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寧 戴 希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唐群英是辛亥革命時期杰出的女權運動領袖,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1]。2018年11月,由衡陽廣播電視臺和湖南銀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lián)合出品的《一代女魂唐群英》上映。該影片講述了唐群英為爭取女性權利以及婦女解放的艱難歷程,包括1877年年幼的唐群英目睹女子被沉塘、1898年唐群英拒絕守節(jié)、1905年同盟會成立、1908年花石起義、1912年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唐群英掌摑宋教仁、1926年衡陽辦學,等等。它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女權運動和婦女解放的電影,同時它也帶有歷史人物傳記性質。因其藝術特色在北歐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獎項提名,主演田海蓉最終榮獲“最佳女主角”。電影《一代女魂唐群英》靈活的場面調度,加上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與視聽語言特色,表現(xiàn)了以唐群英為代表的女性群體堅貞不屈、獨立自強的精神,使早為流傳的唐群英“一代女魂”形象更加立體、真實、多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革命才剛剛起步,人們的意識開始覺醒,但仍然不夠徹底,一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與偏見,二是女性自我覺醒還不夠徹底。唐群英在這時率先覺醒,并以女性權利與婦女解放為目標向壓抑的社會發(fā)起抗爭。影片充分運用景別、色彩、構圖等來形成視覺沖突,展現(xiàn)女性深受壓迫的現(xiàn)狀。例如影片中視覺呈現(xiàn)的畫面:女性要守節(jié)、不能進入祠堂、參政受阻、自甘墮落成為男性的附庸,等等。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交代情節(jié)與人物塑造上,注重畫面色彩的運用,大致可分為三種顏色:藍色、白色、紫色。藍色是陰郁的色彩,象征著絕望,如影片中的幾組鏡頭,唐群英彈琴、唐群英送別秋瑾、秋瑾被執(zhí)刑、沈佩貞背離女子參政同盟會、沈佩貞被判刑,等等,鏡頭都運用了明顯的藍色調。白色與紫色在影片中具有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效果,兩種顏色象征著新舊社會兩種思想的沖突。在湘潭花石起義的情節(jié)中廣泛運用了白色,而影片中怡香院的布置都是運用的紫色,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也是紫色的幕布背景。
與色彩相伴而生的還有光線的變換,整部影片以暗調為主,亮調為輔,二者隨著故事情節(jié)交替變換。較暗的畫面與微弱的光線還原了時代特色,同時也在塑造人物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暗調畫面總給人一種壓抑的情緒,暗黑的空間內,僅有一道狹窄的光線,光線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了率先覺醒的女性們的抗爭,以及遭到背叛后的發(fā)展歷程。議員們多次會談的畫面都是暗調,光線從一方射入,造成畫面半明半暗的強烈對比感,使演員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負面形象”的改變;女子同盟會的光線則較為明亮,整體光線也更為柔和。與唐群英一同為婦女解放抗爭的沈佩貞,在背離女子參政同盟會投奔袁世凱派系后的情節(jié)中,她所處的畫面光線也漸漸暗淡了下來。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拍攝機位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多處運用了俯拍與仰拍,且多次出現(xiàn)快速交替的俯仰鏡頭,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在1911年上海的故事情節(jié)中,青年學生們號召群眾捐款捐糧,為建立共和游街。當他們高呼“天下興亡”,一個垂直的俯拍鏡頭,強烈的俯沖感伴隨著一種壓抑的情緒;隨后,是一個垂直的仰拍鏡頭,純白干凈的天空下聳立著充滿自由氣息的建筑。一位青年站在樓臺之上揮灑著傳單,與此同時,還伴隨著四面八方“建立共和”的呼喊,這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群眾的希望。影片前部分,在描繪秋瑾被捕的前夕,也反復出現(xiàn)俯拍仰拍的快速轉換。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景別的運用上,特寫與全景最多。表現(xiàn)人物時多用特寫,通過扮演者對角色的細膩感悟來展現(xiàn)人物微表情。在部分意象上也采用特寫,來暗表特定情緒。影片開始,年幼的唐群英站在祠堂之外,看著男人們進入祠堂,而女人卻被拒于門檻之外,出現(xiàn)了祠堂門檻的特寫,她也被告知“女人是不能進祠堂的”,男權與女權的沖突就這樣悄然呈現(xiàn)。影片最有特色的一點就是全景的拍攝,全景鏡頭幾乎都存在前景遮擋物,就像是觀眾用眼睛見證著發(fā)生的一切,給整部影片增加了強烈的臨場感與真實感。簡老爺率族人將媳婦沉塘情節(jié)中,攝像機選擇了架在塘邊樹叢之后,翠綠的枝葉遮擋著站在塘邊的簡老爺與族人,這是觀眾所見,也是年幼唐群英所見。在人物塑造上,直白地告訴了觀眾“女魂”為何而生。
語言與文字在鏡頭拍攝之外起到了補充的作用。在故事內容的敘事之上,時間跨度較大,記錄了唐群英一生的相關事跡。全片沒有使用“干巴”的旁白,而采用雙線并行,穿插放映,以對話的形式來替代枯燥的旁白,壓縮次要內容的時間,用更多的鏡頭來講述更多的相關事跡,更加立體、全面地塑造唐群英“一代女魂”形象。
在整個影片的大框架之下,聲音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片頭的畫面配合著藍色的影調與微弱的光線,年輕的唐群英在暗黑的屋內彈著琵琶——《十面埋伏》。正如激昂的《十面埋伏》曲調,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而唐群英便是掃除一切埋伏、改變女性地位的杰出人物。同樣,在秋瑾被捕前夕,配合暗黑的畫面以及月亮、流星、漣漪等各種意象,畫面外則響起了秋瑾所著《勉女權歌》改編的音樂。女性的呼聲正如音樂所言“吾輩愛自由”。
一部好的影片,鏡頭里從來不會出現(xiàn)雜物,每一個意象都有其深刻的內涵。《一代女魂唐群英》中也存在許多意象。唐群英、秋瑾、沈佩貞等人在日本求學,成為早期同盟成員。一個陰天,秋瑾即將回國,唐群英在長亭送別秋瑾,唐群英說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長亭是送別之地,而“風蕭蕭兮易水寒”則出自著名的典故“荊軻刺秦”的故事。荊軻背負著國家大義,前去秦國刺殺秦王,最終卻被殺,將秋瑾暗比荊軻,也是暗含了秋瑾的悲劇結局。秋瑾是同盟會中的重要成員,與唐群英等人都懷有同樣的抱負,秋瑾的結局同樣也可能是唐群英等人的結局。她們未嘗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是多么的坎坷,但她們仍然對自由充滿了向往。在唐群英的影視形象塑造之中,對秋瑾與沈佩貞都給予了著重描繪。
秋瑾被捕的前夜,畫面中出現(xiàn)了豐富的意象。首先,秋瑾站在四合院內,時不時低頭看向水缸,抬頭看向夜晚的天空?!八住笔怯脕硌b水的,可它卻不是湖泊,它的水只是一潭死水,在中華大地上麻木被壓迫而不會抗爭的女性便是這一潭死水。“四合院”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女性身處深閨之中,難邁出四合院的大門。秋瑾便是萬千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站在黑暗中,既是社會對女性壓迫的黑暗,也是真實的夜晚黑暗。其次,天空是一望無際的黑暗,但不乏明星閃爍,甚至還有流星突然劃過。明星就是在萬千女性中率先覺醒的女性,流星就是帶來希望卻自我隕落的革命先驅者。最后,庭院一片落葉靜悄悄地掉入水缸之中,掀起陣陣漣漪。落葉掀起的是漣漪,但女性解放運動的先驅們掀起的定是女性覺醒的浪潮。這組鏡頭看似與唐群英的形象塑造毫無關系,卻是處處相連,唐群英是“明星”,是“落葉”,也曾是“死水”,正是和她一樣的先驅者共同的努力,才泛起了中國女性覺醒的陣陣漣漪。這段暗喻也與前畫面“女子不能進祠堂”、后文“女子闖入祠堂喝祠堂酒”相互呼應。
此外,在塑造女性深受壓迫之時,也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腳”“祠堂的門檻”“議院的玻璃”等。女性被要求裹成三寸金蓮、不配跨過門檻進入祠堂、難以被同盟會議員認可……在影片結尾,林森和唐群英登高南岳,眺望遠方,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暗喻中國女權運動與婦女解放運動跨越重重艱難,最終獲得勝利。
立體的形象塑造要通過多方面來展現(xiàn),影片名為“一代女魂唐群英”,在影片中卻對其他人物也進行了細致描繪,從多方面的對比來突出唐群英的形象。
同處在深深壓迫之中的女性們,也有各自不同的命運,影片中對其“悲”展開了多層次的對比。一是女性“悲慘”的命運,影片的頭部便將“悲”字展現(xiàn)得很徹底,女子被認為不潔,宗族族長與族民便將女子沉塘,這一幕給年幼的唐群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是女性“悲壯”的命運,悲壯命運的典型就是前文提到的秋瑾,“秋風秋雨秋煞人”,秋瑾最終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三是女性“悲憤”的命運,“悲”是哀嘆她們的不幸,“憤”是恨她們的軟弱。與唐群英等人一同進行女性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還有沈佩貞,她早期為女性解放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卻在中途放棄了初心,導致了她“悲”的命運。這一組命運的對比,讓觀眾對女性解放的必要性、重要性與難度,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唐群英堅持初心,一生致力于女性解放運動難能可貴[2]。三組女性命運對比之外,還加入了新舊時代女性性格的強烈對比。例如,怡春園的女人與女子參政同盟會的女會員、唐群英和她的婆婆等,都是典型新舊時代女性的沖突:怡春園的女人裹腳、依附男人、反對一夫一妻,而女子參政同盟會的女會員獨立自主、主張男女平權;唐群英的婆婆講究三從四德,而唐群英敢于反對守節(jié)。
女性長期深受壓迫,男性在社會家庭中掌握權力,在當時是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在當時看來非?!半x經(jīng)叛道”,甚至“不可理喻”,用影片中的原話“也不想想她們是什么身份?”唐群英便是“離經(jīng)叛道”之人,即便被男性盟友多次背叛,仍然堅持為女性發(fā)聲、為女性爭取權力。影片中男性盟友的背離與女性的獨立團結,也是蘊含豐富的對比含義。女子同盟會與同盟會之間的對比是重點突出的內容,他們一起為中國革命的“民權”拋頭顱、灑熱血,卻在男女平權的問題上背道而馳,女性慘遭男性的背叛。影片注重對比間的細節(jié)的處理,如同盟會會談時房間陰暗,人數(shù)眾多,各個議員都是西裝革履,嘴里抽著大煙,煙霧繚繞,盡顯奢靡與墮落之意。與此同時,唐群英等人則完全相反,人數(shù)不敵男子,議事屋子也比同盟會小得多,房間卻格外明亮。
此外,在影片中也插入了一些看似非必要的對比卻不能刪去的內容。唐群英打了宋教仁耳光的新聞傳出,街邊一位穿著校服的女學生與一位身著長衫的老人對此展開了爭論,老人固執(zhí)地認為女性只能委身于“三座大山”,平權就是“翻了天”。女性覺醒的力量卻在不知不覺中壯大,這都是唐群英等人抗爭的成果。影片對于祠堂的男人與女人也進行了強烈的對比,男人只需輕輕一抬腳就能進入祠堂,而女子只能站在祠堂之外,被拒在高高的門檻之后,或者跪在祠堂之內,忍受著莫須有的罪名。正是男性的背離,才讓女性更加團結,更加需要“女魂”的帶領。
持支持態(tài)度的男性少之又少,影片也就男子對唐群英等人的態(tài)度展開了對比。男子中大部分都好像對這位老人嗤之以鼻,同盟會男子不愿意承認女性為革命所做的努力,江朝宗更是把沈佩貞當作自己的附庸。男性群體背離事實,更突顯林森對唐群英的尊重分量。1937年,二人在衡山會面,林森看著白發(fā)漸生的唐群英尊稱其為“唐八先生”。
根據(jù)新華字典的解釋,“魂”是指崇高的精神體現(xiàn),唐群英直至1937年逝世前,都在為女權運動與婦女解放奮斗,拒絕裹腳、創(chuàng)立女子同盟會、闖國會、詰議員、掌摑宋教仁、開設女子培訓學?!焕楫敶越夥胚\動的先驅,不愧為“一代女魂”。唐群英用她“天下興亡、人皆有責”的愛國情懷,“斬盡奴根”、英勇無畏的浩然正氣,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破產(chǎn)興教、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鑄就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的精神氣質[3],帶領著萬千女性走向覺醒。
唐群英1937年長逝于衡陽,她的“魂”長留于中華大地。作為一部地方出品的電影,它也帶有衡陽地域的氣息,影片主要取景于衡山縣、南岳區(qū)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廟前鎮(zhèn)“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中田村進行了為時兩個星期的取景拍攝。該村遺存大量明代建筑構件,保存狀況完好,電影中有多個鏡頭出自這里。城市與影視的聯(lián)姻是將“城市”植入影視,城市的文化、歷史、風俗、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作為故事的背景,使影視作品全方位展示城市風貌,讓影視成為城市宣傳和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與平臺[4]。唐群英的形象影視化塑造是挖掘革命文化和弘揚群英精神的有力舉措,通過傳播她的事跡、堅貞不屈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更有利于將衡陽本土文化傳播出去,以此來提高衡陽文化品牌知名度,使衡陽不僅成為一座文化名城,更成為一座有內涵的文化城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