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寧
(蘇州市吳中區(qū)南行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100)
在目前教學背景下,受到新課改、素質教育以及核心教育等教學政策的影響,我國各個階段的教學機構都在積極對教學的內容、手段、形式等進行創(chuàng)新。尤其是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教育的初級階段,更需要對教學課堂進行積極創(chuàng)建。通常情況下,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開展場所,教師需要在短短的40 分鐘內幫助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理解,并且對其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掌握。因此,想要充分保障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需要在教學工作中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并且在教學結束后積極進行反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補救。其實,在真正的教學開展中,無論是對于哪一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不過都是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服務。所以,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開展中,通過對多學科進行整合來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則成為教學開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所謂的多學科整合,就是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對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點進行探索、分析。然后,將其進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并且運用到其中的一個學科的教學當中,以此來幫助這一學科的教學不斷發(fā)展、進步。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中,學科整合方式的運用不是簡單的捆綁教學,而是需要教師對不同學科之間存在的共性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探索,然后對其進行有效運用,以此來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效率的目的。在多學科整合基礎上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就需要以語文教學為基礎,將各個學科的優(yōu)勢融入語文知識的運用當中,以此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夯實,同時為學生豐富知識的儲備數(shù)量。在這期間,當學生無法對其中的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理解時,就會使學習的過程陷入僵局。那么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以此來對語文教學的內容、手段等進行適當調整,進而通過其他學科的知識運用來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思路,使其能夠對語文方面的知識進行更加透徹的理解、掌握。同時,將美術、科學以及音樂等知識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還能夠對課堂氛圍進行積極創(chuàng)建,并且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高效激發(fā),使其能夠踴躍參與到課堂當中。而將語文知識通過另外一種形式進行表達,也可以使其難度得到有效的降低。這樣,學生理解、掌握起來就會更加迅速。如此,便能夠順利地實現(xiàn)對高效課堂的構建。
就我國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趨勢而言,教育領域的發(fā)展也需要與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相契合。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發(fā)展中,已經無法滿足其發(fā)展形勢。并且,受到先進教學政策的影響,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開展中就需要對教學課堂進行積極地調整、改革,使其能夠在開展中具有高效性。如此,不僅能夠使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還能夠使教學開展與目前的教學政策實現(xiàn)吻合。所以,在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中,對于小學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首先需要以學生作為教學開展的切入點,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其次,就是通過對全新教學方式、理念等進行運用,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擁有全新的學習體驗。最后,便是教師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等其他能力進行培養(yǎng),以此來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推進。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普及使得教育領域也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化教學課堂上,教學開展已經不再拘泥于線下教學。在最近幾年的發(fā)展中,線上教學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計算機以及信息等技術的普及、覆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再僅憑借書本以及課堂教學。但是,課堂始終作為知識的發(fā)展源泉。所以,就目前的發(fā)展形勢而言,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想要實現(xiàn)對高效課堂進行構建,就需要對不同手段的運用來激發(fā)出學生對于語文科目學習的主動性。在這期間,倘若是教師不能跟隨時代、科技的進步,提高自我修養(yǎng)以及專業(yè)能力,以此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那么,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出現(xiàn)上課不專心,對待課程不夠重視等情況的出現(xiàn),對課堂教學的開展起著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結合語文課程的特點,堅持讓學生適應探究、感悟式的教學方式。如此,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思維轉變?yōu)橹鲃訉W習,并且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使其能夠自由組合、探究,得到結論也可以自由發(fā)言,教師平等地給予指導、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語文教學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源頭,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已經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教學開展的引領者。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開展中,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出其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積極進行鼓勵、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探究當中。因此,作為課堂的設計者,教師在對語文教學課堂進行設計時,就需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情況作為基礎,將這一時期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輔助,以此來對教學課堂進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熱情進行刺激,使其能夠在潛意識當中產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欲望。如此,在課堂上學生才能夠感受到全新的學習體驗,進而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當然,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時,還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以此來引導學生高效地探究教學重難點,掌握課堂知識。因此,教師要想高效地開展課堂工作,就需要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優(yōu)勢得到充分施展,以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并且在教學設計上多做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為素質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開展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以往的教學開展中,通常都是以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填鴨式教學。在此期間,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同樣,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進而使的小學語文教學陷入困境。在目前教育教學背景的影響下,教師需要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這一問題進行規(guī)避。而其中最有效的一項措施就是確定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開展期間,都需要圍繞學生進行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保障。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開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性格、能力以及成長需求進行有效掌握。然后以這些作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在對教學課堂進行設計時,就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靈動、活潑的內容,并且選擇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開展。如此,可以有效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對知識進行及時掌握,進而實現(xiàn)學習效率的提升。
與其他學科相較,德育課程的開展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講解,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室,走入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對其進行感受、體驗,進而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德的真正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體驗中產生更多感悟,進而產生與文章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就以統(tǒng)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慈母情深”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就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同學們都會不會背誦《游子吟》?”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背誦。在背誦后,再問學生這一首詩主要表達了怎樣一種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對本篇文章進行閱讀。并且,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章中情感表述的語言進行討論。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體會,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為學生積極營造真實的課堂情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的主動性。并且,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加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就是為自己的媽媽洗一次腳,然后觀察媽媽的情感變化,并將其以日記的模式記錄下來。如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中的情感進行體會,還能夠使其學會感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融入音樂元素,可以使教學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作為一項世界性的語言藝術,音樂能夠通過其節(jié)奏的變化來對樂曲所要表現(xiàn)的含義進行展示。為在開展語文教學中對音樂元素進行運用,可以使課堂更加地輕松、愉悅。如此,學生能夠在快樂、溫馨的環(huán)境中知識進行掌握。同時,音樂元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還能夠使語文教學中一些帶有難度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而幫助學生對其進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理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在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而利用音樂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對古詩進行有效還原,并且能夠對其中的意境進行展示。同時,還能夠對其進行相應的拓展。還是以統(tǒng)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在對其中的《題臨安邸》一詩進行學習時,由于許多學生沒有去過杭州,因此也無法對詩中所描寫的對比內容進行明確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多媒體技術進行運用,以此來對課前準備的宋朝時期西湖景色進行展示。在這期間,教師就可以配以柔美的音樂,以此來將江南水鄉(xiāng)的柔美切實展現(xiàn)自學生眼前。這時學生在對前兩句進行理解后,對于后兩句就能夠順理成章地掌握其中的要義。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同時期其他作者的作品進行展示,以此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量進行拓展。比如,對宋朝初期南唐后主李煜所做的《虞美人》進行賞析。
將美術元素運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能夠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形成進行有效促進。語文作為語言表達學科,其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是,美術元素的運用,可以使原本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立體、飽滿,能夠使學生從單純的知識記憶轉變成對美學藝術的享受。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開展中,想要實現(xiàn)將美術元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就需要教師首先對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并且確定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然后,就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并且運用美術元素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以此來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比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四季之美》。而寫到四季,就離不開對色彩的描述。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四季之間的景物進行展示,來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四季的變化。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如果將四季用顏色來進行代表,你應該如何對其中的景色進行描述?”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其實,在實際的生活中,美術元素是極具觀賞性的,學生通過激烈的分析、討論,可以有效增強其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進而實現(xiàn)對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提到科學,就會使人自然地聯(lián)想到實驗。不錯,科學是一項具有極強實踐性的一門學科。而通過小實驗一方面可以加快科學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科學元素進行運用,不僅能夠使學科之間實現(xiàn)融會貫通,還能夠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鍛煉。畢竟有一些知識僅憑借課堂上的講授,學生是無法對其進行理解的。只有真真實實地去做一次,才能夠將其中所蘊含的原理進行切實掌握。在統(tǒng)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五單元結束后的習作例文就是《風向袋的制作》,這完全屬于一項實際操作技能。學生倘若是沒有對其進行實際操作過,那么將無法對其整個制作過程進行掌握。因此,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課后作業(yè),就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次風向袋的制作。如此,學生才能夠對其整個制作過程進行真正理解。并且,在這期間,學生通過對風向袋的制作,既能夠使其學會合作,又能夠對其動手能力進行鍛煉。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將語文寫作教學運用科學知識來對其進行促進。如此,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進行鍛煉,同時還能夠使其對語文學習的動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目前的社會發(fā)展中,所需要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對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就需要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念,進而將語文教學與其他科目之間進行有效結合,然后從不同角度去對語文教學課堂進行創(chuàng)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語文教學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形勢,同時使學生能夠成長為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