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婷, 王常柱
(1. 太原科技大學 華科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 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黨的十九大以來,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已成為我們共產黨人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響亮口號, 也成為激勵我們共產黨人勇往直前、 繼續(xù)奮斗的不竭動力。 因為只有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我們偉大的黨才能永遠年輕、 不負使命、 攻堅克難,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
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百年征程波瀾壯闊,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 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 民族的希望, 越過急流險灘, 穿過驚濤駭浪, 成為領航中國行穩(wěn)致遠的巍巍巨輪?!盵1]這百年歷程, 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形成了一種氣勢恢宏、 經久不息的文化, 它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繁榮富強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紅色文化。 具體而言, 它是“由中國共產黨人、 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2], 是后輩人胸懷千秋偉業(yè)、 繼續(xù)努力奮斗的精神食糧。 值此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 我們要通過回顧歷史, 弘揚紅色文化, 繼承革命傳統(tǒng), 進一步提高全黨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 為人民再立新功。
“文化”乃“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 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自然環(huán)境、 歷史傳統(tǒng)和經濟基礎的不同, 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tài)。 廣義上講, 文化是人類在其歷史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從結構視角可將其分為物質、 制度、 精神等幾個層面。 因此, 紅色文化也應當具有物質、 制度、 精神、 藝術等內涵。 在現實意義上, 我們所說的紅色文化更多地關注了精神層面, 是一種精神食糧。 所以, 紅色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點在于 “紅色”、 在于“凝集”、 在于“傳承”, 本質上塑造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由此, 筆者擬從“紅色―凝集―傳承”三方面來挖掘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 旨在傳承紅色基因, 固本培元、 凝神鑄魂, 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 為后輩人打造繼續(xù)奮斗的精神武器。
2021年初,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開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展現了從1915年《新青年》問世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偉大歷程。 蔡元培、 陳獨秀、 李大釗、 胡適、 魯迅、 毛澤東等一批志士仁人匯聚北京大學, 在那里他們探求真理、 尋找出路, 甚至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 1915年9月,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 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 開啟了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 1916年底, 蔡元培臨危受命出任北大校長, 大雪中三顧茅廬的情景令人感動; 他厲行改革, 主張兼容并包, 展現了大師風范。 李大釗憑著救亡圖存的信念, 奔走于大江南北, 一句“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的詞句至今鼓舞著人們。 青年毛澤東在這里了解并最終信仰馬克思主義, 成為一名物質生活困窘而精神世界富足的革命者……總之, 全劇昭示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民族色彩, 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革命前輩的偉大抱負和民族氣節(jié)。 這一切根根源于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紅色的、 革命的: ① 紅色與中華民族有著不解之緣, 每當喜慶、 吉祥、 高興的時候都要用“紅色”來顯示。 特別是“過年”時要貼春聯、 掛紅燈、 放鞭炮, 可以說“紅色”一直蘊藏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 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里, 成為一種“紅色情結”。 ② 紅色是鮮血的顏色, 象征革命的意志豪情。 正如電影《英雄兒女》插曲所言: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彼裕?新中國的誕生, 是無數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③ 紅色代表勇氣, 象征著成功。 在戰(zhàn)爭年代, 人們用“紅旗”鼓舞斗志, 凝聚軍心, 呼喚“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精神; 在和平年代, 干事業(yè)一開始就很順利叫“開門紅”, 表彰先進人物要戴大紅花等。
筆者認為, 紅色文化不是紅色與文化的簡單疊加, 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浴血奮戰(zhàn)和艱苦探索中, 不斷選擇、 創(chuàng)新、 融合中外優(yōu)秀文化的結果。 它蟄伏于水深火熱之中, 濫觴于“五四”運動, 形成和發(fā)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比如: 我們經常提及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以及“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紅色文化的具體體現。 這些文化形態(tài)就其孕育發(fā)展的歷程來說, 它們萌發(fā)于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前的覺醒年代, 初創(chuàng)于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 經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豐富發(fā)展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進一步拓展完善, 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形態(tài)。 紅色文化作為見證中國共產黨誕生、 發(fā)展、 壯大的文化形態(tài), 經歷了艱苦的戰(zhàn)斗洗禮和偉大的理論探索, 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魚水交融的產物, 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所以, “紅色文化”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概念, 既承載著我們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奮斗歷程, 也攜帶著億萬人民波瀾壯闊的戰(zhàn)斗印跡, 尤其是一些英雄人物和經典文獻更鮮明地展示著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為人民謀幸福。 因此,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紅色寓意同偉大的革命斗爭實踐相結合, 形成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紅色文化。 后來, 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要求, 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 創(chuàng)造性地引領紅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形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當代弘揚, 進一步彰顯了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
紅色文化不僅內涵豐富, 而且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回顧我黨百年歷程, 從早期的“救亡圖存”“與勞工為伍”到今天的“精準扶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與“紅”字息息相關, 都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可以說一刻也沒有脫離。 譬如, 魯迅為北大設計的?;铡顺杀姟?開啟民智——映射著北大的責任和擔當;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組建的第一支軍隊叫紅軍; 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開辟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叫紅都(瑞金)……新中國成立不久, 遭遇美帝國主義的武裝挑釁, 我們“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頑強; 20世紀60年代為了甩掉“貧油”的帽子, 大慶人創(chuàng)造了“寧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都是紅色文化綿延發(fā)展的一部分, 以至在西方人的眼里, “紅色”成了中國的“國色”。 所以, 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一大”會址時深切指出:“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始的, 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盵3]497
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 植根于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 我國五千年獨特的文明歷程、 獨特的歷史命運和獨特的基本國情, 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 今天, 我們要弘揚紅色文化, 就要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這三類文化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主體和主流。 三者各有特點又相互貫通, 一起閃爍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思想理念、 精神特質和價值取向。 如果將它們比作一棵參天大樹, 那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滋養(yǎng)中國特色文化的寬厚根基, 革命文化則是其強壯主干,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其枝葉茂盛的樹冠。 它們共同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文化基因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 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 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繁榮富強的過程中, 帶領億萬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紅色文化則蘊含著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豐富的革命精神, 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因此, 紅色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 聯結著中華民族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賡續(xù)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 筑起中華民族新時代的精神家園和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20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啟之年。 站在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上, 我們思緒萬千。 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中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下, “有逆行出征的豪邁, 有頑強不屈的堅守, 有患難與共的擔當, 有英勇無畏的犧牲, 有守望相助的感動。 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 從科研人員到社區(qū)工作者……無數人以生命赴使命、 用摯愛護蒼生, 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偉力, 構筑起守護生命的銅墻鐵壁”[1]。 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身影, 多么像當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 生動體現了新時代的抗疫精神。
“平凡鑄就偉大, 英雄來自人民。”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 美國政府不顧自己國內疫情的蔓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大肆“甩鍋”中國、 制裁中國, 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到2021年11月30日, 美國新冠疫情感染人數達到了4 851萬、 死亡人數逼近78萬。[4]通過比較, 我國人民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激勵著全國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一百年來,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之所以能夠由小變大、 由弱變強, 帶領人民奪取和鞏固政權, 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新中國成立后70多年, 能夠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fā)展壯大、 由衰到盛, 也在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边@其中傳承了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 賡續(xù)了“為人民謀幸?!睘楸举|內涵的紅色文化。
當今世界處于急劇變化的時代, 不確定性在增加。 我們就像處在飛機穿過云層的顛簸期, 除了要把好方向盤、 系好安全帶, 更應該思考如何與未來接軌。 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既善于積勢蓄勢謀勢, 又善于識變求變應變”[5]。 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 才能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危與機的互變規(guī)律。 近兩年, 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 用眾志成城、 堅忍不拔書寫的抗疫史詩, 詮釋的人間大愛就是最好的印證。 所以, 在這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 廣大人民群眾煥發(fā)著對紅色文化的眷戀和激情。 筆者認為, 這里的“眷戀”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情感追求。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看, 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 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進入21世紀, 人們的物質需求逐漸得到了滿足, 而其內心卻出現了“荒漠”。 目前, “紅色文化熱”的興起是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 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渴望和心靈的呼喚。 原因在于缺乏個人超越的層面, 我們也會生病, 所以人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 “開始羨慕那些有理想、 有信仰和富有獻身精神的人, 渴望從那些物質貧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發(fā)現生命的意義和快樂的真諦”[2]。 因此, 武漢疫情暴發(fā)后, 許多“90后”“00后”醫(y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 積極報名參戰(zhàn), 有的甚至“逆行”千里, 趕赴抗疫前線。
二是現實成長。 人總是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 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程, 革命者驚天動地的事跡, 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而奮斗、 為信仰而拼搏。 《林海雪原》《英雄兒女》《歐陽海之歌》和《紅巖》等作品展現了震撼人心的場景, 永遠是激勵后來者的最佳題材。 向警予、 方志敏、 邱少云、 黃繼光等英雄人物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在人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記。 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 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 一步一個高度地攀登。 2020年, 授予“共和國勛章”的鐘南山和“人民英雄”稱號的張伯禮、 張定宇、 陳薇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 “天問一號”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 “奮斗者”號創(chuàng)造了載人萬米深潛新紀錄, “嫦娥五號”又邁出了科學探測的一大步。 這些個人和團隊都是新時代做人的楷模。
三是責任擔當。 人總是處在過往和未來的張力之中, 而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抗爭、 奮斗、 追求公平正義的本質含義正激勵著人們去反思現實。 這一特定時代勇于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和那些原汁原味的情感流露, 更增添了一份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 使不同時期、 不同年齡的人在品味這些“作品”時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獲。 這是紅色經典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也是激勵后來者追求理想信念的動力之源。 比如1917年, 19歲的周恩來在給同學的臨別《預言》中寫道: “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盵6]百年后的今天, 我們的國家從“一盤散沙”、 人民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這一變化是幾代人不懈奮斗的結果, 可以告慰周總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的在天之靈, 更是鞭策后來人為民族復興而接續(xù)奮斗的精神動力。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 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本質內涵的紅色文化始終起著鼓舞人民、 教育人民和組織人民的作用。 在黑暗的舊中國, 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力量在紅色文化的感召下, 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 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國;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又經過“抗美援朝”“過渡時期”“探索時期”和“改革開放”等幾個不同階段, 一個富強的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 今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具有更加獨特的意義。 這里的“獨特”: 一是指時間的跨度,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程, 百年風雨會使許多人產生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想法; 二是指環(huán)境的變化, “因為勝利, 黨內的驕傲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 可能生長”[7]1439。 所以,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牢記毛主席提出的“兩個務必”,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 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不懈奮斗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人民的精神家園, 而紅色文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底色。 因為紅色文化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產物, 從一定意義上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 也正因為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 其本身就蘊含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在這里“初心”和“宗旨”都是心愿和意圖的意思。 所以, 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表述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3]1。 因而, 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永遠與人民同呼吸、 共命運、 心連心,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3]1-2。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0多次到貧困地區(qū)考察, 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 從零下30攝氏度的邊陲小鎮(zhèn)到海拔2 400多米的貧困山村, 蜿蜒崎嶇的山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同時, 他希望“我們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腳踏實地加油干, 努力繪就鄉(xiāng)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wěn)步前行”[1]。
在漢語中, “使命”與“擔當”常常聯系在一起。 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使命離不開擔當, 離開了擔當, 使命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 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 在所不惜。 今天, 我們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全黨要為之付出更艱巨的努力。 因此, “牢記使命”其實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和擔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 在現實生活中, 總會有一些人忘記使命、 不求進取。 說到底是一些意志薄弱者不愿意再同我們一道前進了。 或者說, 他們的理想信念動搖了, 價值觀與革命立場坍塌了。 所以,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 “唯有不忘初心, 方可告慰歷史、 告慰先輩, 方可贏得民心、 贏得時代, 方可善作善成、 一往無前”[3]498。 為此, 他多次強調要弘揚紅色文化,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 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8]。 可見, 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在內容還是精神方面都是一致的。 因此, 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同時, 有效利用紅色資源蘊含的精神特質和育人功能, 對于加強黨員教育有著特殊的時代意義。
1935年, 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田漢和聶耳共同創(chuàng)作了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 它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高昂斗志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今天, 我們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 又站在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 機遇挑戰(zhàn)并存。 回望過去“我們通過奮斗, 披荊斬棘, 走過了萬水千山”; 展望未來“我們還要繼續(xù)奮斗, 勇往直前, 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輝煌!”[1]但是, 在歷史虛無主義、 新自由主義和反全球化等社會思潮的影響下, 在拜金主義、 功利主義和享樂思想的侵蝕下, 一些人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深表譴責, 一些人在心靈深處出現了“荒漠化”。 對于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精神現象, 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來抵制或影響它們。 而蘊含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力的紅色文化恰好具有這種能力。 同時, 它還能夠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 滿足人民的精神期盼和情感寄托、 解決當代人信仰缺失等問題。 此外, 弘揚紅色文化還可以將大眾的眼光吸引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上來, 消弭西方文化的霸權影響, 增強民族凝聚力。 所以, 我們要不懈奮斗, 將中華兒女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 形成巨大的民族合力, 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我們創(chuàng)造了工具, 工具又塑造了我們?!盵9]31現代社會工具的更新換代非常普及, 無形中支配著人們的生活。 一段時間, 隨著智能手機的問世, 碎片化的獲取方式讓完整的閱讀變得“不再時髦”。 隨著人們對信息篩選的有效性和認知深度的要求, 不少人開始回歸紙質文本的閱讀。 這一變化直接影響著紅色文化的傳播機制和作用效果。 按照霍蘭的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 如果將弘揚紅色文化看作是一個復雜的“資源―媒介―社會”系統(tǒng), 那么, 這一系統(tǒng)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一種機制。 在上文分析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 弘揚緣由和弘揚意義的基礎上, 我們已經看到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以“為人民謀幸?!睘楸举|內涵、 以“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為精神寄托、 以“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不懈奮斗”為價值追求而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 因此, 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 必須在——政府對紅色資源的開發(fā)機制、 媒介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機制、 社會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機制——三者的共同作用下, 走健康、 有序、 高質量的發(fā)展道路。
紅色文化已成為中國社會健康發(fā)展的一項重要軟實力, 但政府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責任主體, 一段時期內宣傳力度不夠、 保護意識不強、 實際操作不力, 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現在, 大部分省份雖然采取了政府主導的紅色文化保護開發(fā)模式, 但在具體操作中, 社會參與度仍然不高, 致使紅色文化保護開發(fā)的群眾基礎薄弱。 實踐的誤區(qū)源于理論的迷茫。 歷史上, 毛澤東主席曾多次強調:“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 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 就得學習?!盵10]7“有了學問, 好比站在山上, 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 沒有學問, 如在暗溝里走路, 摸索不著, 那會苦煞人?!盵11]109所以, 要徹底扭轉目前這種“無專門機構管事, 無專項資金辦事, 無專業(yè)人員維護”[12]的三無局面, 各級領導干部要與時俱進, 提高認識, 積極承擔起這一政治責任,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品牌效應和知名度, 進而擴大影響力, 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長期以來, 我們沿襲了以往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 只側重紅色資源利用, 通過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 到革命圣地了解領導人的活動、 聆聽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等各種形式傳承紅色文化, 激勵廣大黨員、 干部和青年一代弘揚革命傳統(tǒng)。 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有效的。 然而,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知識的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紅色文化的傳播也應借助于科技的力量。 所以, 我們要勇于探索、 大膽創(chuàng)新。 一要從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挖掘、 保護紅色資源, 加快文化體制改革, 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 二要構建新舊媒介相結合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 尤其是要在紅色人物事跡的宣傳上融入時代精神元素, 以增強紅色文化的滲透性和感染力。 三要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因為“任何一種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種媒介, 媒介的內容常常被忽略”[9]18。 只有當這種媒介與其他媒介兼容, 變?yōu)榱硪环N新出現的媒介的內容時, 這種媒介才能被重視并廣泛傳播, 人們才能深刻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震撼。 所以, 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 手機報紙等新媒介傳播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 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 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 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工業(yè)化和農業(yè)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盵13]1098近代以來, 中國革命能夠度過千難萬險, 中國改革能夠闖過一道道難關, 充分證明了毛澤東的這一論斷。 為什么不到100萬的人民軍隊能打敗800萬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 為什么裝備簡陋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能打敗不可一世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一切都說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不是武器, 而是人民, 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 近年來, 美國政府為什么要一再打壓、 制裁中國的一家科技公司(華為)?原因也在于任正非堅持了獨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發(fā)展道路, 使5G技術領跑全球。 國家、 民族、 企業(yè)是這樣, 個人發(fā)展也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所以,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全黨, 中國的今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而是在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 70年的“持續(xù)探索”和近100年的“偉大社會革命”后得來的。 這種由衰到盛的歷史進程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 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 因此,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 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 我們是革命者, 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3]70, 這樣才能帶領全國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功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