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英 (江蘇省溧陽市清安小學,江蘇 溧陽 213300)
小學階段的學生所需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即為數學.而此學科內容具備一定抽象性,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采取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就難以對數學知識形成清晰認知.為此,教師可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各種途徑和方法無非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科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至教學活動中.分析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特點我們會發(fā)現,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多以具象為主,而數學學科強調理性思維,重視推理性、邏輯性,二者難以直接迅速地結合,針對此現象,教師便可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此矛盾弱化,實現強化學生數學學習動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日常生活、數學知識二者的密切結合,除了可將數學教材中的知識以更為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也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喜悅感、成就感,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育持續(xù)創(chuàng)新改革背景下,我國教育事業(yè)迎來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zh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生活化教學方式,可將數學知識、生活內容、生活常識三者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完成實際生活問題的處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也得以逐步養(yǎng)成.最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展開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即為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加以培養(yǎng),而教師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可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感性認知,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時,便可借助數學知識的應用實現問題的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得以提升,綜合素質也得到發(fā)展.
數學學科對于學習者的思維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需要對基礎知識及內容加以掌握及理解外,也應積極地展開探究、思考活動,此也為針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提出的要求,為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因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探究、思考活動的開展,可發(fā)現數學中的有趣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為學生主動展開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動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與圓的面積相關的知識時,可先介紹圓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圖形,沒有角,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樹木的枝干、樹根等均為圓形,此外汽車輪胎也為圓形,但鮮少有學生知道為什么會是圓形的.教師在此時便可就圓形、正方形二者展開比對,借助具體的數字向學生加以闡釋.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已掌握條件,對周長相等的圓形、正方形面積分別計算,如周長為16 cm的圓,面積約為20.4 cm,而周長為16 cm的正方形面積為16 cm.由此可見,在周長完全相等的前提下,圓形面積大于正方形面積.教師隨后可引導學生,將圓形同其他圖形進行比對,讓學生發(fā)現: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圓形所占面積最大.教師借助此類探究問題的設計,可幫助學生對生活中較易忽略的知識加以了解,借助探究、思考活動幫助學生對于圓的性質加以理解,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層次記憶.
由于教學內容并不固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采取同一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教學過程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學生也應積極參與,只有如此,方可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具體教學內容為依據,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不斷熟悉,對于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可得以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元、角、分相關的數學知識時,可以依據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人民幣的應用較為熟悉設計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我是小小售貨員”的課堂實踐活動,讓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而另一名學生扮演顧客購買商品,每一種商品均明碼標價,橡皮1元一塊,鉛筆1.5元一支,練習本0.5元一本.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若小明需購買2本練習本,3支鉛筆,一共需要多少錢?小明帶5元錢是否足夠支付?學生們經計算發(fā)現,購買上述品共需5.5元錢,而小明僅帶5元錢無法購買上述物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此類教學活動的展開,對學生在超市中購買東西的場景進行有效模擬,使得學生對人民幣的計算、應用更加熟悉,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幫助學生提升利用人民幣買東西的能力外,還可向學生傳授真假人民幣的辨別方式,使學生形成節(jié)約用錢及愛護人民幣的良好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又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相遇問題時,便可利用體育課的時間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中進行相對而行及相向而行等活動,使學生清晰地認知各種相遇問題,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
小學階段展開學習活動的重要目的即為應用.教師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基礎后,可借助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所掌握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自身數學能力.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培養(yǎng)內容,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借助實踐活動的設計,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克、千克相關知識內容時,可讓學生先聯(lián)系實際生活,再明確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即為公斤,1公斤即為1千克,1斤為500克.在學習過程中,為使學生掌握換算關系,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完成簡易天平的制作,引導學生利用所制作的簡易天平,對生活中常見物體逐個稱重,借此方式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例如,教師在講解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后,便可讓學生作為設計者對自家宅院的用地面積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測量能力、計算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統(tǒng)計此部分內容時,可促使學生通過統(tǒng)計生活費、電費及水費等家庭開支,培養(yǎng)學生細心、謹慎的生活習慣,同時學生計算能力也可得以鍛煉,這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綜合發(fā)展而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能夠保證小學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大量的生活化問題,積極與學生展開課堂互動,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化問題的引導下對數學知識產生全新的認知,促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小學數學的學習,使數學與生活得以結合,達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生活為切入點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回答,挖掘學生所具備的數學潛能.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年、月、日相關的數學知識時,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互動中增加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回答,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解“大月”“小月”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同學們的生日都在幾月份呢?你能說出該月份一共有多少天嗎?”的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回答教師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到有的月份有31天,而有的月份有30天,甚至有的月份只有28或29天,從而引出“大月、小月”的相關概念,再繼續(xù)拓展相關知識.又如在學習“時間”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同學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是什么?每天在幾點播放呢?”的問題,學生再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回答問題,進而逐漸引導學生掌握時間相關的知識.想要保證小學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需重視生活化數學問題的設計,以問題為指引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而帶領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發(fā)揮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實際意義.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強化數學理論,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應用在練習題目中.所以小學數學的教學離不開習題課程的幫助,教師可以適當設置生活化習題來引導學生在練習題目中找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從而深化生活化數學課程.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知識設計生活化數學題目,并在習題課上帶領學生共同完成題目,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習題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的重點知識設計相關習題,帶領學生開展習題課程的學習.比如,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并能夠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為保證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習題引導學生展開練習,加深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生活化題目:1.一條褲子98元,一件上衣比褲子貴75元,買4套這樣的衣服需要多少元?2.某學校四年級有學生106人,五、六年級共有學生255人,三年級有183人,這四個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有學生多少人?3.小紅家有5口人,每月(按30天計算)需要生活費3855元,小紅家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生活費多少元?以上生活化的問題,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應用,還能夠引領學生探析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關聯(lián),在生活化數學習題課中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業(yè)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所以在教學之余教師也需重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所以在生活化小學數學的情境下,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數學知識布置生活化數學作業(yè),在生活化作業(yè)的幫助下小學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例如,教師在布置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相關的數學作業(yè)時,可以結合單元重點知識為學生設計生活化作業(yè),如:1.記錄一周內天氣情況,將天氣情況分為晴天、陰天、雨天三種,并匯總不同天氣情況出現的天數,記錄成表格.2.收集班級內15個人的興趣愛好,并按照興趣愛好的分類制作相關表格.3.收集10個親戚的生日月份,并將之整理成表格.通過以上生活化作業(yè)的布置,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知識用數學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關聯(lián),在作業(yè)中強化已學的數學知識,深化生活化數學知識的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已經是一項必然的教育手段,不僅可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可幫助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直觀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應用生活化實例、設計生活化情境、組織生活化教學活動、展開生活實踐活動等教學策略,推動生活化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二者的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