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淺析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文化理解
張雯
(江蘇省高郵市龍虬鎮(zhèn)龍虬小學,江蘇高郵225600)
隨著現代課程的不斷改革,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落實對學生音樂知識的教育,更需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學生探究和鉆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音樂核心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從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型人才。音樂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奠定文化知識基礎,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文化理解能力提出相關策略。
核心素養(yǎng);小學音樂;文化理解
我國2017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教育體系,這也為新課標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音樂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長期學習和訓練中形成的一種能夠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音樂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階段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階段,通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是通過藝術表現和音樂感知使學生能夠結合音樂知識和相關語境進行學習,提高學生人文內涵。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時候,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長期積累和學習形成的一種關鍵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學習和課外實踐,加強對學生品格、能力、知識經驗的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小學音樂作為小學階段重要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形成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音樂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落實對學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核心素養(yǎng)具有以下特點:①發(fā)展性特點。隨著現代教育不斷改革,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發(fā)揮個人潛能,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從某個角度說,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通過后期培養(yǎng)努力學習達到的。由于學生個體生活經歷、基礎知識、知識常識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使得音樂核心素養(yǎng)呈現階段性的特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社會實際并根據時代發(fā)展需求制定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使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②綜合性特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指某種音樂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素養(yǎng),其主要包括音樂思維、音樂知識和音樂能力,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強調和把握的。教師通過抓住這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教育,有利于構建高效音樂課堂,從而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文化修養(yǎng)、社會實踐全方面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奠定知識基礎和實踐。要想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教師不能單一地采用理論方法進行教育,而是要通過表演、聆聽、演奏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以豐富學生的感知,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真心感悟音樂思想,促進學生情感方面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構建相關的情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其課程內容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音樂作品,這也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提高了學生對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的認識。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個人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這也很可能使學生被阻擋在音樂學科之外,使學生成為“門外漢”,而無法真正學習到核心知識。在基于文化理解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的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語句理解各種音樂藝術的內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主要是依據教材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忽略了文化背景或者與課文相關聯知識的介紹,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或者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查詢相關資料。而學生往往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在課外,無法自覺完成相關的任務,這就導致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存在一些不足。小學音樂教材囊括了各種優(yōu)秀的中外音樂作品,而且涉及了不同時代的音樂,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要理解這些音樂特點,就需要學生掌握不同地域音樂表達的思想感情。由于不同環(huán)境中形成的音樂在思想和內涵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對不同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和滲透,讓學生更好地愛上音樂,享受音樂。基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需要加以重視,并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應對,以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教師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教學。針對學生審美能力不足的情況,教師可以開展鑒賞實踐活動。此外,考慮到學生審美閱歷有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還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資源拓展,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的知識,為學生后期鑒賞打下基礎。通過音樂鑒賞,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領悟音樂。由于小學階段的音樂素材所涉獵的范圍比較廣,很多教師在教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將教學重心放在引領學生唱歌方面,忽略了對學生的鑒賞教育。而實際上很多學生在跟隨教師進行歌唱的時候,往往是處于一種聽不懂的狀態(tài),只能夠達到“東施效顰”的效果。學生在沒有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對自己教學模式進行反思,改正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更好地熟悉音樂素材。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享受音樂,提高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娃哈哈》這節(jié)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教學材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知識,讓他們能夠關聯課文的思想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這樣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才會有更高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好音樂知識基礎。由于學生是剛剛接觸音樂,這個時期也正是學生形成音樂知識和體系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而并非簡單地教學生進行歌唱,否則無法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課堂教學方案進行合理設計。音樂歌曲的學習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單純的旋律,也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聲音訓練,而是要加強對學生各種音樂要素的教育,包括音色、音準、情緒、節(jié)奏、速度等。如果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僅僅通過音樂的結構對音樂知識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無法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會感覺到枯燥無味,也無法對相應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從而導致音樂色彩無法發(fā)揮出來,無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情感。而通過文化理解教育,可以讓學生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對各個國家和民族相應的生活習俗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音樂的風格和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的魅力,并主動投入到音樂學習中。例如,在學習《吉祥三寶》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挖掘相應的課外知識,并對學生進行相應文化知識的教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同時,讓學生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使學生能夠感恩自己的父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內涵。
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性格比較活潑好動,在課堂教學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且學生更關注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要保證課堂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同時,要對學生進行相應思維的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民間音樂、游戲促進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從游戲環(huán)節(jié)中感知和理解音樂知識,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抓泥鰍》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邊演邊唱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更符合學生本質,讓學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音樂知識,避免單純的理論教學給學生帶來學習壓力。
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對學生進行感性教育。只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時候,在此基礎上,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感悟和理解音樂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找到音樂情感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基點,并以此展開教學,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藍色多瑙河》這節(jié)知識的時候,很多學生對文章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和理解,通過想象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逐漸深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教師可以提問:“哪個學生有在河邊漫步的經歷?當你們看到可愛的貝殼、鮮花、浪花的時候你們心中有什么感受?”通過這提問的方式,可以喚醒學生的記憶,以提高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首歌曲的基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這首歌時的感受,以促進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如有的學生會發(fā)表言論:“這首歌曲具有很強的唯美畫面感,學習之后能夠使我正確面對勝利和失敗,并學會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痹趯嶋H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品讀和鑒賞音樂作品,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知識。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避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要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和鉆研。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音樂作品有著更深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探究心理,提出一些懸疑性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以促進學生自主鉆研,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花之圓舞曲》這節(jié)知識的時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你認為這首歌曲的結構是怎么樣的?你能談談這首樂曲前部分和后部分分別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態(tài)嗎?”通過提出這種懸疑性的問題,使學生立即有了學習目標。這也提高了學生探究思考的意識,抓住了學生的精神思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思維有效性,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進行互動式交流。然后再由小組組長代表小組成員提出本小組得出的共同結論。例如,有的學生會認為這首圓舞曲體現了整首曲子的柔美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特點,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首歌曲的風格。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段式特點是什么?你認為樂曲節(jié)奏該如何安排才能夠體現它的合理性?”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通過不斷地分析和探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動力,讓學生對音樂文化知識進行鉆研,促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通過音樂鑒賞活動提高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融入各國民族音樂文化知識進行探究,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認知和核心素養(yǎng),使他們的音樂情感和音樂思想得到提高。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當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之后,他們就能夠站在更高層面對音樂知識進行欣賞,而這也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音樂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落實對學生文化理解的教育,促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理解,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興趣,使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1] 陳正.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文化理解[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4):232.
[2] 王梅霞.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音樂教學的提升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3):147.
[3] 羅琛.小學音樂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tǒng)文化教學與研究),2021(1):48-49.
[4] 陽勢.淺析音樂核心素養(yǎng)下的文化理解——以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為例[J].文存閱刊,2021(15):48.
[5] 朱怡.培養(yǎng)文化理解力發(fā)展音樂核心素養(yǎng)摭探[J].成才之路,2019(5):43.
[6] 朱玉江.從“技術理性”到“文化理解”:當代音樂教學范式的轉向[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12):18-19.
[7] 朱紅葉.基于文化理解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以高中欣賞課《俄羅斯民族風情》一課為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9(7):34-36.
[8] 李涓.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摭談[J].新課程,2021(28):205.
[9] 付招娣.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2):816.
[10] 鐘荔燕.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54-55.
G622
A
1002-7661(2022)26-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