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高端論壇”(Séminaire francophone)是教育部備案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法國研究中心和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中心舉辦的區(qū)域國別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由中心主任丁一凡教授主持。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就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發(fā)表學術報告,是國內唯一以國際政治經(jīng)濟和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為主題、以法語為工作語言的學術論壇。2021 年起,應北京外國語大學建議,為拓寬師生學術視野,營造“尊崇學術、參與學術、享受學術”的大學文化,服務全校師生,該高端論壇更名為“北外法語世界講堂”,并納入原“校友講座”和“藝術講座”系列,工作語言變?yōu)橹形幕蚍ㄕZ。
講堂將繼續(xù)邀請中外著名人文社科專家學者發(fā)表演講,分享學術成果,啟迪我們關于法語、法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法語國家與地區(qū)以及當今世界的思考。以下為2021 年的北外法語世界講堂簡報。
10 月20 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法語語言文化學院主辦,外文出版社協(xié)辦的“三進”工作專題系列講座第一講暨北外法語世界講堂第63 講舉行。法語學院60 級校友侯貴信大使進行了題為“政治文獻的翻譯難點與技巧——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例”的講座。講座由法語學院院長戴冬梅主持,北外師生共200 多人聆聽了講座。
侯大使首先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出發(fā),對漢譯法的譯者提出了要求。他認為,漢譯法譯者的基本素質包括:扎實的中法文功底,尤其是了解和掌握中法文兩種語言的主要特點,以及豐富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侯大使詳細解讀了中文政治文獻的特點,并針對四字格、成語典故、政策詞匯等翻譯難點進行了詳細的解析,例如“登高望遠”“居安思?!薄伴_拓進取”“大國外交”等詞的翻譯,并對不同譯法進行辨析。
他提出,譯者要積極了解新事物,比如數(shù)字經(jīng)濟背景下的“數(shù)字化”“新興產(chǎn)業(yè)”等,才能更準確地進行翻譯工作。侯大使鼓勵同學們要將書本知識應用到翻譯實踐中。最后,大使勉勵同學們,翻譯的提高永遠在路上,八十歲的高齡也不會阻止他學習的腳步,他希望同學們學習更上一層樓,打牢法語功底,以后能成為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者,為國家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侯大使曾任外交部法語專家,中國駐塞舌爾大使,中國駐馬賽總領事兼駐摩納哥公國總領事,翻譯室法文處處長、翻譯室副主任,兼任外文局全國翻譯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考試法語專家委員會委員、外文出版社特聘法語專家,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法文版定稿人。
(供稿:許靜)
10 月26 日下午,由法語語言文化學院組織的“北外法語世界講堂”系列講座第64 講教室舉行。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副院長李長栓應邀就翻譯實踐報告寫作進行主題講座。講座由法語學院傅榮教授主持。
首先,李長栓教授指出,傳統(tǒng)翻譯教學關注語言差異較多,而對原文的理解關注較少。實際上,理解是翻譯中最基本且最困難的步驟,但是卻幾乎被遺忘,轉換問題反而備受重視。中文和西文,結構差異大,詞匯對應程度低,而轉換只能解決表達問題,因此并不足以讓我們做好翻譯。對理解關注度不高也體現(xiàn)在學生撰寫的實踐報告中。同學們常常對原文的理解只字不提,而重復談論句子、語法等層面的轉換。
隨后,李長栓教授特別強調,要確保譯文正確,理解是基礎,包括理解原文的背景以及理解翻譯情景。并且,理解不能淺嘗輒止,要實現(xiàn)有深度的理解,要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作者的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李長栓教授提出兩點建議:批判性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思想方法),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操作方法)。
之后,針對翻譯專業(yè)學生畢業(yè)論文撰寫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李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新的寫作框架——CEA 框架,即理解(Comprehension)、表達(Expression)、變通(Adaptation)。他通過大量的例子幫助同學們明確翻譯報告撰寫的基本路徑,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打開了新思路。
最后,李長栓教授強調,想要做好翻譯,語言、知識、技能三者缺一不可。譯者應當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包括法律、經(jīng)濟、管理類的基本概念。李教授還向同學們推薦了相關書籍。
李長栓教授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副院長。聯(lián)合國兼職譯審和口譯員,曾在紐約、日內瓦、曼谷等聯(lián)合國機構從事英漢筆譯,并為聯(lián)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提供遠程翻譯服務。主要著作有:《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非文學翻譯》《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聯(lián)合國文件翻譯教程》等。
(供稿:祖木來提)
11 月24 日下午,由法語語言文化學院組織的“北外法語世界講堂”系列講座第65 講于線上舉行。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安東尼博士(Antoine Brix)應邀進行主題講座,探討中世紀晚期法國歷史文獻的實踐與使用問題。講座由法語學院呂珊珊老師主持。
首先,安東尼博士解釋了在法國中世紀晚期語境中“歷史”(histoire)一詞的概念。他先通過不同史料,揭示了13 至16 世紀法國知識階層對于歷史的矛盾態(tài)度:一方面,人們表現(xiàn)出對歷史著作、歷史故事的高度關注和濃厚興趣;而另一方面,“歷史”卻并未被看作一門專業(yè)學科,“歷史學家”(historien)尚未成為一個成熟的職業(yè),歷史類書籍也沒有固定的寫作規(guī)范和寫作目的。由此,安東尼博士指出,在中世紀晚期,“歷史”一詞的含義相對模糊、寬泛,我們可將“歷史”理解為一切圍繞歷史文獻進行的實踐活動。
接下來,安東尼博士從不同實踐主體出發(fā),具體介紹了幾類典型的歷史實踐活動。歷史實踐活動由以下兩方面組成:其一,采選編纂已有的歷史文獻;其二,收集或創(chuàng)作新的歷史文獻。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創(chuàng)作實踐中,作者往往會流露出越來越強的自我意識,在敘事過程中不斷強化現(xiàn)時的“我”與過去事件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也逐漸建立起了書寫歷史的作者的權威(auctoritas)。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歷史實踐活動涉及文本閱讀、批評、篩選和比較,現(xiàn)存的中世紀晚期歷史書籍手抄本中常常留有讀者的精彩批注。這些理解未必完全契合作者本意,但從客觀上看卻有助于開拓歷史文本的解讀空間。
最后,安東尼博士介紹了中世紀晚期歷史類書籍的傳播和使用狀況。由于沒有寫作范式的局限,這一時期的歷史文獻類型多樣,其中編年史(chronique)和地理志(géographie)是最受歡迎的兩個類別。這些作品大量傳播,使歷史書籍不再是單純的歷史信息載體,而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文化意義。例如,部分作品中蘊含豐富的地理信息,使得歷史作品具有了與領土有關的空間意義。又如,傳抄度極高的作品常常衍生出多個版本,其中裝幀華美、造價不菲的插畫手抄本往往成為貴族階層地位和實力的象征。法國宮廷官員也時常以史為鑒,從歷史書中提取治國理政之道,將其直接應用于政治實踐。如此,在歷史文獻的傳播與使用過程中,讀者們各取所需,既延展了歷史文獻的價值,也與作者們共同塑造了法國的史學文化。
安東尼博士于2018 年畢業(yè)于比利時魯汶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13 至16 世紀法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法語歷史文本的傳播。他擅長從一手歷史文獻出發(fā),解讀手稿產(chǎn)生、傳播和使用的過程。其文章發(fā)表于《歷史期刊》《中世紀》《法國國立文獻學院學報》等期刊。
(供稿:莊澤楠)
12 月1 日下午,應北外法語語言文化學院邀請,西方藝術史學者、法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劉海霞老師進行了題為“西方藝術史脈絡與博物館教育”的線上講座,講座由法語學院院長戴冬梅教授主持。
講座中,海霞老師以時間為線索,帶領大家回顧了西方藝術史的發(fā)展脈絡,圖文并茂地講述了歐洲藝術史的七個重要階段:
1.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是歐洲文明的起點、人體美之藝術的開端;
2.中世紀時期是一切藝術為教會服務的時期;
3.文藝復興時期是人性回歸、歐洲人覺醒的時期,也是藝術極大發(fā)展、杰作迭出、影響深遠的時期;
4. 17 世紀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強勢引領歐洲文化潮流的時期;
5. 18 世紀是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法式生活風靡歐洲的時期;
6. 19 世紀是拿破侖橫空出世、新古典主義興起、近代工業(yè)革命方興未艾和印象派誕生的時期;
7. 20 世紀是現(xiàn)代藝術到來的時期。
講座過程中,海霞老師清晰地展現(xiàn)了近兩千年來西方藝術史的演變,使用中法雙語準確地描述了所呈現(xiàn)的作品風格和背后的故事,強調了藝術史與大歷史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其講述既傳授了知識,又富有趣味,還拓寬了聽眾對西方藝術作品感知的維度。此外,海霞老師還特別談及博物館的重要性,認為博物館是“公民教育、終身學習的社會大講堂”。
最后,海霞老師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鼓勵同學們拓寬視野,積極培養(yǎng)愛好和興趣,主動接受各種文化的熏陶,為實現(xiàn)自我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懈努力。
海霞老師對藝術的熱愛溢于言表,極富感染力。本次講座共吸引校內外師生近300 人參與,獲得了聽眾的一致好評。
(供稿:徐子涵)
12 月8 日,魁北克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公共政治及行政事務顧問趙德凱(Frédéric Czor)先生遠程連線法語語言文化學院的同學們,做了一場題為《魁北克一瞥:位于美洲大陸的法語區(qū)》(Regard sur le Québec: une société francophone en Amérique)的精彩講座。本次活動由法語語言文化學院魁北克研究中心主任吉晶副教授主持,魁北克駐京辦文化專員張毅平女士出席講座。
講座從梳理魁北克的概況開始??笨耸∥挥诩幽么髺|南部,為加拿大和北美洲東部的交通要道,四季分明,河湖資源豐富。首府為魁北克市,最大城市為蒙特利爾市。魁北克經(jīng)濟發(fā)達,有著多元交融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笨耸∪丝诩s為850 萬,官方語言為法語。隨后,趙德凱先生向同學介紹了魁北克重點工業(yè)部門、相應的教育成就和與中國的交往情況,并就魁北克法語與法國法語的差異進行了生動有趣的范例展示。最后,趙德凱先生介紹了魁北克留學的優(yōu)勢,包括自然環(huán)境、教學質量、雙語優(yōu)勢、預算花銷、實習與工作機會等,展示了魁北克卓越的高等教育質量、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多元的社交等特點。
講座結束后,趙德凱先生與同學們進行了問答互動,熱心回答了同學們關于前往魁北克學習等相關問題。
(供稿:陳雯靜 馬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