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鄉(xiāng)音,王瑞芳,李東升,張會娟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核醫(yī)學科,2泌尿外科,鄭州 450052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見的腎臟原發(fā)腫瘤,占全部腎臟原發(fā)腫瘤的85%~90%,好發(fā)于中老年人,RCC起病較為隱匿,約23%的患者可出現(xiàn)腰痛、間歇性血尿等典型癥狀[1-2]。Fuhrman分級是目前臨床評估RCC病理學分級的常用方法,F(xiàn)uhrman分級與RCC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影像學檢查是早期診斷RCC、評估其分期及療效的重要方法[3]。正電子發(fā)射體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技術是將解剖和功能成像融合的一種先進影像學設備,可通過觀察葡萄糖代謝水平評估腫瘤的生物學特征。目前18F-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診斷、分期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已被證實[4]。但目前關于18F-FDG PET/CT對RCC術前Fuhrman分級的評估價值仍存在爭議。鑒于此,本研究探討18F-FDG PET/CT對RCC術前Fuhrman分級的評估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RCC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RCC;②具有完整的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學資料;③接受18F-FDG PET/CT檢查。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精神疾病。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6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齡28~73歲,平均(56.45±2.54)歲;臨床表現(xiàn)包括腹部腫塊、血尿及腰痛,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檢 查 儀 器:GE Discovery LS型PET/CT顯 像儀,西門子16排螺旋CT。CT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80 mA,掃描層厚10 mm,層間距4.25 mm,重建間隔3 mm,掃描視野24 cm。囑患者禁食4 h以上,檢查前測定血糖,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再經(jīng)肘靜脈注射18F-FDG,暗光、靜息60 min后進行胸部PET/CT顯像,采用3D采集模式。
圖像后處理:PET圖像經(jīng)CT校正后,在Xeleris工作站以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顯示并與CT圖像融合。于CT圖像上選取病灶最大橫截面,測量相應長、短徑。選擇病變最佳層面,將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置于病變實質區(qū)域,測量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重復測量3次。采用PET相應軟件,于患者正常肝實質處自動勾畫體積為1 cm3的ROI,獲取平均標準攝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作為SUVliver。于降主動脈連續(xù)5個層面勾畫直徑為1 cm的ROI,獲取SUVmax并計算平均值,作為SUVaorta,并計算肝臟與降主動脈標準攝取比值(standard uptake ratio,SUR)。SURliver=SUVmax/SUVliver,SURaorta=SUVmax/SUVaorta。
①分析RCC患者的病理結果。②分析不同F(xiàn)uhrman分級RCC患者的18F-FDG PET/CT相關參數(shù)。③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18F-FDG PET/CT評估Fuhrman分級的準確性。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pa檢驗進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較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RCC的病理類型以腎透明細胞癌為主,86例RCC患者的病理類型、原發(fā)灶位置及Fuhrman分級詳見表1。
表1 86例RCC患者的病理結果
Fuhrman分級:Ⅰ~Ⅱ級70例,Ⅲ~Ⅳ級16例。Ⅰ~Ⅱ級RCC患者的病灶長徑、短徑均明顯短于Ⅲ~Ⅳ級患者,SUVmax、SURliver及SURaorta均明顯低于Ⅲ~Ⅳ級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不同F(xiàn)uhrman分級RCC患者18F-FDG PET/CT相關參數(shù)的比較(±s)
表2 不同F(xiàn)uhrman分級RCC患者18F-FDG PET/CT相關參數(shù)的比較(±s)
Fuhrman分級Ⅰ~Ⅱ級(n=70)Ⅲ~Ⅳ級(n=16)t值P值3.57±0.68 6.36±1.13 12.914<0.01 3.62±0.74 5.45±0.63 9.152<0.01 2.06±0.12 10.74±2.14 34.391<0.01 1.26±0.41 3.78±0.68 19.360<0.01 2.01±0.54 6.41±1.12 23.322<0.01病灶長徑(cm)病灶短徑(cm)SUVmax SURliver SURaorta
18F-FDG PET/CT對Ⅰ級RCC的診斷準確度為83.33%(10/12),對Ⅱ級RCC的 診 斷 準 確 度 為93.10%(54/58),對Ⅲ級RCC的 診 斷 準 確 度 為85.71%(12/14),對Ⅳ級RCC的診斷準確度為100%(2/2),對全部RCC患者Fuhrman分級的診斷準確度為90.70%(78/86),與病理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Kappa=0.907,P<0.05)。(表3)
表3 18F-FDG PET/CT診斷RCC患者Fuhrman分級 的結果與病理結果的對照
RCC是成年人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RCC以腎透明細胞癌居多,約占全部腎癌的79%,RCC早期診斷率不高,約30%的患者確診時已發(fā)生轉移[5]。Fuhrman分級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RCC病理學分級系統(tǒng),與患者預后緊密相關,Ⅰ~Ⅱ級(低級別)患者的預后優(yōu)于Ⅲ~Ⅳ級(高級別)患者,因此術前無創(chuàng)性評估患者的Fuhrman分級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和制訂具有重要意義。
18F-FDG PET/CT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來顯示不同組織糖利用率的一種斷層顯像技術,目前在各種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分期及預后評估中廣泛應用[6]。但國內(nèi)有關18F-FDG PET/CT診斷RCC的文獻較少見,國外研究指出,18F-FDG PET/CT診斷原發(fā)性RCC的靈敏度較低,假陰性率較高[7]。本研究結果顯示,18F-FDG PET/CT診斷RCC的準確度為90.70%,與蘇乾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8F-FDG是PET/CT檢查主要的顯像劑,可反映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基于葡萄糖樣示蹤劑18F-FDG的PET/CT更新了以往的成像模式,利用惡性腫瘤細胞中糖酵解增加的特點,增加示蹤劑的攝取,同時提供功能代謝和解剖形態(tài)學信息。目前認為,由于18F-FDG經(jīng)腎臟排泄,導致腎臟皮質本底偏高,可能會遮掩部分腎細胞癌病灶,出現(xiàn)假陰性;且由于尿流的隨機性,可能會導致檢測數(shù)據(jù)出現(xiàn)差異,這亦是目前18F-FDG PET/CT診斷RCC的難點之一。對于部分顯示不清的病灶,可采取雙時相顯像的方法,使正常腎臟皮質本底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假陰性率,提高診斷準確度。
既往研究指出,RCC患者的Fuhrman分級與18F-FDG攝取程度存在一定關系,通過檢測18FFDG PET/CT的半定量參數(shù)可有效評估Fuhrman分級[9]。SUV是PET圖像常用的半定量參數(shù)。相關研究指出,Ⅲ~Ⅳ級RCC患者的SUVmax、SUVmean均明顯高于Ⅰ~Ⅱ級患者,且SUVmean是獨立于腫瘤大小與分期的Fuhrman分級決定性因素[10]。肝實質與主動脈血池因18F-FDG攝取相對穩(wěn)定,常作為放射線分布的參照標準[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Ⅰ~Ⅱ級RCC患者相比,Ⅲ~Ⅳ級RCC患者的SUVmax、SURliver及SURaorta均明顯較高(P<0.01),與朱艷芳等[12]研究結果相符。說明18F-FDG PET/CT半定量參數(shù)可有效評估Fuhrman分級。目前有關腫瘤直徑與RCC患者Fuhrman分級的關系仍存在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Ⅰ~Ⅱ級RCC患者的病灶長徑、短徑均明顯短于Ⅲ~Ⅳ級患者(P<0.01)。有學者發(fā)現(xiàn),Ⅰ~Ⅱ級RCC患者的腫瘤直徑大多<1 cm,而59%的Ⅲ~Ⅳ級RCC患者的腫瘤直徑≥7 cm[13]。亦有學者指出,腫瘤直徑可作為評估RCC患者Fuhrman分級的指標之一[14]。也有研究認為,腫瘤大小不能作為評估腫瘤分級的指標[15]。因此,RCC患者腫瘤直徑與病理學分級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半定量參數(shù)越大、病灶直徑越長,RCC患者的Fuhrman分級越高,18F-FDG PET/CT對RCC患者的Fuhrman分級具有較高的評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