定病灶部位,清楚的觀察到患者腫瘤形狀、大小和周圍淋巴結情況。但研究表明,對于腫瘤范圍廣且疾病已發(fā)生轉移的患者,3DCRT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狀態(tài),影響其對靶區(qū)放射劑量的均勻性[2]。IMRT是在3DCRT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可依據(jù)不同的放射區(qū)域來調節(jié)放射劑量。IMRT技術可將劑量線均勻分布在靶區(qū),提高局部控制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兩種放療方式均能讓靶區(qū)獲得充分照射,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但IMRT能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推測原因在于IMRT具有較高適形度,將靶區(qū)的三維形狀和重要器官結合局部具體的解剖關系進行分析,并對束強度做出調整,使靶區(qū)內劑量分布比3DCRT更均勻,且對正常組織的保護作用更為顯著[5]。另一方面,患者的計劃靶區(qū)劑量也是預測治療效果的關鍵。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Dmax和Dmean 低于對照組,CI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IMRT降低了PTV50、PTV60的最大劑量和平均劑量,從而使靶區(qū)劑量的均勻性得到改善。
同時觀察組在PTV50下的劑量參數(shù)D100、D95、V100、V95均高于對照組,說明IMRT相較于3DCRT,能顯著提高靶區(qū)放射的覆蓋率,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脊髓Dmax低于對照組,肺V10、V20、V30均低于對照組。間接證實了IMRT減少了正常組織高劑量照射體積,對重要器官的保護較3DCRT占優(yōu)勢。綜上所述,相比于3DCRT,IMRT的治療劑量在計劃靶區(qū)分布更為均勻,能有效保護正常組織,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