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錄,高培毅,2
目的 旨在統(tǒng)計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單純出血或鈣化發(fā)生錯判的概率,并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錯判的獨立影像學危險因素,為影像及臨床醫(yī)師鑒別診斷提供依據(jù)。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2019年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單純出血或鈣化病例,連續(xù)性入組。將SWI圖像進行標準化,即將左手圖變成右手圖。含有多個病灶者,所有病變逐個評估。兩名觀察者直觀定性評估SWI相位圖數(shù)據(jù):低、高信號或無法判斷(混雜或等信號),預測病變?yōu)槌鲅蜮}化。與CT診斷“金標準”進行對比,預判結果與CT結果不一致者認定為失敗組,一致者為成功組。評估的臨床及影像學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病灶直徑、平均CT值、T1WI和T2WI信號、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左右手圖、病灶位置、側別、單多發(fā)及病灶性質(zhì)。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法鑒別失敗的影響因素。
結果 共納入受試者41例,病灶339個,鈣化及出血病灶分別為157個及182個。失敗組105個病灶,成功組234個病灶。通過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錯判率為30.97%。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SWI相位圖等或混雜信號(OR 97.263,95%CI 28.746~329.096,P<0.001)、SWI相位圖高信號(OR 5.684,95%CI 2.042~15.819,P=0.001)、T2WI低或混雜信號(OR 5.024,95%CI 2.391~10.558,P<0.001)、CT值91~300 Hu(OR 2.710,95%CI 1.023~7.180,P=0.045)及病灶直徑>4 mm(OR 2.437,95%CI 1.168~5.084,P=0.018)是導致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錯判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 SWI相位圖病灶高或混雜信號者、T2WI低或混雜信號者、CT值91~300 Hu者及病灶直徑>4 mm者采用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方法鑒別單純出血及鈣化錯誤風險高,對臨床及影像學診斷有一定指導作用。
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SWI相位圖(右手圖)X-Y軸平面病灶中心層面上病灶本身(本質(zhì)上為病變直接征象)呈高信號,提示存在反磁性物質(zhì),最常見的是鈣化,呈低信號提示存在順磁性物質(zhì),最常見的是出血[1-2]。X-Y軸平面病灶中心層面上病灶周圍(間接征象)呈低信號以及Z軸兩極(間接征象)呈高信號,提示病灶為反磁性物質(zhì),最常見為鈣化;X-Y軸平面病灶中心層面上病灶周圍(間接征象)呈高信號以及Z軸兩極(間接征象)呈低信號,提示病灶為順磁性物質(zhì),最常見為出血。左手圖反之。后者利用病灶對周圍磁場的擾動進行鑒別診斷,本研究不涉及此方法,其與直接征象方法的準確率、穩(wěn)定性差異較大,但為了與直接征象方法區(qū)別,本研究稱之為間接征象方法[3]。
直接征象法較為簡便,在臨床上的應用及認知較廣泛,但常常出現(xiàn)SWI相位圖病灶內(nèi)信號高低混雜的情況,致使鑒別診斷價值大幅度下降,缺乏相關研究對此方法的準確率進行統(tǒng)計以及相關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本研究將統(tǒng)計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單純出血與鈣化的錯判發(fā)生率,并將可能的臨床及影像學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獨立危險因子,為臨床及影像學醫(yī)師提供線索。具有獨立危險因子的病變,直接及間接征象法相結合更有利于臨床對出血及鈣化的鑒別診斷。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6-2019年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進行頭顱MRI及CT檢查的單純出血或單純鈣化病例,連續(xù)性入組。
納入標準:①單純出血或者單純鈣化病例;②根據(jù)CT檢查確定病變性質(zhì),單次不能確診者兩次CT檢查密度不變者為單純鈣化,密度改變者為單純出血;③除SWI、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序列的常規(guī)平掃MRI不能發(fā)現(xiàn)病灶或不能鑒別出血、鈣化者;④具有SWI數(shù)據(jù)。
排除標準:①對稱性鈣化病灶;②運動偽跡嚴重、無法評估者;③單次CT掃描不能確定性質(zhì),且無隨訪檢查;④隨訪檢查時間間隔太短,變化不顯著無法確定是出血還是鈣化;⑤病變內(nèi)同時存在鈣化及出血。
1.2 CT及MRI數(shù)據(jù)參數(shù) 層厚5.5~6.5 mm,層間隔1.0~1.5 mm,視野(field of view,F(xiàn)OV)240 mm×240 mm,矩陣512×512。磁共振儀型號:GE SIGNA Explorer,GE Discovery,Siemens Verio,Philips Ingenia CX。SWI: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27~78.6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5.6~48.89 ms,層厚3~6 mm,層間隔2.4~3 mm,翻轉(zhuǎn)角15°~30°。T1WI:TR 6.43 ms,TE 2.97 ms。T1FLAIR:TR 1900~2275.2 ms,TE 8.6~29.06 ms。T2WI:TR 4500~4744 ms,TE 85.82~110.22 ms。T2PROPELLOR:TR 7385.03 ms,TE 105.49 ms。CT型號:GE Revolution,GE Discovery CT750 HD,GE LightSpeed VCT,Philips iCT,SINOVISION Insitum 64S,Philips IQon-Spectral CT。毫安秒320~360 mAs,管電壓120 KVp。
1.3 分組及數(shù)據(jù)評估 兩名神經(jīng)放射診斷醫(yī)師運用直接征象法獨立評估SWI相位圖數(shù)據(jù)。①SWI相位圖預測:通過SWI相位圖病灶信號強度,預測病變?yōu)槌鲅ǖ托盘枺┗蛘哜}化(高信號)。兩名醫(yī)師意見不同時,請上級醫(yī)師會診定奪。②分組:將SWI相位圖評估結果與CT診斷“金標準”進行對比,預判結果與CT隨訪結果不一致者認定為失敗組,一致者為成功組。有一名評估醫(yī)師認為SWI相位圖為混雜信號或等信號時,認定SWI預測錯誤,歸入失敗組。
將SWI圖像進行標準化,即將左手圖相位圖進行黑白顛倒,使之變成右手圖后再進行評估。對多個病灶者的所有病灶逐一進行評估。
MRI數(shù)據(jù)評估:①每個病灶SWI為右手圖還是左手圖;②直觀判斷每個病灶SWI相位圖病灶信號強度(低信號、高信號、等信號或混雜信號);③每個病灶T1WI及T2WI序列信號強度(高信號、等信號、低信號或混雜信號)。
CT數(shù)據(jù)評估:①同一患者病灶為單發(fā)或多發(fā);②每個病灶側別(左側或右側);③每個病灶位置(額、頂、顳、枕葉、基底節(jié)、腦島、小腦、腦干及丘腦);④測量每個病灶的病灶直徑及CT平均值,精確到個位、不保留小數(shù)點。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6.0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M(P25~P75)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出血及鈣化組間SWI相位圖病變信號強度差異。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秩和檢驗比較SWI相位圖鑒別成功及失敗組間各參數(shù)的統(tǒng)計差異,即單因素分析,檢驗水準P≤0.05。對所有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容忍度≥0.1則可進行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構建回歸方程,采用向前步進法,顯著性檢驗P≤0.05進入方程,顯著性檢驗P≥0.1移出模型。確定SWI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法鑒別單純出血或鈣化失敗的各相關因素的風險比,以OR和95%CI表示。
2.1 基本信息 受試者共41例,病灶共339個。27例患者的157個鈣化病灶,14例患者的182個出血病灶。鑒別成功組共234個病灶,失敗組共105個病灶。
2.2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鈣化的診斷效度 鈣化組157個病灶中,53個(33.8%)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為低信號(診斷錯誤),104個(66.2%)為高信號(鑒別成功)。出血組182個病灶中,52個(28.6%)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為高信號(診斷錯誤),130個(71.4%)為低信號(鑒別成功)。鈣化與出血組間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失敗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150,P<0.001)。
2.3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出血與鈣化失敗與成功組的單因素分析受試者基本信息見表1。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失敗組共105個病灶,成功組234個病灶,鑒別失敗率為30.97%(105/339)。
表1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單純出血或鈣化失敗組與成功組各參數(shù)比較
成功組平均年齡(t=2.695,P=0.007)及男性患者比例(χ2=12.008,P=0.001)高于失敗組,病灶直徑(t=-6.499,P<0.001)及中位CT值(U=10 060.500,P=0.008)低于失敗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成功組SWI圖像右手圖比例(χ2=4.386,P=0.036)、相位圖病灶本身高或低信號比例(χ2=139.859,P<0.001)、T1WI等信號比例(χ2=53.133,P<0.001)、T2WI等或高信號比例(χ2=87.516,P<0.001)高于失敗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病灶位置、側別、單多發(fā)及鈣化出血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2.4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單純出血或鈣化失敗的影響因素 對各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自變量的容忍度在0.160~0.983,表明自變量間多重共線性不嚴重。將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8個變量(年齡、性別、SWI圖、SWI相位圖信號、T1WI信號、T2WI信號、病灶直徑、CT值)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WI相位圖病灶高信號及等或混雜信號、T2WI低或混雜信號、病灶直徑>4 mm以及CT值高(91~300 Hu)是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單純出血或鈣化失敗的4個獨立危險因子(表2)。
表2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鑒別出血或鈣化失敗的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SWI相位圖病灶本身高信號、等或混雜信號病變錯判風險分別是低信號病變的5.684倍(95%CI2.042~15.819)及97.263倍(95%CI28.746~329.096)。T2WI低或混雜信號病變是等或高信號病變錯判風險的5.024倍(95%CI2.391~10.558)。大病變(病灶直徑>4 mm)是小病變(病灶直徑1~4 mm)錯判風險的2.437倍(95%CI1.168~5.084),CT值91~300 Hu病變是0~90 Hu病變錯判風險的2.710倍(95%CI1.023~7.180)。應用示例見圖1~圖4。
圖1 病灶直徑大SWI相位圖錯判單純出血為鈣化者
圖2 病灶直徑大、CT值高、T2WI信號低SWI相位圖錯判單純鈣化為出血者(43歲女性)
圖3 病灶直徑大、CT值高、T2WI信號低、SWI相位圖信號混雜錯判鈣化為出血者(37歲女性)
圖4 病灶直徑小SWI相位圖診斷正確者(40歲女性)
SWI原始相位圖信號解讀的難點是混淆偽跡,又被稱為卷褶偽影、假頻偽影,也是臨床應用前期一直存在的問題。相位圖為-π到+π的矩陣,但當相位超過π時,會被卷褶到對側,混淆為-2π[4],與FOV過小造成的卷褶偽影原理相似。原始相位圖須先進行相位解纏才能進行其他后處理。隨著相位解纏算法的進步,相位圖才得以應用。但各種方法均無法徹底消除混淆,相位變化劇烈的部位更容易解纏不完全而產(chǎn)生偽跡[5]。長TE和高通濾波也會使偽跡加劇[5]。另外相位圖病灶的混雜可能與偶極場有關[6-7]?;煜齻污E最終影響診斷,順磁性物質(zhì)會被混淆為反磁性物質(zhì)(圖1);同樣鈣化病變內(nèi)磁化率過大(病灶中心鈣鹽沉積最濃的部位),會被錯判為出血(圖2),或因多個像素信號反轉(zhuǎn)造成信號混雜、失去診斷價值(圖3)。本研究結果顯示,SWI相位圖病灶本身為混雜信號者錯判風險最高,也就是出現(xiàn)混淆偽跡者,是低信號者錯判風險的97.263倍。
理論上,SWI相位圖病灶周圍極暈信號強度(間接征象)通常比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小約一半或小一個數(shù)量級(主要受系數(shù)影響)[2,5,8],混淆偽跡的本質(zhì)是局部結構的磁場或相位變化劇烈、超出閾值,而極暈理論數(shù)值小,本研究中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未體現(xiàn),但本研究中各病灶周圍極暈均無混淆偽跡(圖1~圖3)。在此需強調(diào)的一點是,該暈與GRE T2*WI產(chǎn)生的暈不同,不是部分容積效應(部分學者認為SWI存在暈[9],部分學者認為SWI分辨率高不存在暈[10]),極暈是同時呈現(xiàn)高及低兩種截然相反的信號強度[3]。
SWI是以T2*WI為基礎的采用三維流動補償?shù)奶荻然夭ㄐ蛄?,TR短,TE長。短TR決定了其有T1權重,另外受壓水、自旋質(zhì)子密度及磁化率影響[11]。通常亞急性早期血腫(T1WI為高信號、T2WI為低信號)在SWI上為低信號,而亞急性期晚期血腫(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呈現(xiàn)SWI高信號,因此SWI序列T2*較T1權重大。SWI相位圖主要受磁化率影響,不受T1加權的影響[5]。本研究雖未進行SWI以外其他T2*加權序列數(shù)據(jù)的分析,但臨床上無論是鈣化還是出血在其上均為低信號,而SWI相位圖出血和鈣化病變具有肉眼可辨的差別。也就是說,從定性角度來說,T*2加權低信號對解釋相位圖信號無價值,與相位圖信號混雜與否并無明顯關聯(lián)。因為幅值圖主要受T2*及T1加權共同影響[5],而相位圖不受T1加權影響,本研究中T1加權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其并非獨立危險因素,與技術理論相一致。
本研究結果提示,T2WI低信號病變于相位圖上大概率具有較大正或較小負磁化率(無相位改變的情況存在,但發(fā)生概率極小),更容易產(chǎn)生相位混淆、錯判風險更高。筆者分析,由于T2WI相比T2*WI具有相位重聚效果,當重聚都無法挽回失相位、信號丟失時,間接說明具有T2*加權的幅值圖上信號丟失更嚴重、信號更低。有研究提示,強磁敏感源造成MRI信號難以產(chǎn)生時,磁敏感圖像更容易不均質(zhì)[12]。因此,T2加權較T*2加權低信號更能解釋SWI相位圖混雜的原因。
CT值高者及鈣化SWI相位圖更容易混雜、造成錯判。雖然本研究的單因素分析顯示,鈣化及出血灶錯判風險無差異,但半定量指標CT值為91~300 Hu者錯判風險是CT值≤90 Hu者的2.7倍,也就是說大部分鈣化錯判風險高于出血灶。而>300 Hu者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其與低CT值風險相當,結合數(shù)據(jù)中>300 Hu者大多數(shù)為錯判且該分類樣本量少,考慮為混雜因素所致的偏倚,需要嚴格分層設計的大樣本研究進一步探索。既往研究顯示CT值與SWI相位圖信號相關性較差[12]。本研究分析其原因為鈣化及出血的形成過程可能存在本質(zhì)上的差別。出血的血紅蛋白濃度較固定、改變不顯著,其順磁性主要依靠不同順磁性物質(zhì)磁化率的高低演變。一般順磁性或反磁性物質(zhì)磁化率在10-6~10-5,順磁性物質(zhì)中磁化率最高者為含鐵血黃素(是一般順磁性或反磁性物質(zhì)的100~1000倍)。而鈣化灶形成時間長,磁化率主要由反磁性物質(zhì)種類決定,其聚集程度無明顯上限,可能產(chǎn)生更大的磁場擾動。
鈣化的成分是復雜的,鈣化病灶不完全由結晶鈣組成。病理和生理鈣化的化學成分為磷酸鈣,以及微量的銅(Cu)、錳(Mn)、鋅(Zn)、鎂(Mg)和鐵(Fe)[13],其中含有順磁性物質(zhì),也有國外學者研究顯示病理性腦內(nèi)鈣化和脈絡叢鈣化的形態(tài)及成分不同[14]。鈣化合物、不同濃度和鈣比例的差異可能是SE序列上MRI信號變化的原因[15]。鈣化病灶內(nèi)可能有少量鐵。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相位圖信號混雜,從而更易發(fā)生錯判[16]。
雖然CT檢查是診斷鈣化的“金標準”,但有研究顯示,MRI SWI對小病變的顯示效果優(yōu)于CT[16]。本研究顯示大病變(病灶直徑>4 mm)者,錯判風險更高,與既往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16]。其可能原因為大病變中心物質(zhì)濃聚、相位變化劇烈,從而與相位混淆相關。本研究病灶較大者,中心CT值確實較高(圖2、圖3)。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是回顧性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其次,單因素分析時高CT值(>300 Hu)更易錯判,而多因素分析時結果出現(xiàn)反轉(zhuǎn),可能是受樣本量及混雜因素影響,結果存在偏倚,因此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SWI相位圖病灶本身信號強度(直接征象)錯判單純鈣化或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為病灶直徑>4 mm者、T2WI低或混雜信號者、SWI相位圖信號混雜者及CT值91~300 Hu者。CT值>300 Hu可能為重要危險因子,需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以上因素存在時,直接征象法錯判率高,應考慮結合間接征象即極暈征法進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