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 彭向前
關鍵詞:側理紙側理陟釐苔紙
側理紙出自晉代,又稱陟釐紙、苔紙。這種紙對今人而言,已經頗為陌生,但在古代卻一直被視作稀有的歷史名紙而譽滿天下。其獨特之處在于,一般的紙,紋路或橫或縱,側理紙則紋理縱橫交錯,紙呈青綠色。異樣的側理紙,更符合人們的獵奇心理,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如隋代詩人薛道衡曾歌詠苔紙“昔時應春色,引綠泛清流。今來承玉管,布字轉銀鉤”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乾元殿頌》中寫道:“金門獻納,縱麟筆于苔箋;石館論思,核龜章于竹槧?!雹诒彼握渭彝醢彩鴾愃幟麨樵姡骸八幟麆窬圃妼嵑茫灬崬槲視鴶敌??!雹勰纤卧娙岁懹卧髟娫唬骸澳陙硎朗聮叱M,猶有閑吟頗自奇。安得陟釐九萬個,為君盡寫暮年詩。”④詩人暮年,雄心不減,渴望擁有“九萬”張陟釐紙,以抒發(fā)胸中無盡的詩意。明代的王冕以側理紙入詩:“感時欲作寄遠書,凝思幾嘆中書老。東家小胥借已無,西家但有長柄鋤。薛濤側理攤滿案,無奈點作玄云圖?!雹荽祟愑涊d,不勝枚舉。
盡管側理紙在古代備受青睞,但關于其得名之由來,受限于文獻記載的粗疏,眾說紛紜。目前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說法是:紙面呈現的紋理縱橫斜側,故稱“側理紙”。此說出自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本文認為“側理”乃“陟釐”之語訛,陟釐即水苔,側理紙即苔紙,其得名并非來源于外觀縱橫交錯的紋理特征。試申論如下:
側理紙之名,應最早見載于西晉張華撰寫的《博物志》。據《太平御覽》記載:
《博物志》曰:晉武帝欲觀書,司空張華撰《博物志》進武帝,帝嫌煩,令削之,賜側理紙萬張⑥。
《太平御覽》是北宋時期編寫的一部類書,里面收錄了不少《博物志》中的內容,有些為今本所無,皆冠以“博物志曰”的字樣,上引文獻即為其中一例。晉武帝賜紙萬張,一方面彰顯張華獲賞頗豐,同時也暗示側理紙在晉代曾經大量生產。唐人《北戶錄》一書可以佐證:“側理,陟釐也。后人說呼釐為側理,即苔也。事見張華?!雹?/p>
此前一般認為側理紙之名,初見于東晉王嘉的《拾遺記》,現在看來,我們只能說,關于側理紙的較為詳細的記載,首推《拾遺記》。該書稱:
張華字茂先,挺生聰慧之德,好觀秘異圖緯之部,捃采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閭里所說,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帝詔詰問:“卿才綜萬代,博識無倫,遠冠羲皇,近次夫子。然記事采言,亦多浮妄,宜更刪翦,無以冗長成文。昔仲尼刪《詩》《書》,不及鬼神幽昧之事,以言怪力亂神。今卿《博物志》,驚所未聞,異所未見,將恐惑亂于后生,繁蕪于耳目,可更芟截浮疑,分為十卷?!奔从谟百n青鐵硯,此鐵是于闐國所出,獻而鑄為硯也。賜麟角筆,以麟角為筆管,此遼西國所獻。側理紙萬番,此南越所獻。后人言“陟釐”,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覽焉⑧。
據此可知,側理紙至遲在西晉時就已經出現,產地為“南越”,以海苔為制作材料,外觀“其理縱橫邪側”,故名之以側理紙,又稱陟釐紙。
其后諸書在談及側理紙時,多不出《拾遺記》的范疇。如《文房四譜》記載:
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側理紙萬番,南越所貢,漢人言陟釐,與側理相亂。蓋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⑨。
《太平御覽》《古今事文類聚》與《格致鏡原》等書則載明為王子年,即《拾遺記》的作者王嘉所記:
張華撰《博物志》進武帝,帝嫌煩,令削之,賜側理紙萬張。王子年云:側,陟厘也。此紙以冰苔為之,溪人語訛,謂之側理。今名苔紙,取水中苔造紙,青黃色,體澀。
其苔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⑩。
《拾遺記》:張華《博物志》成,晉武賜側理紙萬番,乃南海所貢。后人言陟釐,與側理相亂。蓋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
諸書所記內容基本一致,輾轉復返的痕跡十分明顯,說側理紙就是陟釐紙,造紙原料為苔,并無不妥。但在側理紙之所以得名方面,要么閉口不談,要么宗《拾遺記》之說,“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現在,如“據古書所稱,此紙原產南越(浙江南部),為海苔所制,其紋縱橫斜側,故稱側理紙”“因紙上有紋理縱橫斜側,被命名為側理紙”。
“側理”又寫作“側梨”。宋人《證類本草》引《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釐,聲相近也”。南宋鄭樵的《通志》云“《藥對》二卷,北齊徐之才撰”,暗示南北朝時期已有“側梨”之稱謂。既然“側理”“側梨”“陟釐”三者異名同實,“側理”字面上勉強還有“紋理縱橫斜側”之義,“側梨”則無論如何也讀不出“縱橫斜側”之內涵。
由是觀之,上述關于側理紙得名的解釋似有望文生義之嫌。
就“側理”與“陟釐”的關系而言,《拾遺記》認為“后人言‘陟釐,與‘側理相亂”,而《太平御覽》主張“(陟釐)溪人語訛,謂之側理”。筆者認為,《太平御覽》的記載比較接近實際情況,《拾遺記》的觀點不符合語音演化的規(guī)律。
我們先看“陟”在古代的擬音,古無舌上音,魏晉之際,知母字尚未從端母字中分化出來,彼時“陟”字的擬音為*t??k,“側”字的擬音則為*t∫??k,在顎化作用的影響下,“陟”字可以訛呼為“側”字。也就是說,先有“陟釐”的寫法,后人語訛為“側理”,或“側梨”,與“陟釐”相混淆。兩者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顛倒的,凡主張后人訛呼“側理”為“陟釐”者,皆由昧于音韻學常識而作出的誤判。
“陟釐”究竟為何物?宋代成書的《證類本草》認為“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以為紙,名苔紙,青黃色,體澀”。以陟釐為原料造出的紙,紙紋不規(guī)則,縱橫交錯,加之“陟釐”的讀音與“側理”相近,很容易導致人們把本為“陟釐”異寫的“側理”,與“紋理縱橫斜側”的含義聯系起來,望“紋”生義,將其誤為側理紙得名的緣由。換句話說,“側理”乃“陟釐”之語訛,陟釐即水苔,側理紙即用水苔制作的苔紙。當制作原料后來由水苔推廣至海苔時,仍然稱之為“側理紙”??傊?,側理紙,初作“陟釐紙”,其得名源于制作原料陟釐,而非其外觀縱橫斜側的紋理特征。
順便指出,有人把《拾遺記》中的“南越”解釋為越南,認為側理紙是外國送來的貢品,亦即“側理”非漢語詞,而是個外來詞?,F在我們明白“側理”乃“陟釐”之語訛,陟釐即水苔,此說也就不攻自破了。實際上,越南遲至13世紀初期仍不知如何造紙,南宋趙汝適《諸蕃志》記載“(交趾)不能造紙、筆,求之省地”。至于顧炎武認為“側理正切紙字”,即“側理”為“紙”字之反切,同樣屬于牽強附會。
陟釐可以入藥,“味甘,大溫,無毒。主心腹大寒,溫中消谷,強胃氣,止泄痢”。有一種中藥,就叫“陟釐圓”,“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熱下痢;或醫(yī)已吐下之,腹內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配方為“水中陟釐(五兩)、紫石英(三兩)、厚樸(一兩)、漢中木防己(六兩)、隴西當歸(四兩)、黃連(二兩)、三歲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干苔亦可入藥“主治癭瘤,結氣。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
中國古代流行的麻紙,原料無外乎麻繩頭、舊布頭、魚網、敝履等廢舊麻料,用中藥材造紙,代價太大。大概由于成本昂貴,晉代之后,就很少見到側理紙,蘇軾曾明言“昔人以海苔為紙,今無復有。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有也”,其制作方法也逐漸失傳。物以稀為貴,最終導致側理紙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清朝,連乾隆皇帝都對側理紙的復原予以關注。不過清代復原的側理紙并非晉代的側理紙,而是具有磨齒狀簾紋的皮紙,不含水苔成分。清人復原此紙,重點不在造紙的原料,主要是表現“縱橫斜側”之簾紋,徒具其形而無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