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堯 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四川綿陽 621010)
澳大利亞著名漢學(xué)家寇志明是魯迅研究專家,早在研究生期間,他就對魯迅的舊體詩興趣頗深,并將其作為畢業(yè)論文的選題[1]。該論文后來幾經(jīng)修改,最終于1996 年付梓出版,名為《詩人魯迅:關(guān)于其舊體詩的研究》(以下簡稱為《詩人魯迅》)。其中,寇志明不僅對魯迅的生平進(jìn)行了簡介,還英譯并注釋了魯迅現(xiàn)存的64 首舊體詩,“他(寇志明)試圖通過他(魯迅)那些引經(jīng)據(jù)典的舊體詩,來理解魯迅內(nèi)心的想法,通過其中大量的典故探究,捕捉魯迅的思想軌跡”[2]。然而,正是這些晦澀的典故和傳統(tǒng)的詩詞格律,使得魯迅的舊體詩翻譯具有一定困難性,加之魯迅生前并不重視發(fā)表自己的舊體詩以及新中國成立后舊體詩不被倡導(dǎo),最終導(dǎo)致國內(nèi)外長期以來對其舊體詩翻譯研究的關(guān)注度不高[3]。以往關(guān)于魯迅舊體詩的翻譯研究,學(xué)者們主要集中于詩歌本身的翻譯:楊憲益的《魯迅選集》、戴乃迭的《魯迅作品選》、左丹的《魯迅詩歌英譯初探》、吳鈞陶的《魯迅詩選》、詹納爾的《魯迅詩選》、黃渠新的《魯迅詩歌》和陳穎的《魯迅詩全譯》;翻譯傳播:吳鈞的《魯迅詩歌翻譯傳播研究》;譯文比較:北塔的《述論魯迅詩歌之英文翻譯》、蔣穎的《社會符號學(xué)視角下魯迅舊體詩英譯研究》等。而學(xué)界對其中典故的研究較少,且只關(guān)注典故的隱喻處理,如黃瓊英的《魯迅<自題小像>中典故英譯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評析》和吳鈞的《論魯迅詩歌英譯與世界傳播》,對于翻譯策略的研究不夠。翻譯策略指的是翻譯過程中的思路、途徑、方式和程序。它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貫穿整個翻譯過程,并對后者有較強的解釋力,有利于有效認(rèn)識翻譯實踐與主體[4]。因此,本文擬以漢語古詩英譯策略為理論基礎(chǔ),試圖探究寇志明在翻譯魯迅舊體詩中典故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以豐富魯迅詩歌的英譯研究。
寇志明曾言,《詩人魯迅》的目標(biāo)讀者是“西方世界中研究中國文學(xué)的學(xué)者”,包括專家學(xué)者、大學(xué)生和一般英文讀者[5]。而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正是一套適用于目的語文本的翻譯策略系統(tǒng)。它主要關(guān)注源語文本的基本信息、修辭方法、風(fēng)格特點、思想主題以及文化內(nèi)涵等,并使之與目的語相匹配,從而達(dá)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是在“社會文化語境”和“翻譯目的、讀者對象等”兩大因素的推動和制約下,從更為寬廣的范圍討論漢語古詩“譯與不譯”“譯什么”以及“如何譯”的問題。它們最終也影響了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中各種策略和具體方法的選擇,使得后者形成了三個明顯的層次——最高層是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其次是四種分策略,最下一層是具體的翻譯方法[6]。這三個不同的層次又構(gòu)成一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有機整體,在兩大因素的影響下,以一種系統(tǒng)性地、整體性地以及動態(tài)性地方式指導(dǎo)漢語古詩的翻譯實踐。
由于漢語古詩相比于其它文學(xué)體裁,具有較為顯著的特點,如結(jié)構(gòu)整齊、語言簡潔、意蘊豐富、韻味悠長等[7]。漢語古詩翻譯策略體系便根據(jù)這些特點,從古詩英譯的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出發(fā),提出四大策略——譯詩語言的易化策略、譯詩形式的多樣化策略、譯詩詞語的轉(zhuǎn)換策略以及附翻譯擴(kuò)展策略[8],四種策略間具有層次性和相關(guān)性的特點。同時,每種翻譯策略下又包含多種具體的翻譯方法。具體而言,譯詩語言的易化策略是指,在翻譯漢語古詩的過程中,為了化解古代語言與現(xiàn)代讀者的矛盾,譯者在規(guī)避原文歷史性的基礎(chǔ)上,以目的語讀者容易理解的英語來進(jìn)行移譯的翻譯策略;譯詩形式的多樣化策略是指譯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傳達(dá)(或不傳達(dá))漢語古詩的體裁和韻律,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xiàn)出譯文的翻譯策略;譯詩詞語的轉(zhuǎn)換策略是指以各種方式將漢語古詩古舊名物及典故等轉(zhuǎn)換為更簡略、更清楚的詞語,從而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的翻譯策略[9];附翻譯擴(kuò)展策略則指的是譯者按照社會文化需求、目標(biāo)對象、出版要求等,通過自譯、釋義、賞析、研究、考據(jù)等方式,增加除譯作外其他相關(guān)信息的翻譯策略[8]。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魯迅舊體詩中典故的英譯,故重點探討譯詩詞語的轉(zhuǎn)換策略。
典故一詞,由來已久,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當(dāng)時指的是典章制度、舊制舊歷,也指掌管禮樂制度的一種官職。而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其意義則有所不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典故解釋為“詩文等所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和詞句”[10]291?!度圃姷涔兽o典》對典故定義為:典故就是詩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前人用過的詞語,有來歷和出處的,一般分為事典和語典[11]2。凡屬作品中引用或化用史實、故事、戲曲、神話、傳說和典章名物,以及前代作品中有影響的詩、詞和文佳句,均收作典目[11]1。故此,典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事典,即引用的古典故事;二是語典,即引用的有來歷和出處的詞語。
典故的使用(即用典),在中國典籍和文論中常常出現(xiàn),是古代文人抒情、言志和諷諫的重要方式?!段男牡颀垺な骂悺吩唬骸笆骂愓撸w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秉S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將其解釋為“道古語以剴今”“取古事以托喻”。所以,典故歷來就具有借古喻今,“明理征義”的作用??苤久饕舱J(rèn)為,魯迅在那些更加“公開”的作品中沒有展現(xiàn)出來的個人懷抱,可以通過他的舊體詩及其中的古語、典故窺見一二[12]ⅸ。由此可見,典故對于詩歌意境構(gòu)建和思想情感表達(dá)具有重要性,研究魯迅舊體詩的翻譯就必須關(guān)注到其中典故的翻譯。
1.語典
據(jù)粗略統(tǒng)計,在魯迅現(xiàn)存的64 首舊體詩中,共引用典故82 處,其中語典45 處,事典37 處。語典主要援引自《楚辭》和其他古詩文,如“芰裳荇帶處仙鄉(xiāng),風(fēng)定猶聞碧玉香”[12]64中“芰裳”源于屈原《離騷》中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后一句則語出陸游《雙清堂夜賦》:“人靜魚自若,風(fēng)定荷更香?!濒斞竿ㄟ^對蓮蓬人“芰衣荇帶”的外貌裝束,“風(fēng)定猶香”的內(nèi)在神韻的描繪,贊美了其綽約的風(fēng)姿和高尚的節(jié)操;除此之外,還有對古語的引用,如“絕交阿堵兮尚剩殘書,把酒大呼兮君臨我居”[12]75中的“阿堵”典出《世說新語·規(guī)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遠(yuǎn),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遶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惫识髞砣藗兙蛯ⅰ鞍⒍挛铩弊鳛殄X的別稱,魯迅也借此表達(dá)了對金錢的蔑視和對錢奴的痛斥。
2.事典
事典則覆蓋廣泛,不僅包括具有特殊含義的人名、地名和典籍,神話、傳說、歷史事件等也均有涉及。本文根據(jù)魯迅舊體詩的特點,將其中的事典分為歷史典故和文學(xué)典故兩大類。具體如下:
(1)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通常指的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器物以及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受到時代背景、修辭風(fēng)格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影響,魯迅的舊體詩大多都是諷喻詩,因此其詩歌中歷史典故在事典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有26 處)、種類比較豐富。根據(jù)魯迅舊體詩中的引用情況,又可將其細(xì)分為物名典、地名典、人名典和故事典四類。如“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12]64中的“濂溪”就是人名典,指的是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其酷愛蓮花,著有名篇《愛蓮說》,魯迅也借此勸諫他人應(yīng)向周敦頤先生學(xué)習(xí),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文學(xué)典故
文學(xué)典故則與歷史典故相反,通常都是人們主觀臆想或構(gòu)造出來的虛擬的故事,主要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等。如《題三義塔》中的“精禽夢覺仍銜石,斗士誠堅共抗流”[12]268一句就用了“精衛(wèi)填?!钡纳裨拋肀磉_(dá)詩人對日本法西斯政權(quán)的抗拒和對世界和平的不懈追求。
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原因,與文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一直都是文學(xué)翻譯的難點,加之詞匯層面語義的易變性和中西方語言之間語言系統(tǒng)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因而在翻譯過程中,就會發(fā)生源語目的詞語義不對等的情況,同時也容易造成文化沖突和文化缺失[13]113。因此,對于典故的翻譯譯者應(yīng)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來規(guī)避此等情況,將文化詞語簡潔明晰化,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據(jù)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翻譯魯迅舊體詩中的典故時,寇志明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翻譯方法——釋譯法、換譯法、增譯法、省譯法、直譯法,以及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的混合法。
釋譯法指的是對源語文中的古舊名物和典故加以解釋或以注釋進(jìn)行說明的翻譯方法。它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文內(nèi)釋義,即譯者在文本內(nèi)部使用特殊符號對目的語讀者難以理解的詞語進(jìn)行解釋;二是文外釋義,即譯者采用尾注或腳注的方式對文中的詞語進(jìn)行進(jìn)一步的闡釋或者提供更加詳細(xì)的信息,從而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14]。因為漢語古詩中的語典來源廣泛,出處眾多,故而譯者常常采用此方法進(jìn)行翻譯。
如《祭書神文》中“絕交阿堵兮尚剩殘書,把酒大呼兮君臨我居。”[12]75的譯文如下:
“I am severing relations with that‘thing’[money],
yet will have my worn volumes still!
Lifting high my wine,in toast I cry for
Thou approachest my domicile.”[12]78
前文已經(jīng)說過,“阿堵”表面意思是“這個東西”,實際上指的是錢幣??苤久髟诖吮悴捎昧宋膬?nèi)釋義的方法,首先將“阿堵”譯為“thing”,然后通過括號注釋的方法將其解釋為“money”,既還原了詩歌的本意,又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源于文本,可謂一舉兩得。
再如《惜花四律·其一》中的“鳥啼鈴語夢常縈,閑立花陰盼嫩晴。”[12]90的譯文如下:
“The chirping of birds,the twinkling of bells
Oft intertwine in my mind as I dream;
Standing idly′ mid flowery shadows,
I long for a ray of sunlight′s gleam.”[12]91
“鈴語”說的是在唐代,宮中之人在花枝上系上鈴鐺,并以紅繩拴之,如有鳥飛來,便牽動鈴鐺將其嚇走。魯迅借此典故,充分表達(dá)了其真摯的愛花、護(hù)花、惜花之情。寇志明在翻譯該典故時,便采用了文外釋義的翻譯方法,在譯文結(jié)尾做出注釋①,指出該典故的由來以及用意,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
1.歷史典故的翻譯策略
換譯法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用現(xiàn)代常用的詞語替換原文中不易理解的古語和典故的翻譯方法,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化解語義和語用矛盾[15],還原源語文本的意義和效果,避免文化沖突,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此方法適用于歷史典故中物名典和地名典的翻譯。如《自嘲》中“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12]204的譯文如下:
“What′s to be done underill-boding stars
with such a change of luck,
Before I′d even dared rise up,
my head already struck!”[12]205
華蓋是中國天文中的星官之一,共十六星,形如傘狀,舊時人們認(rèn)為其代表孤傲、孤寂、超然的命象,而流年遇“華蓋”又逢煞就會意志消沉、精神苦悶。此句中,魯迅用“華蓋”這一典故表面上說自己流年不利,交了霉運,實則表達(dá)了對當(dāng)時國民政府統(tǒng)治下豺狼當(dāng)?shù)赖暮诎瞪鐣膽嵖???苤久髟诜g時,用“ill-boding stars”替換了原文中“華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信息有所缺失,但是這種替換不僅還原了原詩的意境,同時也使得譯文與西方的星座文化相對應(yīng),從而使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相同的文化感受。
再如《題三義塔》中“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12]268的譯文如下:
“By chance he meets a kindly heart
and leaves the fiery dwelling;
Inold Nippona lofty tomb
commemorates our starveling.”[12]269
中國古代的先民認(rèn)為東海之上有五座神山,瀛洲就是其中之一。傳說瀛洲上有千丈之高的玉石山,山中有玉醴泉,其形如酒,其味甘甜,人若飲之,便可長生不老。而詩中的“瀛洲”指的是日本,魯迅借這一有著美好寓意的中國仙山之名表達(dá)了對熱愛和平的日本友人的衷心祝福??紤]到西方讀者的文化接受程度,寇志明將“瀛洲”這一中國神話中的地理名詞替換為“old Nippon”,從而使得譯文達(dá)到了與原文相同的效果。
增譯法是指譯者在意譯的基礎(chǔ)上,通過增加文化信息,使得目的語讀者更易理解的翻譯方法。由于受到詩歌形式和韻律的限制,某些典故詞字?jǐn)?shù)較少,如若直譯就會導(dǎo)致目的語讀者無法完整接受相關(guān)的文化信息,此時便可采用增譯的策略,補全信息,避免文化信息缺失。此方法適用于歷史典故中人名典的翻譯。如《阻郁達(dá)夫移家杭州》中“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12]302的譯文如下:
“Long ago didtyrant Qianfrom this mortal world ascend,
[but today in old Hangzhou],it′s as if he′ll never go.
Wronged Prime Minister Wu Zixu,
[once the god of the tidal bore],
now drifts aimlessly with the wave,
his body to be sought no more.”[12]303
這句詩中包含了兩個人名典——“錢王”和“伍相”,前者指的是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镠,后者則指的是春秋時期吳國的相國公伍子胥。該句詩的意思是,殘酷暴戾的錢王雖已死去,但他的幽魂仍在杭州城的上空游蕩,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最終卻落得個葬身魚腹、尸骨難尋的悲慘下場。魯迅借這兩個典故暗示當(dāng)時杭州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以勸誡好友郁達(dá)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dāng)局抱有幻想。如若直接英譯他們兩人的名字,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讀者可能難以理解其用意,故此寇志明將其增譯為 “tyrant Qian” 和 “Wronged Prime Minister Wu Zixu”,盡可能補全二者的文化信息,避免文化缺失。
此外,“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詞法、語法、句子結(jié)構(gòu)、語序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16]。如在這一句當(dāng)中有“雖然……但是……”這一邏輯關(guān)系存在,但限于詩歌字?jǐn)?shù)以及漢語行文習(xí)慣,并沒有將銜接詞列出,這也是漢語語言的一大特色。然而,英語行文講究形合,若無邏輯連接詞就會導(dǎo)致語篇歧義和意象混亂??紤]到東西方語言的差異后,寇志明在翻譯此句時就增加了邏輯詞“but”,來使譯句語義更加明確,譯文更加流暢,目的語讀者更易理解。
再如《自題小像》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盵12]102的譯文如下:
“A cold star might convey men′s will,
but the Fragrant One lacks judgment still;
So I shall offer my blood up for
Xuan Yuan,our progenitor.”[12]102
“軒轅”即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黃帝,其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由此也引申為“中華民族”或“中國”。魯迅以“血薦軒轅”表達(dá)了自己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愛國之情,而寇志明在音譯“軒轅”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對其進(jìn)行解釋,增添了“our progenitor”這一文化信息,既與上一句的“for”形成押韻,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音韻美,又在內(nèi)容上完善了詩歌意境的建構(gòu),可謂一舉兩得。
省譯法與增譯法相對,是指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為避免目的語讀者因文化沖突造成的誤讀而故意將其部分省去不譯的翻譯方法。此方法適用于歷史典故中故事典的翻譯。如《無題·大野多鉤棘》中“下土唯秦醉,中流輟越吟?!盵12]158的譯文如下:
“This lower world fell to Qin,
all of Heaven′s caprice,
And now amidst the torrent′s course
our boldYue songscease.”[12]159
其中“秦醉”典出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盵17]158據(jù)傳當(dāng)年秦穆公受邀與天帝一同飲酒,天帝喝醉了,朦朧之中便將秦境之地賜給了穆公,后人便以“秦醉”謂僥幸取得政權(quán)。魯迅借此典故暗指國民政府竊取了中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越吟”是源于戰(zhàn)國時的越人莊易。當(dāng)時他在楚國為官,然而生病時還吟唱越國的歌,以示其不忘故鄉(xiāng)之情。該句暗指蔣介石在北伐的中途就公開背叛了革命??紤]到文化的差異性,寇志明在翻譯時,僅僅譯出了典故的比喻意義,省去了典故的主人公,便于目的語讀者直觀理解。
再如《自嘲》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盵12]204的譯文如下:
“A worn-out hat to cover my face,
I cross the busy market place;
In a leaky boat loaded with wine,
′mid torrent float as though supine.”[12]205
“漏船載酒”典出《晉書·畢卓傳》:“得酒滿數(shù)百斛……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盵18]1404魯迅在此寓莊于諧,用該典故表達(dá)了即使自己身處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卻仍然懷有臨危不懼、激流勇進(jìn)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苤久髟诜g該句時同樣采用了省譯法,只翻譯出了目的語讀者所能理解的該典故的意思,即“In a leaky boat loaded with wine”,而省去了典故的主人公“畢卓”,以避免讀者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理解障礙。
2.文學(xué)典故的翻譯策略
混合法指的是在翻譯實踐中,為了進(jìn)一步縮小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達(dá)到更好的翻譯效果,譯者采用兩種或多種翻譯方法相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在具體的英譯過程中,由于文學(xué)典故往往內(nèi)涵豐富、意蘊深邃,單一的翻譯法難以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同樣的閱讀感受,譯者便常常采用混合法。
如《庚子送灶即事》中“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12]69的譯文如下:
“Our household,of every last thing depleted,
Still more thana yellow lambhas been deleted!”[12]69
“黃羊”典出《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月晨炊而灶神形現(xiàn),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臘月祀灶,而薦黃羊焉?!盵18]903魯迅借此反映了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村家庭普遍貧窮、家徒四壁的現(xiàn)狀,揭示出封建迷信(祭神)對勞動人民的危害,以及自己對那些家庭破產(chǎn)的勞動人民的同情??苤久髟诜g時采用了直譯法加釋譯法相結(jié)合的翻譯方法。首先在譯文中將其直譯為“a yellow lamb”,又在文外加以注釋②,并解釋了該典故的出處。
再如《贈人二首·其二》中“秦女端容理玉箏,梁塵踴躍夜風(fēng)輕。”[12]285的譯文如下:
“Bya Shaanxi girlof dignified face,
an ornamented zither played;
Rafter dust undulating in cadence...
the night wind,by music allayed.”[12]285
該句中的“秦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相傳其“善于吹笙,不由樂師,自成音調(diào)”[19]176,魯迅借此指代擅長音律的秦地女子。譯者在翻譯該典故時采用了省譯法與換譯法相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首先,寇志明省去了“弄玉”這一形象,然后將秦地女子換譯為現(xiàn)代讀者更加熟悉的“a Shaanxi girl”,使西方讀者更容易明白詩人所指。
典故是古典詩詞中的點睛之筆,其本身所擁有的凝練性、含蓄性和文化性使得詩歌既典雅有趣,又言簡意賅,辭近旨遠(yuǎn),從而強化了詩歌的情感,增加了詩歌的藝術(shù)性。本文以寇志明所譯的魯迅64 首舊體詩為研究樣本,以漢語古詩翻譯策略體系為理論基礎(chǔ),探討了其詩歌中典故的翻譯策略。從寇志明的譯文中可以明顯看出,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譯者根據(jù)典故的具體特點,靈活處理:對于語典,受制于詩歌形式,譯者往往無法在譯文中直接再現(xiàn)其深意,故大多采用釋譯的翻譯策略;對于物名典和地名典采用換譯法,將其轉(zhuǎn)換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詞語;人名典采用增譯法,盡量補全人物信息;對于故事典,為避免文化沖突采用省譯法;而意蘊豐富的文學(xué)典故則采用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的混合法??偠灾?,所有這些翻譯策略的使用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譯文的忠實性和可讀性,最大程度地還原詩歌的意境,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翻譯效果。
最后,感謝四川外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中心重點項目“魯迅詩歌英譯研究”(項目編號:SCWY22-04)的資助。
注釋
① The Brilliant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 (reigned 926-933) had a younger brother called Prince Ning.The resourceful prince invented a method of scaring birds away from valuable flowers that they might damage.A bell was suspended from a tree near the flowers and a cord run from the bell to the porch of a house or pavilion, enabling its occupants to frighten birds away from the flowers at will by the mere tug of a string.A similar device may have been employed in the garden of Lu Xun ' s home.[12]98
② Thehuang yangis literally a yellowish-brown sheep or goat, thought to be a rare and valuable offering sure to win the Kitchen God′s favor if a family were fortunate enough to be able to provide it.[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