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 浙江杭州 310021)
在教學評價改革方面,課堂教學評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控著教學活動的進展的指向標,更是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敲門磚。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一切以回答的對錯為標準,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僅僅以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作為課堂評價的標準,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也容易忽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造成了“唯對錯至上”的畸形評價標準,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進步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耙馊ぁ闭n堂是什么。易是容易、簡約,趣是興趣和樂趣。而對應地理課堂的教學,相對應的解釋應該是課堂能讓學生感到容易理解,有快樂,從而在興趣的引導下快樂地學習。誠然,想要讓同學教師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習情況,設立適合同學的授課情景,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和基礎知識同步進行。很多老師認為學生回答錯誤會阻礙課堂教學的進展,導致“唯對錯至上”現(xiàn)象更嚴重,集中表現(xiàn)為學生不愿意舉手發(fā)言,或者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不敢輕易舉手,或者只愿意回答書本上有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對于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問題不敢回答,不愿意思考等種種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這種現(xiàn)象更多于出現(xiàn)在新教師的課堂上,特別是新教師的公開課上,基于問題的根本是老師對于課堂掌握的認知問題,“以學生為本”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并沒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課堂的主人依舊是教師,依舊由教師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主動性為零。本文基于現(xiàn)階段課堂評價的問題,以《絲路明珠》一課為例,淺談六度視角,翻轉課堂。
我校是一所城鄉(xiāng)結合的學校,學生的普遍學科基礎較弱,并且我校也是一所“年輕”的學校,新教師占了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學校對新教師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針對課堂方面,每學期每位新教師都有大量上公開課的機會。公開課對教師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挑戰(zhàn),對剛入職的新教師更是如此。結合這種學情,新教師往往存在著誤區(qū),將學生為主誤認為自己無法掌握課堂,新教師最害怕的一點就是無法掌握課堂,任何一個在課堂上超出預設的問題都會引起內心的荒亂,所以新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更為關注,逐漸導致了課堂牢牢掌握在老師的手中[1]。
有效的教學評價基礎是的設置有梯度的教學問題,并且以學情為主,同時做好預設,真正做到以生為主,關注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并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以口頭評價。如本課《絲路明珠》,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七年級下的學生對于分析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已經駕輕就熟,所以本課的重點并不是自然環(huán)境部分。而這部分就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自己來分析新疆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對于自然環(huán)境同學們基本上都能輕松地分析出地形、氣候、水文等,但是這種自然環(huán)境對新疆有什么影響可能不會直接講出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本課采用的方式是,由學生分條講述自然環(huán)境部分,最后將地形、氣候、水文、七月均溫圖放在一張PPT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新疆自然環(huán)境特點,以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意識。
有效的教學評價必須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索精神。教學課堂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問題的梯度設計也僅僅是一個載體,關鍵是讓教學活動有提升度,教學評價不拘泥于對于學生問題回答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關注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點就是綠洲農業(yè)了,而單講綠洲農業(yè)并不能讓學生對新疆的綠洲有更深刻的感受。筆者想到了一個本課的難點但非重點,就是坎兒井。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基本上是以視頻為主,用視頻解讀坎兒井,但是,筆者認為學生對于坎兒井的好奇之心恰好可以進行綠洲農業(yè)的教學,所以針對坎兒井的教學部分設計了探究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趐ad教學,小組六人,選出以為書記員進行探究單的填寫,另外幾人討論探究單的內容。最后教師進行小組評價。
材料一:坎兒井是西漢時期創(chuàng)建的一種特殊的引水工程,其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地區(qū)。如上圖所示,坎兒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豎井、明渠、池塘組成。豎井是開挖在地形音渠的通道。暗渠與地下水滴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層中,滲溢出來的地下水順著暗渠流出地面,渠將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池塘[2]。
連連看:坎兒各部分作用
豎井:A.主要用于夜蓄晝放,調節(jié)灌溉。
暗渠:B.是在挖暗渠時供通氣、定位及送土、石到地面的窗口和通道。明渠 C.是將一條坎兒井的許多豎井在井底相連的地下通道。
池塘:D.是將暗渠流出地面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塘。
(此圖為探究單)
(1)坎兒井所在地區(qū)最大水里出現(xiàn)在________季節(jié),理由是________。
(2)坎兒井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上圖中①②③地的________處。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坎兒井為何用暗渠輸送,而不是直接在地上開明渠輸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覺得修建這座龐大的“地下運河”難度在哪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坎兒并是當地勞動人民摸索出的最理想的利用地下水的灌溉方式,它對當地的經濟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請簡要說明它的價值。
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并且預設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坝行⑴c”是思維上的深層次參與,并非是口頭上與教師的呼應,是思維的同步與情感的共鳴。針對學生的參與教學評價要及時、到位、多樣化,如進行小組鼓勵以激發(fā)團隊意識,并且要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吸納進課堂中,讓每位學生都進行有效參與,適時進行多種評價語言的轉換,如直白簡單的組織語言、激動人心的鼓動性語言、夸張的贊賞式語言,這些語言都是對學生參與課堂的及時評價,讓學生自己得到肯定,教師努力讓人人沉浸在課堂中,人人都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了。我們從新課程的地理目標來看,掌握對日常生活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識、掌握對一生的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轉變地理學習的方式、建立開放性的地理課程、建立現(xiàn)代化科技技術的地理課堂、構建課結果與授課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等都是在轉變以往以老師教為主的課堂模式為以學生學為主的課堂模式,所以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最為重要的,興趣則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我們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圍繞著學習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授課的教學是比較有效率的。隨之而來的成就感會讓學生逐漸形成一往無前的動力。所以,要實現(xiàn)地理課堂的意趣,應該要從興趣入手,從而在地理教學中生成趣味[3]。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應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下,努力促進學生思維不中斷、不跳躍,自然而然地向廣闊的思維深處探索,這也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在。在課堂中適時的教學評價能及時把握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當學生的思維已經帶到高度時,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抓住學生的新問題,進行評價并自然而然地進行深度學習[4]。如《絲路明珠》這一課坎兒井的建造過程與坎兒井的結構問題困擾了學生,在探究單中針對坎兒井的選址問題,小組之間產生了爭論,這是一個將坎兒井原理與等高線地形圖結合的問題,學生在此問題的爭論中暴露了兩個問題,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問題與坎兒井原理問題。教師這時需要適時地進行評價引導,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問題的薄弱點,也加深了對這個問題的掌握。
(此題為探究單中學生爭論最激烈的題目)
(1)坎兒井所在地區(qū)最大水量出現(xiàn)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季節(ji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坎兒井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上圖中①②③地的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評價最終落在實處。歷史與社會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由“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社會實踐”等四大要素構成?;诒緦W科的核心素養(yǎng)及本課的課程標準即描述我國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此基礎上的任務要求和預期結果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度。
一個學生的學習由多個部分組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方法是否掌握關系到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5]。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學科限制導致學生的重點學習時間集中于課堂,能否抓住課堂效率,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系到了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發(fā)展度。因此,教學評價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度,學會用地理的思維分析地理問題,用地理語言表達,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由“教師主講”“以問題是非唯標”轉向“學生自我探究為主”的過程,讓所有學生有效參與課堂,讓前段生有展示的舞臺,中間生有進步的空間,一般生有所收獲,這樣促使學生實現(xiàn)發(fā)展。而且課程應該從靜變?yōu)閯?,積極開展社會的實踐活動,學以致用。老師的教學不但應該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地理課堂必須是開放性的課堂。丁蘭社會教研組在七八九年級都實施了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地理實踐活動。在七年級階段組織同學開展研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地理的空間;八年級階段以后,組織地理的學習社團,充分利用放假的時間引領學生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行走,對自然人文進行研究和考察;九年級階段,開展同學讀地理新聞活動,用地理的知識解釋真實生活中某些現(xiàn)象。這樣的系列活動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同學們學習地理的熱情,增長了才能與知識。與此同時,學校使校本課程更加完善。
在經過本課的教學后,學生對于《絲路明珠》的掌握已經基本達標,作業(yè)的正確率比較高,普通同學能完成本課的基礎知識達標,程度較好的同學也掌握了知識遷移的能力。好的課堂的落實在于及時準確的教學評價,基于上述六度的教學評價方式能做到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準備展示、機智發(fā)動、組織實施、討論探究、自主互動、指導傾聽、生成結果、反饋修正、達成目標”等環(huán)節(jié)的及時有效評價,從而推進高效課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