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珠
針對長期存在的幼小銜接問題,國家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推行“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課外學習壓力,減緩幼小銜接坡度,提高幼兒素質教學質量。幼兒園為幼兒步入小學做準備,小學建設入學前適應教育,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
一年級作為小學低年級學段,一年級學生正處于一個對世界充滿探索的階段,部分學生還保持著在幼兒園就存在的習性。了解幼兒教育的特點,幼小銜接階段的特征,注意兩個階段教育外在環(huán)境的不同,減緩教學進度,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減少學生不適應的現(xiàn)象,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平穩(wěn)過渡。
1. 幼小銜接
從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qū)別來看,幼兒園教育作為學生進入小學時期的鋪墊,屬于非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二者性質不同。幼兒教育階段,受制于幼兒心理不成熟等因素,導致學生以游戲為主,但進入小學就意味著幼兒學習狀態(tài)的轉變,那么如何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是當前有效銜接的重要問題。為有效緩解上述問題的影響,以及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要在兩個時期的教育教學中找出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并采取正確合理的應對措施,這就是幼小銜接工作的基本內容。
2. 幼小語文教學銜接
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幼小銜接”開展研究,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幼兒語文學習銜接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對語文幼小銜接教學的研究,加強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溝通交流、默契配合,使語文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在兩個特殊的教育階段得以實現(xiàn)。
1. 哈克幼小銜接斷層理論
德國哈克教授提出兒童在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兩階段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兒童的學習方法也隨之改變,小學的規(guī)章制度要遵守,家長和教師又期望自己的孩子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取得好成績,這種種壓力,形成了學生生活、學習的斷層現(xiàn)象。斷層差異過大可能導致學習適應性障礙,如學生厭學、學習興趣不高、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如何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小學生活,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成為文章的重點。
2. 趙來香快樂教學法
趙來香認為:活潑好動,是一年級學生突出的行為特征。幼小時期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思維天馬行空,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翱鞓方虒W法”,是一種以快樂為主要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為了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幼小銜接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現(xiàn)狀,為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基礎。筆者經(jīng)過大量的文獻調研,進行了調查問卷的設計,還對低年級的教師進行了訪談。在查閱了有關幼小銜接和小學語文幼小銜接教學方面的文獻、其他關于一年級學生幼小銜接準備情況的調查問卷以及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研究的調查問卷,筆者從對教師的基本信息、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理解情況、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情況、教師對幼小銜接情況態(tài)度與評價這四個維度來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此次研究主要針對某市A、B、C三所小學中有過一年級教學經(jīng)驗的其中75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一共有26個小題,主要內容有調查者的性別、工作年限、對幼小銜接理解情況、開展情況、態(tài)度與評價等。教師問卷發(fā)放了75份,回收75份,75份都是有效問卷,有效率為100%。
1. 教師對幼小銜接理解情況
幼小銜接能不能順利開展,關系到幼兒能否從幼兒園教育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教育,由此可知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通過整理問卷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對幼小銜接的了解上,程度為非常了解的有17人占比 22.67%,比較了解的有27人占比36%,了解一點的有21人占比28%,不了解的有10人占比 13.33%。在幼小銜接開始時間的調查中,選擇從幼兒入園開始的有21人占比28%,選擇從中班開始的有12人占比16%,選擇從大班開始的有28人占比 37.33%,選擇到小學再開始的有8人占比 10.67%,選擇不知道的有6人占比8%。數(shù)據(jù)如圖1、圖2所示。
圖1 教師了解幼小銜接的程度
圖2 幼小銜接階段開始的時間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看到,部分教師對幼小銜接的情況處于不了解或者不夠了解的狀態(tài)。幼小銜接作為幼兒更好地過渡到小學階段的關鍵期,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關注,從生活習慣到學習習慣等,教師應用耐心、細心照顧幼兒學習生活上的轉變,及時給予幼兒鼓勵,緩解幼兒的緊張心理,從而幫助幼兒順利地過渡到小學階段。
通過圖3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教師會經(jīng)常主動去了解當?shù)赜變簣@在幼小銜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的有14人,占比為18.67%;偶爾會去了解的有32人,占比為42.67%;沒有去了解過的有20人,占比為26.67%;感覺沒必要去了解的有9人,占比為12%。
圖3 是否主動了解當?shù)赜變簣@幼小銜接工作
如何做到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銜接過程中要考慮哪些方面,需要幼小兩階段的教師加強工作之間的溝通。但是部分小學教師對自我認知不夠,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去了解幼兒園的一些幼小銜接工作,但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對的。在幼小教師了解幼兒與一年級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所產(chǎn)生的交流和互動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促進自己主動學習幼兒與一年級學生之間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改變語文教學策略,從而解決現(xiàn)階段遇到的問題。
2. 教師幼小銜接情況態(tài)度與評價
通過整理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得知認為幼小銜接對學生的發(fā)展非常重要的教師人數(shù)有18人,占比為24%;認為重要的教師人數(shù)有33人,占比為44%;認為一般重要的教師人數(shù)有13人,占比為17.33%;認為不重要的教師人數(shù)則有11人,占14.67%。數(shù)據(jù)如圖4所示。
圖4 幼小銜接對學生的發(fā)展重要認知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學教師認為幼小銜接對學生的發(fā)展是重要的,小部分教師則認為幼小銜接不重要。作為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應該對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要增強幼小銜接意識。小學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幼小銜接階段的教學,這樣更有利于教育的整體性和學生的發(fā)展。
可見,小學教師在對一年級學生的幼小銜接上,認為有效的幼小銜接方式中,增強學生遵守規(guī)則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占比58.67%;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氛圍,占比52%;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建立伙伴關系,占比52%;教師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占比52%;最后為其他,占比10.67%。(如圖5)
在幼兒園大班第二學期結束后,幼兒就要步入小學了。在這最后學習階段里,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幫助幼兒做好幼小銜接。而學生沒有做好銜接過渡步入了小學之后,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幼小銜接方式來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圖5 教師認為有效的幼小銜接方式
由圖6可知,小學教師對目前學校幼小銜接工作上希望得到改進的地方中,應多開展會議,讓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幼小銜接教育目標,占比70.67%;幼小教師間應加強交流互動,構建園校合作關系,占比62.67%;園校應與家長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占比46.67%;最后為補充占比1.33%。
圖6 目前學校幼小銜接工作希望得到改進的地方
接受過良好的幼小銜接教育的幼兒進入小學后能夠快速適應小學生活,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節(jié)奏。但就目前幼小銜接情況來看,很多幼兒園和小學存在分離,學校教師及家長的幼小銜接意識薄弱,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不符合現(xiàn)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學校幼小銜接方面,應盡快改進幼小銜接工作內容,推動幼小銜接工作進展,從而實現(xiàn)幼小銜接順利過渡。
1.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幼小銜接教育存在問題
(1)語文幼小銜接標準不清晰,“小學化傾向”嚴重
幼兒園語言教學目標與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目標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講到具體的教學內容時卻很模糊。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內容、方法不同,學生在學習時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使得幼小銜接陷入了困境。
筆者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傾向”嚴重,幼兒園教師更多地把語言教學當成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去教導學生,讓幼兒在小小年紀就接受不恰當?shù)闹R,造成幼兒已經(jīng)學會一年級知識,在小學生活可以比其他人更好地適應的假象。但是這種超前教育出來的學生容易后勁不足,學過的一年級知識用完后,升入二年級階段,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時,學生會感到學習困難,久而久之會討厭學習。加之幼兒園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清楚小學語文的具體教學內容,容易出現(xiàn)教學設計上的錯誤,等到這些幼兒進入小學后,糾正這些錯誤需要小學教師花費許多的時間,這會模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知,造成精神上的恐慌和緊張。
(2)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方法銜接性不足
幼兒園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同于小學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幼兒園在教學過程中會使用很多教具,而且通常會使用游戲法、活動法等有趣的教學方法提高幼兒的注意力,為幼兒營造快樂的氛圍。可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上一般采用講讀法。講讀法使整個教學過程更有效率,小學的一個班級有50人左右,教師需要教導的學生太多,做不到讓每個學生都對語文教學內容產(chǎn)生興趣。在實際調查中,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很少使用教具,一般使用的是拼音卡片或者教學掛圖,這些教具更多的是注重知識的呈現(xiàn),而不是趣味性。小學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更多的是使用多媒體,對學生來說PPT的展示讓知識變得清晰明了,更加直觀。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有部分教師會沿用之前的PPT內容,而不會花時間去制作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
(3)幼兒園教育受到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
家長對幼兒的整個教育階段存在著重要意義。學生的父母認為交了學費,幼兒園就要教育好學生,所以,家長就不會再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比較高,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興趣班,還想要幼兒園教師提前給學生上小學語文的知識。這些超前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
(4)幼小兩階段教師交流過少,教師教育觀念因循守舊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小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是很重要的。但是幼兒園的教師對小學的教育模式不清楚,而大部分的小學低年級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不夠了解。學生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不習慣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對各科的學習興趣比較低下,教師如果不根據(jù)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教育引導學生,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教師自身觀念沒有得到更新,是教師忽視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幼小銜接的教學模式,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摒棄已經(jīng)被時代淘汰的頑固思想,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2. 調查總結
通過對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調查的分析,可以得知小學低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理念普遍認知不夠,教師缺乏相應的認識,而幼兒園和小學方面不夠重視幼小銜接問題。在教學中小學語文課程多采用新三維目標去教導學生,這和幼兒園的教學是完全不一樣的。教學內容上,不同于幼兒教師細心照顧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一般采用講讀法教學,小學需要兼顧的學生較多,教師沒有辦法做到照顧每一個學生是否真的在課堂上學習到了知識。再者,教師自身觀念沒有得到更新,部分小學教師認為幼小銜接不重要,沒有必要去了解,沒有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故步自封只會讓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后于別人,沿用以往淘汰的教育方法是沒有辦法更好地教育新時代、新環(huán)境下的學生的。家庭教育作為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部分家長不了解幼小銜接工作,學校、教師與家長間溝通交流不夠,家長不清楚正確的教育學生的方針、措施,不了解科學的教育方法。最后幼小兩階段教師交流過少,小學、幼兒園教師之間對彼此的工作方式、環(huán)境、目標等不夠充分的了解,對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無法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最后將錯就錯的不在少數(shù)。
對幼小銜接這一領域,許多西方國家是很重視的,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對幼小銜接的方法。
依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我們可以選取一些適合幼兒早期教育階段發(fā)展的內容作為參考。例如,幼小學??梢耘囵B(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調小學生活的基本自理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體系對接。教師方面的學習,學校可以將青年教師聚集在一起進行統(tǒng)一培訓,相互各自的工作內容,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在教學銜接過程中的不適應。只有加強系統(tǒng)管理,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幼兒園和小學語文課程的高質量銜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作為幼兒園關鍵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引領家長提升教育能力。”所以說,在幼小銜接教育關鍵之處,需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關鍵作用。
學校可以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開展親子游園活動或者學校教學活動等方式,讓家長知道幼小銜接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多跟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引導家長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學校和家庭進行聯(lián)合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只有把幼兒園、小學和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關注到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教師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是完成學校各項基礎性教學工作的保障。從幼兒園語言與小學低年級語文的銜接來看,幼小教師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幼小銜接的順暢。然而,學校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加強幼小銜接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知識儲備,打好幼小銜接教育基礎,這樣能更好地教導學生。第二,提升自身道德水準,教師只有提升自身道德才能更好地感召學生。第三,適當提高教師工資,增加教師福利待遇,可以減少教師的后顧之憂。第四,領導以身作則,領導以身作則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大家更好地提升。
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也需要彼此積極溝通,以解決彼此的困惑。例如,學??梢远嚅_展教學研討會議,建立幼小銜接小組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讓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幼小銜接教育目標;幼兒園教師可以經(jīng)常去小學聽課,小學教師也可以到幼兒園旁聽幼兒課程,幼小教師間應加強交流互動等。
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聯(lián)系不順暢,主要是因為兩個教育階段的教學方法差異很大。因此,這些差異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消除,并規(guī)范教學方法,以實現(xiàn)幼小之間的順暢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中會使用游戲法、活動法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上一般采用講讀法,教師需要教導的學生太多,做不到讓每個學生都對語文教學內容產(chǎn)生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方法中嘗試加入情境和游戲教學,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更容易參與課堂中。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合適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幼兒園,教師會經(jīng)常對愛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小學里一個班級大概有50個學生,教師面對這么多的學生,不可能如此仔細地評價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因此,一年級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身心特點、品德素質、審美追求、語言表達等,而不是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
例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讓思考一個小問題時,“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有的學生思維很奇特,會講出“把石子丟進瓶子里”“把瓶子砸碎”“拿吸管把水吸出來”之類的話。這個時候,如果語文教師這樣評價學生:“我覺得你的想法很奇特,同學們都要向你學習。可是如果你能夠說出把石子丟進瓶子后,瓶子里的石子越來越多,烏鴉就喝到水了說完整會更好,你的回答很精彩,大家把掌聲響起來吧。”這樣的評價可能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由此可見,教師要注重課堂上的過程性評價:“你的答案很正確,很獨到,如果能在大聲一點,那就更完美了”“你讀得真好,清晰,流利,語氣中還充滿感情”簡短的評價,更讓學生滿心歡喜,進取思考。在同學、師生不斷互動中,學生學習的興趣日漸濃厚,學習常規(guī)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應該在充分了解教學評價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態(tài),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不同的角度,正確看待學生的發(fā)展,教學評價的內容才能夠真正適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與初等教育的聯(lián)系。從幼兒到成為小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都不一樣,解決語文幼小銜接教學問題,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文章總結了問卷調查結果,結合實際訪談分析,得出小學語文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如何做好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幼小銜接,文章從五個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可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