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猛
(貴州安順學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文學改良社會,文學指引人生?,F實社會中的一切政治、法律、道德,都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國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茨威坦·托多洛夫曾說:“文學是與人類生存有關的、通向真理和道德的話語?!雹僮骷易鳛槿祟愳`魂的塑造者,掌握著道德的話語權,應當自覺地肩負起歷史的使命,以文載道,勸惡揚善。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作家的隊伍良莠不齊,有些作家放棄了道德教化的責任,傷風敗俗的作品便隨之而生。
法國作家伏爾泰所謂的“名副其實的悲劇乃是一所道德學校”,其實是把文學視為道德的工具,把文學的價值和功能理解得過于狹隘,這是我們所反對的。但是,打著思想自由、創(chuàng)作自由的旗號,寫出違背倫常、唆使犯罪的作品,這更是我們強烈反對的。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道德批判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的愛情小說,在明清時代形成了“郎才女貌”這一固定的模式?!袄刹排病狈现袊说膶徝廊の叮緹o可厚非。然而,在有些愛情小說中,“郎才女貌”變了味,變成了“重貌輕德”,似乎相貌平庸就是一種原罪,相貌平庸的女子,哪怕才學再高、品德再好,也沒有資格成為愛情故事的主角。
譬如金庸武俠小說《飛狐外傳》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角色——程靈素,她聰明第一,俠義無雙,她對胡斐的愛也最真誠、最無私。可惜的是,程靈素身形瘦小,顏色憔悴,相貌遠遠不及天生麗質的袁紫衣;最終她只能犧牲自己,成全胡斐與袁紫衣的愛情。又如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小昭、殷離、周芷若這些女角,皆是賢良淑德、重情重義的女子,甘愿為張無忌赴死。可惜的是,她們的品貌都比不上號稱“蒙古第一美女”的趙敏。盡管趙敏是朝廷的幫兇,是明教的死敵,但身為明教教主的張無忌還是拋棄了正在與他拜堂成親的新娘周芷若,不顧一切地追隨趙敏而去。此類作品宣揚重貌輕德的愛情觀,必然會對讀者產生消極影響。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崇文尚武的民族??鬃右浴傲嚒苯淌趯W生,六藝中的“禮”“樂”“書”“數”屬于文教,“射”“御”屬于武教。文德和武功,皆為治國修身之本,無須厚此薄彼。古今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都文武兼?zhèn)洹⒌滤囯p馨。但是也有不少作品表現出重武輕德的傾向,尤其以晚期和民國時期的作品為甚,如陳景韓的《刀余生傳》、陳天華的《獅子吼》等等。
這里用大家熟悉的《水滸傳》舉例。梁山好漢一百零八人,之所以被稱為“好漢”,不是因為人品,而是因為武功;就連開黑店、賣人肉包子的孫二娘也被作者算作了“好漢”?!端疂G傳》第二十八回,武松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濫殺了十幾個無辜者的性命。作家寫得興高采烈,讀者卻看得毛骨悚然。武松憑什么幫助施恩殺蔣門神?施恩和蔣門神都是收保護費的惡霸,有什么區(qū)別?可見,作家所宣揚的江湖義氣,實際上是土匪的義氣,絲毫不值得贊美。又如《水滸傳》第八回,林沖休妻,最后導致妻子慘死。林沖為什么要休妻?他休妻到底是為了妻子,還是為了自己?他到底是重情重義的好漢,還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倘若我們把林沖和王進相比,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林沖和王進都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都罪了高太尉,王進的做法是遠走高飛,不為五斗米折腰,但是林沖是怎么做的呢?他忍辱負重,休妻以求自保,希望能有一天重返京城,重做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難怪作家張恨水感嘆:王進與林沖,一個是龍,一個是蛇;一個是真英雄,一個是假好漢;簡直是天壤之別??!英雄人物是世人效仿的楷模,文學作品將道德上有明顯缺陷的人物視為“英雄好漢”,必將對讀者產生不良影響。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文學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很少有十全十美的,往往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美學理論中有一種美叫“缺陷美”,認為人物的細微缺陷,不僅不影響人物的整體美,反而會增強人物的魅力。老舍在《人物描寫》中說:“把一個人寫成天使一般,一點都看不出他是從猴子變來的,便過于騙人?!薄都t樓夢》中有一個丫鬟叫作鴛鴦,臉上有些雀斑,讀者非但不會反感,反而倍覺親切,故脂硯齋評點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滿紙‘羞花閉月’‘鶯啼燕語’,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蔽膶W作品中正面人物雖然可以有缺陷,但是需符合兩個要求:一是正面人物的缺點不可太大,只有瑕不掩瑜,才能被讀者接受;二是對正面人物道德上的瑕疵既不可無視,更不可美化,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批判。
譬如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白蛇傳》,有幾個不同的影視劇版本。20世紀60年代邵氏兄弟的電影版《白蛇傳》劇情是這樣的:許仙被發(fā)配到姑蘇,白娘子也跟隨了去,幫許仙開了個藥店;但是藥店的生意不好,白娘子便偷偷地在老百姓的水井里下毒;老百姓生了病,都去許仙的藥店里買藥,藥店的生意就火爆起來。對白娘子的這一缺德行為,作者非但不予譴責,反而贊其聰明,這便導致了觀眾的不滿。20世紀90年代,趙雅芝主演的電視連續(xù)劇《新白娘子傳奇》對相關劇情做了修改:往老百姓水井里下毒的不是白娘子,而是蛤蟆精;白娘子則是一副菩薩心腸,免費幫老百姓解毒治病。這一版本的白娘子形象大受歡迎,該劇在大陸首播時,萬人空巷,收視率高居榜首??梢姽雷栽谌诵?,任何道德上的瑕疵都逃不過讀者的眼睛。
文學的功能是多樣的,包括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教化功能雖然不是文學的唯一功能,但無疑是文學最重要的功能。傷風敗俗、誨淫誨盜的作品,其審美價值和娛樂價值愈高,其害人也愈深。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不僅表現為對善良和正義的褒揚,更表現為對邪惡和卑劣的怒斥;文學作品對反面人物的縱容,就是對道德的損害。
譬如民國作家沈從文,是一個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其作品很少有激烈的批判。沈從文的小說《丈夫》,向我們講述了一出人間悲?。耗贻p的丈夫因為生活所迫,把自己新婚的妻子送到城里當妓女。有一天,丈夫想念妻子,便進城去探望她;但妻子卻不得不當著丈夫的面接客,和“戴著粗而發(fā)亮的銀鏈”的嫖客親嘴睡覺,懦弱的丈夫只能躲在一旁抽悶煙。對于這樣違背人倫的悲劇,作家非但沒有激烈的批判,反而表示可以理解,作家如是評論:“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不急于生養(yǎng)孩子的婦人,到了城市,能夠每月把從城市里兩個晚上所得的錢,送給那留在鄉(xiāng)下誠實耐勞、種田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過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許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媳婦以后,把她送出來,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種地,安分過日子,也竟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弊骷疫@樣波瀾不驚的態(tài)度實在令人驚訝。又如沈從文的另一篇小說《雪晴》,寫一個寡婦因為堅決要改嫁,被族人拴在石磨上,沉入水塘中虐殺;字里行間只有淡淡的哀愁,沒有激烈的批判,難怪有學者認為:“沈從文缺少像果戈理、魯迅、曹禺那種強烈的道德感……缺少由于強烈的道德感所激發(fā)的激情,而這正是魯迅、曹禺,也是19 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那里經常表現得異常突出的?!雹?/p>
古人認為:文如其人,人雅則文亦雅,人俗則文亦俗。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必有偉大高尚之人格,才有偉大高尚之文章。屈原、杜甫等人因為其人格高尚,所以其文章也光芒萬丈。古人談作文之法,首推養(yǎng)“氣”。所謂“氣”者,是指純正充沛的仁義道德。韓愈說:“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钡赖率潜荆恼率悄?;道德是源,文章是流;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胸有浩然正氣,文章便自然天成。
品行不端的文人,其作品的思想內容往往有問題。譬如安徽作家劉永彪,性情殘暴,好勇斗狠,好色嗜賭。三十多歲時,劉永彪為了搞錢,流竄到浙江作案,殘害了四條人命。劉永彪的作品大多數惡俗不堪,無非是寫一個農村青年,天資聰慧,勤奮好學,被某個富婆或豪門千金看中,從此命運改變,飛黃騰達。他還寫過一篇小說《身背數條人命的美女作家》,但因內容過于血腥,連他自己都寫不下去了。又如唐代的元稹,原本是一個登徒浪子,他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段艷遇,創(chuàng)作了小說《鶯鶯傳》,作品中的張生對崔鶯鶯“始亂之,終棄之”,作者不僅不譴責張生,反而污蔑崔鶯鶯是“尤物”。元稹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千百年來遭到讀者的詬病。
作家是社會的良心。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作家,莫不以筆為武器,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美國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號召廢除黑奴制度,由此引發(fā)了一場解放黑奴的戰(zhàn)爭。斯托夫人因此而遭到了奴隸制度支持者的嚴厲批評,甚至還遭到了死亡威脅,但她毫不妥協,次年又發(fā)表《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一書,與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中國的文人,更是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戲曲家高明《琵琶記》的開場詞宣稱:“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彼研麚P忠孝節(jié)義看成了文學的第一要務,因為在他看來,道德是維護社會和諧的根基。
隨著文學消費的商品化,文學的教化功能被逐漸解構,作家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日趨淡薄。譬如俄國作家蒲寧的短篇小說《烏鴉》,寫一對父子因為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仆爭風吃醋,父親不擇手段地將兒子趕出了家門,將女仆占為己有,兒子滿懷憤怒,罵父親是丑陋的烏鴉。著名作家孫犁讀了這篇小說,深感不滿,認為作品的內容傷風敗俗,讀之令人反胃。又如張欣的小說《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這樣描寫一個妓女:“一個女人的側影吸引了他的視線,黑絲絨旗袍高高的領子作襯,上面搖晃著一只黑瑪瑙鑲鉆石的耳環(huán),這個女人獨坐一隅,正在吸煙,姿勢毫不做作卻相當優(yōu)美,目光是恰到好處地虛無縹緲?!弊髌穼u淫嫖娼的行為如此美化,實在令人吃驚。正如匈牙利文藝批評家盧卡契所言:“在這種土地上生長了紀德的虛無主義,《地糧》的道德:‘行動,毋需斷定你所做的是好的還是壞的;去愛,毋需不安,不管你愛的是美好的還是丑惡的?!@樣愛就變成了赤裸裸的情欲,情欲就變成了純粹的性欲,而最終這種性欲甚至墮落為一種地道的生殖器崇拜。”③
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作家往往充當了一個全知全能的敘事者,并且會不時地跳出來,對作品中的人物或者事件進行道德上的評判。譬如馮夢龍《喻世明言》的第一篇《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作家開頭先用一首五言詩對世上的男子進行道德上的說教:“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婦,人不淫我妻?!苯Y尾又以一首七言詩對天下的女子進行道德勸誡:“恩愛夫妻雖到頭,妻還作妾亦堪羞。殃祥果報無虛謬,咫尺青天莫遠求?!?/p>
到了19世紀,西方文學界開始反對作家直接跳出來進行道德說教。譬如1875年法國小說家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說:“說到我對于藝術的理想,我以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里面暴露自己,就像上帝不該在自然界暴露一樣?!备前菡J為,作家應該盡量在作品中隱蔽自己的見解,如果作家直接發(fā)表意見,直接給人物貼上“好人”或者“壞人”的標簽,必然會侵犯讀者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當然,作家隱蔽見解,不等于沒有見解。作家可以通過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的描寫,通過情節(jié)的安排,隱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態(tài)度。譬如福樓拜的學生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寫女主角的一夜狂歡,換來了十年苦役,雖然作者沒有直接對女主角進行道德上的審判,但卻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隱蔽地表達了對資產階級女性虛榮心的強烈諷刺。
這種福樓拜式的創(chuàng)作理念直接開啟了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他們要求作家只能做生活的記錄員,作家必須像攝像機和錄音機一樣地工作,而不能對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出自己的評判。這種自然主義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消極影響,以至于很多文學作品中,由于作家在道德的審判席上缺席,導致讀者陷入迷惘。難怪法國作家喬治·桑對自然主義激烈反對,她在給福樓拜的信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把本人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的意見隱藏起來,因而讓讀者對人物應有的意見陷入迷離悵惘,等于甘愿不要人了解,這樣一來,讀者只好丟開你了?!逼┤绶椒降男≌f《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小說的主人公黃蘇子有雙重面孔:白天是光鮮亮麗的白領佳人,晚上卻去污穢不堪的場所賣淫。由于作家隱蔽了自己的見解,對黃蘇子的形象沒有進行道德上的審判,導致不少讀者對黃蘇子的形象產生誤讀,甚至有評論者對黃蘇子的這種行為甚為贊賞,認為她是一名真正的斗士,她在用生命為代價,勇敢地對抗男權社會的壓迫。這樣的誤讀實在離譜: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何來的男權社會?何來的壓迫?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當前學術界對文學本質的主流看法。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就應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道德傾向。如果作家抱著自然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退化成為現實生活的冷眼旁觀者,不再參與對假、丑、惡的偉大斗爭,終將被這個時代拋棄。
注釋:
①王東亮、王晨陽:《批評的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88頁。
②陳涌:《陳涌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4頁。
③盧卡契:《盧卡契文學論文集》(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 4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