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隆 袁明逸
為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方針,2019 年在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修訂組啟動,正式對2011 年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修訂,2022 年以物理核心素養(yǎng)為教育理念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fā)布。
新版物理課標在繼承、完善三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課程目標,凸顯了物理課程的學科價值與育人功能。以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新課標特別新增了“跨學科實踐”一級主題,分成“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物理學與工程實踐”“物理學與社會發(fā)展”三個二級主題,從低碳生活、健康生活、動手實踐及社會熱點等方面提出跨學科實踐的內容要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其具有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鐚W科實踐強調的是學生應當有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體力學家龐加萊說:“普遍和諧是眾美之源?!备鱾€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是一堵高墻不可逾越。在初中物理跨學科課堂實踐中,師生應大膽選擇、挖掘素材并加以創(chuàng)作。多方面的學科嘗試體驗為跨學科實踐的開展提供了經驗與示范,也為跨學科實踐案例庫的建設添磚加瓦。
在物理跨學科實踐課堂教學開展之前,不同學科的教師間開展了有效合作,備課期間充分探討、辨析、融合、深化教學內容,專業(yè)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適恰性得到保障。這些跨學科課堂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選擇單人或兩人授課形式,使得內容呈現各具特點與優(yōu)勢。當然,多人授課模式不是跨學科實踐的唯一選擇,欲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需要考量諸多影響因素,如授課過程中是多人交替演繹還是同時演繹,學生對課堂形態(tài)關注是否會超過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跨學科是成了多學科的組合還是真正體現不同學科的融合,所選擇的授課內容是增加了教師備課負擔還是真正為學生的素養(yǎng)培育起到提升作用等。
物理跨學科實踐的開展不局限于教室或實驗室,也可以是勞技室、音樂房、操場、校史館,甚至是教室外的走廊。教師應以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學生進行思維、情感、行動上的碰撞,鼓勵興趣學習,提升跨學科實踐課堂內容的生成性。這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有利于開拓更廣闊的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環(huán)境。
物理跨學科實踐主題既有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也有體現新知識的建構,要處理好知識建構與知識應用的關系。既要關注學生解釋、預測、操作等能力的表現,也要關注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深化,以及對其他概念的綜合了解??鐚W科實踐既可與其他主題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也可以穿插在其他主題中獨立開展,使跨學科實踐成為物理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體現教學設計特色的同時確保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重視跨學科內容的滲透。
加強教師協(xié)同教學能力,構建教師教育共同體,是推進跨學科實踐教學行之有效的途徑。跨學科實踐的出現打破了學科壁壘,也沖破了學科割據。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與共促共進需要教師間的團結合作。教師共同體的建設是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全人而做準備,幫助學生在更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立足,也為更為豐富的課程建設助力,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育人模式的優(yōu)化。
初中物理跨學科實踐是一類以共生進化為內核,以跨學科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特征,圍繞生產、生活情境,使學生發(fā)現并形成真實復雜問題需求,通過研究、設計、制作等實踐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學習活動,其開展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鐚W科教學的評價改革,還要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線,在開展過程中因情施策。
跨學科實踐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發(fā)現,從物理學科出發(fā)的跨學科實踐存在操作程序模糊不清的情況,教師很難突破原有的授課模式,也很容易在跨學科實踐教學中被條條框框束縛??鐚W科實踐是一種以本學科為圓心向外延拓的教學,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半p減”背景下的跨學科實踐必須堅守學科本位,把控教學內容的寬度、深度和難度。教師不能隨意疊加知識,而應該充分吸收知識,在物理跨學科實踐中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