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林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中學 西藏芒康 854500)
初中音樂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需要具體到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實際特點進行有效整合,最終實現學生審美意識的全方位提高。筆者認為,教師首先可結合視頻教學來有效提高學生發(fā)現美的能力,這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第二點,是教師需要圍繞音樂課堂教學要求,打造音樂課堂教學氛圍,以魅力課堂的形式提高學生音樂興趣;第三點則是注重情感教育,賦能音樂情感理念,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之美;第四點要開展相應的音樂實踐活動,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來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度,也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音樂之美;第五點則是要注重音樂思維的有效形成,結合特定的音樂活動來形成音樂之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
筆者發(fā)現,在傳統(tǒng)的音樂鑒賞課中單純地讓學生傾聽音樂是難以達到預期的音樂鑒賞效果的。從哲學角度來看,音樂屬于抽象性思維,它需要感想與感悟,但很多學生是無法感受到這一點的。因此,筆者開創(chuàng)了音視融合的教學手法,旨在通過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配合視頻進行賞析,以期達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能力的目標[1]。
例如,《沃爾塔瓦河》音樂鑒賞中,音樂類型為曲調熱情激動,富有情趣,而在實際鑒賞中,學生只是單純地了解歌曲歡快的節(jié)奏,也只是初步地認知到音樂的類型,這遠遠不及音樂鑒賞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技術來將音樂鑒賞的難點、重點進行刻畫。如在濃郁的波西米亞森林中有兩股泉水噴涌而出,一股溫暖而波濤洶涌,另一股冰冷而緩緩流淌。單單這一句話就給予了品鑒者猶豫未盡的感覺,也引人無限遐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沃爾塔瓦河》音樂類型相媲美的短視頻,通過視頻的演示來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師也可設置視頻導入的方式,通過視聽音樂來幫助學生建構內心的場景,如播放視頻,視頻內容現實沃爾塔瓦河上的無限風光,同時配以作者作曲時的心境及創(chuàng)作背景,來進一步思考其中美感。在學生完成相應的理解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開始結合著視頻進行唱歌詞,最終使學生完成鑒賞。筆者認為,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簡化音樂鑒賞中的重點難點,如《沃爾塔瓦河》中教師通過視頻導入與視頻鑒賞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沃爾塔瓦河》音樂所創(chuàng)作的背景及所表達的思想。筆者認為,既然是音樂鑒賞,必然是要同時鑒賞音樂的內涵與節(jié)奏,而音樂的內涵是音樂節(jié)奏形成的基礎,通過視頻的方式將音樂內涵進行外化表達,學生從內心開始認知音樂后,也就了解到了音樂節(jié)奏所表達的思想,而音樂鑒賞也就達到了預期效果。另外,通過視聽結合幫助學生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要具體到實際的音樂類型上,切入過于依賴視頻,應圍繞音樂鑒賞的具體要求,科學化地選擇視頻音樂方式,以確保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提高。
審美意識的提高旨在提高自身鑒賞力,而擁有良好的審美空間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重點認知課堂氛圍的有效提升,基于音樂鑒賞力提高的目標下分別從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兩個方面打造音樂鑒賞的魅力課堂。同時,在打造音樂魅力課堂時,教師應注重結合時代發(fā)展要素,將音樂鑒賞課的價值提升至更高層次,讓音樂成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點[2]。
例如,營造良好的賞析環(huán)境與氛圍是激發(fā)學生審美心境的核心,給予中學生良好的音樂鑒賞環(huán)境更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針對學生需求營造良好的鑒賞環(huán)境和氛圍,無論是班級內還是課堂上等,都應設置相應的音樂賞析時間,班級方面可通過班級音頻播放器來播放一些經典的音樂,從音樂的歌聲中幫助學生散發(fā)心境,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欣賞潛力。筆者倡議班主任教師每日大課間內播放一首國內名曲,或者世界名曲,在放松學生心境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另外,筆者認為學生音樂欣賞氛圍的提升也要建立學生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表現充分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需求,并加以推薦賞析或指導賞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賞析質量。賞析作為一件大事,提高學生賞析心境一方面需要擁有良好的賞析氛圍,另一方面需要構建相應的交流場所,因此筆者會在音樂課堂讓學生們分享自己所賞析音樂的感受,同時也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音樂賞析物品,將自己的音樂賞析集放在賞析角上,來最大化地實現賞析教學,而教師則需要隨時隨地地陪伴學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與老師和同伴共同賞析的樂趣,也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賞析心境。另外,教師也可根據特定的節(jié)日制定特殊的音樂鑒賞活動,例如,十一構建“我愛你中國主題音樂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來構建特色化和諧校園氛圍,同時相關活動構建中必須要讓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最大化保障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全方位提升人文教育條件則是要求學校領導者必須要重視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實際效能,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既要重視學校硬件設施方面的建設,也要重視軟件方面的建設,既要做好相應的普及宣傳工作,也要做好相應的管理發(fā)展工作。
重視情感的培養(yǎng)旨在通過情感意識的升華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之美。音樂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感受音樂之美就是要加入情感的體驗,讓情感走進音樂之中,情感的升華才會最為明朗,也最為有效。對此,筆者在音樂鑒賞中設置了情感化體驗的環(huán)節(jié),將音樂作品的各項創(chuàng)作理念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情感素養(yǎng)的目標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力和感受力,從而實現個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3]。
例如,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更不能是千篇一律,而是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目標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多元化。因此,筆者認為小學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不應只是千篇一律的培養(yǎng)方式,而是結合不同學生不同的認知體驗及情感體驗注重個性化發(fā)展,從而確保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性。在傳統(tǒng)音樂鑒賞教學課程中,教師普遍注重共性式的音樂鑒賞,這種群體性原則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難以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也就更談不上全面素質教育了。如筆者在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通過聽一聽、動一動、唱一唱的方式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思想,其中一位坐在后排的學生連續(xù)要求回答,老師都沒有注意到他,這時學生就開始表現得很不耐煩,唱歌時不唱,搖頭晃腦,直到老師又請學生參與教學時,問:誰來創(chuàng)編一個結尾?他一下子站起來了,爭著發(fā)言。這一舉動也極大地引起了教師的注意,而學生心理上也得到了滿足,上課也開始認真聽講。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的一舉一動,在音樂鑒賞課堂上也應是這樣,不僅要讓樂于表現的學生登臺表現,也要鼓勵不樂于表現的學生樂于表現,而在音樂鑒賞中如果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或者想法,教師要想辦法維護。筆者認為,注重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是確保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要系統(tǒng)性地維護并為其講解音樂鑒賞類知識,以確保學生全面發(fā)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初中階段學生音樂鑒賞力的提高既需要理論知識的不斷指引,也需要實踐互動的不斷感受。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開展相應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真諦,同時從各類音樂活動中認知音樂給我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價值與目標,通過音樂的實踐活動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情感[4]。
例如,音樂是藝術教育的一種,藝術是內心思想的一種,而音樂作品則是內心思想的一種外化。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須要配合拓展實踐機會,讓學習更有價值,讓音樂更有輻射力是滿足“雙減”政策要求的重要一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拓展實踐機會,讓學生音樂素養(yǎng)得以體現,進而讓音樂學習更有價值,以此滿足“提質”的要求。教師應圍繞“雙減”政策標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得以外化,同時教師可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查漏補缺,認真總結自身教學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可結合社團活動、學校文藝節(jié)、社會藝術節(jié)、美育節(jié)等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演機會,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外,“雙減”政策標準下的音樂實踐活動并非一成不變,它需要以科學化素養(yǎng)為基點,重點強調學生能力的綜合提升,如初一年級同學等低年段的學生音樂實踐活動重點以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培養(yǎng)為主,可要求學生們將聆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畫筆描述出來,通過線條和圖案感受音樂的律動;初二年級的學生普遍對樂器的種類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教師可設置自制小樂器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音樂的產生等問題;初三年級則可以讓學生將聆聽的音樂形象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筆者認為,只有真情實感的體驗才能感受出優(yōu)美的音樂在表達什么,也只有真情實感的感受才會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設置情境化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感受,圍繞不同音樂的主題來感受不同音樂思想的表達,這樣的整合力度便會更具真情實感。筆者認為,情境體驗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教師無論在課程建設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情感,幫助學生通過音樂來感受生活中的情感要素。
音樂鑒賞最核心的就是培養(yǎng)自身的思維。傳統(tǒng)概念上的思維可結合特定的學科分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數學有數學思維,它的表達范式是理性化、抽象性;語文有語文思維,它的表達范式是感性性、文學性。那么音樂的思維是什么呢?我認為,它是一種特有的思維模式,當你能夠聽到一首音樂時它便會形成,如悲傷的音樂帶來了悲傷的思考,愉快的音樂帶來了愉快的思考,這種感覺妙不可言,但這種感覺是可控的,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逐步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思維,以期形成音樂之力[5]。
例如,從音樂世界的角度來看,旋律誕生的本意是創(chuàng)造、傳遞以及共享。人類之間的溝通也如此:從我們開口說話的那一刻就是在創(chuàng)造含義,向他人傳遞信息,以達到與別人合作共享的目的。有效的溝通就像音樂旋律,是一種有趣的藝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表達就像演奏旋律一般:好的樂曲引人深思,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糟糕的音樂則讓人想逃離現場,難以有效傳達信息。如奏響第一個音符:牢記表達的初衷。這是很多人都會陷入的一個溝通誤區(qū):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溝通。具體的表現是一部分的溝通者像孔雀開屏一般在“炫耀”自己知道一些什么,甚至有一部分溝通群體會陷進“打贏”和“逃跑”兩種極端的模式。
炫耀:會讓對方信息過載,無法有效傳達關鍵訊息。
打贏:會讓雙方溝通白熱化,本能想要說服、懲罰、威脅對方,帶來極其糟糕的溝通體驗。
逃跑:則阻礙了自己傳達信息的渠道。
以上三種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極力避免。而最有效的做法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表達,牢記溝通目標。純粹音樂領域應不應該出現哲學或文學意義上的思想?我傾向于認為不應該。因為音樂的本質僅僅是音樂本身的聲音邏輯,而不是音樂本身并不存在的哲學或文學意義。因此,教師要在區(qū)分音樂思維的同時也要從教學的角度實現學科間的全方位融合,同時教師更要認知音樂思維的思考模式,積極探究適合學生成長的思維方式,最終實現音樂教學的全面思維化。
總之,音樂的本質是情感表達的一種,而語言的本質是信息表達的一種。語言具有明確性,而音樂具有抽象想,培養(yǎng)中學生審美意識既符合音樂本質,也符合全面素質教育標準。因此,音樂教師就更應承擔起初中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的重任,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人生的真諦,同樣也在音樂中啟示學習的意義,從而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