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明
新課改視域下初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實踐——以《五四運動》一課為例
陸敏明
(啟東市陳兆民中學,江蘇啟東226200)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非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認同、歷史理解、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等方面。因此,教師要重視實踐教學中的史料實證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建立起問題意識,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豐富教學形式等,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新課改;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史料實證;五四運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要逐步地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嘗試著探究問題的答案,通過收集豐富的資料、掌握證據(jù)、進行獨立的思考,開展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和評價,不斷進行歷史的反思,從中總結出深刻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史料開展有價值的實證教學,從而高效完成初中的歷史教學任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大問題。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是史料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別和分析,并運用真實性較高的歷史資料努力重現(xiàn)真實歷史的方法和態(tài)度。眾所周知,歷史具有不可逆性,學生要想認知到真實的歷史狀況,只有通過現(xiàn)存的歷史資料。要想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一定要重視史料的搜集、整合、辨析,不斷地去偽存真,從而獲得真實的歷史認知。這就是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
史料教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歷史教學的一種必要手段,而史料教學中史料的來源和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關鍵。為了史料的正確性以及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考慮從原始史料、故事材料和文學材料中遴選相關的歷史素材。此外,史料教學還能夠起到有利于形成“有意義學習”、提高閱讀能力、有效應對試題等積極作用,使得史料教學的重要價值更加凸顯出來。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中對史料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其也是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也就是說,學生需要能夠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jù)解釋歷史的重要價值;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對歷史的理解能力,能夠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學生能夠逐步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在探尋歷史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搜集資料掌握相關的證據(jù)、進行獨立的思考,逐步形成對歷史事物的分析和評價,并能夠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史料教學,最關鍵的一點是,要立足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史料資源。在教材中,除了具有正文的教學內(nèi)容,還設置了一些“導言”“插圖”“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學習的板塊。這些板塊內(nèi)容對正文的學習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有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有的板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的板塊知識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思考等。重視教材板塊中的學習是史料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史料實證開展的重要基礎。就拿“材料研讀”板塊來說,該板塊主要選取了一些名家的相關論述,或者是史學名著等內(nèi)容。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閱讀,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知識,同時也拓展了自己對史實了解的視野。這部分史料是史料教學的重要來源,很多史料還需要學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益的。
教師備課過程中,要深刻地認知到史料教學的重要價值,要針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問題的設置,或者對不同特點的史料進行科學性、靈活性地運用。這些材料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起到的是輔助教學作用,但實際發(fā)揮的作用卻遠不止于此,因其還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理解和史證的過程中,要逐步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引領學生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正確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等。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史料實證教學,也就是要搜集可信度較高的史料,并提取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判斷其真?zhèn)魏蛢r值,盡量重現(xiàn)歷史,吸取其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由此可見,史料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jù)和基礎,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工具。依照歷史研究的流程,史料的解讀與運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確定任務、搜集史料、解讀史料、價值判斷和運用史料。在初中實踐教學中,在確定了具體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就要開始搜集史料,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考試內(nèi)容入手,圍繞具體的教學主題搜集一些原始的、未經(jīng)修飾或者改動的史料,也可以是一些典型性的史料,盡量體現(xiàn)史料的多元化特點。如果收集到的史料與教材觀點是貼合的,那么教師就可以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而一旦發(fā)現(xiàn)史料的教學觀點與教材教學內(nèi)容存在差異,那么教師就可以果斷地放棄這樣的史料。
初中歷史教學中,當歷史教師完成了史料的搜集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史料的課堂解讀,需要依據(jù)不同的史料運用不同的解讀方法,保證學生能夠全面地、深刻地獲取歷史信息,進而在篩選與研究對象關聯(lián)性和價值有無、價值大小的問題上能夠真正地去掉虛假的信息而獲得真實的歷史真相。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史料設置問題串的方式實踐。問題串就是一口氣設置出幾個相關的問題,其目的就是引領學生支起思考、分析、探究史料的架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料內(nèi)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嚴格遵循層次性、目的性、適宜性等原則,接受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保持問題難度的適宜性,保證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及探究,達到認知、了解某一史實以及建構知識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史料實證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學生的深度學習。所謂的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探究式學習,促進知識和元認知發(fā)展的深度學習方式。在深度學習中非常注重學生在探索中、反思中以及創(chuàng)造中的積極性,并非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這一點與史料實證教學是非常貼合的,同時也與史料價值的判斷過程是相統(tǒng)一的。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深度學習的環(huán)境。例如,教師向?qū)W生提供有探究價值的史料,并將事先設置好的問題串提供給學生,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針對教師給出的關聯(lián)性較強的問題串,學生首先要依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通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分析和加工史料,探尋出真實的歷史狀況,形成對歷史敘述的批判性認知,并逐漸形成歷史的思維,運用研究歷史的方法看待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離不開一些題目的練習,通過一些練習題目的考查,可以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史料實證思維的培養(yǎng)狀況,同時也可以檢測出學生運用史料能力的高低。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史料實證思維和史料的運用能力,可以采用兩種訓練方法,即提供結論讓學生用史料證明和提供史料讓學生得出結論。經(jīng)過大量的史料分析題目練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地感知歷史人物,體會他們面臨的困境、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對局勢發(fā)展的認知等,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刻地揣摩歷史人物,驗證他們歷史行為的合理性,從中進行科學地反思,獲得價值取向和成敗的核心因素,對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上,史料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而不是單一的形式。在史料教學中,長期以來存在一種“一切皆史”的觀念,就是說一切的材料都可以作為研究該材料的制作者(或是使用者)的史料。換句話說,就是強調(diào)史料必須有針對某一特定歷史事實的性質(zhì),凸顯出了史料實證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就事論事。在初中歷史教學階段,史料的常見形式有文字史料、補充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圖片史料可以是漫畫、廣告,也可以是文物實拍照片的形式;視頻史料既可以是影視片、紀錄片的節(jié)選,也可以是當時年代的老舊影像資料等,同時也可以是教師自制的短視頻、微動畫等形式;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可以自制出一些相關的道具模型等,或者是將學生引領到戶外開展研學旅行等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教育事業(yè)的關聯(lián)性越來越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也將多媒體教學形式運用到了實踐教學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中,很多教師將教學中的難點內(nèi)容、重點內(nèi)容以及一些需要反復強調(diào)的教學內(nèi)容以多種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不僅形式多樣,而且更加直觀而生動。這樣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成功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有效地提升了歷史史料實證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不僅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有效地調(diào)動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強大驅(qū)動力,展現(xiàn)出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巨大優(yōu)勢,促使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極大提升。
材料1.“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
材料2.北京大學發(fā)行雜志多種,專以提供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fā)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條陳》
材料3.自北京大學發(fā)動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yè)之預備。于是蓬蓬勃勃,發(fā)抒言論。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應時而出,社會遂蒙絕大影響。雖以頑劣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彌漫全國。人皆激發(fā)天良,誓死為國家愛國之運動。
——摘自孫中山1920年1月的《關于五四運動》
材料4.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于學生參加的五四運動的大事爆發(fā)了,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運動?!拔逅倪\動”以來中國青年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先鋒作用,但是光靠這個方面是不夠的,光靠它是不能打敗敵人的,因為還不是主力軍。主力軍是誰呢?就是工農(nóng)群眾。
中國的知識青年和學生們,一定要到工農(nóng)群眾中去,把他們動員起來,沒有工農(nóng)這個主力軍,單靠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這支隊伍,要達到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
材料1說明了五四運動時社會各界的反應,材料2說的是北洋政府針對五四運動的看法。材料3講了五四運動中熱血青年革命的決心。材料4表明,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要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等團結起來。
問題串1——問題A:這個材料指的五四運動中的什么事情?問題B:這個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問題C:“曹、章、陸”具體指哪三個人?
問題串2——問題A:此材料中“偽說”“此次罷學風潮”指的是什么?問題B:材料中“近因”“遠因”分別指的是什么?
問題串3——問題A:孫中山的看法是什么?問題B:其看法是否正確?
問題串4——問題A:毛澤東的看法是什么?問題B:其與孫中山的看法有何異同點?
針對史料和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逐步的探討。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針對特定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全面地分析和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fā)揮自己的引領作用,適當?shù)貜恼?、?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全面整合和梳理,總結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深層次原因,并概括出五四運動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巨大影響和社會價值,促使學生逐漸培養(yǎng)出歷史思維能力,推動他們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提高。
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史料的搜集,再依據(jù)教學所需進行問題串的設置,最后圍繞問題串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史料的分析和驗證與歷史課堂教學的真正融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王樹威,王福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1):56-57.
[2] 霍桂香.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史料實證的歷史教學實踐——以“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J].教育觀察,2019,8(25):23+25.
K871.62
A
1002-7661(2022)27-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