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臨夏州職業(yè)技術學校 甘肅臨夏 731100)
承擔普通話推廣是學校的教育任務之一,一方面因為教育部門將普通話水平測試作為教師資格獲取、教師錄用、職稱評定的一項硬性規(guī)定,另一方面因為語文教育界對普通話的偏愛,語文教師在教學的聽說讀寫環(huán)節(jié)中普遍用普通話來理解、表達和交流[1]。
但語文教學中能不能使用方言?漢語方言因素真的應該在語文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中被徹底抹去嗎?方言與普通話之間是否是絕對排斥的對立關系?這些都是應當深思并加以研究的問題。每個地區(qū)所面臨的情況不同,對此的討論也不同。本文以臨夏方言為例,從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方言資源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特殊地位進行分析,希望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對待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方言資源使用問題,爭取方言能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應用[2]。
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區(qū)域,是局部地區(qū)使用的語言。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相容共存、內蘊豐富,但內部差異較大的獨特文化圈,并進而形成了紛繁復雜、各具特色的地域方言。我國方言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區(qū):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每一個大方言區(qū)根據其內部差異,又可以分為若干個次方言區(qū),甚至還可以分成“方言小片”,直到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zhèn)、某村)的“地點方言”。
由于不少方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不同地區(qū)人們交流時存在語言隔閡,所以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大力提倡并全力推廣普通話。它的推廣是建立在對七大方言進行研究整理的基礎上的。但推廣普通話并不意味著同時消滅各地方言。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國家也將其他方言視為地域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是組成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話和各種方言之間是平等的關系,無高低、優(yōu)劣、雅俗之分,有的只是使用環(huán)境和交際功能的不同[3]。
因為普通話在形成過程中要排除不同地區(qū)、民族間的差別,形成“統(tǒng)一”,因此,力求簡單明確,并對詞匯量加以限制。而詞匯減少,碰到需要表達獨特的地域文化內容時,表達效果有時不如當地的方言好。因此,普通話的推廣必須和方言保護相結合,更有利于發(fā)揚漢語言文化。
臨夏方言屬于七大方言區(qū)的北方方言區(qū)的西北方言。臨夏方言的特點:(1)語音方面:開口呼的零聲母一般都變成了聲母n;zh組拼讀合口呼韻母時,帶有齒唇摩擦成分;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等。(2)詞匯方面:普通話的一部分合成詞在臨夏方言中是單純詞;與普通話相比,有一些不同的構詞語素;普通話中一些單純詞,在方言中是合成詞;臨夏方言合成詞存在比較特殊的附加式等。(3)語法方面:語法結構在句法和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在賓語的前置、句中的用詞和語序的變化等。臨夏方言中是臨夏歷史和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秉持普通話教學和方言教學不相違背、互補互促的原則,把兩者結合起來,高職語文教學才更有可能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4]。
(1)地方歷史
臨夏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自秦漢以來,就設立了縣、州、郡,古代稱為枹罕,后改為河州,中原農耕文化和西北游牧文化在這里深度融合。臨夏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要塞、茶馬互市的重鎮(zhèn),是黃河文化早期發(fā)祥地和傳播地之一,也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fā)掘較多的地區(qū),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xiāng)。同時,臨夏州還擁有諸如蓮花山花兒會、臨夏磚雕、東鄉(xiāng)族搟氈工藝、臨夏雕刻葫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臨夏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qū),有22個民族成分。多個民族聚居也促進形成了臨夏州多元性、包容性的歷史、文化特點。
(2)文化習俗
臨夏州的多民族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互相影響融合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活習俗。各個民族有自己的特色飲食和服飾裝扮,婚喪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回族葬禮特點是速葬、薄葬,保安人“新婚之夜”親人聚集院內唱“宴席曲”等。文化藝術也各有其特點,如土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整花能將《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用生動活潑的歌詞傳神地表達出來;撒拉族有神話、故事、傳說的代表作《阿姑尕拉吉》《阿娜云紅姬》等。
臨夏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繼承和弘揚,要重視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高職學校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其中適當采用方言教學不失為傳承本地區(qū)歷史和文化的一個極好的切入點。
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因為學習基礎比較薄弱,進入院校后,發(fā)現科目跨度比較大,教學內容紛繁復雜,專業(yè)名詞數目較多,一堂課中涉及的信息含量非常廣,學生實際水平跟不上教師正常教學進度。教師如果不能及時把專業(yè)知識與學生的原有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從一開始就聽不懂,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學習興趣會削弱,久而久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想要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方言無疑是提升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外地,初來乍到,難免對當地的生活不適應。教師與他們接觸交流,了解基本情況和興趣、愛好等,以及他們家鄉(xiāng)的一些風土人情,根據情況來分組學習。在學習中,用方言交流能快速拉近彼此距離,增加好感,形成一個學習交流的小圈子,有效地幫其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在愉快友善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古語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钡?,教師不只是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還是要根據學生的發(fā)展實際,在教育活動中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成長。但有時在互動過程中容易出現師生難以親近,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的狀況,對教學效果有影響。教師不妨使用親和力強、通俗易懂的方言,使學生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閱讀教學就是運用語言工具引導學生與作品進行“對話”,將學生成長經歷和生活感悟放到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解讀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觸碰到與自己的地區(qū)文化相類似的作品時,會產生情感上的共振,促使其主動去進行認知、體悟和交流。語文教學可以利用這些方言資源去幫助學生與作品進行無障礙對話。通過原汁原味的方言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引起讀者和作者的共鳴;同時有助于感知人物的形象、傳遞地方特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解張承志《北莊的雪景》時,因為是描寫臨夏本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教師可請同學用臨夏方言進行朗讀,一方面因為大家熟悉臨夏方言,課堂氣氛會更為活躍;另一方面也更具有親近感,不再是書本上的一個個沒有溫度的印刷體,而是我們生活中的觸目可及的日常場景,便于學生理解主題和內涵,感知文中馬進祥的人物形象。利用方言進行閱讀教學可以展現教材中蘊藏的獨特生命力,加深教材的親和力、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從單一的普通話話語方式中暫時脫離出來,廣泛吸取各類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從而變得豐盈并充實。
現代社會中,如果能做到針對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交際對象,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達到相處甚歡的交際效果,是交際的更高境界。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交際場合是多樣的,用普通話來交際,雖然也可以實現基本目的,但實際的交際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方言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極強的表現力、對特定人群的親和力,具有巨大的交際能量。隨著推普工作的深入,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方言詞語慢慢消失了。在口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主動積極地搜集并汲取方言中富有強大表現力的生活用語、情感用語,對表達細膩情感和細微事物很有幫助。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具體的方言交際場景,開展有實際意義的交際活動。例如,交談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家里來了老家親戚的接待情景,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口語交際中使用方言的便利性,加深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演講教學中,適當設置專題,介紹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食手抓羊肉,旅游景點如臨夏八坊十三巷,讓學生了解臨夏地區(qū)文化的多元文化。
寫作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等,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寫作實踐中,常常發(fā)現學生的作文和他們的個體感受聯系不大,往往是空話、套話、模式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教學雙方長期使用普通話一種語言,形成了“正統(tǒng)”卻單一的話語體制,約束了學生的表達方式和思維能力。而教師選用方言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相較而言,方言在交代事情經過時更流暢、描摹事物情狀時更形象,刻畫人物形象時更生動,表達內心情感時更真摯。語文授課中會經常出現這么一幕:教師請學生用普通話作自我介紹,有些學生表述中思維不連貫、缺乏條理性、語言貧乏無味。如改換成方言介紹,則顯得語言更有活力,更貼近實際生活。相應的,教師如果提倡用方言寫作,不一味拘泥于莊重典雅的書面語言,靈活加以方言詞匯,能夠讓學生的寫作更容易表達情感。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語言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自由地表達他們認識的真實世界。
(1)利用方言語音材料講清語音概念
在高職普通話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語音相關的概念時,學生理解難度較大,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效果總是有所差距的。假設能結合學生的方言材料來講語音部分,原本深奧難懂的理論就變得觸手可及,由此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調值和調類的概念時,對學生來說很難分清,對教師來說也不大好講。結合學生方言中“調類”和“調值”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就可以讓學生理解調值在各地方言中的差別。比如,可以“千、錘、百、煉”四字為例,來說明相同的調類在不同方言中調值可以不同。相較于普通話,臨夏方言少一個調類,調值也有所變化。臨夏方言調類是平聲、上聲和去聲,對應的調值是13、443、53。讓學生通過比較,理解調類和調值的不同。
(2)利用方言語音材料進行語音辨正
普通話教學中,在講解聲母、韻母、聲調的辨正問題時,可結合當地方言進行對比,記住普通話語音正確發(fā)音。臨夏方言中習慣將部分舌尖中音發(fā)成舌面音,如“電”dian,臨夏方言發(fā)音為jian。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 d 的發(fā)音部位是舌尖中音,而非舌面前音;發(fā)音方法是塞音而非塞擦音。比較困難的是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相似,或者是學生方言中沒有而普通話語音中又必須掌握的語音成分。如發(fā)“wai”音時,普通話中是零聲母,臨夏方言習慣讀成唇齒音,講解時一定要對比分析。同時還要注意,教師在普通話教學中不能只注重語音教學,而忽略了詞匯、語法的問題。學好普通話的目的不僅是順利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更應是提高普通話的運用能力,不僅發(fā)音要標準,而且所用詞匯、語法都要合乎規(guī)范。例如,臨夏方言中句法上習慣將部分賓語前置,“你吃飯了嗎?”說成“你飯吃了嗎?”針對此類語法現象,教師也要辨正分析,全面提升學生的普通話運用能力。
方言與普通話并不是截然對立的關系,語文教學中如使用得當,可以讓二者珠聯璧合,既能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又能根據具體的情境恰當選擇方言詞匯,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要注意,普通話是法律規(guī)定的民族共同語,一定要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方言是輔助性語言,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方言教學,可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與課文的親密度,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深化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體味不同文化的魅力。這種方言與普通話結合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