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慧琳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將流行歌曲合唱化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chuàng)造過程,其所能運用的技術手段紛繁復雜,就是同一種技術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也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加上作品風格、歌詞等因素的影響,其最終呈現(xiàn)的藝術形態(tài)也更加奇姿異彩,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之本。本文從音樂的織體、節(jié)奏和節(jié)拍、伴奏、歌詞、語言、演唱等六個方面分析、研究流行合唱作品《大魚》的藝術特征。
流行合唱作品《大魚》的方整性結構與非方整性結構相配合,運用大量的切分音與規(guī)整的節(jié)奏互補、配合,產(chǎn)生了四個聲部強弱的錯位并緊密結合,使它的音響效果強弱得當,富有動力感推動著音樂的前進與發(fā)展。作曲家用簡單流動的旋律線條代替繁雜錯亂的結構,表現(xiàn)得更為直接、順暢。
該曲目不同節(jié)拍、不同節(jié)奏型的縱向重疊,增加了音樂的律動,構成了富有動力而豐富的風格。例如:弱起小節(jié)、附點音符、切分節(jié)奏、等節(jié)奏型等,與傳統(tǒng)合唱中強弱拍的節(jié)奏對比不會顯得那么呆板,形成鮮明的對比,呈現(xiàn)令人意外的和聲效果。
《大魚》的鋼琴伴奏與傳統(tǒng)合唱的鋼琴伴奏比起來更富于流動性與線條性,相對于傳統(tǒng)合唱的鋼琴伴奏更簡潔明了。分解式的和弦與柱式和弦等加強了流行元素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特征。它的伴奏與四聲部人聲合唱融合在一起,在同一部音樂作品里共同抒發(fā)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意境,它的伴奏與人聲也相呼應,承接為一個完整的樂句,比如在四聲部空拍的時候會突出伴奏,在聲音漸弱時與鋼琴伴奏相承接。該曲的伴奏無論對于感情的抒發(fā)還是對意境的表達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首作品的合唱版本與流行歌曲版本的歌詞大致相同。各聲部既要保持獨立又要相互配合,有時是一個聲部來訴說感情,其他的聲部用“u”或者“a”來烘托感情;有時是四個聲部要相互配合,一問一答或者是從一句歌詞的不同層面來表現(xiàn)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愿望與感情,使得音樂更加靈動與統(tǒng)一。流行歌曲的歌詞貼近實際,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或是想要表達某種感情,與社會現(xiàn)實、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流行合唱與傳統(tǒng)合唱或是流行歌曲的演唱都不同,在傳統(tǒng)合唱中演唱者需要像打哈欠一樣保持口腔打開的狀態(tài)、放下喉頭、笑肌抬起來、整個面部都需要是積極的狀態(tài),還包括氣息等等因素,傳統(tǒng)合唱更強調(diào)的是在一個“通道”里變化歌詞。在流行合唱中沒有像傳統(tǒng)合唱一樣保持字正腔圓,聲音渾厚有力,而是與流行歌曲的演唱相似,像說話一樣貼切自然、流暢。與流行歌曲的演唱不同的是流行合唱的聲音還要保持同一性,但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對作品的理解,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演繹歌曲。
該曲在流行合唱中的唱法沒有像傳統(tǒng)合唱作品演唱得那么古板、正式,需要將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相融合,聲音既不那么厚重也不能那么單薄,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既可以呈現(xiàn)出流行合唱作品的優(yōu)美柔和,又可以傾向于表達語言中的感情,更為自然靈動。
流行合唱作品《大魚》為降D 大調(diào),4/4 拍,是由引子、A 段、B 段、尾聲四個部分組成的二部曲式。
該曲的引子部分由11 個小節(jié)組成,由3 個和弦、琶音進入開始,呈現(xiàn)自由空靈的意境,為人聲進入作準備。它的曲調(diào)平穩(wěn)緩和,由男低聲部、女低聲部先行進入,隨后依次加入男低聲部與女高聲部,力度漸漸加強后又弱了下來,營造一種舒緩平靜的氛圍為主題部分作鋪墊。
A 段開始進入合唱歌曲的主歌部分,歌曲的前半部分是典型的五聲調(diào)式。歌曲的第一樂句的第一句采用連續(xù)級進的手法由女高聲部、女低聲部漸漸拉開序幕,第二句逐次加入男高聲部、男低聲部演唱。歌曲的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變化重復,同樣采用級進及弱聲的唱法,第二句的歌詞中帶著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別有一番韻味,第二句的后半句中作者并沒有采用合唱的方式,而是女高聲部、女低聲部以“m”來哼唱,“沉睡的輪廓”由男高聲部、男低聲部齊唱,仿佛讓聽者置身于音樂之中,化作一條四處游走、追尋溫暖的魚。第二個樂句的聲音漸漸高揚起來,力度較之前的聲音略強,該樂句運用對稱級進的手法,同時,聲部之間配合的強弱與級進的方向恰好相反,由此出現(xiàn)旋律與人聲的對比。在本句的最后是以女低聲部的弱聲來收尾,音樂仿佛將時光暫停,留給聽者去感悟、回味。在第三個樂句時進入作品的副歌部分,先是由男低聲部、男高聲部依次唱“啊”為鋪墊,由女高聲部把情緒帶動起來,各聲部之間的力度與厚度重合,使得聽者的心情也隨著波蕩起伏,歌曲將椿與大魚的感情迸發(fā)出來,最后男低聲部與男高聲部把這個畫面又拉回舒緩平和的狀態(tài)。A 段的首位與A 段的第一、第二樂句的旋律部分相同,是第一、第二樂句的嚴格重復。本段鋼琴伴奏的伴奏型以分解和弦為主,突出了本樂段旋律線條的流動性,對推進樂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A樂段與B樂段之間有4個小節(jié)的連接句,由女高聲部演唱,平穩(wěn)隨和,鋼琴伴奏中每一個和弦的最高音分別為“2、3、4、2、3、1”,女高聲部的演唱隨著伴奏漸漸揚起,最后又收了回來,在連接句的最后兩個小節(jié),作曲家巧妙地用了阻礙終止,不僅增加了音樂的神秘感,而且豐富了和聲的色彩。
B 樂段與A 樂段呈并置對比結構,是由A樂段變化引申而來的。第一個樂句由A 段的女高聲部、女低聲部的合唱改為女高聲部與男高聲部的輪唱,由男高聲部、男低聲部襯托出現(xiàn)。在第一個樂句與第二個樂句中作曲家刪減了獨唱版本中的歌詞,直奔副歌部分。第二樂句是由男低聲部、男高聲部依次進行烘托;女高聲部、女低聲部、男高聲部同時弱聲進入再一起做漸強處理。這個樂句以四聲部齊唱為主,為了烘托高潮部分,表現(xiàn)椿與大魚戀戀不舍之情,最后一句“倒流回最初的相遇”表達了漸漸變得憂傷的情緒。B 樂段中的鋼琴伴奏由A 樂段的分解和弦轉(zhuǎn)化為交替使用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這與旋律表達的感情相吻合,能起到相互襯托的作用。
從第47 小節(jié)進入作品的尾聲部分,四聲部的“啊”貫穿整個尾聲,交替縱橫。在強弱的對比中讓聽者的思緒隨著旋律跌宕起伏,好像是椿與大魚的相互訴說與告別。“高音的沖擊使聽者深刻體會到少女椿的內(nèi)心吶喊:急于將它送出海天之門救它性命,又對它不愿離開的感動,對族人傷害它的害怕,自己一意孤行造成傷害族人的悔和對這段感情的不舍交織在一起。”這段旋律直擊人們的心靈,音樂隨著和聲與鋼琴伴奏琶音的配合漸漸低下來,余音還回蕩在空中,聽眾的心靈也久久不能平靜。旋律飄逸空靈,帶著幾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典與哀愁,讓人不禁沉醉在《大魚》的音樂和故事中,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合唱是一種集體性的歌唱形式,基于合唱團的團員們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進行排練,講究音樂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需要調(diào)節(jié)好聲音在合唱中的比例。聲音是合唱的基礎,也是合唱的根本所在,合唱時要求學生注重聲音的靈活、和諧、統(tǒng)一,通過聲音將合唱作品的核心內(nèi)容、風格以及蘊含其中的情感完美呈現(xiàn)。
呼吸操、練聲、合唱訓練,這三個步驟是我們每次排練的一個流程。在每次排練之前先要做一套完整的“呼吸操”,從最基礎的吸氣、吐氣開始,再到踢腿、開合跳等一些運動,這些運動活動了脖子、胳膊、腰部、腿部等全身的各個部位,讓全身達到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然后將這些基礎運動與基礎練聲結合到一起,既可以調(diào)動唱歌時全身的積極性,也可以達到唱歌前開聲的效果。合唱團的團員們也可以隨著音樂的拍子做一些簡單的律動,這對提升團員們的音樂素養(yǎng)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然后進入練聲環(huán)節(jié)。首先四個聲部會一起做“a、e、i、o、u”開口音、閉口音的練聲曲,這為之后的排練奠定基礎。其次,我們會將聲部分開做一些和聲的配合訓練,比如要求男低聲部唱“1”,女低聲部唱“3”,男高聲部唱“5”,女高聲部唱“高音1”,四個聲部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半音上升練習。做這些基礎的和聲訓練可以讓團員們在合唱排練之前,快速地進入排練狀態(tài),對開聲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最后進入合唱環(huán)節(jié),對于合唱的聲音來說,它與獨唱等唱法不一樣,合唱更注重團員們聲音的“共性”,而獨唱更注重“個性”,注重個人的音色與舞臺表現(xiàn)能力。如果想在舞臺上呈現(xiàn)一部令人滿意的完整作品,音色是一個難點,這對于團員和老師也是一種考驗。團員們要有音色統(tǒng)一的意識,如果要將聲音相互配合在一起,團員們的耳朵中不僅要有自己的聲音,還要聽著別人的聲音,自己的音色要盡量貼合所有聲音統(tǒng)一的音色,使得和聲飽滿圓潤。教師要注重合唱的聲音位置以及合唱中的共鳴,訓練各層次學生正確打開后口腔,加強對口腔的支點、高位置的練習,可以在鼻腔共鳴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口腔支點練習,讓合唱過程中發(fā)出的聲音更具有穿透力。
在《大魚》合唱排練時,我們注重的是連貫、柔和、流動,如果想做到這些,聲部就要配合高度默契,要循環(huán)呼吸,否則就會破壞音樂的美感與感情的抒發(fā)。例如在合唱的尾聲部分,四聲部以“啊”來演唱旋律,尾聲是對全曲的總結,旋律強弱分明、連綿不斷,在這時四聲部不僅要相互配合,一個聲部中的每個人也要相互聆聽。比如在女高聲部,除了60 小節(jié)中的集體換氣,剩下的13 個小節(jié)里都要用循環(huán)呼吸的方法保持音樂的連貫與流暢,弱聲進、弱聲出,當感覺到旁邊的人換氣前或者換氣后,自己要急速地換氣后再弱聲進入,直到音樂結束。例如在第27 小節(jié),歌曲即將進入副歌部分,先由男低聲部、男高聲部依次用“啊”來鋪墊,從弱到強,在男低聲部唱完前兩個拍子時,男高聲部提前準備進聲,他的“啊”就要比男低弱一些,好像是一個回聲,女高聲部聽到男高聲部的聲音后,就要將情緒點燃直接進入高潮主旋律部分。每一個團員心中都要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識,這樣才能夠?qū)⒙曇舻募毮伻岷统鰜?,共同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所謂流行合唱,也就是流行歌曲與合唱相融合,實則是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的碰撞。作者將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相交匯,體會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中的因與果,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合唱作品的聲部很多、和聲豐富,使得歌曲更加富有層次感,能夠表達更強烈的感情色彩,并展現(xiàn)合唱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流行合唱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綜上所述,流行音樂與合唱的結合真正推動合唱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音樂藝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