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江蘇省興化中學)
學校附近的出租屋里,一只口罩隔開了小冬與母親之間的距離。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為了讓小冬更好地進行網(wǎng)課學習,母親丟下生病中的父親,陪他從鄉(xiāng)下來到十幾平米的出租屋。母親小學文化,之前她邊照顧小冬邊接點手工活,可受疫情影響目前只能閑在家里,陪小冬學習。小冬多次勸說母親回老家照顧生病的父親,但母親說什么也不肯。
第一次沖突:
一次母親午睡醒來,發(fā)現(xiàn)小冬在和一名女生聊天,若不是小冬發(fā)出的笑聲,母親以為他在認真查閱資料。母親火從天降,氣呼呼地瞪著兒子,伸過手來搶平板電腦,小冬先是一愣,隨后粗聲粗氣地問了句:你干嘛?我在和同學討論題目呢!母親哼了一句繼續(xù)搶,小冬死死地護著電腦。五十多歲的母親怎么會是小冬的對手,氣得坐在床邊抹眼淚,一邊說著:“你個不爭氣的,都什么時候了,還浪費時間?”
第二次沖突:
冷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高三復學,按照規(guī)定,學生得佩戴口罩,于是每天母親把準備好的新口罩放在書桌上,小冬很有默契地戴走,直到晚自習后他再戴回來,回到家后,他繼續(xù)戴著口罩溫習功課。有一次,母親實在是忍不住了,質問道:家里就我們兩個人,你戴什么口罩?把口罩摘了,腦瓜子缺氧不好使!”為了摘口罩的事,小冬和母親發(fā)生了第二次沖突。
班主任也建議小冬適時摘除口罩,長時間戴著也不衛(wèi)生,但是均未成功。摘不掉口罩的男生,最終出現(xiàn)在咨詢室的沙發(fā)上。
小冬堅持戴著口罩進行咨詢,筆者充分尊重他的決定,可是因為戴著口罩,加上小冬的聲音又特別輕,所以語言溝通比較困難,因此筆者決定改變溝通策略。筆者遞給他一張紙,請他畫出口罩的模樣或用文字來描述口罩。以下是小冬關于口罩的一些描述:
口罩是一個特別好的裝備,戴上后,喋喋不休的母親會自動放棄嘮叨,比起之前百般與她講道理要奏效得多。
口罩是一個特別好的伴兒,有時候寫作業(yè)思考問題嫌棄周邊環(huán)境吵鬧,心情不平靜時,戴上口罩,可以讓自己沉浸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
口罩也是一個特別好的裝飾,有時候看著鏡中戴著口罩的自己,會覺得自己還挺帥的。
經(jīng)過兩次咨詢,“口罩”背后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具體歸納為以下三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學生止步于家,開啟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習模式。這樣的模式下會產(chǎn)生很多新的問題:一是學生需要長時間與電腦接觸,視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二是學習中少數(shù)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趁機上網(wǎng)、看小說或玩游戲,以此來排解學習的壓力;三是網(wǎng)課的學習效果較之線下有所下降;四是學生很難處理好學習與休息的關系,尤其是解禁之前,因為缺乏適當?shù)膽敉膺\動,加之長時間面對電腦,高強度的學習使得學生身心俱疲等。以上種種問題的出現(xiàn),對高三學生及家長的情緒均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本案例中,一方面,小冬長時間閉門讀書,大腦昏昏沉沉,且情緒容易急躁。受學習效率低下的影響,小冬逐漸產(chǎn)生焦慮情緒,尤其是復學后的第一次考試,讓小冬產(chǎn)生了深深的挫敗感。另一方面,母親的情緒問題也很突出。她因為抓住小冬一次聊天,就認定小冬自控力差,情緒反應強烈。此外,疫情帶來的高考不確定性也讓她的情緒不安,有時強烈的程度甚至超過學生。不良的情緒與他們似乎只隔了一層薄薄的皮,疫情之下壓抑了許久的情感隨時都可能因為一個小事件而噴發(fā)出來。
從居家線上學習初期的和平相處,到后期的“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親子關系也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24小時都待在同一個屋檐下,親子之間很容易產(chǎn)生摩擦,并且因為“禁足”的原因,摩擦得不到緩沖,很容易演變成沖突,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緊張。案例中,小冬因為長時間上網(wǎng)課,偶爾和同學利用網(wǎng)絡討論題目,卻被母親認定為學習不認真,小冬覺得母親一點也不尊重自己,他覺得母子之間根本就沒法溝通,所以最終轉向沉默。戴上口罩的那一瞬間,他覺得母親的嘮叨和病毒一起有效地隔離在了身體之外,這樣的感覺讓他的呼吸也變得更加順暢了。漸漸地母親發(fā)現(xiàn)自己的嘮叨一直被擋在口罩之外,而絲毫沒有進入小冬的腦瓜里,繼續(xù)和孩子交流也是自討沒趣,他終究是孩子,而且又要高考,于是也就作罷。黑夜中,兩個人都難以入眠,小冬覺得母親的眼里只有分數(shù),只有大學,只有光宗耀祖,而自己的快樂與健康根本不值得一提;母親則認為小冬始終長不大,怎么就不能多為父母著想呢?親子之間的矛盾,因為沒有得到有效地處理,最終陷入尷尬的境地,從難以交流到放棄交流最后變成零交流。他們都不曾料到,一只質地柔軟的口罩卻成了一堵堅固的墻,豎在小冬和母親之間,橫亙在他們彼此的心頭。
“我真是個沒用的家伙!”口罩里傳來的聲音讓筆者微微一驚,經(jīng)過進一步咨詢,筆者才發(fā)現(xiàn)在這個男生的腦海里,存有多個不合理的信念。而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在他看來卻合情合理。
復學后的第三天早上,鄰居打來電話說父親拄著拐杖給屋后的地澆水時,腳底一滑,摔在地上,最后還是兩個鄰居將疼得冒冷汗的父親扶起來的。母親著急地趕回家,可父親死活不肯去醫(yī)院,笑著說:“家里跌打損傷的藥多著呢,去醫(yī)院還是開這些藥?!蹦赣H拿父親一點辦法都沒有,狠狠地叮囑他老實點養(yǎng)傷,之后趕著最后一趟“農(nóng)公班”回到了出租屋。
下晚自習后,小冬寫好作業(yè)早早地睡下了,身邊時時傳來母親的酣睡聲,五十多歲的母親奔波了一天早已累壞。小冬盡管很困,卻難以入睡。出租屋里的一切在月光的映照下清晰可見,不到二十平方的出租屋豎著擺放著兩張床,剩下的地方母親硬是給小冬放置一張稍微大一點的書桌,母親說,這是學習發(fā)力的地方,不能擠擠挨挨。于是剩下的地方就很有限了,房間里沒有衣柜,他和母親的衣物各自放在一個紙箱里。去年下半年父親在工地上干活時從腳手架上摔了下來,所幸頭部受傷不重,目前只能在老家養(yǎng)傷。小冬多次央求母親回家照顧父親,自己到校內住宿,可母親每次都說:“都熬了這么多年了,不急著這一年?!?/p>
第二天一早,小冬吃完早飯就幫著母親整理衣物,待到把收拾好的包塞到母親懷里時她才懂小冬的意思,母親生氣地把包扔在床上,氣得直哆嗦:你這個孩子真不懂事!一旁的小冬也怒了,咆哮著答道:我就不懂事,所以你趕快回去!我不需要你的照顧!說完用力地戴上口罩奔向學校。
晚自習后,無論母親怎么央求戴著口罩的小冬同意她陪讀,他都不應一聲。母親氣得真想把他的口罩扒下來,可小冬還是沒有任何回應。小冬如一座雕像,端坐在那張大大的書桌旁。映著燈光,他臉上的口罩像極了一個他保護自己脆弱內心的盾牌。
小冬告訴筆者,他經(jīng)常在腦海中想象父親一瘸一拐澆水的模樣,以及父親跌坐在地上疼痛難忍的場景。他說:“如果不是為了我,母親就不用陪讀,她可以在家里全力照顧父親;如果不是為了我,父親也不用病著還忙個不停,以至于傷得更重……這一切都是因為我?!?/p>
有了這樣的認知,小冬產(chǎn)生愧疚、自責,原本他一直寬慰自己,會用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可復學之后不如人意的學習狀況,他的信念之塔崩塌了,他的快樂、自信、勇氣都瓦解了,無數(shù)個可怕的聲音冒出來:你真是個沒用的家伙……想到這里,他覺得自己無顏見父母,這樣的自己一定讓父母很傷心、很討厭,所以他離不開那層口罩。
雖然筆者仍舊沒能一睹小冬的“芳容”,但他那渴望改變與真誠的眼神觸動了我的心靈。那一刻,筆者知道他已經(jīng)鼓足勇氣,做好改變自己的準備,于是我們共同商量,并決定在以下四方面做出努力:
國內疫情反復無常,何時能徹底結束,生活完全恢復正常還很難說。一方面要承受疫情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馬不停蹄地奔向高考,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高三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煩躁、焦慮等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了學習和生活。因此,我們要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1.接納自己的情緒。疫情下學生要面對適應的問題,但是能力卻有很大的差異。適應能力強的學生輕而易舉地就進入了狀態(tài),不僅耗時短,效果也很好;大部分學生則需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適應期。其間偶爾出現(xiàn)焦慮、憤怒和低落的情緒都是正常的,不足為奇,鼓勵自己接納這些情緒。我們有能力通過自我調整,走出消極情緒的陰霾,而不是過度地夸大這種不適。
2.有計劃地安排學習。高三學生最大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學習,學習一旦出現(xiàn)較大的問題,情緒難免會受影響。對于時間緊張的高三學生而言,如何把剩下的寶貴時間高效地利用起來,準確發(fā)力,直擊高考,筆者認為離不開合理的計劃。如每天學習前給自己列一張清單,上面列好“希望完成的事”“必須完成的事”。
3.抽出時間鍛煉。高三階段的學習,不僅考驗著學生的智力,對身體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由于時間緊,導致體育鍛煉較少,部分體質弱的學生經(jīng)常性生??;生病耽誤了學習后更沒有時間鍛煉??茖W證明,適量運動向大腦組織提供更充足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使大腦活動更自如,思維更敏捷,促進我們更好地學習。此外,運動還可以幫助緩解抑郁低落等消極情緒。因此,高三的學生不應因時間的緊迫而放棄鍛煉,即便在戶外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應堅持室內鍛煉。
合理的信念使人身心健康,不合理的信念常常使我們陷入情緒的困境。案例中小冬產(chǎn)生愧疚感,很多是因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如父親摔傷,二次摔傷,“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不難看出小冬把這一切的責任都牢牢地扣在自己身上。其實不然,通過追問,小冬才意識到父親摔傷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并且這次事故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親沒有穿防滑鞋導致的。此外,小冬認定自己“真是個沒用的家伙”,當成績稍有下滑時,他的這個想法就會立即蹦出來,覺得自己沒用,令父母很失望,他們一定覺得自己糟糕極了。小冬缺乏對自我一個正確的認知。
親子溝通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發(fā)現(xiàn)與父母溝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xiàn)各種情緒和行為等社會問題。家有考生,親子溝通顯得更為重要。本案例中,小冬戴上口罩其實是關閉了和母親溝通的大門,母親迫于無耐,只好順從這樣的情形,從以前每天笑臉相迎、十八班廚藝、瞌睡陪讀,到現(xiàn)在看孩子臉色都困難,母親委屈的情緒不言而喻。小冬的情緒也很壓抑,這樣的內耗很傷人,雙方應該盡快試著溝通,早日冰釋前嫌。作為母親,不要幾天輕聲細語,過幾天又開啟咆哮發(fā)泄模式,高三家長尤其要管理好自己與孩子溝通時的情緒。親子之間可以有反駁、有爭執(zhí)、有牢騷,但是要給雙方表達自己意見與想法的機會。學生有時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或者情緒低落,很有可能受臨近的高考壓力影響,而不是真正地對家長有意見。作為家長要多一份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忍受。
高三是一場特殊的修行,不僅需要修身,更需要修心。
1.坦然面對高考的壓力。十幾年寒窗苦讀的收官之作,怎能不令我們產(chǎn)生壓力,這一點我們無需回避,也不應該回避。斯坦福心理學教授KellyMcGonigal做過一項調查,她跟蹤3萬美國成年人整整8年,分析這些人經(jīng)受的各種生活壓力和健康狀況。研究發(fā)現(xiàn)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認為“壓力有害”的想法。適度的壓力會促使我們人體分泌催產(chǎn)素,調動并增強我們的社交機能,同時心跳加速,并往大腦和身體的各個角落輸送養(yǎng)料和氧氣。所以,直面壓力、接納壓力、調整壓力、釋放壓力才是我們更應該努力去實踐的。
2.提升抗挫折能力。臨近高考,學生更能清晰地感受到來自學業(yè)的壓力,抗挫能力強的學生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成功與失敗,抗挫能力弱的學生處理問題時容易急躁、泄氣。比如小冬復學后第一次考試,就陷入挫折的泥潭中,要如何積極應對挫折呢?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高中生要勇于承擔后果,并與家人共同探討遇到挫折后如何應對,總結挫折中的經(jīng)驗教訓,提高耐挫能力,而不是一蹶不振,對學習失去信心。挫折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帶來痛苦和不幸,也可以使我們在與困難的抗爭中獲得經(jīng)驗與信心。
3.積極的自我暗示。對于高中生來講,他們正處于自我評價、自我意識高度發(fā)展的階段,信心水平有時候也是很容易多變的,而這時如果能夠使學生認識積極自我暗示的重要作用并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有效運用,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心理正能量??忌诳记翱梢苑e極運用自我暗示,樹立自信
疫情終將過去,春天總會到來。相信這個少年一定可以勇敢地摘下口罩,讓燦爛的陽光灑滿青春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