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文姬 蔡林青(廣東省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東莞 523128)
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
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xiàn)也好。
如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情緒?
接納他們的情緒!
國慶期間,我布置了一項德育作業(yè):和家人一起看《我和我的父輩》。假期結束返校后,我發(fā)現(xiàn)班里女生小A一直悶悶不樂,上課也神情恍惚。為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把小A叫到了辦公室,沒想到,小A開口就問了我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老師,我一想到爸爸、 媽媽會死去,我就很害怕!你說,我該怎么辦?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想這些……”
在我聽到問題的一瞬間,多年的班主任職業(yè)對話模式就出現(xiàn)了:“我覺得,你現(xiàn)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這樣,你爸爸媽媽才會感到開心。何況,任何人最終都會死的,你要學會面對這些。但畢竟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你現(xiàn)在不應該把心思浪費在胡思亂想上,而應該把自己的成績搞好,這樣,才能在爸爸媽媽有生之年報答他們!”
隨著我的話語,小A開始低頭、搓手、沉默,不再和我有目光的對視,不再和我對話聊天,只是偶爾回應一兩個“唔”“嗯”,直到她離開辦公室,談話結束。
很明顯,我和小A的對話是完全無效的,對小A毫無助益。甚至,我有一種感覺,正是因為和我進行了對話,小A的情緒變得更加糟糕,學習和生活更加受到影響。談話之后的一段時間,小A的表現(xiàn)驗證了我的感覺。
這樣的狀況,對于班級管理而言,其實已經(jīng)成為一大隱患。身為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消除這樣的隱患,但是,我卻無從下手,因為,我不清楚自己和小A 的對話,問題出在了哪里!直到經(jīng)同事介紹,閱讀了《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令我醍醐灌頂,讓我開始反思并反省自己。
我復盤了當天我和小A的談話。
“我覺得,你現(xiàn)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這樣,你爸爸媽媽才會感到開心?!?/p>
——完全忽略回應小A當時的情緒感受,還將學習這項行為歸于為了父母的開心快樂而學,沒有讓孩子感受學習帶給自身的快樂和成功感,屬于自主的舉動。
“何況,任何人最終都會死的,你要學會面對這些。”
——純屬哲學式的回應,這句話屬于一句非常有道理,無從反駁,人人都懂,卻毫無幫助的廢話。說這句話的時候,身為教師的我,完全沒有去關注和體會學生的內心需求,“我雖然懂這個道理,但我依然很擔憂很彷徨很難過,我愛我的父母,我希望自己能和父母長久地在一起,我不想父母離世,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害怕孤獨,我害怕被丟下……”
“但畢竟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你現(xiàn)在不應該把心思浪費在胡思亂想上……”
——這是批評指責,用“不應該”三個字,傳遞出自己內心對孩子的不認同,把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對父母的依戀定義為“胡思亂想”。小A能感受到自己被老師指責了、否定了,自然也就不再敞開自己內心的想法,低頭、搓手、沉默,重新封閉自己,為自己筑起自我保護的圍墻。
“應該把自己的成績搞好,這樣,才能在爸爸媽媽有生之年報答他們!”
——自以為是地給建議,自認為自己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和幫助,卻完全忽視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渴望的是什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總是對我的學生們宣揚“每個人都有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感受和情感”,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當學生們表達他們的感受時,我總是會反駁他們,與他們爭論。其實,這樣的行為表明我的潛意識在說:“你這樣想是不對的,你應該聽我說……”
曾經(jīng),在孩童時代,父母、老師也這樣對待我,聽得最多的話就是“沒什么大不了的”“別想那么多,你只需要專心學習”“你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說了多少次了,怎么總是記不住”“我們說你是為了你好”……
或許,父母和老師是對的,我知道大人們這樣做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他們的話讓我覺得自己很愚蠢很無能,讓我內心很不舒服。他們說得越多,說得越正確,我越聽不進去,內心只是感到委屈、無辜、無力和無助。
現(xiàn)在,我的教育話語是否也帶給了我的學生同樣的感受?自以為是的“苦口婆心”,其實除了感動了自己,對學生而言,只是令人反感的嘮叨。
如果有機會,讓我和小A重新對話,我將會對小A這樣回應:“小A,老師很明白你此時的心情,迷茫、彷徨、擔憂、無能為力……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內心都深愛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希望自己能和父母長長久久地在一起,但同時又清晰地知道,人的生老病死無可避免。所以,總有那一絲絲的害怕和擔憂存在內心,害怕最終剩下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無依無靠……老師能體會到你的這些感受,老師會陪著你,很多人都會陪著你,只要你需要我們,我們會一直在!”
不要否定學生的情緒,那樣會讓學生失去勇氣。體會到并言明學生的內心感受,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接受時,學生會受到鼓舞,并嘗試繼續(xù)努力。
不要隨意指責、批評,更不要給予自以為是的建議、忠告。雖然成年人的建議絕大多數(shù)是善意的,但學生在收到批評、指責、建議、忠告后,情緒往往比較低落、頹喪、憤怒、委屈,在這樣的情緒狀態(tài)下,很難去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很難承擔責任。以關懷的態(tài)度回應學生的失落、沮喪、無助、茫然……偶爾點點頭,或給予一兩句慰藉人心的回應,讓學生專注于自身對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有可能找到專屬于自己的解決方法。
不要忽視、漠視、輕視學生的情緒,即便需要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也應該先平靜個人的情緒,再去接納學生的情緒。只有當情緒被接受了,學生們才更有可能去調整他們的行為。
課堂上,學生們正在讀書,兩個學生突然發(fā)生了沖突,全班學生都停下來了,身為班主任的你,會怎樣處理?
如果兩個學生發(fā)生的是口角沖突,老師需要立即勒令學生停止爭吵。如果兩個學生發(fā)生的是肢體沖突,老師需要協(xié)同班干部或身強力壯的學生,一起強行分開打斗中的兩人,并且拉開兩人的安全距離。即便兩人停止沖突,老師也需要將兩人的座位進行臨時調整。然后開始著手處理兩人的情緒:“我雖然不是十分清楚你們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嚴重的分歧,導致你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而在課堂上發(fā)生沖突,但是,我能感受到,你們各自的心里都還有很多憤怒和自己的委屈、不服氣,我會給你們時間分別去表達,我也會仔細傾聽你們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現(xiàn)在,我需要你們盡量平復自己的情緒,不影響自己,不影響同學,不影響老師,先把這節(jié)課完成。謝謝你們,現(xiàn)在你們先坐下?!保ǔ钱斦n老師能確保辦公室有其他老師,可以幫忙看顧安撫起沖突的學生,可以考慮把沖突學生帶離教室安置在辦公室,否則,不可以單獨滯留情緒激動的學生在辦公室,而自己返回教室上課,以免后續(xù)發(fā)生進一步的事故。)
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既看到學生個體的需要,又滿足班級整體的需要,這是班主任應該做到的。
易出現(xiàn)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常常也是大家眼中的“學困生”。
擔任班主任的每一位老師,就如同家長一樣,肯定希望自己班級的學生優(yōu)秀、出類拔萃,不要存在任何一種“學困生”。但是,要怎么做才能幫助每一位學生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身為班主任,心中應該怎樣定義“學困生”三個字,這決定著班主任工作的標準和方向。
提到“學困生”,人們普遍認為指的就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而我眼中的“學困生”,指的是那些在學習技巧、知識記憶、抗挫能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的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我體會到,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成功,尋求認同和肯定,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學業(yè)優(yōu)異、素質良好、技能高超,成為人人喜歡、羨慕的對象。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學生們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曾受過這樣那樣的打擊,一次次的努力嘗試,一次次的失望挫敗,極大地挑戰(zhàn)了學生們的自信和堅持。久而久之,分數(shù)一直無法提升到自我期待值的學生,開始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成為人們口中常見的“學困生”。
而那些考試分數(shù)即使不錯,卻認為自身沒有什么才藝才能,只懂得死讀書的學生們,內心同樣充滿著對自己的否定和自卑,為了嚴守自己僅剩的靠考試分數(shù)所獲得的可憐的自尊和認可,焦慮擔憂害怕,拼了命地學習,卻進步緩慢,從而誘發(fā)內心更加強烈的恐慌茫然和不自信,行為上開始出現(xiàn)譬如興趣缺失、回避老師、沉默寡言、郁郁寡歡、頻發(fā)沖突、生病休學等現(xiàn)象。在這樣的心態(tài)和情緒影響下,遲早會成為學生學業(yè)成績提升的阻礙,他們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卻又是隱性的“學困生”。
身為教師,只有透過學生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探索學生內心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明白他之所以出現(xiàn)“學困”的原因,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身為教師,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把事實和信息傳遞給學生。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能關心他人的人,那么,我們就要關心他們。
如果,我們珍視學生的尊嚴,那么,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那么,我們就要從尊重他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