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紅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急性胸痛是一種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危急重癥,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等,患者在發(fā)病后多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等表現(xiàn),且病情發(fā)展較為迅速,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盡早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對癥干預是十分必要的[1]。而依據過往臨床經驗,在急診治療基礎上,為急性胸痛患者同步開展針對性臨床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康復質量,并可顯著提升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2-3]。精細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在護理干預開展期間可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實施有效的細節(jié)護理指導,可提高護理干預效果[4]。同時,精細化護理的實施能通過示范、演練等方式,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將常規(guī)護理優(yōu)質化、精細化,更加注意護理細節(jié),使得護理工作、操作流程更加有效、準確、合理及更具可控性,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5-6]。為進一步驗證上述護理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選擇2019年4月~2021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精細化護理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49.16±3.45)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9 kg/m2,平均BMI(23.41±2.59)kg/m2;疾病類型:心源性胸痛35例,非心源性胸痛15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0~77歲,平均年齡(49.15±3.47)歲;BMI17~30 kg/m2,平均BMI(23.48±2.62)kg/m2;疾病類型:心源性胸痛33例,非心源性胸痛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胸痛規(guī)范化評估與診斷中國專家共識》[7]中關于急性胸痛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具有基本認知水平,能配合護理;③能正常溝通與交流。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臟器功能疾病、妊娠、嚴重感染及腫瘤者;②合并精神障礙相關癥狀表現(xiàn)者;③無法主動配合開展研究內容者;④中途無法繼續(xù)研究或中途死亡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患者在進入急診室后,應盡早給予患者有效的基礎急救護理干預,同時及時為其連接生命體征監(jiān)測設備,并給予有效吸氧,之后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遵醫(yī)囑為其開展相應的用藥或病情干預治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觀察組患者給予精細化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成立精細化護理團隊。根據醫(yī)院及科室情況,建立精細化護理團隊,并根據成員的文化程度、專業(yè)水平及職稱等,實現(xiàn)崗位責任制,合理的設置崗位,并設立院前急救小組、呼吸支持小組、循環(huán)支持小組、處置小組及聯(lián)絡組等,各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yī)生1名、康復鍛煉師1名、營養(yǎng)師2名、護士3~5名等,各小組分工明確。所有組員均接受精細化護理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護理,培訓內容包括胸痛基礎知識、急救技能和藥物使用、院前護理等。同時,定期對醫(yī)療小組成員開展知識培訓,拓寬并提高專業(yè)水平,增強護理和搶救水平。(2)強化基本情況觀察。護理人員應于患者入院后,及時對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發(fā)作情況、機體癥狀表現(xiàn)、疼痛部位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展開相應探查,之后依據患者的病情特征為其開展相應的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jiān)測、實驗室檢查等臨床干預項目,并有效收集各項結果數(shù)據,為患者的病情診斷及治療干預提供參考依據。(3)個性化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于患者的疾病得到確診后,及時為患者建立有效靜脈通道,之后遵醫(y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用藥治療干預,同時密切觀察其治療期間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合并存在栓塞的患者,應遵醫(yī)囑為其開展針對性溶栓治療,以有效疏通栓塞部位;對于合并存在氣胸或胸腔積液的患者,則應給予其有效的胸腔穿刺治療,以有效減輕肺部壓迫。(4)改善急救工作。①院前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后,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120急救護理人員協(xié)同合作,護士常規(guī)完成患者血液標本的采集與送檢,協(xié)助患者完成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測,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心電、血壓,準備好相關急救儀器,為患者后續(xù)救治奠定基礎;②院內急救。救護車內配備車載GPS可視移動終端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依據患者的病情第一時間做好各種急救準備,患者入院后立即根據標準化的急救流程操作,于入院20 min內完成心肌標志物測定,患者確診后及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護理人員多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耐心的講解轉運相關注意事項、轉運風險等,對于需要檢查患者,應盡早與相關科室溝通,并做好準備,為患者后續(xù)救治贏得寶貴的時間;③急救后護理。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幫助患者完善病歷資料,采用表格式急救護理病歷,節(jié)省書寫時間,保證搶救過程記錄的完整性與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5)心理指導。急性胸痛病因較多,病情變化亦相對較快,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缺乏認識和了解,導致患者心理波動明顯。因此,入院后應借助HAMA與HAMD量表評估患者心理變化,并制訂詳細的心理指導;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6)出院后護理。對于符合出院條件患者,應加強患者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定期到醫(yī)院復查;出院后1周加強患者電話隨訪,并借助微信、醫(yī)院APP等社交軟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復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居家康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干預,兩組均護理4周。
①胸痛程度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的胸痛表現(xiàn)嚴重程度展開評價,評分為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但能忍受;7~10 分為重度疼痛,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胸痛越嚴重[8]。②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展開評價,問卷滿分為100分,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基本滿意,0~59分為不滿意,問卷分數(shù)與護理滿意度水平成正比[9]。③心理應激反應評分。護理前、護理14 d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其中HAMA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1~4分,≥29分為重度焦慮,21~28分為中度焦慮,14~20分為輕度焦慮,評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HAMD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1~4分,≥24分為重度抑郁,17~23分為中度抑郁,7~16分為輕度抑郁,評分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10-11]。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的胸痛程度評分及開始急救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胸痛程度評分及開始急救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胸痛程度評分及開始急救時間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胸痛程度評分(分) 開始急救時間(min)對照組 50 6.15±1.16 29.64±4.16觀察組 50 4.37±1.04 21.16±3.17 t 8.079 11.465 P<0.001 <0.001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滿意度觀察組 50 94.56±7.19對照組 50 76.34±6.37 t 13.412 P<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HAMA評分及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及HAMD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的HAMA評分及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比較 (±s,分)
HAMA 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23.92±4.31 11.41±0.98 28.61±5.29 14.20±2.15對照組 50 23.95±4.33 18.68±2.42 28.64±5.42 20.59±4.31 t 1.214 6.221 1.215 5.961 P 0.681 <0.001 0.495 <0.001組別 例數(shù)
急性胸痛是一種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危急重癥,可對患者身體功能及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部分患者伴有瀕死感,導致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強烈,影響患者治療預后[12]。常規(guī)護理用于急性胸痛患者中,雖然能滿足臨床搶救所需,但是護理方法單一,護理內容更多的側重于病情的控制與穩(wěn)定,對患者心理的護理較少[13]。精細化護理是近年來應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方法,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更為重視患者的自身感受及基本情況。在護理干預開展期間,可通過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現(xiàn)狀、生命體征等方面的具體情況為依據,為患者開展相應的針對性護理指導,進而有效提升護理干預有效性及滿意度水平。此外,還可通過給予患者個性化心理疏導干預,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提高整體護理質量[1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胸痛程度評分及開始急救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精細化護理有助于降低急性胸痛患者胸痛評分,縮短急救開始時間,能為患者后續(xù)救治奠定基礎。分析原因,精細化護理屬于是一種新型的干預模式,以科學的管理為基礎,強調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最優(yōu)化的手段和方法,達到最理想的結果。精細化護理其核心思想為精、準、細、嚴,是一種關注量化、關注執(zhí)行及關注結果的新型護理干預方法,充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強調護理服務意識,提倡主動服務、人性化服務及感動服務,從制度、流程、職責及操作技術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guī)范,實現(xiàn)護理流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銜接[15]。
急性胸痛病因復雜,病情變化亦相對較快,救治過程中應明確病因,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但是,部分胸痛患者由于對疾病、搶救措施缺乏認識與了解,導致患者心理波動較大[16]。而精細化護理的實施則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干預,能提高患者救治滿意度,改善患者預后,根據患者疾病特點、病情嚴重程度,制訂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將院前救治與護理、院內救治與護理有機結合,成立專業(yè)性的護理團隊,保證患者救治過程的連貫性與有效性,促使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能無縫隙對接[17]。但是,由于急性胸痛病因較多,且患者發(fā)病后病情變化較快,精細化護理實施過程中應完善有關檢查,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為患者開辟綠色通道,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救治,降低臨床病死率[1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HAMA評分及HAMD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的HAMA評分及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精細化護理能減輕急性胸痛患者負性情緒,有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該護理方法在實際開展期間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胸痛嚴重程度,縮短急救干預開展時間,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同時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