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龍韓新民王愛珍*
(1.泰州市中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兒童抽動障礙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之一,以運動性抽動和或發(fā)聲性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發(fā)聲性抽動主要為口腔、咽喉、鼻部肌肉不自在抽動,表現(xiàn)為發(fā)出怪聲,如喉中吭吭聲、吼叫聲、咕咕聲、呻吟聲、犬吠聲雞鳴聲、海豚音、甚則穢語等,近年來發(fā)病率上升,男女比例約為4∶1,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和社會功能,導致兒童及家庭生活質量下降[2-3],目前對于中醫(yī)藥治療發(fā)聲性抽動臨床報道較少,大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發(fā)聲性抽動病位在咽喉,總攝于肺胃,又旁賴諸經和他臟,沈紅蓮等[4]將發(fā)聲性抽動病因病機概括為肺胃氣機升降失調,痰飲邪毒停聚咽喉,氣血濡養(yǎng)顧護失常,課題組陳茗洲等[5]報道韓新民教授亦認為發(fā)聲性抽動雖與五臟皆相關,但主要在肺胃。
韓新民教授(以下簡稱韓教授)從事臨床診療工作已三十六年余,尤擅中醫(yī)臨證診療兒童多動癥、抽動癥,是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多動抽動協(xié)作組組長,臨床上發(fā)現(xiàn)較運動性抽動而言,發(fā)聲性抽動更為難治,且因課堂頻繁發(fā)出怪聲干擾課堂秩序,重者需中斷學業(yè)進行治療。韓教授在我院設立名醫(yī)工作室,并掛牌成立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多動抽動協(xié)作組泰州分中心,吾得以繼續(xù)跟師學習,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現(xiàn)將吾師之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仁。
韓教授結合目前兒童飲食、情志致病因素的變化,認為兒童過食、貪食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脾失運化,痰濕內生,加之學習壓力大,父母期望值過高,易致肝氣郁滯,痰盛則氣郁,氣郁則生痰,痰氣交阻于咽喉,咽喉不利,遂發(fā)聲,予半夏厚樸湯治之,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半夏厚樸湯乃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梅核氣的主方,“婦人咽中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主治咽中有異物感,但咽不下吐不出,舌苔白膩。梅核氣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咽神經官能癥、抑郁癥等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6]。發(fā)聲性抽動之發(fā)聲癥狀與咽喉相關,咽喉乃經脈循行交會之處,在十二經脈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及足太陽膀胱經間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經脈均直接通達咽喉。咽喉乃肺胃之門戶,肺主聲,聲出于肺而根于腎,故咽喉為脾胃、肺腎氣機升降之關隘,同時亦為少陽三焦氣機、水火升降樞機之要沖[7]。多項實驗研究[8-9]發(fā)現(xiàn)半夏厚樸湯可通過調節(jié)5羥色胺能突觸等通路調節(jié)體內神經興奮傳遞。肖宜等[10]通過動物實驗得出結果:半夏厚樸湯能改善慢性束縛引起的小鼠行為學異常,并下調腦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變化,可能是半夏厚樸湯治療發(fā)聲性抽動癥有效的機制之一,未來可進一步研究。
韓教授將半夏厚樸湯證辨證要點總結為:咽喉有異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喉中發(fā)聲,腹脹,舌苔粘膩,咽部檢查有時可見咽后壁痰涎附著,當以辛開苦降、化痰散結為治法,以半夏厚樸湯為主方加減治之。主要用于痰氣交阻所致的以發(fā)聲性抽動為主的患者。
因本方藥味較少,臨床運用時可適當加味,常加白僵蠶、廣地龍、藿香、枳殼、桔梗、甘草,以增強化痰散結、利咽止吭之力;如腹部抽動的同時喉中發(fā)聲,可加用旋覆代赭湯(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參、代赭石、生姜、大棗)治療;伴有運動性抽動,可適當辨“癥”加減治療。本方加減常用于梅核氣、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本方配合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生姜、大棗)可廣泛用于神經癥、焦慮癥、抑郁證等抽動障礙的共患病,治療時要注意配合心理疏導,給予鼓勵和安慰。
病案舉例:患兒王某某,男,12歲,2019年9月13日初診,反復擠眉弄眼伴清嗓樣咳嗽一年余,目前擠眉弄眼癥狀消失,仍有清嗓樣咳嗽,注意力集中時癥狀明顯,自訴常感咽部有異物,難以咳出,在外院予西藥硫必利口服三月癥狀無明顯好轉,形體偏胖,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
西醫(yī)診斷:多發(fā)性抽動癥
中醫(yī)診斷:兒童抽動癥(半夏厚樸湯證)
用方:法半夏10 g,厚樸10 g,茯苓10 g,蘇葉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陳皮6 g,蟬蛻10 g,枳殼8 g,桔梗6 g,西青果10 g,蘆根10 g,甘草6 g,14劑。
2019年9月27日二診,患兒清嗓樣咳嗽頻次明顯減少,每天偶有2~3次發(fā)聲,舌苔微膩,繼予原方鞏固14劑。
2019年10月11三診,患兒發(fā)聲癥狀消失,舌苔不膩,予中成藥菖麻息風片繼續(xù)鞏固治療2個月。
按語:方中半夏為治痰濕之要藥,并能散結降逆,厚樸行氣燥濕,消痰平喘;半夏與厚樸配伍,既可行氣消滯,又可化痰散結,氣行則痰消;蘇葉芳香,有宣肺疏肝之效,并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氣;茯苓健脾化痰,助半夏以化痰;陳皮配伍半夏、茯苓取二陳湯之義;石菖蒲功能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郁金行氣解郁,韓教授在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常二藥配伍使用,以豁痰開竅解郁;蟬蛻、西青果利咽;桔梗與枳殼配伍,一升一降,調理全身之氣機;甘草既調和諸藥,又與桔梗相配組成甘桔湯以治咽喉病。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散結、化痰降逆之功。
韓教授結合患兒感冒后抽動癥狀加重或反復,認為外風引動內風是部分患兒癥情反復的原因,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患兒平素喜食油炸煎炒之品,引動肺胃火熱上蒸,加之風熱外邪侵襲,內外邪毒搏結于咽喉,津液受灼,煉液為痰,痰火蘊結,發(fā)為本病,當以清熱解毒,利咽止吭治法,以三根湯加味治之,療效顯著。劉弼臣教授從肺論治發(fā)聲性抽動,認為本病屬“風證”,其病機為風痰阻遏經絡,抽動癥狀由機體陰陽動靜失衡所致。但究其病因,實乃患兒感受外邪,肺失宣降,繼而肝失條達,變生諸癥,可概括為“本源于肝,病發(fā)于肺?!盵11]胡天成教授是四川省首屆名中醫(y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善治小兒抽動癥,他認為發(fā)聲性抽動當從肺氣不宣、濕熱郁結、氣滯痰凝、閉阻咽喉論治,方選銀翹馬勃散加減,療效顯著[12-13]。三根湯主藥為板藍根、山豆根、蘆根?!侗静輩R言》云:“山豆根,瀉心保肺,降陰經火逆,治咽喉腫痛第一要藥。緣少陰之脈,上循咽喉,咽喉雖處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腫痛,多因心火挾其相火交熾,以致逼迫不寧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達下,而心氣因而以除?!卑逅{根與山豆根均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蘆根性味甘寒,功能清肺熱生津液,助板藍根、山豆根解毒利咽,且復方制劑中配伍甘味之蘆根,可改善中藥口感,有利于提高患兒服藥依從性;三藥共奏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方中山豆根有小毒,應從小劑量用起,韓教授對于兒童常從3~4 g開始,逐漸加量,一般不超過8 g。
韓教授將三根湯證辨證要點總結為:以發(fā)聲性抽動為主,咽部稍充血,扁桃體腫大,或咽后壁可見淋巴濾泡增生,舌質紅。常見于呼吸道感染后,特別是上感后。自擬三根湯治療本證,療效顯著。本方可用于呼吸道感染后,喉中吭吭作聲伴有干咳的患者,但肺部沒有炎癥,要與慢性咳嗽相區(qū)別。
藥味加減:可加用桑葉、桑白皮、杏仁、蘇子、鉤藤之類??杀妗鞍Y”加減,如伴有眨眼、皺眉等眼部癥狀,可加青葙子、菊花、谷精草。如伴有搐鼻、吸鼻,可加辛夷、蒼耳子。如伴有搖頭、點頭,可加葛根、蔓荊子。
病案舉例:患兒沈某某,男,8歲,2019年4月14日初診,喉中吭吭有聲半年,無其他抽動癥狀,近三天有流涕、咽部不適,喉中吭聲更加頻繁,偶有大叫。查體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Ⅱ度腫大,咽后壁散在濾泡,舌質紅,苔薄,脈弦數(shù)。
西醫(yī)診斷:短暫性抽動障礙
中醫(yī)診斷:兒童抽動癥(三根湯證)
用方:板藍根10 g,山豆根4 g,蘆根10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牛蒡子10 g,蟬蛻6 g,玄參10 g,西青果10 g,桔梗6 g,辛夷6 g包煎,薄荷6 g后下,威靈仙10 g,甘草5 g,14劑。
2019年4月28日二診,大叫聲止,喉中吭吭之聲頻率較前明顯下降,偶有眨眼,無流涕、咽部不適,舌偏紅,苔薄,脈弦,原方去金銀花、薄荷、辛夷,加菊花10 g,青葙子10 g,谷精草10 g,14劑。
2019年5月12日三診,喉中發(fā)聲癥狀基本消失,無明顯眨眼,舌質偏紅,苔薄,脈弦細,予六味地黃湯加減鞏固療效。
按語:方中三根湯清熱解毒利咽;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薄荷、桔梗、甘草乃取“銀翹散”之義,疏風清熱,解毒利咽;蟬蛻疏風散熱利咽,玄參利咽,威靈仙治骨鯁咽喉,四藥共用協(xié)助三根湯清利咽喉之力更強;辛夷宣通鼻竅。諸藥共用,合奏清熱解毒,利咽散結,生津止吭之效。
韓教授認為發(fā)聲性抽動較重者屬肝風內動,怪病多由痰作祟,臨床上常有肝亢風動和痰熱內擾混合在一起的情況,因此,歸納簡稱為:風痰證,咽部檢查與前二證不一樣,一般咽部無異常。
韓教授將熄風滌痰湯證辨證要點總結為:不自主喊叫,或口出穢語,或喉中發(fā)聲,脾氣急躁,常伴運動性抽動,舌紅,脈弦滑。咽部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自擬熄風滌痰湯[14]治之,治療上強調熄風滌痰,并配合平肝、宣肺、理脾、益腎、補血活血等治法隨證加減。藥味加減:若大聲喊叫,或口出穢語,可加青礞石、連翹、蜈蚣,或加用礞石滾痰丸。伴有運動性抽動,可隨癥加減。韓教授尤擅使用蟲類藥治療本病,認為蟲類藥走串通達,效專力強,具有植物藥物不可比擬之優(yōu)勢。全蝎、蜈蚣、僵蠶、蟬蛻、地龍均可入于氣絡,其中蟬蛻、蛇蛻、白僵蠶輕清飛升偏入衛(wèi)氣之絡,具有宣風泄熱之功,尤適于病情輕淺或表證突出;全蝎、蜈蚣、地龍相對重濁沉降偏入營氣之絡,具有搜風剔絡、通達營氣之功,適用病情較重或久病未治[15]。
病案舉例:患兒林某,男,9歲,2019年2月17日喉中發(fā)聲反復發(fā)作三年余,初為喉中吭吭有聲,漸發(fā)展為不自主大聲喊叫,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患兒進診室時不愿與人交流,時有叫聲,家長訴近期沉默少語,成績下滑,舌質紅,苔薄膩,脈弦。
西醫(yī)診斷:慢性發(fā)聲性抽動障礙
中醫(yī)診斷:兒童抽動癥(熄風滌痰湯證)
用方:菊花10 g,膽南星6 g,炒白芍10 g,郁金10 g,蟬蛻8 g,石菖蒲10 g,蜈蚣3條,桔梗6 g,威靈仙10 g,西青果10 g,法半夏8 g,山豆根4 g,蘆根10 g,甘草5 g,14劑。
2019年3月3日二診,患兒性格明顯開朗,與韓教授交流愉快,不自主喊叫頻次明顯減少,聲音減小,上課時發(fā)聲動作已不明顯,舌質紅,苔薄微膩,脈弦,原方去蜈蚣,改用全蝎3 g,14劑。
2019年3月17日三診,偶有發(fā)聲,不影響學習生活,舌質紅,苔薄,脈弦細,原方去全蝎、膽南星、山豆根,加生地黃、玄參、太子參,14劑。
2019年3月31日四診,基本無發(fā)聲,舌質偏紅,苔薄,脈弦細,予中成藥小兒智力糖漿口服鞏固治療。
按語:方中石菖蒲、法半夏、膽南星袪風痰;蟬蛻、蜈蚣入絡熄風,菊花、蟬蛻清肝熱,蟬蛻亦可利咽;炒白芍平肝柔肝,以防清降太過;郁金清心疏肝解郁;桔梗、威靈仙、西青果、山豆根利咽;蘆根清熱生津,亦可改善中藥口感,利于提高患兒服藥依從性;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熄風滌痰、清心解郁、利咽之功。
韓教授認為無論發(fā)聲性抽動患兒早期是風痰證、熱毒壅咽還是痰氣郁結,反復發(fā)作日久,窮必及腎,最終都可能導致腎陰不足,難以上承濡潤咽喉,符合六味地黃湯證。六味地黃湯廣泛用于兒科疾病后期腎陰不足證,但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進行加減應用,辨病辨證處方用藥,韓教授在治療兒童多動癥時在后期運用清涼滋陰、寧心安神治法,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之[16]。六味地黃湯此方來源于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諸方》:“地黃丸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小兒藥證直訣》中關于“腎虛陽亢”的治法為“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治腎宜地黃丸。有研究報道運用滋腎平肝、熄風化痰法(生地黃、白芍、僵蠶、天麻、鉤藤、郁金、地龍、全蝎)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治療組40例,痊愈9例,顯效7例,有效18例,無效6例[17]。
韓教授將六味地黃湯證辨證要點總結為:病程較長或病情反復日久,咽干清嗓,或喉中吭吭發(fā)聲,常伴運動性抽動,舌暗紅少津,苔少光剝,或舌光紅無苔,脈細數(shù)。咽部查體未見異常,或咽干暗紅少津。功效:補腎育陰。運用六味地黃湯必須加減,才能適用于本病證。六味地黃湯基本方組成:地黃10 g,山萸肉10 g,山藥10 g,丹皮10 g,茯苓10 g,澤瀉10 g。水煎,煎取300 mL左右,分2~4次服。藥味加減:本方治療陰津不足、難以上承濡潤咽喉之發(fā)聲性抽動時,常加玄參、麥冬、梨、蘆根、桔梗、甘草,必要時,加蟬蛻、蜈蚣。胃納可、二便調,脾胃功能正常者,常去山藥、澤瀉,加二至丸;腎虛日久,加制龜甲、龍骨。有運動性抽動者,辨癥加減。
凡抽動發(fā)作日久,無證可辨之時,只要舌苔不膩,韓教授認為均可以六味地黃湯為基礎方加減,同時辨“癥”用藥,用藥不可過于滋膩,地黃一般選生地黃,如選熟地黃,則相應配伍陳皮以防滋膩礙脾胃,久病必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茯苓健脾滲濕,夜寐不安者可選用茯神,切記不可純補無瀉。
韓教授臨床治療除了中藥內服外,可配合針刺治療,目前大部分醫(yī)家報道辨證取穴療效明顯,常選取百會、合谷、風池、太沖、神庭、四神聰?shù)妊╗18-20],韓教授在辨證取穴的基礎上加咽四針(喉結旁開2寸,上下各5分,左右共4個穴位,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內緣,呈外八字形,直刺0.8~1寸,以患兒自感似有魚骨鯁喉為得氣)[21]。
發(fā)聲性抽動在兒童抽動障礙中較為常見,韓教授根據(jù)其臨床經驗,臨證時尤其強調診病三辨:辨病、辨證、辨癥,在治療兒童發(fā)聲性抽動時,認為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兒童喜食油膩肥甘生冷之品如肯德基、麥當勞、可樂、雪碧等,易傷脾胃,脾胃傷則運化失常,痰濕內生,久而蘊而化熱,痰盛則生風,風盛則生痰,痰盛則氣郁,氣郁則生痰,痰、氣、風為標,脾虛、肝腎陰虛為本,臨床常見四種證型:半夏厚樸湯證(痰氣郁結證)、三根湯證(熱毒壅咽證)、熄風滌痰湯證(風痰證),待痰消、風熄、氣順,當調理肺脾腎功能,可見六味地黃湯證(腎陰不足證),待脾氣健旺,腎氣充實,則百病不生,臨床治療時應內外治并行,中藥內服加針刺治療,針刺取穴在辨證取穴的基礎上加咽四針。
韓教授治療兒童發(fā)聲性抽動一般內外合治。內服方病程早期且發(fā)聲頻率、強度不甚者多選三根湯、半夏厚樸湯;復雜性發(fā)聲抽動且發(fā)聲強度高者多選熄風滌痰湯,方中常加用蜈蚣、全蝎、地龍、僵蠶、蟬蛻等蟲類藥搜風通絡;病程后期痰、熱之實證征象不顯者,多選六味地黃湯加減。外治針刺特色在于咽四針。韓教授經驗方有待進一步隨機對照試驗驗證其療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