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露
單元視閾下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初探
楊晨露
(蕭山區(qū)靖江第二小學,浙江杭州311223)
統(tǒng)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都非常明確,每篇課文都是為落實語文要素服務的。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條主線,找準每篇課文在落實語文要素上的著眼點和力度,進行梯度教學。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為例,分成“認識、理解、提煉、運用”四個梯度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單元教學;單元語文要素;梯度教學
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在每個單元的篇章頁上便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主要包括閱讀和表達這兩方面。筆者借助統(tǒng)編本第六單元的教學實踐,對同一語文要素在同一單元不同課文中的梯度教學進行了研究。筆者在這里主要研究的是第一個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但是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和指向表達的語文要素其實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
落實語文要素,首先得理清它在所有教材中的位置,只有明白它與前后類似語文要素的聯(lián)系,理清體系之間的承接關系,在教學中才不會有偏差。筆者整理了一至六年級中指向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語文要素: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情寫清楚的”;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復述故事”。
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四年級上冊“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五年級上冊“根據(jù)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nèi)容要點”;六年級上冊“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六年級上冊“借助相關資料,理清課文主要內(nèi)容”。
從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知道“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是為下一步“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做的鋪墊。而這兩個語文要素又是日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的先行曲。從“理解一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到“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一個起點,對于主要內(nèi)容的概念從這里確立。
本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古詩三首》《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再加上一個習作訓練《這兒真美》和一個語文園地。根據(jù)篇章頁的提示,可以確定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祖國河山”,語文要素中指向閱讀的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指向表達的是“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古詩三首》因文體的特殊性,根本沒有段落,所以“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個語文要素也就無法在這篇課文里體現(xiàn)了。其它課文語文要素的體現(xiàn)主要在這幾方面:
課文一:《富饒的西沙群島》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落實這個語文要素的第一篇課文,最直接的呈現(xiàn)就是第5自然段。在第5自然段的旁邊有個泡泡提示語,“我發(fā)現(xiàn)這段話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边@是本單元語文要素的第一次出場。
課文二:《海濱小城》
在《海濱小城》這一課中,課后習題的第二題“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直接指向了語文要素。這篇課文的第4、5、6自然段,都是圍繞自然段開頭的一句話寫的,分別是“小城里每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小城的公園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
課文三:《美麗的小興安嶺》
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中,每個自然段沒有明確的關鍵語句。課后習題中也沒有直接指向這個語文要素。只在選做題“你的家鄉(xiāng)哪個季節(jié)最美?為什么?寫一段話和同學交流”中有語文要素的體現(xiàn)。
習作:《這兒真美》
在習作《這兒真美》中,要求“寫的時候,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
語文園地:
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中也有體現(xiàn),有的時候,一段話的開頭就表達了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內(nèi)容都是圍繞開頭這句話寫的。這樣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話的末尾或中間。找到這樣的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學生們習作的時候也可以學著這樣寫?!霸~句段運用”中要求是這樣的: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從以上的梳理中可見,整個單元中的這些地方都涉及“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個語文要素的落實。
統(tǒng)編本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是一個整體,從導語到課文,從課文到習作,從習作到交流平臺。導語點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課文則貫穿了方法指導,指導落實語文要素;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梳理總結,進一步提煉方法;習作和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則是實踐運用。因此,要在這種統(tǒng)一性、整體性、遞進方式中切實落實語文要素,落實課程目標。
統(tǒng)編本教材的課后習題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從課后習題中教師可以把握一節(jié)課的重點。本單元中《富饒的西沙群島》課后習題沒有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逗I小城》中明確出現(xiàn)讓學生找文章中能幫助他們理解一段話意思的句子?!睹利惖男∨d安嶺》則讓學生寫一段話,顯然需要用上前面所學的“關鍵語句統(tǒng)領一段話”的方式。習作訓練《這兒真美》則是完全讓學生用上“總分”的構段方式寫一篇文章了。課后習題中,先要學生找,接著學生要會說、會寫,從中可以看出對于這個語文要素的落實,是層層遞進的。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認識,在本單元中,筆者緊抓“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條線,用梯度上升的方式,采取“認識—理解—提煉—運用”的策略展開教學。
作為落實語文要素的第一篇課文,在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關鍵語句,對“一段話中其他句子都是圍繞關鍵語句寫的”有個初步的印象。
1.篇章頁上明要素。前面提到《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本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第一篇課文。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讀讀這個單元的篇章頁。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有個直接的認識,即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是關于哪方面的,他們有個一個心理預期,同時明確了學習目標。
2.情境創(chuàng)設助認知。《富饒的西沙群島》主要從“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這兩方面介紹西沙群島。第2自然段描寫了美麗的海水,第3、4自然段介紹了海底的物產(chǎn),第5自然段介紹了海島上的鳥。根據(jù)泡泡提示語,學生們可以得知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訓練點在第5自然段。因是第一次接觸到“關鍵語句”,筆者采用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關鍵語句的作用。用“總司令”指代“關鍵語句”,用“小兵”指代圍繞“關鍵語句”寫的其他句子?!靶”甭犆凇翱偹玖睢?,圍著“總司令”轉,從而明白“關鍵語句”的作用。
教學片斷:
1.自由讀讀第5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根據(jù)學生回答,梳理得出:鳥的種類多、鳥蛋多、鳥糞厚。
3.那作者寫這些都是為了說明什么?(西沙群島鳥很多)
4.用這個自然段中的一句話概括,就是——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
5.原來作者寫“鳥的種類多”“鳥蛋多”“鳥糞厚”,都是在說“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也就是說,后面三句話是圍繞第一句話寫的。它就像“總司令”,后面的三句話就是“小兵”,“小兵”要聽“總司令”的命令,圍著它轉。
3.多種朗讀提印象。在明白關鍵語句和后面句子之間的關系后,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例如教師讀表示“總司令”的句子,3個學生讀讀“小兵”的句子。在朗讀中,進一步領會關鍵語句和其他句子之間的關系。
在上一篇課文中,學生對“關鍵語句”這個“總司令”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知。但是也僅僅是知道而已,還需要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加深理解。
1.復習舊知引新知。《海濱小城》的關鍵語句體現(xiàn)在第4、5、6自然段。在課后習題中明確地提出要讓學生找“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意思的句子”。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過程。先按照前一課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習第4自然段,再一次復現(xiàn)“總司令”和“小兵”,幫助學生加深對“關鍵語句”和“總分”構段方式的理解。
2.支架創(chuàng)設促理解?!逗I小城》第5、6自然段的關鍵語句非常明顯,構段方式也與第四自然段是一模一樣的。前面教師扶學第四自然段,已經(jīng)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支架。這里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仿照學習第四自然段的模式,自主學習第5、6自然段。
教學片斷:
1.模仿第四段的學習,自主學習五六段,默讀課文,找出關鍵語句“波浪線”畫出來,詞句“==”畫出來。
2.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單
我發(fā)現(xiàn)這一段的關鍵語句是________,這句話幫助我理解了整段話的意思,有________的特點。
我閱讀了第_____段,最喜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從________我感受到________。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圍繞“美麗的大花園”和“巨大的寶庫”這兩個特點展開對小興安嶺的描寫。也就是說,整篇課文是圍繞最后一個自然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寫的。顯然,這段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但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中,需要學生掌握的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關注點在一段話,而不是像這樣的整篇課文。所以教師要關注的,仍然是每個自然段中的關鍵語句。
1.結合語段試提煉。這篇課文不像前面兩篇課文有明顯的關鍵語句,那又該如何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具體分析文本發(fā)現(xiàn),文章的第2、3、4、5自然段,粗略看上去沒有一個關鍵語句,但是其實都是緊緊圍繞一個意思在寫的。例如第2自然段,作者寫了春天小興安嶺的樹木、小溪、小鹿,“樹木抽出枝條,小溪潺潺流動,小鹿散步喝水”都是為了凸顯小興安嶺春天的生機勃勃。引導學生理解這三處景物展現(xiàn)出來的都是小興安嶺春天的生機勃勃。用加關鍵語句的方法鞏固前面所學。但直接加關鍵語句,有點難度。
2.結合習題再提煉。在《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后習題中有一道選做題“你的家鄉(xiāng)哪個季節(jié)最美?為什么?寫一段話和同學交流。”在前面學習課文時,已經(jīng)明確每個自然段都是圍繞一個意思寫的,而且每個自然段都抓住了那個季節(jié)小興安嶺非常有特點的景物。學生通過這個小練筆將學到的框架結構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是從理解到運用的一個體現(xiàn)。
3.交流平臺總結方法。交流平臺再一次將前面所學的進行總結,主要包括:回顧本單元的課文,明確什么是段落的關鍵語句;了解關鍵語句和本段落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找到并掌握關鍵語句出現(xiàn)的地方及作用;提煉出“圍繞關鍵語句寫一段話”的寫法,為本單元習作做準備。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借助微課,如“前幾節(jié)課,我們領略了西沙群島、海濱小城、小興安嶺的美,作者在介紹時運用了關鍵語句,幫助我們理解了一段話的意思。其實關鍵語句的位置并不唯一,不僅出現(xiàn)在開頭,還有可能出現(xiàn)在中間和末尾,你能挑戰(zhàn)一下,尋找視頻中的關鍵語句嗎?”
第6課《秋天的雨》,關鍵語句在段的末尾?!袄嫦阆愕?,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秋天的雨,藏著這么多好聞的氣味?!钡?5課《搭船的鳥》,關鍵語句在段的中間?!昂髞碛晖A恕N铱匆娨恢徊噬男▲B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啊!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钡?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關鍵語句在段的開頭。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拓寬學生對關鍵語句的認知,也為接下去的習作做好了鋪墊。
經(jīng)過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刻的認知。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也已經(jīng)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寫一段話。由點及面,由段到章,在習作訓練中,學生就可以將前面所學的方法都運用起來了。閱讀與表達相輔相成,筆者認為本單元中的這兩個語文要素也是互相成就的。只有在閱讀中明白學會了“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才能在習作中將其運用起來。同樣的,在習作中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表達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當根據(jù)學生當時的學情適當?shù)卣{(diào)整,根據(jù)學生當時的學習情況,如果在前一課中方法掌握不夠,那么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再加以指導,適時采用思維導圖和搭建支架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語文學習不是單一的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文本的個性化規(guī)定了教學的個性化。教學中,教師的確需要關注到單元語文要素,但是每篇課文的教學中,不僅僅只有單元語文要素這個主要目標,還要關注到每篇課文的個性目標。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將單元語文要素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其他目標齊頭并進。
總之,單元語文要素不是靠一篇課文的學習就能落實的。這是一個逐層遞進的過程,每篇課文,每個單元內(nèi)容,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前一篇課文是后一篇課文的鋪墊,后面課文是前面課文的總結。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提煉,從提煉到運用,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語文要素這條主線,梯度教學。
[1] 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2):7.
G622
A
1002-7661(2022)27-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