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燕
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呂燕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城北中學,江蘇昆山215300)
隨著當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初中地理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當前很多老師的教學方法無法達到這一要求,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而體驗式教學模式因為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使用這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诖?,本文將對體驗式教學方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方式就是在充分了解當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打造生活情景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知識,鍛煉學生自身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使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進行地理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地理教學的效率,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較抽象的天文地理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
隨著當前的教育改革進程不斷加深,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也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新,體驗式教學方式作為教學效果較好的方式之一,非常受各位老師的歡迎。但實際上很多老師在使用這一方式進行教學時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提升。想要發(fā)揮出體驗式教學的最大功效,首先就要對體驗式教學的概念進行了解。
體驗式教學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內容,以此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使用體驗式教學方式時,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性學習的“指引者”。也就是說,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并且,這種方式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知識,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所以,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體驗式教學方式將會逐漸成為日后教學方式的主要選擇。
地理學科當中的很多知識內容都是比較抽象的,而初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與思維能力水平還不是非常成熟。因此,若是老師只是通過描述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們就會很難對所學知識產生正確的認知,從而導致學生地理學習進程受阻。想要有效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效率,老師可以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體驗式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內容。
例如,在講解七年級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時,因為這是學生剛升初中并且第一次系統(tǒng)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所以學生很難對地理知識產生正確的認知。而地理的學習都是在這一章的內容上展開的,因此這一章非常重要。在《地球和地圖》這一章當中涉及經緯度、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溫度帶變化以及應該怎樣閱讀地圖,這些知識內容都是較抽象的并且涉及經緯線的分布等等,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但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這就導致學生無法牢固掌握這一章的知識點。這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幻燈片為學生展示地球相關的圖片,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視頻,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自轉和公轉的運轉方向,并對這二者進行區(qū)分。在學生充分了解后,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們自己制作地球公轉和自轉的簡易模型,幫助學生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地理學是一門非常系統(tǒng)的學科,每一版塊之間的知識聯系性都非常強,并且非常重視實踐。若是只讓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很快就會喪失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即使背下來了也很難長時間記憶。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都具有好勝心,喜歡獲得榮譽,所以,老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開展比賽等競爭性較強的活動進行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識。
例如,在講到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時,在這一章當中涉及我國的地形和地勢、氣候以及河流分布等多種內容,知識點比較廣泛并且是大家較熟悉的內容,這時老師就可以開展“課前10分鐘知識小競賽”的比賽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在開展比賽前,老師要提前讓學生對這一章進行整體的預習,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行上網查找資料或是標注出來詢問老師。除此之外,老師還要將學生根據人數分成三個或是兩個小組,通過搶答的方式進行比賽。老師要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題目展示,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選擇教材中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例如:“同學們,我國東北部地形大致是什么樣的?”并要為學生提供選項,如,是高原、平原還是盆地?這樣的題目才是合格的導入題目,難度適中,不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比拼完成后,老師可以根據每個小組答對題目數量的不同,分發(fā)數量不同的小零食,如糖果等,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比賽方式,不但能夠對學生自學成果進行檢驗,完成體驗式學習教學,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日后發(fā)展奠定能力基礎。
實踐教學是實現體驗式教學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能夠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當中掌握課本知識。比如在講到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時,這一章當中主要講述了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農業(yè)產業(yè)園或是河流附近進行參觀,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對于自己所在城市的自然資源分布情況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整個中國的自然資源分布進行講解。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細化。在講這一章時還會涉及形成的原因以及分布地點,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幫學生將這一部分的知識與之前所學內容進行聯系,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地理知識框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除此之外,老師可以讓學生查找我國當前的水資源污染以及土地污染的類型以及成因,并讓學生在這一基礎上嘗試解釋出現這種污染的原因。學生在進行資料查找和原因分析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自主探究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除了上述的方式以外,老師還可以開展“師生角色互換”的活動開展體驗式教學。在開展這一活動前,老師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將學生分為1-5個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jié)的知識,通過學生對教材的自主學習以及資料的查詢,透徹了解本節(jié)中所講內容。然后在課上的前二十分鐘,讓小組成員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初步的講解。在學生講解完成后,老師再對學生理解有問題或是沒有講到的知識點進行改正以及補充。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地給予學生鼓勵,不能夠因為學生出現錯誤就對學生進行批評,這樣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積極性,并且還要對學生們的不足給予指導性的建議,幫助學生成長。在之后二十五分鐘當中,老師還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整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充分發(fā)揮了引導作用,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并且,讓學生成為老師,會讓學生感到非常興奮,不但負責講解的小組成員會認真預習,聽課的學生也會因為新奇而認真聽講,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提問是開展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方式,老師通過提問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在進行課堂問題設置時,老師要設置一些較有趣并且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問題,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一個較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對老師所講內容進行思考和學習。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章《北方地區(qū)》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以及之前所學的知識對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以及土地資源等內容進行概述,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北方地區(qū)的土地資源分布情況,并了解氣候特點以及土地資源對北方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影響,了解北方地區(qū)主要的農作物以及北方地區(qū)的主要城市分布情況。在這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冬寒夏熱的氣候對北方地區(qū)的農業(yè)有什么影響?”并引導學生分析氣候對其他地區(qū)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分析農業(yè)分布的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
在當前階段,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滲入到校園當中,并在各個科目的教學過程當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當多媒體技術開始融入地理教學活動當中時,能夠為地理教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堂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因此,地理老師可以將地理教科書作為教學基礎的同時,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視頻、音頻、文字以及圖片等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完成課內外地理知識的銜接,使學生在激發(fā)自身對地理教學內容興趣的同時,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地理教學課堂當中。
例如,地理老師在開展《中國的區(qū)域地理》一課的教學活動時,并不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老師講、寫、做,學生聽、抄、看”的教學方式,并對學生進行直白的地理知識講解,而是先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黃梅戲與秦腔的相關視頻,以樂曲為教學內容的切入點,使學生了解各個地區(qū)之間存在哪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了解兩項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與背景,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黃梅戲誕生的地區(qū)“安徽”,以及秦腔誕生的地區(qū)“陜西”之間的城市差異,以及各個城市獨有的特點。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南北方之間文化差異的認知,從而更好地開展地理老師的地理教學活動。
在地理老師開展地理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地理老師通過展開實驗,從而獲得實驗結果,或是證明某一推論及論點的準確性,是地理老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地理老師展開實驗的過程當中能夠獲取地理實驗的相關經驗,從而學習自主動手進行試驗。而學生在展開實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驗對推理以及論證的重要性。
例如,地理老師在開展《鋒面天氣》一課的教學活動時,學生并不能直觀地認識到鋒面天氣形成的過程中都包含哪些因素。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鋒面天氣形成的過程,地理老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驗,以此幫助學生記憶鋒面天氣形成的相關內容以及原理。在此,地理老師可以通過準備進行兩次完全不同的實驗,向學生展示鋒面形成的相關內容:第一次實驗,地理老師需要準備一個大小適中的魚缸、兩份顏色不同的冷鹽水,以及兩份普通的熱水,并在魚缸中心放置一枚隔板,實驗條件便準備完畢。在這時,地理老師便可以將兩份顏色不同的冷鹽水,以及兩份普通的熱水,再將其分成一份冷鹽水與一份普通的熱水的搭配,并分別放置在魚缸的兩邊。此時,地理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兩份冷鹽水與兩份普通的熱水分別倒入魚缸的兩側,并在抽掉魚缸中的隔板后,觀察兩份冷鹽水與普通的熱水相遇后發(fā)生的反應。第二次實驗,地理老師需要準備一杯熱水、一塊小型玻璃板、一份冰塊,實驗條件便準備完畢。在這時,地理老師便可以將玻璃板蓋在裝有熱水的杯子上方,并將冰塊放置在玻璃板上,以此向學生展示“上升的熱氣團遇冷凝結”的實驗現象。
學生在動手實踐或觀看實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鋒面天氣的形成原因與形成現象,以此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認識程度。
對多數學生而言,新奇的故事比枯燥的地理知識更加有趣。因此地理老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引入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夠將現象與理論進行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典故情節(jié)被廣大學生熟知,因此地理老師可以通過將地理教學內容結合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從而對學生講解典故背后包含的地理知識。諸葛亮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此諸葛亮能夠求得三日東南大風,實則是利用當地的氣候條件。由于赤壁位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且在冬季受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因此當地風向多為西北風,若在此時選擇火攻,會波及己方停船的地方,而曹操駐扎地在長江北岸,因此只有順應東南風發(fā)起火攻,才能有效地擊潰曹軍。
地理老師通過借用典故開展地理教學活動,能夠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季風的特點,以及季風的成因,從而更好地完成地理老師的教學目標,并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使用體驗式教學方法開展初中地理教學,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水平,保障創(chuàng)建的情景質量,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發(fā)揮體驗式教學的功能。
[1] 李俊清,徐小玲.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08):178-180.
[2] 陳松柏.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J].華夏教師,2020(16):66-67.
[3] 陳莊星.初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36(02):116-118.
[4] 于文燕.以體驗之匙,開地理之鎖——體驗式初中地理課堂的構建[J].華夏教師,2019(08):42-43.
[5] 孫兵.淺談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J].亞太教育,2016(34):66.
[6] 趙勇臣.初中地理教學中體驗學習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333.
G632
A
1002-7661(2022)26-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